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区别?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如果我们把孔子和老子相比,那么就仿佛是小弟和大哥的的差距。一篇《道德经》,后世几千年的社会哲学思考几乎都在老子的心中,轻重缓急,优劣区分,老子侃侃而谈,立见分晓。不过惊世骇俗的是这只是老子的一篇即兴演讲。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也就是说,当日老子骑青牛西去归隐,走到函谷关的时候,碰见了函谷关边防连的连长尹喜。在尹喜的盛情邀请下,老子同志发表了一篇“五千言”的演讲,这篇演讲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的,没有一点温度,冰冷的仿佛是一条条的数学公式。确实如此,老子本意也是要给人给社会给这个世界一条条运行的公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冬天寒冷,夏日酷热,没有什么仁慈不仁慈的,都是自然规律;儿童健康成长,老人衰老死亡,也无所谓是哪个圣人的仁爱或者憎恶,都是自然的规律而已。老子的就是这样冷冷的看着这个世界。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真正有德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有德;无德的人只是追求德的形式,实际是真的无德。 “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勉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刻意为之。真正有仁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而真正有义的人却需要做了才可以。真正心里有礼的人,别人不知道,只能扬着胳膊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寥寥百余字,后世思想尽入其中,道、德、仁、义、礼,先知先觉。而老子讲道,道就是规律,就是 “非常道”,道没有人情,道不以人的好恶而存在。

老子太酷了,酷到当时没人能懂。但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后世小子,你们能堕落到什么地步,老子全都知道。




于是墨子出来了,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学派。如果说老子的学说是道,那么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最为接近“德”的先秦思想了。人之为人而不是其他任何的动物,本质就是人有良心和善意,做了违背自己良心的和自己道德不允许的事,会不安,而其它动物不会有这些感觉。既然老子的“道”世人理解不了做不到,那就遵从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良心和善意吧。

道的范围是遵守世间万物的规律,那么德的范围就是爱所有的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但是道和德,人都做不到,人和人互相攻击,涸泽而渔。谁来拯救世人?




在这个时候,孔子主张“仁”的政策开始游说诸国。可以说“仁”并不是孔子提出来的,是老子提出来的,只是老子觉得“仁”太狭隘了。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以“仁”为核心伦理所对应的范围在道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缩小到“世人”的范围,在范围缩小的同时,“仁”就成了一种单纯的社会伦理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当连仁爱世人都做不到的时候,孟子说就爱一部分人吧,于是就有了民族大义,兄弟情义,说穿了就是你身边的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只可惜这么好的仁义思想,却也只能用如粪土的钱财来衡量。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仁不义的人也是多如牛毛呀。

道德难守,仁义不存,世人当往何处去?无可奈何的孔子加上苦口婆心的孟夫子只能告诉大家,就算先贤的思想境界我们暂时做不到,那么至少我们应该先把先贤的做法(周礼)先学习过来。再说了“礼”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至少有礼貌的人挨打会少点吧。

很多聪明人蓦然发现“礼”真的不错呀,就算我天天想着“x他妈”但是我见了他以及他妈都很有礼貌,他也对我很客气呢。但是就算对他和他妈很好,但是我见了他我不遵守礼法,他也会揍我呢。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浑身上下透漏着虚伪。

笔者故乡距离圣人故乡不远,农村乡里土语中有很多上古文言,天天说着不在意,当写成文字的时候才会蓦然醒悟,原来如此。比如你到他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热情,如果作为客人也特别客气,主人就会嗔怪你“到了我家了,你可不要作假。”看到没有?“作假”!什么是“作假”?礼多也!礼就是作假!

礼生而天下乱,知之矣!

自己想想,你和自己的父母子女有那么多礼吗?没有的!为什么?因为你们的爱是真的,没有掺杂半点假!为什么和其他的人那么多礼仪?作假而已!

世人虚伪,怎么办?于是韩非子出来了。




道德难守,仁义不存,礼崩乐坏,对于那些不畏天地,没有良心,不准守社会习俗的人怎么办?

