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时,怎么样做才能有明显的进步?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学习书法只要走正道才能有进步。这个正道如同高铁有两个轨:一个是临,一个是摹。具体方法是:临有三种方法:一是实临:看着碑帖去写,以能写的和原碑帖一样者为佳。二是背临:像背课文一样把碑帖上的字不中士看写出和原碑帖一样者为佳。三是意临:在原碑帖的基础上,书写时加入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看似原碑帖,但 又不同于原碑帖。摹有两种方法:一是双钩。是把纸放到碑帖上用铅笔按照字的形态钩出来,然后再用毛笔书写。这个方法虽笨,但效果特别好,有句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理。再一个是描红,是把纸直接放到碑帖上面,但碑帖和纸之间要放一个透明塑料,以防止书写时墨洇坏碑帖。

知道了学习书法从临摹开始后,学书法还要循序渐进,从窄到宽。首先吃透一家、再尝遍百家。临帖时要少而精,集少成多,长期坚持,逐步达到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一字乃终篇之准。”

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切记不能朝三暮四,更不能囫囵吞枣,学习书法一定要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学习,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管窥之见,一孔之识。书不尽言,还望见谅。

学习书法,跟学习其他技能一样的,要有信心恒心雄心,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行,且还要有悟性,心摹手追,方可。近代书法大师启功老先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在临摹时,同一个字,在一篇行文内,它的结构,造型,线条,浓淡,远近,大小……等等,是富有很大变化的,象天下第一行草王羲之巜兰亭序》里面的"之”字,几十种表象,各有千秋。用心感悟,收益甚多。还有唐代楷书名家欧阳询苦练书法的轶闻轶事。说是某日他骑马户外走走,忽见一碑,是索靖所书,竟下得马来,坐在旁边,自我欣赏起来。兴趣所至,上看下瞧左瞄右瞅,三日之后,方可离开。持之以恒,爱拼才会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成一代书法宗师,享誉神州。

做何事,只有树立一个信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且仅有如此,才能成绩可人,书法功力斐然,进步明显。

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书法是有窍门的,而不只是傻临十几年,否则王羲之米芾怎能三十多岁就写出来代表作呢?不要迷信天赋,相信方法动脑筋加勤奋才可以。下面介绍几点方法窍门给老兄。


学书法要从以下三点入手:即笔法 识势 裹束。这是王羲之的魏晋玩法!!!被记载于唐代书法大家张怀瓘所写的经《玉堂禁经》,注意这个是经!!!是完全可以信任并终生为之学习的规律!!!


下面谈一谈我对于笔法,势,裹束的理解

笔法是什么,首先是“中锋”

什么是中锋呢?就是笔在行走时要把笔尖含在笔画里,注意中是指笔锋在笔画中间范围走,不一定是在最中间,不要过于极端!!如图:

其次是连续书写:也就是为了保证毛笔在书写时候不用反复到砚台上舔尖笔锋而是在纸上,在书写时,不断还原笔锋到尖锐的一种方法!比如为了实现连续书写我们魏晋人发明了不散锋的毛笔,如图为唐代传到日本的缠纸笔


然后便是通过在结尾收笔处,回顶立峰 换向攒聚 原地旋转 等方法把笔尖搞圆,而不用在砚台上舔了。

下面说势,势即是趋向,他的概念比较简单丰富,是指方向,比如撇捺末尾的方向,横竖的方向。还有向背势,横隶势,篆纵势,下面我用彩色线画出来什么叫势


最后说裹束,裹束即轮廓假想线,是为了把字里面众多笔画团聚在一起而发明的。要注意就是这些轮廓线把字笼络到一起,笔笔相生,组合在一起的。下面介绍裹束的用法如图所示以“若”字为例,按照书写笔顺用红线标注裹束轮廓


这样兄弟你就入门了,希望您能采纳。(含章子原创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

学无止境,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才能有明显的进步。

学习书法,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通过读帖、摹写、临写作为基本训练,对自已以后书法发展所具有一定作用。

书法艺术,着重技与道的关系,技即技巧、功夫。道是灵性与自然;前者是人的本性,后者是自然之通则。

书法要进步,心须按照书法学习的步骤,掌握字体结构,用笔方法等。博采诸家之长,悟其精华,发挥其思维能力,才能在书法实践中有较深切体会。

其他网友回答:

多练,多悟,多学,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

其他网友回答:

除了必不可少的临摹外,材质的选择就很关健了。

①根据字体大小,选一支符合字体特征的好笔

②选用手工纸(如毛边纸),专用书写纸

③抓笔姿势是否符合字体的笔画转变

以上又以第③点最为关健,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基本上只会五指抓笔一种方式,而且又是小学老师教的方法……真正懂书写方法的人一定会告诉你,除了五指抓笔外,还有二指、三指抓笔法,而这才是绝对是古法。

很多不明真相的所谓书法家却认为当下流行的二三指抓笔书写法从日本传入,完全是无知之说! 日本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保留了”唐代”的书写方式~三指抓笔写“書道”。

“書道”就和“茶道”等一样,日本人反到是成了“唐文化”的活化石。说起来也惭愧啊……

二张图片中的“唐笔”,都是来自日本正仓院藏的实物,本人已经好几次使用这二张图片了。


本人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书法爱好者思考“唐楷”与“唐笔”的因果关系。唐楷的完善正是因为有了“唐笔”的助力才能得以完善!(请留意观看,唐笔是有芯的……硬笔啊……)

其他网友回答:

日课临帖(先贤经典)拓宽视野(读临结合)90%时间安排临读,10%用于创作!

标签: 书法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