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书法时,该如何用笔?都有哪些技巧?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交流分享是学习的法宝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不是书法家,只是应邀作答。孩子们天赋高的,应该叫他站着悬腕写。视野开阔,大局观好。毕竟,悬腕写出来的字,和枕腕写出来的字,你比较一下,会灵动很多。我病中也坚持站着悬腕写,枕腕,我不会写。执笔方法有很多种,楷书行书隶书,执笔低点。草书,尤其是狂草,必须执笔高些。中锋为主,侧锋为副。平时应该叫孩子们多读古代名帖,提高书法鉴赏审美能力,从中学会运笔方法和决窍。谨记,书法,是尽情书写,不是描画。今人写的,不能为师!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笔法、字法、章法,是书法的三要素。

 卫夫人《笔阵图》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可以说,笔法是书法的核心,是基础,是基本功。

 在谈用笔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什么是笔法。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古人用“永字八法”概括之,即点、横、直(竖)、丿、㇏(捺)、乚(竖弯钩)、挑、剔等八个点画的写法。

 姜夔《续书谱》有云:“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性;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乚、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

 简单地说,用笔就是书写点画时的起笔、行笔、收笔。

 学习书法,选一本法帖,应先从点画入手,对每一本帖的用笔方法即笔势要有所认识。首先要学习古人的起笔、行笔、收笔。

 

一、起笔

学习书法,首先要揣摩古人墨迹,从起笔处入手,仔细观察其下笔手法,取势,笔锋从哪一面入纸,如何动势才能写出这一笔。对每个书家的下笔之法要反复比较,其实都是很相近的。

总得说来,下笔须凌空取势,有缓有急,有向有背,有搭有折,笔下去即震动铺毫。

每一种点画有不同的取势,蔡邕《九势》、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论述点画用笔非常详尽,都可用来参考。

一般来讲,多以藏锋起笔,也有露锋起笔。但露锋起笔一定不能轻飘脆弱,下笔沉着,笔尖不能弱。

王羲之在《书论》中谈到藏锋时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笔尖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二、行笔

下笔后迅速调成中锋,再行铺毫,使万毫齐力。毫铺开了点画才能干净、润泽、饱满、坚实。

中锋铺毫是笔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下笔铺毫后,即可果断行笔。中锋行笔,要使笔尖时刻在点画中间运行。笔杆垂直是最好的调峰办法。当然,写横画时,笔杆亦可左倾右倾,但绝对不能前倾或后倾;写竖画时,笔杆可以前倾或后倾,不可左倾或右倾。

关于行笔,古人在论述中有运指法和运腕法之说。但是无论是怎样的运笔法,都要做到笔尖杀纸,力透纸背,使点画有立体感,挺拔弹性,杜绝点画中怯。

包世臣《艺舟双辑》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

前人也将点画行笔比喻如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就是要使点画有立体感,挺拔、弹性。

要想写出这样的点画,就要遵循“逆入、涩行、紧收”(刘熙载《艺概》)的运笔要法。

 

三、收笔

毛笔在书写时要随写随调峰,使笔锋基本上恢复到原始中正的状态。点画至收笔时均应使回锋调正,收笔要有空中回锋的动势。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云:“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即是指所有点画的收笔,横画回锋力收,竖画缩笔收之。笔锋务必回正,不宜侧锋收笔。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笔笔都要在纸面回锋收笔,更多是空中回锋的动势,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收”而不是放。如太极一样,在出手时就应做好回收的准备,否则,人没打到,自己就会被甩出去。这需要学书者在书写中认真体会。

 

综上所述,无论点画大小,在起笔、行笔、收笔时,都应以具有力势为上。方法得当,刻苦训练,在提按顿挫上要能熟练运用指力、腕力,点画才能鲜活饱满。当然,指法的运用,要在用腕的基础上协调配合,否则易使点画缺失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多骨微肉”的“筋书”,正如沈尹默先生所言:“腕力遒时字始工。”




其他网友回答:

手机屏幕上有一个小污点,差一点看成了学习书法该如何“甩笔”了。

为什么书法需要学用笔?这是因为毛笔的制作材料为柔软的毛毫制作。按照古人总结出来的方法去写,笔毫就能顺从的铺展聚合。写出来的字才有骨力。他们总结出来的方法包括笔法、笔势和结构。

每个人的笔法组合不同,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书法流派。比如颜真卿的用笔风格体系,欧阳询的用笔风格体系等等。由于我们现代的书籍是以现代印刷术印刷,对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笔法描述缺乏相应的示范字例,虽然有文字描述流传下来,但对书中的文字描述没有直观的认识,致使笔法失传。笔法的失传,是当代学习书法的最大障碍。

要获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只能通过临写古人遗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模仿的相似度越高,你的用笔就越接近古人。古人在笔法上的学习有老师传授,他们省去了探索笔法的学习时间,而我们现在,学习书法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笔法的探索。把本来只是模仿学习的手段,变成了最终的学习目标。学颜的,全是颜真卿的样,学柳的,全是柳公权的样,都没有自己的面目。