故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就只有后法了。

绝望的韩非子祭出的世间最强大的杀器,法家从此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严刑峻法,法家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目狰狞,双手鲜血。

道德教化是需要时间的,法家的手段是立竿见影的,从此之后,两手抓两手都硬。于是“外王内法”就成了历代帝王略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他网友回答:

手机回答,只能简单些。

儒家是讲究入世的。儒家认为人生就是要努力奋斗,实现个人的价值。当然,儒家追求的是在社会集体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法家是讲究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与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不同,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如果没有法律来制约人的行为的话,那么人就会越来越恶,社会将会陷入混乱。

墨家是讲究无私奉献的。墨家追求天下公利胜过个人利益。墨家要人个个都是活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墨家反对一切的非正义战争。墨家是个组织严密的帮派,有严格的纪律约束。

道家是讲究无为的。道家对儒家追求的仁义道德功名利禄不屑一顾,对墨家追求的社会公利嗤之以鼻,对法家追求的严刑峻法强烈反对。道家认为人要顺应自然,清心寡欲写,过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本质上说,道家是自然主义的,他们听从自然的召唤,在顺应自然中安之若命而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

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儒家很努力,墨家很无私,法家很冷酷,道家很逍遥。

回答完毕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好玩的国学。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区别?这个问题,其实只能说一个大方向,因为各家思想都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

比如说儒家思想吧,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有出入,与荀子的儒家思想又有出人,到后来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公羊派又有很大不同;再比如说道家,老子和庄子肯定不是一回事了,至于后来的道教和炼丹术肯定又是另外一种思想了;再说,墨家,早期墨家思想和后期的墨家思想也有很大不同。

所以说只能总体上谈谈他们之间的大方向上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儒家

儒家的代表为孔孟,儒家的思想在于经世致用,在于维持周礼,所以他主张正名,而他提倡的君子的行为,正直、仁义、忠恕等品质都是为这个思想服务的。而同时,孔子重视人,不重视鬼神。”敬鬼神而远之“,重视人就必然会重视人性,孔子对人性和社会秩序一样重视,但到了孟子,社会秩序破坏严重,所以,孟子只注重人性自由,但这个自由要以“仁”为基础。不管是孔子或者孟子,他们是反功利的,这与墨家和法家等有所不同。

再说说墨家

墨家在战国时期也是显学,而且是“百家”之中唯一有组织的团体,这个团体由巨子领导,那么墨子当然是第一个领导者,所以说墨家就绕不开墨子这座大山,墨子的思想极端功利主义,但这个功利主义不是对于自身的,而是关系到国家人民的。墨子认为牺牲自己利益成全那个理想中的世界是必要的,所以“功”、“利”是墨家思想的主旨。因为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墨家的主张往往走极端,比如提倡节俭,薄葬等,这与当时的贵族利益有冲突,所以儒家反对他。

除此之外,墨家主张“非攻”和“兼爱”,不难理解,相互友爱,不要打架,正因为不友爱才造成打架。同时墨家主张宗教制裁和国家制裁,以国家制裁为主,这一点和法家有一些相通处,不过法家和墨家制裁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后期的墨家比较重视思辨,可能受到名家影响比较大吧,虽然墨家自身分解了很多小派,各有主张,但总体上还是维持巨子组织和先前的墨家思想。

再说法家

要说战国时期最受重视的肯定是法家,君王要变法,要改革,这些人就不得不用。法家的代表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子,李斯等,李悝在战国初就受重用,魏国当时一改革非常强,而这个李悝生的比孔子早多了。其实法家自身也有三派,一个重势,一个重视术,再一个重法。慎到重势,也就是给国君增加威势;申不害重术,就是君主驾驭臣下之技术;商鞅重法,这便是依法治国,没的说。韩非子集合了三家,但却没发挥。

法家的总体思想在于明主制法,用于严赏罚,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有赏罚制度。所以法家认为人性恶,与儒家人性善之说冲突。因为法家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所以君王可以用势、术、法治国,必然可以无为而治,所以这里要说一下,法家也提倡无为而治,但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所不同,它有个基础在里面。

再说道家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这两个人的思想其实是不同的,但有些主张是贯通的。

实际上道家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前代隐者思想的影响,儒家主张正名,主张传统,而道家却是反对传统,对传统主义进行变通和改造。在世界观和处世上,道家试图以道、德来解释万物之间的关系,将事物一分为二,推论出物极必反的道理;而在政治上,道家主张取消一切法令等规矩,因为道家认为这些东西是致乱的根本,就好比说正因为有了XX法,所以有人钻了XX空子,正是因为道家的这个思想,所以道家主张“无为”,但“无为又无所不为。”,显然无为而乱治了,这当然是道家的理想社会,道家认为天下的人民都是婴儿最好,知道的越少越好,如此便可以“小国寡民”,相安无事。

