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者,又名《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行书法贴,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书法去质尚研,变古为新;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并蓄,如行云流水,既严谨又潇洒;布局和谐,不疏不密;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
1、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2、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
其他网友回答:《兰亭序》之所以独步古今,实在是书法美、文章美!
《兰亭序》的书法功力深厚,神韵潇洒,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历来深受书家追捧!本人书法知识浅薄,不敢妄语。
《兰亭序》文章优美,试作简单列举:
一、人美。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参加集会的人物都是高人韵士,谈笑是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景美。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远离世俗的纷扰,尽享自然的静谧。
三、韵味美。
全篇文字参差错落,音韵铿锵,尽显古人作文之音韵协调之美。
四、理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魏晋玄学盛行之际,能够直面人生,谈笑生死,体现出作者对“理”的思考探寻之美。
五、情美。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作者希望能够理解前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更期待后世知音。
独孤求败是一种凄凉美,呼唤知音更是一种孤独美。其实,“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又何尝不是一种大美?
文书諧和变化多,之字应时取势合,词达心意逐曲水,上巳佳会传觞梭,天地春融时洽洽,群贤少长咸歌歌,杯水酬肆风雅颂,性达黄庭放白鹅。
其他网友回答: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这天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会聚兰亭一起过“禊节”而为那天的诗赋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后来有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贴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们饮酒赋诗、流觞曲水,写完这篇序后,相传酒醒后王羲之又写了好几遍,但都不及这篇写得好。王羲之也对他十分珍惜,视为珍宝。
唐太宗时,为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曾派监察御史萧翼前往越州的一所寺院,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手中得到《兰亭集序》真迹,交给唐太宗。
唐太宗亦将《兰亭集序》视为珍宝,令当时的书法名家们临摹书写。相传,唐太宗死后,将《兰亭集序》作为随葬品带进了陵墓,即唐昭陵。
史料记载,唐末温韬盗掘昭陵,发现“钟、王墨迹,纸墨如新”,遂全部取出,流落民间。但是否确凿,又不得而知,因为《兰亭集序》的真迹到如今都是个谜。现今流传的被认为是唐代的精摹本,也又认为是宋代临摹的。
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皆对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心悦诚服,故王羲之有“书圣”美誉,他的《兰亭集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本人不敢妄论,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有两层原因: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的书写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他与三国时的书法大家、“楷书鼻祖”钟繇并称为"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可见其书法水平的影响深远。
梁武帝萧衍称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赞其“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尤其在《兰亭集序》中,“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又各不相同,变化万千。体现出东晋书法的细腻多变、中庸之和的韵味和超凡脱俗、行云流水的境界水平。
其二、全贴意境深远东晋时的社会政局表现为无为而治的老庄学派,玄学盛极一时,然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出的却是在“人生苦短”基础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执着与向往。
跟着文章的节奏,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时而喜悦、时而感伤,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由景触情,又由情伤感。
更为可贵的是文中语句疏朗简净、朴素自然,但又不失音韵和谐、韵味深长,完全没有当时文风的雕章琢句与华而不实的风格。
最后指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人如何看待今天的我们就像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前人一样,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其致一也”,留给我们后世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思考。
其他网友回答:现在我们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冯摩版,即冯承素临摹版。据说王羲之原版兰亭序在唐太宗陪葬品中。兰亭序普通人乍一看显得有点乱糟糟,如果你认真临摹几遍以后你会发现字字之间笔画变化莫测高深,就拿其中的一个字来说,之,通篇有十几个之字,但是没有两个是写成一样的。这只是最肤浅的理解,还有就是章法,最重要的是一气呵成。这就造就了其天子第一行书的美称!据说王羲之事后也写过几遍,但是都不如原版,这也是为什么兰亭序中写错的字都划了改了,为什么不重新写一副的原因,兰亭序集内容本身没有太过人之处,其书法价值意义远大于内容本身。目前好多书法家都临摹过二王的作品。现代人都没见过原版兰亭序,为什么说冯摩版是最接近原版的呢,因为王羲之还有好多作品真迹流传于世,比如丧乱帖在日本,字数不多,但也是高手之作。后世人通过对王羲之的其他作品中和兰亭序中重合的字来判定的。初学者还是建议从楷书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再临摹兰亭序!
其他网友回答:为什么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好在哪里?
