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到底是什么意思?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现代社会还坚持划地为牢的“父母在不远行”的观念大概已不行了。原因有二,一是从边远地区和农村走出来的莘莘学子,他们在求学的路上付出了多少艰辛的代价,还将他们打回原形,这将扼杀掉他们的理想和追求,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有幸福的未来,这种远行是长久的,这无疑会增加一份思念,多了很多牵挂,不过这已经是中国社会当下的常态了。二是一些中青年因生活所迫也不得不远离父母到外地打工挣钱,以便改变贫困的命运,虽然他们大多都不是长久之计,但短则几年,长则一二十年,父母在家为他们支撑着家,有的要为他们带孩子,他们的远行有得有失,得到了金钱,失去倍伴关爱教育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期,由于隔代教育总是爱大于教,使得不少留守儿童出现了这样样那样的问题,这也是当今社会的最大难题。 在游必有方的问题上,应该是说在选择的方向方法要正确,把握好时空,要把工作和安居紧密结合,提高自我修养,勤奋扎实的干事业,不好高骛远,这样游有成就,父母亲自然很高兴,但游子必须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孝顺两个字装在心里,在精神上多给父母亲一些安慰,在物质上进量帮助,让他们开心快乐的安度晚年。若如此“父母在不远行,游必有方”的矛盾则迎刃而解矣。

(一)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这句话出自《孔子,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说父母在的时候,出门不要太远,如果想去很远的地方,一定要告诉父母一声,不要让父母担心!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可能是我最近最有感触的事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在前天,我大伯娘出车祸死了,大伯和大伯娘在宁波工作,那天下大雨,大伯娘7点多下班了,由于下雨视线不好,就出车祸了,抢救没有抢救过来,过世了。

我爸爸半夜12点多点打电话告诉我,大伯娘出车祸去世了,当时我还问了问他,是他的大伯娘还是我的,确定后我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挂了电话,哭的跟什么似的,其实我跟大伯娘感情并不是很好,但是就是感觉到亲人去世了,心里止不住的伤感,后来又陪爸爸说话,真的很担心这个消息被我奶奶知道了,她得多难过!

两年没见了,知道她的消息时,竟然是去世了,想要给大伯和姐姐还有弟弟打电话,想要安慰她们,但是不知道怎么说,自己心里很伤心,很担心她们的状态,但是这样一个情况根本不敢去安慰。

其实我最多的难过是源于对死亡的害怕,大伯娘那么开朗乐观的一个人,就好像昨天还看她笑,今天她就躺在了冰冷的医院里,这么鲜活的一个人从此就不在了。

好害怕,害怕某天还会有这么突然的事,不管是谁,不管是哪个亲人,很难接受这种事,并且在远方的自己还不能去看她最后一眼。我姐姐和弟弟都是第二天才坐飞机到宁波的,那个时候身体都已经冰冷了,亲妈啊!连最后一眼都看不到,这样遗憾!

发生这件事后,我就对爸爸说,以后我要多陪陪你们,不跟你们赌气了,一定一定陪着你们!

现在想都不敢想以后,大伯娘跟我不是那么亲,她去世了我都哭成这样,那更亲的人,简直就是挖心之痛!如果在亲人最后一刻没有陪伴在身边,那就是一生的遗憾,到死都会被这个遗憾困扰着!只有在亲人去世的那一刻,才恍然悔悟到亲情的宝贵!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若健在,子女不能出远门,要在父母身边侍奉,尽孝养老送终,因为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不佳,人在外,父母在家中万一有什么事情,很难及时赶回家,所以,古人以为,父母在,不远游。二、如果有什么特殊事情,必须要快去快回。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父母在、不远游”的意思是——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孝,为人子女父母在时,应在家里待奉父母,不可远行。古代信息和交通都非常不方便,远行在外,既不能时时待奉在父母的身边,一但父母有事,也不能及时知道并马上赶回来。这是有违"孝道”的。

