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前,那时我才三十出头,刚刚开摊算命易卜不久,有人见我那么年轻,摊前又常常坐着些干部老板模样的人,于是就有些我不认识的同行“二叔”到我的摊前坐,试探窥探我的功夫“功夫”如何,有的听听之后,不敢言语,知趣的离开。其中有一个,见我少说《易》,以为我不知不懂《易》,于是就大吹特吹他学《易》功夫如何了得,说“研究”《易》二十多年了,得出极精的八个字。我没直接说他问他,我只是说:《周易》才看不久,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一个字。他不笨也算有点傻,立即竖起大拇指夸赞并问我是哪一个字,我在纸上大大写了个“變”字,他仍不懂却装懂,但不敢再言语了。
我学《易》,最大体会,就是一个“变”字,其中心也是一个“变”字。易就是三易:简易,变易,不易。易就是变,变就是变化,运动。天地人万物,无时无刻无地不是变化着的,易就是变,就是讲变化表达变化的。后人学《易》而形成《易》学,而总结出种种认识与方法,有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也产生了种种派别和个个《易》学名家,如孔子,京房,郑玄,王弼孔颖达,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易是由简到繁,由下到上,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不变到变而变的,无不是在变,在变之下,才有了阴阳,有一分为二,才知对立统一,教人看清了许多东西,认识掌握了许多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形成了朴素的唯物辨证的认识论及方法论。这些在《系辞》《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里都足以体现了。
从乾坤二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否泰二卦,我认识到否去泰来,知道量变质变,懂得如何保泰持盈。从未济到既济,事物总有个发展过程,如何认识,如何变化,那各人自有不同了,随着学易深入,深深理解“善易不卜”之后,我也收摊上岸另择他途了。但《易》的中心“变”却深扎在我心里,时刻在用其哲学思想,认识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易经》究竟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或内在精髓?清代易学大师惠栋认为是“时中”。他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意而曰‘君子而时中’。 ……知时中之义,其于《易》也,思过半矣。”
什么是“时中”?
“时”,一般指天时,指宇宙,指外部的环境、形势。指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研究、掌握,还可以延伸出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时偕行,与时俱进。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一本最畅销的关于“宇宙学”的科普读物就叫《时间简史》。象数派偏重于对“时”的研究,却走入旁门左道,没有在中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是十分可惜的。
“中”,指人的内在修养(学识)和遇事时的应对策略,即“中庸之道”。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儒家(义理派)偏重于对“中”的研究,而逐渐忽视了“时”的重要性。以致于儒家经典《大学》遗失了很重要的“格物致知”一章,宋代朱熹编纂《大学章句》时补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基本符合《大学》原意,具备科学精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倡。到明代王阳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学说,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观点,否定客观存在,彻底摆脱“时”的限制,已违背儒家正统,背道而驰。“时中时中”,“时”是前提,明清以后,中国没有发展出与西方列强相匹的科学技术,落后于时代,落后就要挨打。
完整的“时中”概念首次出现在《蒙·彖》中:“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这也是整部《易经》中唯一的一次。为何在《易经》“蒙”卦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时中”,这是很有趣的,可以拓展我们对“时”与“中”意义的理解。“蒙”卦,既表示事物创生之初的蒙昧状态,也寓意教育要从童蒙抓起。人类正是靠着不断探索、积累知识,代代相传,学习成长,才逐步走出蒙昧,进入文明。
