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要取法乎上的说法严谨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两点,第一是取法的问题,第二是操作的问题

“取法乎上”的说法是没错的,所以不管是古人的还是今人的,只要是好的都可以拿来借鉴。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就要出来打我脸了!什么?学今人!你脑子是不是有病!所有的大师都说要学习古人的!纯粹门外汉!

别急,听我慢慢说。

首先学习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这一点相信没有人会反对,毕竟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蕴含的知识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其好处就不多说。

其次就是说下争议性的,学习今人的可不可取?我想说的是那是必须的!没有人可以摆脱时代的局限性!所有人的学习都是从当下出发的,比如你跟你的老师学习,实际上就是在跟今人学习,虽然你的老师是从古代法帖和他的老师那里学的。比如你看的教材都是今人编写的,都是今人对于古代法帖的解读!古人不可能影像再现的教你!

我经常说,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快的摘到苹果!我们要善于从今人总结出的智慧中去探寻古人的脉搏,这样你才能走得更远!学习今人不可耻,只要是好的就可以学习,那是你进步最快的途径!不要人云亦云,自己却又在做心口不一的行为那才是虚伪!

第二个就是在取法的操作上。不要一把胡子一把抓,觉得法帖里什么都好,什么都要学到!到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丢开字帖,连字都不会写!当然法帖里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学了并且会运用才是你的,贪多嚼不烂!学书法根本没有什么入帖出帖的问题,只有你有没有学会的问题!

因此我觉得取法上可以有步骤的进行,先找到这个法帖的共性,比如技法的共性,结体的共性。这点今人做得很好。当学会了共性规律以后基本上可以写出该风格特点的字了,然后再在共性里面找到它的特殊性,这得靠自己的审美和钻研了,这是提升阶段。不断的反复就能不断进步!

以上观点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妥请多指教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点个赞

欢迎关注我的每日一字书法教学视频,也许对您有所启迪,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江上人感谢您邀请!足下酷爱书法。

学书法为什么要取其上。首先知道为什么?当你知道什么你就会明白人家为什么这么说:学书法要取其上了。

在大唐时代中国书法文化非常成熟。无论是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都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书法大家人才辈出。这个时代书法大师层出不穷。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等,楷隶篆行草被他们玩到最高境界。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

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宋代宋徽宗痴狂于书法,书法大家也是人才辈出。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到现代。我们的书法文化是一代不如一代。你发现没有走下破路了。而我们现在有人提倡“以丑为美”你认为中国的书法文化在我们手里能再次兴盛吗?如果“以丑为美”我是看不到希望了。他们把丑书玩的非常嗨!你认为美吗?如果现在人学现在丑书会怎么样?我想中国的书法文化会名存实亡。

所以说学书法要取其上得其上,取其下得其下。书法文化也要看领导,领导重视肯定会发展的很好,如果领导不重视可能很危险,自生自灭。尤其是我们当代。因为现在已经不需要写字了。更容易走向毁灭。这是我个人看法希望大家一起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为中"阐意为效法精湛的技艺,也只能得到中等,告诉我们做事治学要选取高标准。在书法上,告诉我们要效学名家之精要,才能有真正的造诣。这种说法是很严谨的。在学书法时,提示我们要选经过历史文化洗礼,大家公认的名帖进行临写,取他们的用笔行笔之法,转折牵连之技,比如楷书名帖欧阳询《九宫成》,柳公权《神策军》,

颜真卿《多宝塔》,草书名帖王羲之《兰亭》《快雪晴时》,王珣《伯远帖》,智永草书千字文等等,这些都是被世上推崇的“上”,后世很多书家就取法他们而练成的,
是我们学法的宗,是我们站上他们肩膀上又无法超越的范,我们认真临写,吸收其精要,得其精髓,才能写出好书法,提升自已的层次,成为一名心静笔正意高的书法继承者。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是景堂书法。

“取法乎上”一直以来被当做书法学习的金科玉律,那么到底这一说法严谨吗?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过。得到这个问题,我认真想了一下,觉得其说法应该没问题,可是执行起来似乎就不那么容易实现。