不过庄子思想确实不同,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要玄幻的多,所以你要说老庄思想,其实是有区别的,西汉初期用的是黄老思想,而汉末就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为主了。庄子的道德观与老子是同样的,关于“变”的说法也基本和老子相通,“纯粹的经验世界”和老子的“小国寡民”也相通,只是庄子的绝对逍遥和神秘主义观是老子所没有的,庄子的这一思想应该是受到当时辩者等思想的影响。


我是牛在看你。欢迎一起交流讨论,走过路过点个赞哈。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史记》中对百家的划分主要有阴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六家。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1、儒家:万世师表,仁政礼治

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政治上核心思想强调“仁”和“礼”,上升到治理国家,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即德治”。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知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儒家思想总体来说代表着当时的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是积极入世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儒家思想不能满足统一的需要,实质上维护的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2、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并且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之中。庄子的思想体系中,除了“道”,还强调“齐物”和“逍遥”的思想。

总体说来,道家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隐士派。

3、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最初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如商鞅、吴起,李悝等,最为著名的是韩非子。

法家思想体系中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即加强君主中央集权,并且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即根据形势的变化,所采取的措施也应当有所改变,与时俱进。并且强调治国以法,在当时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法家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和儒家的有等级有名分的爱是有区别的。同时,墨子还提出了“节葬、节用、非命、非乐”等思想,可以看出墨家代表了当时的平民阶层,并且讲究实际功利,不铺张浪费,并以客观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强调身体力行。

作者:梦归秦淮(一个最会写字擅长P图的历史教师 公众号:史觉一梦)

致力于个人成长、文化类的干货分享,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其他网友回答:

讲一个小故事。

有位学生问他的老师:

“老师,昨天晚上,我在路上遇见一位盲人,戴着墨镜,柱着一根拐杖,却打着手电走路。明明他的眼睛看不见,打手电有什么用?”

老师想了想,解释说:

“如果他是怕别人看不清道路,可以帮别人,帮别人照明,他就是儒家。”

“如果他认为黑夜出门,就应该打手电,不能破坏这个规则,他就是法家。”

“如果他认为既能照亮别人的路,也能防止别人撞自己,是互惠互利,他就是墨家。”

“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是我的自由,是顺其自然,他就是道家。”

学生不由得感叹:

“原来盲人打个手电,居然这么多学问!老师,请接受我的膝盖!”

老师冷笑了一声,“你小子先别忙给我点赞,我的话还没有说完。”

“如果他想通过打手电这个行为,来开示众生,宣扬佛法慈悲,他就是佛家。”

“如果他明明看得见,却故意装瞎,他就是政治家。”

“如果他是真瞎,却打着灯笼给他人引路,这肯定他妈的是某些学者或专家!”

我是毕大费,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欢迎探讨,抄袭必究。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讲爱人,道家讲由人,法家讲管人,墨家讲助人,佛家讲骗人,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来世,儒家讲人伦,道家讲自然,佛家讲天堂,儒家讲天命,道家讲修行,佛家讲解脱,墨家讲方法,儒家讲仁政,道家讲逍遥,佛家讲慈悲,对老婆用儒+道,对孩子用法+道,对长辈佛+道,对朋友墨+道。

其他网友回答:

答: 国,以法治国则强;

恶,绳之以法则驯;

民,以德教之则仁;

家,有规传之则兴!

其他网友回答:

儒、法、墨、道可以算得上是先秦诸子百家里最有代表性的几家学说。先秦时期,“子”是一种尊称,“诸子”是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孔子、韩非子、“墨子”、“老子”等。“百家”则是泛指当时众多的思想派别,比如: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等。

诸子百家的诞生是当时社会特定环境的产物。从夏商早期王朝到西周、春秋,社会的形态并不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也总在变化,于是有了不同观念的差别,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等等,于是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往往以一个或几个代表人物为核心,形成稳定的思想学说,就是诸子百家。

“儒家”是诸子百家里最特别的一家,因为在汉代大一统之后儒家的地位超然于诸家之上,并且贯穿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都达到了极高的受追棒地位。儒家倡导的思想里有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意味,以“礼”来规划社会秩序,人为地塑造了“仁”的思想。

