王羲之书法到底好在哪里?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述来渊源涉猎極深且非常复杂。现以沈尹默先生《二王书法管窥》中的观点,聊补上问,以飨读者。"羲之自述学书经过,是这样说的:"余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成,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鍾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这一段文字,不能肯定是右军亲笔写出来的,但流传已久,亦不能说它无所依据,就不能认为他没有看见过这些碑字,显然其间有后人妄加的字样。如蔡邕《石经》句中原有的‘’三体"二字,就是妄加的,在引用时应该把它删去。尽人皆知,三体石经是《魏石经》,但不能以此之故,就完全否定了文中所说事实。文中叙述,虽犹未能详悉,却有可以取信之处。卫夫人是羲之习字的蒙师,她名铄字茂猗,是李矩的妻,卫恒的从妹,卫氏四世善书,家学有自,又传鍾繇之法,能正书,入妙,世人评其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羲之从她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尊鍾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朴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鍾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情。在这一段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其深厚根源的。

王氏也是能书世家,羲之的叔父廙,最有能名,对他的影响也很大。王僧虔曾说过:‘’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书为右军法。"羲之又自言:"吾书比之鍾、张,鍾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又言:‘’吾真书胜鍾,草故减张。"就以上所说,便可以看出羲之平生致力之处,仍在隶和草二体,其所心仪手追的,只是鍾繇、张芝二人,而其成就,自谓隶胜鍾繇,草逊张芝,这是他自己的评价,而后世也说他的草体不如真行,且稍差于献之,这可以见他自评的公允。

唐代张怀瓘《书断》论羲之书法云:"然剖析张公之草,而秾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鍾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精研体势,则无所不工。"张怀瓘叙述右军学习鍾、张,用剖析、增损和精研体势来说,这是多么正确的学习方法。总之,要表明他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才算心安理得。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的秦汉篆隶各种笔法妙用,悉数融入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就是羲之书法受人欢迎,被人推崇,说他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缘故。

其他网友回答:

<2>书圣的法帖兼具“八体”之美,无人能及

孙过庭在《书谱》中论述“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仔细揣摩书圣的书法,可以看到通篇气脉一致,以楷书入笔书写行草,其笔法酣畅淋漓,笔力遒劲有入木三分之势气势如虹,每个字在方寸之间腾挪跳跃,奔涌而来,沉着痛快,上下左右映带相映成辉,极具灵动感,冠绝天下。

孙过庭在著述《书谱》时应该大量采用了书圣笔意,观其书谱字势有很多书圣法帖的笔法,但仍然无法企及书圣的水平。

所以书圣的书法好在率性自然,又不失法度,字体兼具真草的书写特性,飘逸绝伦!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行书优雅流丽,意态奇变,风致萧散。

王羲之谈学书法经验时说:

作书贵平正安稳,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大小长短变化,作书先立骨架,要有骨力和筋力,其后才注重皮肉。加以润泽。必须注意安详温雅,疏密相间。

每写一字,多用笔意,加以篆籀笔意。有的竖画如乔木,有的折画如钢钩。有的落笔笔尖如枯秆,有的竖画收笔细如针尖麦芒,有的转侧如飞鸟空坠。有的棱侧形如流水激来,一行中要贯气,筋骨内含。

露锋入笔要自然不漂浮。写整幅字,要各有姿态。避雷同,作书贵心定气闲,先在心中构思,下笔挥洒自然。

王羲之行书结构好在哪里?

一、开而不松散。如"以″字。

二、不规则的空间比例分割变化。如“盡″字皿部四竖的间隔虽不勻均但整体和谐。

三、左低右高,打破四平八稳的平正规范结体,如"流″字。

四、字势欹侧,重心仍稳当。如"詠″字。

五、疏密适当如"遊″字。

六、上重下轻如"亭″字。

七、笔画左部粗、右部细如“嗟″字。

八、字形长的结构如"蘭″字。

九、字形扁的结构如"之″字。

十、增大中部空白如"所″字。

十一、上窄下宽,稳如泰山如"岁″字。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字为王羲之所书。)

其他网友回答:

