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文化答不了这个问题,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谢友邀请。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意思是说,人做事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多被他所溺受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我认为此话非常正确,平时人们不注意小的细节错误,日积月累成为致命祸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而多少大智大勇的人却因为溺爱而身败名裂,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率十万太平军离开天京,率兵西征,到达大渡河时,恰好王妃替他生了个儿子,于是石达开停止抢渡大渡河,全军停在河岸庆祝三天,待三天庆祝完毕开始渡河时,已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他也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
其他网友回答:“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当然说得对,而且很对。
这句话是出自宋朝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这是他创作的一篇史论中的一句话。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大概的意思是:灾祸和造成灾祸的隐患,都是因为平常一点一点的小错误,慢慢积累而成;就算你是聪明绝项,英明神武之人,也总会有什么喜好,而沉溺其中,因此被迷惑而困在那里。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每一个人都有弱点,不爱财或许好色,不好色或许爱赌,不去赌或许好买股票,不玩股票或许爱古董……总之,你的所爱并一往而情深的,就是你的“弱点”。在乎什么,集攒什么,从小到大,由少而多,祸兮福兮,如此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星星之火可燎原,小火不灭大火祸
人生一世事非多,脚落一失千古恨。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首先更正一下,应该是“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出自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文章末尾的“总结陈词”。这篇文章不长,讲的是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一生由盛而衰的经过。中心思想是总结李存勖从高峰跌落深渊的经验教训。题主所指出的这句话,就是欧阳修总结出来的结论。
所以,结合《伶官传序》原文和李存勖的生平轶事,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李存勖是后唐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是唐昭宗所封的晋王李克用。在《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绘声绘色地写了一段晋王临终前对儿子的交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李克用交代年轻的李存勖:我们和梁、燕、契丹是死敌,给你三支箭,你要牢牢记住!
而年轻的李存勖也很争气,每次打仗都要郑重其事从宗庙里请出一支箭,用锦囊装了,背在身上以做激励,凯旋之后再郑重其事放回去。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仪式感满满。
是否真有这样的仪式不知道,反正欧阳修也是写古人之事,小说笔法。按照小说套路,背负父亲嘱托、家国重任,年轻有为的庄宗李存勖自然是大杀四方,旗开得胜,一举而得天下。然后绑着仇人甲一家,带着仇人乙首级,意气风发入宗庙告慰老父亲李克用,“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成功者的形象,历来都是如此的。
再接下来,按照小说套路,自然是前期有多风光,后期就有多仓皇。历史上的李存勖确实死于兵变,是一个强人没有好下场的典型例子。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李存勖人生的大起大落呢?以前史书的说法都是说他成功后就耽于享乐了,做出了许多离谱的事,其中特别著名的就是重用伶人,以致出现了让戏子当官这种史上罕见的事。按照我们熟悉的套路,一个帝王荒唐至此,自然会失去人心,覆灭不是很理所当然的事吗?据说李存勖死的时候,身边也只有亲近的伶人,伶人把乐器放在他身上再将他火化。
说实话,李存勖前后形象的反差未免太大,极端一点的话,简直可以用东方不败来类比了。关键是他从一呼百应到众叛亲离,从登上王位号令四方到遭遇叛乱仓皇身故,时间也太短了,不过三年而已。历史真相如何,无人知道,反正我是觉得把李存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宠信伶人,有点说服力不够皇帝不务正业,把政务交给不专业的亲信,犹如现代社会里大公司老板把公司交给不学无术的亲信,却不肯交给职业经理人,在人们的概念中,不亡才怪。但历史上类似事例太多了,也不见得个个这么做的皇帝都像李存勖这么短命啊?
只是这世界成王败寇,反正他宠信伶人了,他也失败了,那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并赋予因果关系,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伶官传序》的文章结构就是这样的。写了李存勖的成功,再写他的失败,然后来个总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一篇结构完整逻辑顺畅的文章就完成了。至于事实上李存勖的失败是不是这个原因,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谁知道呢?
总之,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这句话当然是没问题的。皇帝重用戏子,不就是一些个人爱好嘛,能算多大的事呢。但是“祸患常积于忽微”,人心的流失就是从这些小事积累起来的,日积月累就成祸患了。庄宗曾经是多么英明神武的人啊,可谓智勇双全,然而自打沉溺于个人爱好,整天只跟伶人为伍,身上的大智大勇都被这种沉溺困住了、消磨了,这不一有人起事,就敌不过了嘛!