个人认为兰亭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其原因有三:
其一,内容好且书者书法地位高。兰亭序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其文不仅被历代所推崇,还被编入现代高中教材。书写本文的书体是由王羲之改革钟繇书法的笔法,将规范的楷书书写进一步随意性的发挥,创造了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的书写形式——行书。
据传宋代书法家米元章所说,由于在《兰亭序》之前没有别的行书流传下来,汉末刘德升曾传创造行书但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因此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排列在历代法书的前列。这也是《兰亭序》称冠的原因之一。
其二,唐太宗李世民的免费代言。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在位期间广泛收集王羲之的真迹,在得到《兰亭序》的真迹后,更是爱不释手。
命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摹刻翻拓赐予近亲贵臣,死后更是将《兰亭序》真迹一同陪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此以学王书为正宗,尤以学《兰亭序》为最。《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遂定。
其三,书者的真情流露。此文是在书者微醺之后即兴写的,观此稿可看出书者的坦白真率,真情实感,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之情。
你觉得呢?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从元朝开始的。
兰亭第一,祭侄稿第二,寒食帖第三,这是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排定的座次,此公特别喜欢排名,堪称中国书法界的福布斯。
这个排名出来之后,大家都没什么争议,觉得很公平。于是几百年来,这个排行榜一直雷打不动地流传下来,渐渐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
那么,兰亭序为什么敢称天下第一?
有几个大的原因,
第一,它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篇幅之大,字数之多,布局之美妙,错落之精巧,且浑然天成,堪称神品。这是王羲之的草稿,在小酒微醺下写成,据说后来他又写了几遍,却都赶不上这幅好。
第二,它承载了魏晋的风度。魏晋风度,包含人的气质品格,也包含书法的韵味境界,这幅书法俯仰自得、飘若浮云的气概,是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
第三,它是即兴之作,却是一篇绝妙的美文。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家,更是散文家,兰亭序一出来,历代散文选都不可能错过,因为无论从文辞,还是意境,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即使一千年后的人读来,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正如王羲之所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综上所说,书法从来不是就字论字的,兰亭序是毫无疑问的综合水平第一。
不过,书法进入当代,有人却对天下第一的排名有所争议,一些人认为,应该是祭侄稿第一,兰亭序第二,理由是,兰亭序是摹本,祭侄稿是真迹,而且颜真卿的行书,更已经浑然天成,在悲愤中写的书法天真烂漫,已经胜过王羲之的微醺之作。
尽管如此,也不足以撼动兰亭序的地位,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仍将流传千秋万代!
其他网友回答:为什么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我以个人的审美感受略谈《兰亭集序》的可贵之处。
早先看到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时,只觉得这是一满篇充满着“修改错误”的书法作品,而没有知觉到它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价值。今天只细看其中的一个具体的字,收获了不一样的触动。
右军酣畅淋漓的行笔运墨,他笔下的字,犹如一个个翩翩起舞的女子,用“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这舞女不仅有着超高的舞蹈技术技巧:腰软,腿直,翻转自如,而且有着饱满的精神表达:用满目深情诉说着一段段情感。更可贵的是,由数名技艺如般高超的舞女队伍,共同演绎一番乐舞篇章。这一篇章不仅有纯艺术形式的欣赏价值,还有思想的高度,承载一个足已令人深思的形而上的内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一句,将观者、欣赏者带入这一宏大的乐舞队伍中,使其不知不觉地在队伍中舞动起来,融为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
《兰亭集序》 神龙本
妙哉,美矣!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其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势”。高明的绘画不仅表现事物之形,能表现事物之形的绘画只能算是画之下品,能品。画师若能表现事物动态之势,不拘于有限的形式,表现出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便可入妙、神品。书法中也讲究一个“势”字。王羲之也曾说过:“疾涩,势也。”书法之势,一曰疾,二曰涩。涩非迟也,疾非速也。疾形容笔势之快速,涩则强调笔势中因蕴含张力而显现的力量感。书法之势亦如“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表现出了一个受了惊吓的兔子立起蹄尖即将奔跑的动态。将奔未驰之势,也是舞蹈艺术的追求。由此,对势的追求与欣赏,勾连了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与舞蹈艺术。
《兰亭集序》单字“稽”
从具体的书法的角度来看,这“稽”字结构精准,和谐,线条流畅、变幻各异,字形充盈,兼有动势与力量感。正应了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描述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笔笔变,笔笔转,又笔笔流畅,在流动中臻于完美,却又不止于完美,复归于流动。另外,在全篇《兰亭序》中出现了20个“之”字,加上落款1个“之”字共21个“之”字。这21个“之”字无一雷同,体态各异,美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王羲之在创作《兰亭集序》时,并没有遵循固定的成法、有为法。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这一切都直接流于作者的创作灵泉。怪道让后代临摹的书家望洋兴叹,不禁感慨“不恨臣无二王法,只恨二王无臣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当之无愧。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王羲之的粉丝之一。结合我学习的感受,从以下三个方面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一,天然的布局。《兰亭序》写于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愉之情,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全文共28行,324个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王羲之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的特点。它的布局形式是采取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行的梳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梳,中间较匀,末五行紧密。字和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结合,错落有致,保存了王羲之起草时随手书写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第二,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以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形状。特别是文中有重复的字,则使用别的字体,绝对没有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正如楷,或流丽似草,变化多端,尽显娇妍。
第三,浓缩的艺术美。可以说,《兰亭序》如同一座浓缩的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艺术殿堂。唐太宗称赞它是“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赞是“《兰亭序》的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之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也有人评价说,王羲之的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之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它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威海链 » 为什么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会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