《雅俗共赏—书圣王羲之书法》

仅供参考

书圣王羲之,虽未创立某一字体,然而楷行草兼善,其最大贡献,蜕隶去古出新意,行云流水寄幽情。寄情山水,感怀人生。楷书继承钟繇正统一脉,使得楷书更为规范,凝练,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草书由隶蜕变,泥里拔金,顿挫使转如龙腾,如惊鸿,代表作《十七帖》;行书更是去古意而变流媚,相间流行,行云流水,洒脱不羁。尤其后来被唐太宗鼎力推崇,书法影响更是直达翰墨巅峰,代表作《兰亭序》,《丧乱帖》等手札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华书法主流法脉。



其 《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心思想,慨叹岁月匆匆,不知老之将至,时间都去哪了。



《王羲之》(雅气)

逸少本是仙,神游山水间。

清池尽染墨,兰亭美名传。



魏晋风流,洒脱不羁。

袒腹东床,逸少佳婿。

得天造化,神来之笔。

兰亭雅集,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 王羲之)

《兰亭/梦》

兰亭名扬天下,魏晋风流高雅。

文书千载双璧,世人膜拜芳华。

逸少倜傥不羁,坦腹东床佳话。

书法蜕古去拙,行云流水潇洒。

生来仙风道骨,超然意气风发。

蚕茧鼠须落墨,信手妙笔生花。

崇山峻岭修竹。曲水流觞清嘉。

天朗气清观道,畅叙幽情烟霞。

感怀人生际遇,功名利禄浮华。

生死皆为虚诞,匆匆一梦天涯。

《书法是个啥?》

书法是个啥,通俗也高雅。

文人抒才情,孩童亦涂鸦。

一点阳春雪,一捺下里巴。

点点笔画间,血脉是中华。

仓颉始造字,天惊鬼神怕。

殷商契甲骨,书法之萌芽。

周兴八百载,钟鼎颂华夏。

秦朝平六国,小篆统天下。

程邈作徒隶,拨冗去繁杂。

隶为分水岭,方块符号化。

东汉至极盛,有三颂摩崖。

隶生草楷行,书苑绽奇花。

书法是个啥,内敛也潇洒。

静时空对月,动时似万马。

黑白凝万象,苦乐由心发。

神采飞扬处,笔笔是年华。



《历代小楷歌》

钟繇字,楷之宗。

留三表,书中龙。

换鹅帖,是黄庭。

存玉版,王大令。

二王脉,隋智永。

董美人,曼妙生。

唐小楷,灵飞经。

赵孟頫,文征明。

丁酉秋月 安书楷翰墨心语,随心一悟。

书法百花园,辉煌亦灿烂。

名家似瀚海,碑帖浩如烟。

甲骨开先河,钟鼎雄浑赞。

石鼓启上下,李斯普小篆。

程邈作徒隶,兴盛至东汉。

简牍呈古意,率真金不换。

曹全多瑰丽,方拙有张迁。

礼器弘圣道,三颂纯天然。

张芝开新茂,皇象急就传。

陆机平复帖。索靖月仪篇。

钟繇小楷祖,三表朴茂端。

羲之圣手出,兰亭至峰巅。

黄庭来换鹅,十七为信笺。

奉橘平安俊,快雪映丧乱。

大令中秋迹,一笔情怀显。

玉版十三行,秀美丽人纤。

清雅地黄汤,洒脱鸭头丸。

王氏多才子,王珣留伯远。

南方有二爨,北方魏碑连。

摩崖瘞鹤铭,磅礴云峰山。

大气郑文公,墓志有元玄。

龙门二十品,张君清颂范。

隋之龙藏寺,董美人婵娟。

王氏僧智永,笔冢铁门限。

初唐有四家,欧虞褚薛先。

颠张醉素神,柬之文赋缘。

壮哉李北海,绍京灵飞鸾。

更有颜真卿,与书圣比肩。

孙过庭书谱,玄秘柳公权。

洛阳杨疯子,下笔乌丝栏。

苏轼寒食帖,草绝黄庭坚。

蔡襄绵绵意,米芾爱耸肩。

孟頫承二王,玉润又珠圆。

康里杨维祯,鲜于和倪瓒。

唐寅落花诗,征明用心专。

枝山草书妙,徐渭梅花散。

黄道周王宠,其昌出新面。

王铎涨墨异,连绵是傅山。

朱耷号八大,哭笑知冷暖。

浓墨是刘墉,文治喜墨淡。

八怪皆奇人,命运亦多舛。

完白篆书著,绍基融颜变。

丁酉初冬/安書楷《品味书法/书法百花园》

(草稿)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王羲之的字到底好在哪?