临帖就是要在临摹的过程中悟解古人在书写时的用笔。分寸的拿捏掌控。在临帖时不是外形的描画。是要悟懂每个笔画的状态是以什么方法而写成的。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法无定形,贵在通会。通会就是要明理。所有的用笔就在于明理。明白了点画的形态是以什么方法而写成的,字形的体态就和人体一样,高矮胖瘦,便能随你的心意跃然纸上。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刘煜坤居士,非常高兴收到邀请回答问题。首选,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每个人的气度和格局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做出的选择也会不一样的,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把一些我学书法的一些感悟和技巧告诉大家,这样后来人就不会绞尽脑汁的再重复那些老路,这样对这种书法的传承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书法有几大要素,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笔法,也就是用笔的方法和用笔的方式,如果古人吝啬的不把笔法记录下来,我相信现代人也丕会再书法上进步很快,所以我们现代的人也要毫不吝啬的把书法的一些感悟和技巧五无私的奉献出来,这样中国书法一定会越来越好,最后祝福中国书法,以及新中国越来越好,越来越棒。


其他网友回答:

笔管顶端捉笔,手腕360度中锋用笔。4个月前我在头条发过。吴冠中说笔墨为零,值得思考!按正确的笔划顺序中锋用笔就行了。强调用笔导致创作分心,最根本的问题是根据被书写内容的意境确定造型和章法(创作最难的问题,否则是不动脑子的顺其自然)。一辈子注重用笔会滋生懒惰,不愿意动脑筋创作(创作是呕心沥血)。真实不虚!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的用笔,都强调中锋用笔的重要性,但大家对中锋的理解,尤其在心慕手追的习书过程中,反映出千姿百态的书写现状,说明用笔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完成书写的整个动作过程。包括执笔、运笔、笔法、笔势和笔意。

首先,正确的用笔,需要正确的执笔姿势保证,“掌虚指实,悬腕运笔”,是基本要领,提按、使转和调锋自如,是基本要求。基本点画的笔法练习是掌握用笔的捷径,如古人说的“永”字八法等。

另外,篆、隶、楷、行、草,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书写规则,对用笔有着不同的要求;即是同一种书体,也有用笔上的区别。如《石门颂》和《曹全碑》的点画虽然都是中锋,但所呈现的点画状态不一样,运笔的方法也有所区别。石门颂的用笔特点是:点画笔法起伏跌宕,线条沉着而流畅,笔力遒劲而恣意。笔力不达,难学其精要。故只有达到一定的笔墨功力,在运笔书写过程当中,自然形成提按起伏、快慢、节奏变化,达到如古人说:“屋漏痕、锥画沙”之点画线条,才是石门颂的用笔。故初学用笔,不宜学石门颂,有人说,练好曹全碑,再学石门颂,好比老太吃豆腐,是有道理的。

还有,用笔也因时、因人的不同,呈现不同笔法的状态。如魏晋时代的用笔与唐楷的用笔有区别,即使“楷书四大家”的笔法,虽都强调中锋用笔,但各不相同;王羲之书法的中锋和颜真卿书法的中锋,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书写过程中,书法的笔势和笔意都不同。也许有人会疑惑,赵孟頫不是说“用笔千古不易”吗?其实,并不矛盾,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其核心思想就是中锋用笔,但如何中锋,怎样中锋,没有说。但他的另一句话“结字因时相传”,作了补充,这里的结字,不仅包括笔法,而且还包括笔势和笔意的概念。把两句话放在一起理解,就能明白用笔的真正含义了。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是学习怎么控笔,长时间练习体会就会有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这么深的问题

谁几句话都是说不清楚的

几个要点可以谈一下

一是锋正,二是逆行,三要裹束

其他网友回答:

在书写书法时该怎么用笔都有哪些技巧?

至于怎么用笔,笔分为三个部分笔尖,笔肚,笔根。一般用笔最多用到笔肚如果用到笔根,笔锋很容易散开更不容易恢复原状。笔尖是有弹性的更容易写出笔锋来。所以用笔一般都是用笔尖。其实用笔还与执笔有直接关系。但是执笔是无定法的。能写好字无论怎么执笔都可以。唐草书大家张旭说“执笔千古不易”。其实执笔一看就知道了 还是很容易学会的。但用笔你是看不会的,只能自己去体会去摸索中总结经验。其实练字也叫练笔,笔也需要练的。当笔掌握不好字是写不好的。当笔掌控好了是很容易写出笔锋,有了笔锋字也就写出神采了。

至于书法中的技法技巧,我可以这么说每个人的技法技巧都是不同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同的技法技巧能写出不同的风格来。技法技巧最多在结字上尤其是在草书中最能体现。如在楷书中其实技法技巧还是比较固定,是很容易掌握的。而在草书中技法技巧则是顺其万变的变化无穷的。没有固定的格式,也就形成不同的风格来。你看我们现在有许多人的草书看上差不多像一个人写。其实他们掌握的技法技巧都差不多,甚至都学习同一个老师。很容易写出差不多的风格来。由于可能这些人感悟能力差,不能做到提炼取舍再吸收而形成这个样子。当然这也需要很长时间来修炼的。要不然是做不到写出新的风格来。如唐代怀素,颜真卿,张旭,二王,张芝。一个学一个甚至拜同一个老师风格却各异不雷同。乃至黄山谷,王铎,傅山。他们都不像我今天这个样子。今天我们写的草书你把这些人作品放在一起你肯定分不清谁写的。这不是好现象。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现象其实是有原因的。就是为了入展。为了入展从而失去自我。也就搞得风格都差不多。这是最大的原因吧!技法技巧要在平时练习当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就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是江上人随便说说而已希望大家继续探讨。






标签: 书法 用笔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