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简答: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影响着我的一生。她就是我人生旅途的指路明灯。
我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六十至七十年代中期读完了初中,高中没有读完。参加工作以后被单位推荐上大学的。
在初、高中读书时,除了学习课堂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课余时间也读过许多书籍,像: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名著,《海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家,巴金老先生的爱情三部曲《家》《春》《秋》老舍先生的《茶馆》以及魏巍老师写的最著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一些书目都读完了。
说句心里话,那个时候由于年龄小,思想不够我成熟,在读那些书的时候,只注重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哪本好看不好看,谁把谁打败了等等。根本不去思考书中着重刻画的是什么,对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
从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要意义和书的艺术价值。
我75年下乡,78年回城工作,曾在单位当过工人,担任过团委书记、党办主任、企业法人代表,和人力资源部部长。有过辉煌,也曾跌到过低谷……但始终我没有忘记,父母经常给我提醒的:“不论你做什么事,都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是党的谆谆教导照耀着我前进的路,是父母的良苦用心,激励我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失败一次就会有一次的伤痛。尽管:“失败是成功之母,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些话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千万不要失败的太多,否则,他会把你弄得遍体鳞伤,伤痕累累,苦不堪言。
谢谢你的邀请。我在青年时代读了《三国演义》,我认为当时读得很懂,并且爱憎分明。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认为曹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罪该万死。
过了十几年之后,我再重新阅读《三国演义》时,对曹操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像从前那样厌恶曹操了,也不再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了。
我开始比较全面地分析书中的各种人物了,能够做到客观地分析历史、分析人物了。我想,这就是我读书获得的最大受益吧……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友问:有哪些书当初认为读懂或没有深研,十年后幡然觉悟的问题。此问题问的好,有价值。个人觉得,以前读的书似懂非懂,认识也糢糊不清的书籍有许多,有的书籍至今也没有真正读懂。这里面多指古文,古汉语和文言文。如今,个人有幡然觉悟的文章,荀子的《劝学》,韩非子的《说难》两篇文言文其中的部分章节和警句,有所感悟。
一,荀子《劝学》一文中的例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食黄泉,用心一也。”以前读到此章节时,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外乎一蚯蚓钻进土中的一般常见之事。后来奇想不是这么一回事。蚯蚓无骨,全身柔软而富有张力和韧性,无足无手,而为什么能够钻土尺深,靠的是什么呢,蚯蚓之力又是从何来的呢。后来才知道,原来蚯蚓之力来自于心。可想而知,这种“心力"究竟有多么之大,实在不敢想象。人们对于今天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何况不是如此的专心致志,金石可镂锲而不舍呢。又何况不是靠的坚韧不拔这种韧力而成功了呢。又如原文“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意思是说,木头本来是弯弯曲曲的,但用墨线弹出线条以后,经过木匠锯整木头就变直了。这不是民间上常说的一句话“弯木头直木匠,中规中矩”吗,这句话也是后来才搞明白的。假如当今的国家宪法是一条基本直线轮廓,那么有一些心不正行不端的人,同样会受到宪法的约束,促使走上正直的道路,也才会让更多的人变为有用之才。
二,韩非子《说难》部分章节原文“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其中文的意思而后来才搞明白,凡事都难,一是难于了解和知道他人之事之途之心,二是超越自己所想所思不能成为现实之难也,三是自已不能横失而强加于他人之难也。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是为着以上的几大难事而奔波。人有思想,有理念,也有意途,就必定有压力,有阻力,这是无可厚非和避免的客观因素。所以,做人要做明白人,做事要做明白事。自己的观点和难处,不能强加于他人,更不能横加干涉他人之私事。做事难,做人更难。
其他网友回答:说一本书《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
目前有五种译本,但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早也流传最广,目前看到的基本就是这个译本。说实在的,初看时不过只是好奇,先前也看过大师们的各种讲法,但自己总觉得有一点点“王婆卖瓜”的味道。听人讲来终觉浅,自己读罢叹其深。十几年前看完以为有所悟,也自认为把别人的讲法可以看轻了。