确实王羲之的字没有学过书法真的很难看的懂,我没学习书法以前也觉得王羲之的字丑,尤其是他的尺牍作品。

后来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说王羲之的字是丑书,并不觉得可笑,因为我知道这就是以前的我自己。高中时期学习历史,历史课本上就有王羲之的兰亭序,下面标着“天下第一行书”。

当时确实是嗤之以鼻,几个人比画着,说这也能叫天下第一行书。真正学习了书法,练习了书法也没有觉得他的作品好在哪?

是的,大学的时候,我们用各种方法学习王羲之,对临、用透明的纸摹、原大临写、放大临写、用三角尺量着写。

但是那个时候仍然不知道他到底好在哪?尤其是他的尺牍作品。甚至都会背写了,还是不懂。

对于兰亭序写的就更多了,我当时每天下午写3个小时,三个小时就写一行兰亭序,每天一行坚持了近一个月。

这些都结束了,我还看不出好来,直到我出去看展览,出去比赛,看到别人字里的王羲之的技法,才明白,原来这就是王羲之。

可能是我愚钝,这么多的训练,仅仅只是提高了一点审美能力。至于王羲之那写技法的好,我觉得都是次要的了。

提高自己的审美,才能欣赏更高级的东西,要不只能看低层次的东西。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的书法好在哪?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觉得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也不少,可以说有关王義之的生平、书法特点、艺术成就以及社会影响力等都有详尽回答,所以我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王羲之的书法好比贝多芬的音乐,喜欢贝多芬音乐的人,能感受到其音乐之美妙,这种美妙不只是外在的好听,而是内在情感之交融,有时还能触动人之灵魂。

欢王羲之书法的人,就像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一样,那种感觉非常美妙,这种美妙不是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喜欢贝多芬音乐的人都是懂音乐的人吗?我看不见得。只要这种音乐能触动心灵,让人为之动容,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就足够了。

还可以把王羲之的书法比作杭州西湖的美景,这里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且让人流连忘返。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都知道西湖美,但他们都能知道西湖美景美在哪里吗?我看未必!

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好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要喜欢它,不断学习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就会渐渐地知道它好在哪里了。

王羲之的书法好在哪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您能坚持临帖,坚持进步,您就能发现它更多的好!

以上浅析,请题主和师友们批评赐教!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的书法好处是,只要你掌握了他的部分特点,怎么写都不难看。

书圣的称号不是白叫的,在书法史上确实还没有人能达到同等地位。先看一下图片吧,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真正承前启后的人。在他之前,也有很多名人,但是到王羲之这里,他集合了前人的所有特色,技巧,审美取向,创造性的把书法审美的主流趋势定格在了这种类型。

也就是说以《兰亭序》为代表作的行书风格。

后面,还有一个力推兰亭体的超级粉丝,唐太宗李世民。他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的皇帝,以皇权的号召力,对兰亭体进行了大力的推广。


皇帝的推广,使王羲之的字体在最大范围内进行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普及。后来的主流书法名家的字体,基本上都是从王羲之的字体发展,变化出来的。

从而讲汉字书写艺术的标准定格在这个范围。

后来到晚唐时期,颜真卿突破了王羲之风格的约束,开创出了颜体,浑厚雄壮,大气磅礴,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晚清的何绍基,民国的于右任都是有颜体的影子。华世奎更是把颜体的大字发挥到极致。据说天津劝业场那几个字就是他写的。

后来开始流行钢笔字,王羲之这种紧凑型的字体也很适合钢笔的书写,很多钢笔字的书法家依然采用这种俊秀,飘逸的字体风格。

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王羲之的字体风格经过历代书法家的发展演变,已经非常丰富多彩了。我们无论有没有学过书法,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这种艺术风格的熏陶。

文化是需要积淀的,所以现在的任何书法都无法脱离其文化本源。

不光是我们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汉文化覆盖的地方,也都带有这种文化基因。

王羲之作为书圣,和孔子的文圣,关公的武圣一样,构成了我们东方文化的基石。

我们应该继承好这种传统文化,努力使它发扬光大。

一旦抛弃了这种文化,自己发明一种新的风格,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就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书法了,只能算是现代书法,或者是平面视觉艺术吧!