亨行时中!要求我们既要重“时”,也要重“中”,“时”“中”并重。既要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正确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把握时机,采取合乎“中庸”的策略,勇于进取。
其他网友回答:《易经》的思想实质揭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功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是事,物是物。方与物是指世间万事万物,亦即事物。在客观的事物中有同有异,有聚有分,这是规律,不可违背。该聚的聚,该分的分,这是自然规律。如果违背天地万物同异聚散的规律,该同而不同,该异而不异,该聚而不聚,该分而不分,那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即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经》从八个字,(八卦)混乱演变,看是有规律,用时又无规律,说它无规律,实是有规律,随用变化出64卦,几千年来,历代学者都是仁见仁,智见智的学说,难以得到统一学说。《易经》就象一盘散沙,如果你把盘中的沙聚起成堆,那看过去就是一个沙的小山。如果把沙扒开就是散乱无体,各自成形,各自而立。
《易经》可以说是哲学,也可以说是玄学,变化无常。所以要能够真正撑握它的中心思想,还特后人多去研究和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二进制的基本法则,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易,宇宙的万物万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其主要原理是:阴阳对立、阴阳互动、阴阳叠加、阴阳统一。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在于使用象数理义对天文地理,宇宙人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客观分析,给学者以无穷无尽的智慧人生。
为了透析易经的基本原理,首先以光子为例。对于一个光子来说,它是由一个阳物质基因子和一个阴物质基因子构建而成的,一阴一阳是物质极端自动化的体现,光子就是宇宙全自动化的开端!光子是可以自行复制的低级生命体,光子包含了计算机程序的最基本的二进制原理,如果把阳物质基因子用1来表示,阴物质基因子用0来表示,那么光线可用1010101010.......来表示,它的速度为每秒三十万千米,速度惊人。所以粒子性是光子的本质,波动性是光子运动的表象,因为不论大或小的粒子高速运动,都必有波动性的。当光遇着大部分的物质原子阻挡时,都会为之俘获,速度变慢且方向发生改变。既然粒子性是光的本质,那么运动的光子必是有能量的,光子也是有质量的,只是当物质基因子的质量还未确定之前,科学上还无法测定光子的质量。当光子在太空中的速度变慢而变为自旋粒子的时候,光子就变成了中微子即幽灵粒子!这就是暗物质。植物的叶子就能把光子还原为阳基因子和阴基因子,转化为植物内能并贮存起来。所以,光子是宇宙万物之源,更是生命的源泉。
中国的《易经》理论,很多人说是最荒谬的,也有很多人说是迷信的。其实该理论就是计算机二进制工作原理,也是宇宙自动化的最基本法则,是极端科学的理论;使用该理论就可以构建中国人的六十四种基本粒子的空间模型,并可以论证超弦理论;易经的八卦就是立体几何的八个卦限,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象就是实三维空间和虚三维空间的有机结合,即易经揭示了六维空间的奥秘,这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重力物质的实三维空间与虚三维空间的相对运动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爱因斯坦当年结合运用了中国的《易经》理论,那么他的广义相对论必然会取得重大的突破。(作者:微基因衍光子)
其他网友回答:《易经》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易”字,也就是变化,《易经》又叫《周易》,“周”有些解释为周文王,其实是“周而复始”的意思,“易”具体有这么几种。
一,阴阳周易,反应自然规律,从“剥卦”的上九阳爻,到“坤卦”六爻皆阴,阴极复阳,再到“复卦”初爻为阳,叫“一阳复生”,慢慢的阳气增加阴气衰退。
到了“夬卦”上六阴爻,余一息阴气,再变就到“乾卦”六爻皆阳,至刚至阳,再到“姤卦”初爻为阴爻,就是夬卦的上六,跑到姤卦的初六。又完成了极阳转阴的,这样极阴转阳,极阳转阴,完成阴阳周易!