“游必有方”的意思是 —— 古代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男子汉大丈夫,自当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但自古“忠孝难两全”,一但有了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是可以辞别父母远行的,前提是要向父母说明原因和远行的地方。这里的“方”是指去处,也指远行的原因。

这是一个辩证的语句,既主张为人子女要在家待奉父母尽孝,也同意大丈夫建功立业服务社会,实际是主张要努力和积极的处理好两者关系,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固然好,即使远行在外,也尽量不要让父母担心,可能的话常回来看望父母。现如今,这句古语仍有很大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父母在,不远游”意义在于,人从出生到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即使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在中国依然需要依靠父母照看孩子或者洗衣做饭。但同时也也意味着你需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父母只要存在,你就不能游走得太远。一方面,父母鞭长莫及,没办法照顾你的生活,另外你也无法照料父母。

在中国,父母对下一辈是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因此“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说,孝顺的儿女自然不会远离父母,在他们年老走不动的时候,能够照顾他们,这笔“等发达了,衣锦还乡”更能让父母感受到你的孝心。

当然,古人也不是一味强调愚忠愚孝。后半句又加以说明“游必有方”。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因为工作或者学习远走高飞。属于合理的范畴。只需告诉父母,出门远离的原由,还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

因为一方面没有目的和方向就容易做错事,另一方面更会让你的父母为此更加牵挂和担心。而因为自己的莽撞让父母担心牵挂,在孔子看来也是不孝的一种表现。

简单一句话看似蜻蜓点水,但实际上道尽孝道的全部要点。所以说为人子,当常怀孝心,多行孝道事。

其他网友回答:

今日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理解,可说是繁复解释了一些事情。


南宋时朱熹曾说过“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这个意思很好理解,告诉父母说去山西打工了,但结果却跑到山东去追媳妇,虽说都不算错,可如果父母有事情找,找不到人怎么办?因此可以看出,朱熹是以当时不甚发达的交通联络方式去看待这个“方(向)”的,简单浅显,贴近生活。


而更早时北齐颜之推却说“方,常也”。对比前文中的“庸,常也”,我就想起电影《方世玉2》中,苗翠花师兄说的“安全第一”了。不出事没意外即是“庸”,也很直白易懂,可谓现实。出门在外的,哪个父母不会牵挂自己的子女呢?就像《常回家看看》中唱的,很多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中做出多少贡献,但却一辈子都在祈盼一个团团圆圆。


或许朱熹或颜之推也都因为是这样的缘故,才将“游必有方”延展理解为方向和平安的吧?中秋将至,这里祝愿看到此文的诸位都可以阖家团圆。也希望因工作学习难以脱身的朋友,都记得打个电话报声平安,让家中的老人暂时放下心中的惦念。这不仅仅是孝道,也一样涉及到亲情。

其他网友回答:

父母子女、夫妻关系,是人与人之间联系最紧密的两种关系。

父母在,作为子女,不去远方游历、求学、工作,是不希望父母子女的关系中断,不希望父母不知子女是什么样的现状,不希望子女不知道父母是否健康无恙。

只要父母子女互相知道对方,互相能常联系。去不去远方,离开时间长与短,其实没多大关系。所以说:游必有方。

若是将父母带身边,这也是游必有方。

夫妻两地分居也是相似的情况。

只不过夫妻之间,一般都是聚多离少。若是聚少离多,夫妻关系就要变虚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论语里的一句话。意思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游学,做官,这里着重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父母健在,子女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但从古到今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父母健在,儿女远离父母工作,学习的情况很多,并不是古人说错了,这就要加上“游必有方”,这才是这句话的重点,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去哪里,去多长时间,告诉你的父母将父母安顿好这很重要,到了地方要报平安,不要让他们为不知道你去了哪里担心,这是一种孝道。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健在,不论你是远游还是不远游,首先要尽到你的孝心。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陪伴父母,顺着他们的心思。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孝顺父母都是一种美德。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文化,他是改造人的经典语录,读懂这句语容易,做得到才难,否则的话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标签: 游必有方 远游 这句话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