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漢鑫曰:书法作品一般分开篇、正文、落款及启首印、落款印、等几个部分,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求这几个部分能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前,要有一个通篇的谋局布篇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特别要留意首尾呼应、守中留白、大小有度、错落右致、和谐统一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使作品形成一个整体。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用印也是特别有讲究的,启首印和落款印的使用也大有讲究。
启首印的大小、内容都要与文字内容和书写格相匹配,一般铃盖在开篇文(或正文)首字的右侧,启头印则铃于作品的右角偏上。
落款的姓名印和字号印要分别使用阳刻印和阴刻印,姓名印要钤于字号印的上方,大小与落款匹配。
落款应当写清楚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给谁、因何创作以及创作时间和作者姓名字号等。当然,落款还有落双款和落单款之分。
双款是将受赠人和创作者分别落于上方和下方,受赠人为上款,创作者为下款。上款位置较高,以示尊敬,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等。只有下款的落款叫单款,单款比较自由,可以只落单款。
落款的字体,原则上讲究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字体大小也一定要比正文内容的字体小一点,以免喧宾夺主,有失章法。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精忠勇士雲漢鑫 示)
首起第一字领袖全篇,故字体、大小、笔势最要紧,神完气足,收尾呼应。一孔之见。
其他网友回答:<2>开头:求精妙
古人书论中说过,开篇决定全篇。一幅书法作品的开篇几个字,统领整副作品。古人写字也特别舍得在开篇上下功夫。
如上图,王羲之《兰亭集序》篇首“永和九年”四字,很显然是经过仔细安排的。从冯承素摹本中如果仔细对比看的话你会发现,这四个的墨色明显要重。“永”字更成为千古绝唱,有人说这个“永”字可以说就是一个楷体字,可见王羲之对第一个字是极其用心谨慎的。“和”字,左边三笔横画的延长线在一个点上汇聚。“九”字,上下左右的起笔收笔连起来在一条直线上。所以有人说“和”“九”二字达到了几何美的程度。“年”字,中间竖笔是一笔壮笔,显得很稳。
再如上图,褚遂良《圣教序》中,第一个“大”字。尤其那一个捺画,我本人认为是千古绝捺。《圣教序》中有很多捺笔,但都比不上第一捺那么拽,这一捺像一把大刀一样妥妥的插在那里。这一捺,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定住了整个作品。这一捺,肥瘦刚刚好,若再瘦一点,就缺了味道,撑不起全篇,起不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但若再胖一点,就失去了平衡。
结尾:不草率一幅书法作品写道最后,往往容易草率收场。但古人写字,开头和结尾一样重要,一样被重视。
如上图,张旭《肚痛贴》,篇首三字取平正紧凑,片尾三字取险绝舒朗,中间则多用连绵。篇首和片尾达到强烈对比的效果。整副作品感觉后劲很足,有一种金字塔的稳重感。
再如上图,王献之《大观帖》,篇末“也”字取斜势,用长撇,篇幅已满。最后一字“耳”另起一行,若中规中矩的写一个耳子放在那里,就有了孤零零的感觉,和全篇失去了联络。所以王献之取了纵势,用了长笔。一是和篇首的“耳”字长笔呼应,二是和“也”字长笔形成背向落差,三是补了空白,让最后一字和全篇有了联络。可谓一箭三雕,妙哉妙哉!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开头的好坏是正副作品的好坏关键。结尾是整幅作品兜住气韵的关键。也是体现整幅创作作品的形式好坏的关键
其他网友回答:没有……什么章不单出、尾不单字、起首章……是不是遵守无所谓,这些所谓规矩已有名家破了。当然起码规范还有,比方说不能写红色字……
其他网友回答:一个书法作品是一个故事。开头是一个故事的开始,结尾是一个故事的结局。作品写对了是一个完美的故事,写不好成了一个书写的事故。
其他网友回答:简单回答,万事开头难,书法也一样,开头定下整篇的风格基调,从始至终,一而贯之,结尾起画龙点晴的作用,根据前面的整体效果来作最后的收尾,可根据需要作调整,将通篇调整到最佳状态。
其他网友回答:第一字要尽量写大就跟英文第一个字母是大写一样,最后结尾的字别写太大
威海链 » 书法作品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讲究?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