二,卦象互易,《易经》中每个卦象,都不是唯一的断决,还要考虑“互挂”、“变卦”,像我们平时说的变卦就是从这里来的。如“既济卦”与“未济卦”互为互卦。
互卦,用来判断事物产生之后,尚未出现结果之前的中间过程。先天的因素和基础是主卦,属于内因;中间过程是互卦,属于外因;最后的结果或收获是变卦。内因和外因决定了事物的最终结果。
总之,“易经”是变化中的规律,由卦象,决断自然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凶吉征兆,作为巫师的占卜依据,并非一成不变,“易”才是精髓!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
阴阳是易家的宇宙观、是易家的认识论、也是易家启示后人的方法论。
有天就有地,天为阳,地为阴,天地合而万物生;
有日就有月,日为阳,地为阴,日月交互昼夜生;
有男就有女,男为阳,女为阴,男女交合子女生;
物质分子的内部,有正电子也有负电子。
有吉就有凶,有吉凶就有就有祸福,祸不一定就是祸,福也不见得就是福,因为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托。
有好人就有坏人,坏人不见得一无是处,好人不见得完美无缺。
有相守就有分离,这一次相聚是下一次分离的开始,这次的分离是下一次相聚的开始。
有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认识论,就不会对啥事大惊小怪的了。有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方法论,就不会做事走极端。
其他网友回答:《易经》形式之中心思想
①周:周而不止,源源不断(“周而复始”说法不严谨_涉嫌圆形运动回归圆点。周而不止_运动似电波传递-点-小圆-大圆-再大圆……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无限永恒)。“周”源《易经》又名《周易》。
②易:变易,不易,简易。简易者,太极承载物质世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道至简,简道,一也。不易者,太极包罗万象,人类智慧只能略知一二。变易者,变化万千。
③辞: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含义、释义。《彖辞》、《象辞》、《系辞》。
《易经》内容之中心思想
①辩证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这是《易经》之为人、事、物、理定义、结论之道。乾坤之道,变通、变易之道……世间一切道归宗于宇宙之“道”-大道;大道至简,一是道,一是太极。哲学之简易_“一”是哲学,“太极”是哲学,“道”是哲学;哲学之不易_“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穷无尽;哲学之变易_生生不息。
②预测哲学:“阴阳不测之谓神”_人、事、物、理很难预测,难在神密、神通。“知幽明之故,以知生死;感而遂通天下;一叶知秋”_以知幽明而知死生之道、以心灵感应而验吉凶祸福;以落叶而知四季更替、历史更替、人事物理更替……至今只有诸葛亮、刘伯温少数几人。
③数理哲学:数分天数、气数、命数、定数、变数……;理有天理、地理、人理、物理、事理、卦理……。数分显数九、八、六;常数一、二、三;隐数四、五、七(以易经论)。数有极(九数为极限),理无穷。
④《易经》“道”之哲学:道观人、事、物、理:“道生一”,一即太极;“一生二”,二即阴阳;“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三生人、事、物、理。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用它来顺和性命的道理,用阴:阳来阐明天道,用刚:柔来阐明地道,用仁与义来阐明人道。问占卦给万物万事指明方向,应天地的规律,万事按时施行,这样前景必然为享通,那么行为就不会与天时相违,刚健而不会阻滞,懂得变通,照耀万物而不会毁坏万物,能顺应天道就会做大做强,万事按照自然规律的发展进行行事,这样就会事事通顺如意。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
《易经》是指《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夏朝)和《归藏》(商朝)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周朝)。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就是一本阐述关于天地万物变化的书,古时曾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预测这些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皆是来源于易经,取其一点并发扬光大。
其中心思想个人理解如下:易经阐述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人做事,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有变易、不易、简易三层意思,万物都在变化中是谓变易,可万物之变化又遵循一定的规律是谓不易,而掌握了这一规律就简易了。
班固说人更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世历三古(夏、商、周)而演绎成我们现在读的《周易》。后世说的易经多指周易,而易传是孔子对周易的解读。下面个人结合自己经历,粗浅说说周易乾卦的意思,看看是怎么教我们做人做事的。
卦辞说:元亨利贞。意思是:天地万物初始时都是美好的,皆是通达顺畅不受阻碍,天道自然运行把利益都给了万物,且不偏私,一切都和谐美满。儒家孔子总结说叫:仁义礼智信!
欢迎大家发言评论,向大家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易,讲宇宙自然变化的规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这是伏羲先天八卦,经文王演义形成后天六十四卦。《易经》和《圣经》一样是古圣人日观地理,夜观天象,观察人间万事万物,利阴阳两爻推断人事,记录历史事件的伟大作品,其二进制推演预测宇宙万事万物的八卦奇术堪称天下一绝。《易经》自问世以来形成《连山》,《周易》,《归藏》,人称三易。可惜只有《周易》流传下来了,其它两都失传了。
古老《易经》蕴含着伟大的哲学思想,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了《易经》八卦,阴阳二爻与现代计算机二进制0和1有着异曲同共的相似之处。都是探索研究宇宙的一种方法。 《易经》告诉我们,宇宙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定数,足数则生,增数则长,减数则衰,尽数则亡。《易经》深刻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奥秘。诞生了神奇伟大的预测学。避凶趋吉,逢凶化吉,人生福祸相依,穷富变化无定通。《易经》朴素的辨证思想有其科学的价值。
威海链 »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