“法家”讲规矩,不分亲疏贵贱,一切断于法。没有儒家那么温情脉脉和持节守中,以杀伐决断的冰冷风格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约束力。

“墨家”也是诸子百家里比较特别的一家。在墨家的眼里人与人之间平等无差,所以无差别地互相对待,没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因为“兼爱”,所以反对伐战。墨家相对来说是最接地气的派别,讲求节俭。

“道家”是最神秘的学派,而其博大理解起来往往不易。道家和儒家不同,非常不提倡人为地改变世界。道家不认为有仁爱,认为这些都是违反天道自然规律的人为的行为。道家主张的“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地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用道德,礼法约束来治国,通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套伦理道德,让社会里的人与人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儒家讲五德,仁义礼智信,宣扬忠君报国,所以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汉初崇道,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需要统一思想,一致对外来打击匈奴,就开始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了主流思想,并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到了唐朝初期,佛道并举,自由开放式发展,有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唐庭中央为消减番镇权力,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独崇儒术,甚至到了武宗时,灭佛毁道。

之后经过宋明的理学改革,加入心学,儒家实现宗教化,也进入了死胡同,思想僵化。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养民以静,实现国家大治国。道就是自然规律,比如做人,上善若水,治国要无为,低税收少杂役,养民于息。汉初的文景之治就是应用道家治国理念的杰作。以及唐初的贞观之治。



墨家,讲兼爱非攻,就是博爱,和平,反对战争,非暴力方式参于国家政治活动,墨家崇尚节俭,有一套苦行僧式的自修规定,又没有宗教化,人人平等思想与君权相悖,所以秦汉之后就绝迹了,另外墨家非常重视科技治国。

法家,提倡富国强兵,依法治国,通过严刑峻法,稳定社会秩序,典型案例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推行君主专制和郡县制,来治理国家。自秦之后历代法规基本上是在秦制基础上建立的。



可以说中国几千年来,儒家法家等多家共举,只是思想上略有偏向而已。主流思想用儒家法家,王朝新立用道家,乱世持法家用重典,国家制度建设用法家,科技发展用墨家。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回答道家思想,因为道家是最早产生了对宇宙万物的认识。“道”就是道家最高的哲学思想内涵,在道家思想中,道即是世界的真理,又是万物的本源。道教较为著名的有汉初的黄老之学,影响后世深远的玄学。道家思想博大玄奥,包罗万象,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小编学疏才浅,而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只能说到道家以“道法自然”为原则,以“顺应自然”为态度,以“道”来探索自然,探索世界,这样基础的思想。

下面我们说墨家,因为墨家思想最为贴近到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说墨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兼爱,非攻,我认为墨家可能是整个世界上最早的出现并主张中立和平的组织。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博爱思想,也许这和墨家认为他们当时所处的,礼乐崩坏的时代有关,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家同时有“尚贤”和“非命”思想主张,尚贤好理解,崇尚贤能之人,而在当时讲天命的封建年代,提出非命这样反对天命的思想,真的十分可贵。

然后我们说儒家,在今天很多人说儒家思想拖累中国,这样的人无脑,无智,无知。儒家思想的确有些糟粕,但是如果没有儒家思想,中国文化很难延续至今,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就剩一个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在儒家文化中,“仁”是儒家思想核心,同样从过去到现在也一直都是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和原则。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对个体发展的基本品行道德要求。由此衍生出恕,对他人,忠,过去对君王,今天对国家,孝,对父母,悌,对兄长的要求。再到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要求人们完善道德品行,提高自身修养的,延续到今天也是不同的美德。也因此中国才是礼仪之邦,也才有今天包容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最后我们讲法家。法家思想对中国影响十分深远,法家的思想核心以法治国,在诸子百家时代是比较激进的思想流派,不同于儒家从思想上灌输道德标准,法家更倾向于通过法制来规范道德标准,更加认同人性的趋利避害,主张的是人性本恶,诚信也是法家的道德标准,著名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法家提出的,法家认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标准,当然法家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道家,墨家,儒家,法家,诸子百家中最为璀璨的四个流派的思想,加上其他百家的思想潮流,共同铸造了悠久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体系,在传承上仍然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

标签: 墨家 法家 道家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