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可以这么理解。晋人“尚韵”宋人“尚意”。其实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而已。与时代的审美无不关系。风格是通过技法技巧以及笔法的应用来体现的。中国古人发明毛笔是非常有智慧的,我感觉非常神奇。同样是毛笔能写出风格各异的作品来。你看篆书,隶书,草书,魏碑等用同一支毛笔完全可以写出来,但是用笔技法技巧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尚韵”“尚意”也是不同的风格当然手法也有区别的。
我们就拿王羲之与宋徽宗比较一下。他们具有代表性。王羲之的这几个字几乎每个字都是独立,每个点画每个线条,起笔收笔,通过他的手法能把每个字写活了,每个字神态十足,韵味溢于言表。每个字实与虚,笔断意连,每个字都很险却能做到每个字平正。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高超精湛的用笔技法和他对每个字的神态结构掌控的游刃有余。风格与个人的审美肯定有关联的。由于在当时王羲之的书法非常受人喜欢,许多人临摹学习他的风格从而形成晋人“尚韵”。
宋徽宗与米芾非常有代表性。宋徽宗的《千字文》与怀素大草《千字文》韵味相差非常明显。每个笔画写的很实,尤其是米芾他的折写很标准,折就是折,他不像王羲之写的折,王羲之写的折是折中有转,转中有折。所以王羲之的书法看起来很圆润。你看米芾的书法很少写圆润的。他的折就是写的标准,折角很分明。典型的“意”很十足却少了“韵”。宋徽宗的《千字文》很少出现败笔,每个字写的很实,与怀素的《千字文》却少了“韵”。整幅字给我感觉写的很实每个笔画写的很到位。我们从三点水说起。《千字文》中出现许多字有三点水。宋徽宗写的三点水,与怀素写的三点水。“韵味”一看便知。宋徽宗的三点水写的也非常美,但与怀素三点水却少了韵味。怀素三点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你能体会到险绝所以很有韵味,回味无穷。宋徽宗三点水写的实在,典型意味十足。大家可以去对比一下。
所以书法的风格与审美与个性与你的功力与你的悟性是有直接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我是江上人随便说说而已!望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首先,晋代尚“韵”,“韵”可以做“韵律”、“韵味”、“风韵”来讲,是有艺术规律和艺术品味的。主要用“耳朵”、“嘴巴”听觉和味觉来感受视觉的美。
“晋韵”就是两晋时代书法中的独特气质,是在“魏晋风度”的特殊时代和特殊的文人生活方式影响下的产物。这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欣赏起来就像听“潇洒的高雅音乐”。是隶书到楷书、行、草书的日益完善。有“东床快婿”王羲之、“竹林七贤”、“嵇康绝曲《广陵散》”、“刘伶病酒”、“阮籍青白眼”……等狂放不羁的“活神仙儿们”。服用“五石散”、“对酒狂歌”、辩论《易经》、老庄思想的“清谈”,……当时的书法也是这些风流人物审美意识形态的表达,还有东晋“王、谢”为代表的“名门世家、世族文化”的特征,也是一种超脱现实、追求“出世玄学”的生活方式。
其次,宋代尚“意”,“意”可以做“意境”、“意趣”、“意象”来讲,简单的就是说看起来“有意思”、“有趣味”、“有想象”。就像看“魔术”的新奇感、看卢沟桥的狮子“姿态万千”。“杯酒释兵权”的崇文抑武现象、由宋徽宗为代表“书画皇帝”“们的大力倡导并自身实践,皇家贵族和政治家文人们的共同参与,对以“苏、黄、米、蔡”书法为代表的宋代书法发展有极大影响。
“两宋”和“两晋”都是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矛盾尖锐的特殊时期,都是前期的“大好河山”到“渡江政权”而渴望“北定中原”、“收复河山”。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流离失所的真情实感。皇族和文人士大夫共同拥有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文化和政治息息相关。这些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源泉。
书法的角度不是很了解,但是在古琴界通常有唐圆宋扁的说法,就是说唐代的琴通常外形圆润,体积大,宋代的琴长度和厚度略小,这和每个时代的气质有关系,而气质这东西和时代的风水有关系,而时代不可复制。很遗憾我们听不到唐代和宋代的琴家所弹的琴音,但是能够看到那时候的斫琴师的琴,就如现在可以看到古代文人留下来的真迹,略微梳理一下那个时代的风采,当然和学识性情有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一开始所说,和时代的气质有关,我们再怎么努力,也肯定无法达到晋韵和宋意。但是,我们有现代的气质,日后我们成为古人的时候,不晓得怎么形容我们这辈人呢。
三个时代的琴,看出来了吗?
威海链 » 什么是书法中的晋韵和宋意?单用学识和性情来解释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