下面这幅图就是现代书法,

我想更多的人现在学习书法,还是喜欢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书法。

王羲之带给我们的影响将会是非常深远的。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如果一个书法家说好,那可能说明不了什么,但是历代书法家都如此推崇,可见王羲之的字绝对不负“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王羲之的书法到底好到了哪里呢?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他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据史料描绘,王羲之的字最妙在韵上,秀雅清媚,独创一笔鹅,灵动若有神。可惜的是,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就算没有看过《兰亭集序》实体摹本,想必大家一定看过网上的图片吧。没看过?上边你看到的那张就是?《兰亭集序》中有很多涂抹的痕迹,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一篇草稿吗?但是就是这样的随意,恰恰体现出了王羲之的功力所在,把书法练到如火纯青、人笔合一的地步,即使他自己也再不能临摹出来。这三百二十四个字,每一个字都像是独立的生命体,筋骨血肉完足。如果你一个字一个字跟着他的笔画看,你会发现他起笔收笔自如,起笔轻浮收笔稳健。有人算过,《兰亭集序》中共有21个“之”,每一个“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像独立的躯体和灵魂。

其他网友回答:

遥想当年,书圣王羲之坐《兰亭序》,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游山玩水,大家做诗,王羲之写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好景不长和生死无常的感慨。

聚会已近日暮,雅士们仍然意兴不减,沉浸在诗酒的浪漫回味中,不忍归去。王羲之微醉乘兴,即席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羲之触景生情,联想到人生短暂,不禁感慨万千,他一挥而就,文章和书法珠联壁合,交相辉映,出神入化,成为千古第一行书。

大家知道,王羲之是书法高手,在当时的情境下,王羲之的情感浓郁,情景交融,完全是物我两忘,完全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世界,达到了忘我的地步,达到了无意识的状态,“无为无不为”,最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成就了千古第一行书的美誉。

后来,王羲之再也没有达到这个状态,再也没有写出超过《兰亭序》的作品,时过境迁,好的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陆游曾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书法也是如此,书法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因此,你要想写出绝佳的作品,有意味的作品,有神韵的作品,必须有一个前提,你一定得先是一个妙手,一旦情景有了,情感到了,情感和情景相互作用,好的作品就自然产生,应之于心,得之于手,妙手就轻松地得到了,真的如有神助,奇妙无穷。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之所以能名垂千古,被作为“书圣”,除了写了一篇《兰亭序》外他首先要感谢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以大唐皇帝之尊,充当了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倾国之力亲自主持推动王羲之书法的传播和普及,广泛搜集民间的“二王”法书归于皇家,命怀仁集王羲之书法成“圣教序”名篇,着力培养和使用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大咖,开设专门的书法机构着力培养高端书法人才。如果没有这位皇帝大人的鼎力推广怕是不会有王羲之神一样的存在。

当然王羲之手上还是有真功夫的,从小楷到行书、行草书可以称得上是开宗立派的人物,而绝非是靠咀嚼别人模仿抄袭别人而存在的。在王羲之之前书法经历了从古文字(甲骨、金文、大篆小篆)到隶变的过程,为王羲之的书法创新铺平了道路,同时汉魏已经出现了草圣“张芝”和钟繇、蔡邕、卫夫人这些书法大佬,而流便的行草书也已经在民间广泛出现,王羲之正当其实的在此基础上对行书和行草书进行了成功的提升和优化,使这种行笔简练字法多变生动的字体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并且在理论上给予了高度的总结和归纳。

王羲之成功的将侧锋运用的行草书中,即实现了书写的便利性又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侧锋与中锋的交替转换,即能表现线条的筋骨又能增加肌肤之丽,这种笔法技巧自王羲之以后被后事广泛继承,与篆籀笔法形成两大笔法体系而被传承。

从审美角度看,魏晋时代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社会开始崇尚自然和强调个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王羲之书法的遒媚、自然、生动无不体现那个时代给人带来的放浪性格、从心而书的特征,“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一派与自然融合与生命共存的格调,这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是十分契合的。

王羲之书法的好,不单单是技法上的独到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他的书法风格代表和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中庸之美、自然之美”,把宇宙万物的意象融入进了书法创作,使书法不再是简单的书写而成为了“畅叙幽情”的艺术语言。要想理解王羲之书法之妙,必须要从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角度入手,而绝非只停留在临摹本身。

标签: 王羲之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