逻辑上,这句话没毛病。
事实上,抛开《伶官传序》的背景单单看这一句话,还更容易接受一些。前半句很好理解,基本上就是大灾祸起源于小隐患的意思,这个估计大家都比较认可。
后半句值得说一说。
所谓“溺”,就是溺爱、沉溺,可以理解为理智上不容易控制的一种瘾。瘾这种东西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它表示一个人有某种深度兴趣爱好,这总比无所事事、对什么都没兴趣要好,况且,很多成功就是建立在对某种事物兴趣深深成瘾的基础上的,有兴趣才有研究的动力嘛,而且这种动力比其他功利因素更纯粹、更持久和强大。但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沉溺成瘾的东西和他的正职产生冲突,那就有可能会损坏正职的效果。倘若他的正职是影响巨大的重要岗位,那私人的这种“溺”和“瘾”就更具有破坏力,更容易被人利用。
比如历史上不务正业的皇帝,比如现代社会不专心政务的领导。一般来说,从事这些影响巨大而且公私容易混淆的职业,就职业要求来说,确实是那些个性四平八稳、没什么个人兴趣爱好的人比较合适的。这些职业适合机器人式的理性思维,在位者应该通身上下没什么弱点和死穴。而一旦有了某种沉溺进去的私人爱好,那就妥妥的是死穴了。碰到这种理性失效的死穴,其情形就是“智勇困于所溺”,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其他网友回答:《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这是北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讲的的后唐庄宗李存瑁,为了替父报仇,当年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可惜最后宠幸伶官,最后被逼自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因于所溺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前面大家都认可,正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后半句更是要警惕,很多人沉迷于财色酒气,最终丧失斗志。
其他网友回答: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正确。
祸害灾难常在疏忽大意中积聚,智慧勇气多在坎坷磨难中锤炼。
为此,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防微杜渐,发现问题瞄头立即进行整改,防止最终酿成祸端!遇到任何坎坷磨难,都要认真面对,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新时代公民,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因于所溺。
直译:大的祸患多半是由小错误积累而成的,智慧果敢之人也因为沉溺于某种爱好而陷入困顿。
这句话所表达的哲理当然是真确的。
这句话出自欧阳询写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欧阳修从五代到唐末,鞭辟入里,分析了国家衰败的原因,并指出,很多事不是因为“天意”,而在于“人事”。就是说国家衰败其实和天意没有半毛钱关系,还是因为当皇帝的当臣子等国家机器内部出了问题。
如果要更加深刻的理解“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因于所溺”这两句,还要从欧阳修政治生涯说起。北宋虽然经济十分发达,但是朝廷的很多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了。也就在此时,范仲淹和欧阳修打算发起一场变革。范仲淹认为朝廷的关键问题是贪污腐败,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国库里没多少钱,来百姓口袋里也没钱,钱都在贪官污吏的手里,所以朝廷要搞反腐倡廉。而欧阳修则认为,朝廷的核心问题在于整个组织机构太复杂,冗官冗员的问题严重,所以政府要搞大裁员。
好家伙,不管是反贪还是大裁员都会直接伤害到很多达官显贵的切身利益,所以这两个人的主张一冒头,立刻遭到各种反对,不出所料,范仲淹和欧阳修都被诬陷,都被贬官。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在哪里游山玩水喝酒与百姓同乐,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绕了一大圈终于回到皇上身边,但好日子没过几天,又被诬陷,又被贬官,可是刚下完令,宋仁宗就后悔了,宋仁宗舍不得欧阳修。这不,欧阳修去跟皇上辞行的时候,皇上说,别走了,俺舍不得你走,你去给咱们修史去吧。这样你就可以待在俺身边了。
欧阳修于是就去编撰《五代史》,也就是《新五代史》,这篇《五代史伶官传序》也就是在这时候写出来的。表面是给史书写序,实则还是在针砭时弊,也在提醒皇上:不要忽视小错误,大错误都是小错误堆积起来的;不要太贪玩,玩物容易丧志。
其他网友回答:此句出自欧阳修《伶官传序》。意思是: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现实生活中因为不注意细节、粗枝大叶导致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或因为骄傲自满、或因为刚愎自用,或沉湎其中,荒废政务、工作,误人误己,这对后人是极大的警示。
其他网友回答:对!!(觉得我回答的好的给我点赞哦:)
威海链 »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因于所溺”,你认为对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