现在看现实时忽然有所心动,《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想想,那么多学佛的弟子信众,有多少人做到了?不敢再说。已经严重到“行邪道”了?几句佛经里的话,说白了就是学佛人的“最高指示”,看见现在许多人用别的“理由”在积“功德”,不禁有所感慨。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相邀:只要是有发行量的书,每本都是一样的,随着你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心性也随之改变,你眼里看到的就会随之改变。就像小说里面的武林高手练功一样。先是看山是山,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接着是看山是山,这就是近一步的理解了,会加上自已的判断,然后有选择性的去学习和接受了。这时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很容易受作者的带动而进入情节。会随着情节感动,愤怒,痛苦。最后又是看山是山了,这就是意境近一步的升华了,把别人的思想全部剔除,形成了自已的认知,这个时侯你再去看你看过的书,你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你决不会受书的影响了。就拿我们小学学过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小学生们学习,仅仅从字面理解,农民劳动很辛苦,我们不能浪费粮食。而成年人就会想到粮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没有了粮食,我们就生存不下去,就是所谓的“无农不稳”。我们应该进一步的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
其他网友回答:要说一本书,初读印象不深,再读颇有感悟,越读越深刻,那就应该说是路遥的《人生》了。
初读时是在初中,那时打动自己的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总是想念那个乡下妹子刘巧珍,美丽大方,纯朴善良。后来听李春波的《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她叫小芳,长得好看她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总认为这就是刘巧珍。但就是这么好的姑娘,高加林不知道珍惜。始乱终弃,移情别恋,致使刘巧珍不得不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那时为刘巧珍的结局痛哭,由此痛恨高加林。高加林就是现代的陈世美。现成的语言不解恨,加上一句土话:真是个王八犊子!
再读《人生》时已经是高中了。这时对高加林的命运更关注。认为高加林的命运一波三折,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考上大学。没有考上大学,就不得不回家当农民。这倒是有现实意义,激励自己努力学习。马云曾坦然:路遥的《人生》改变了他。大概也是原因吧!
现在再读《人生》想得就更多了,从片面转到全面。这不是讲一两个人的故事,正如小说名字《人生》,这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路遥在书的扉页上也写得明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是呀!不管是爱情,还是学习,还是工作,对于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一次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我们以后的命运。反之,我们现在的境遇,也就是当初对爱情、学习、工作选择后的结果。所以在人生“紧要处”,要慎重,要如履薄冰。
另外,路遥没有说的,却值得人们思考的——人生为了什么?
《人生》的结尾是遗憾,巧珍嫁做别人妇。但经历名利诱惑后的高加林,被迫回到农村后还想找巧珍,透漏了他最后的愿望——想和巧珍终老田园。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相爱的人终老一生!
其他网友回答:
《周公解梦》我读了近四十年了,至今还未解开。
谁能告诉我《周易》为什么那么难解。我们的国家现代文学是否能解开迷津。
我们不问,谁又能理解我们的国家文化遗产那么深奥呢?
当代青春那么追逐网红,还有一些老青年也加入进去,究竟有多大意义。只有踏踏实实工作,才会拥有更美的人生。
巧取豪夺,耍小聪明得来的财富是抓不住,只有辛苦得到才会珍惜。
我整日唠叨我的儿子,如何做人,听老人的话,会少走弯路,还好儿子出息了,从不羡慕嫉妒他人,仍然默默无闻的干自己想干的工作。
孝,在家第一要记,不孝子孙,成不了大事!
忠,在外集体工作,忠于职守,就是为国争光!
不要光想干大事,小事做好就对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一切随缘,将是人生最好的抉择。
谢邀!
十年前读《西游记》,觉得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干嘛还要走着去?年少时读《红楼梦》,觉得是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小说。现在读《红楼梦》,感觉对女性的同情、对封建家长制的控诉,对贾府腌臜内幕的描写才是此书的精华所在。
《红楼梦》只所以说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名著,就在于她常读常新。《家》也一样,年轻时只看到她对爱情的描写很精彩,现在看对封建旧礼教的揭露才是作家的主旨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朱自清的《背影》,当时在初中课本里老师都给我们分析总结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年少的我自认为懂了,虽然觉得那只是一篇平谈无味的散文。直至20年后,自己身为人父,下有儿子上有父亲,所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让我真正品味出《背影》里所要表达出的那一份父爱,那种大山般沉默、深厚、朴实的父爱。
威海链 » 有哪些书,你以为读懂,十年后却幡然觉悟,以前读得不够深或者根本理解不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