首先,书法学习必须扎根于传统经典当中,没有继承也就谈不上书法。那么,选择最优秀的去继承和发展自然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哪怕在学习过程中所得有限,也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如果取法就已低下,能够提炼的东西自然也就有限了。

其次,我们进行书法学习,还经常说,要做到“手高眼低”,也就是说,欣赏水平要高于书写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吸收营养,弥补不足。那么“取法乎上”可以让我们通过读帖来提升欣赏水平。相反,取法低下可能会因为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你眼不明,以俗为美,久而久之,造成“手低眼低”,难以进步。



当然,“取法乎上”也一定会带来一些问题,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典荟萃,可以用“汗牛充栋”也不为过,这众多的资源难免让人束手无计,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取舍,并非大家说最好的就适合你。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先选择她来学习?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愿大家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取法乎上”的经典资源,走上书法学习的康庄大道。

我是景堂书法,欢迎关注我,真诚交流,一路同行!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书法,必须要做到取法乎上!理由简单,就是书法不仅讲究传承,还特别讲究“宗”和“源”,这是书法学习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认识。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现在书坛有不少学启功书法的,窄一看好像还不错,细一看就是不行。如果不是为了造假,你将启功学到极致又有何用?不过是启功的代笔而已,而且还是赝品和假货,更重要的是,启功的书法艺术成就,就是因为他的取法不古,而遭到了不少的批评。

我们发现,启功书法师承来自唐楷书,未能上溯魏晋,更缺乏金石秦篆汉隶的陶冶,书法点划撇捺变化较小,结体又单调化和程式化,作品可以入能品、工品,但难入神品、逸品,所以有人说他是“字匠”,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现在的书坛二王之风盛行,在各大书展上魏晋风格的高水平书法作品层出不穷,篆隶书法容易获奖,也是有其道理的。那就是现在书法学习者,越来越注重取法高古,直溯魏晋。

其中的原因和道理也很简单,不论魏晋的二王或者后来的历代名家法帖,已经将书法的艺术探索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后来的人都是学习他们的东西。但是,后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又会丢失不少前辈的精华,如果你再去学习已经丢失了不少东西的书家作品,等你学出来,那丢失的东西就更多了。
所以说,学习书法,千万不要学习现代人的东西,而应该取法乎上,这种说法的确是严谨的书法学习指导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学书法要取法乎上,这个说法到底严谨吗?

这个说法好像出自《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后来被用在书法理论上,又加了一句:取法乎下,得其下下。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严谨的。学习书法,选择字帖当然要选择水平比较高的,也高越好,很多人把它理解为选择越古老的越好,这个就不一定的,古老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最好的肯定是古代的。

其实这和学习其他东西也一样,老师的水平越高,他的学生的水平一般也低不了,选择一个一般的老师,学生水平一般也不会很高,除非天赋异禀。

为什么又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严谨的呢?这个主要还是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的,比如王羲之的作品,水平虽然也非常的高,但是有些初学者理解不了,或者说不适合写这个字帖,那么也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的书家学习,要不大家全都写王羲之了。

取法乎上,对于大部分人都是适用的,每一个道理都有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落实到个人具体的操作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在水平高的书法作品里选择适合自己的。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一人。取法乎上说法很严谨,但是有些人的理解是错的,甚至故意断章取义。

什么是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还有变化的形态。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还有很多出处,这个道理不只是用在书法中。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用在书法中。

意思就是:水平越高的,能够学到的也越多,但是只是跟着学是永远超不过你这位“师傅”。

这个道理,很正确。学东西,当然要找厉害的师傅。所以取法乎上这个不止是用在书法上,早就在我们古代很多方面都提到。上面说的《沧浪诗话》,就是“诗”相关书籍中,取法乎上的上的一部著作。喜欢诗的一定要看。

好东西要一起分享,推荐一下。继续说回书法。

正确的取法乎上

就要说到当今书法界绕不开的人,田蕴章和田英章两兄弟。

他们两兄弟,在任何场合,都非常尊重欧阳询,田蕴章和田英章都多次表示,想学欧楷最终还是要师法欧阳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在写欧楷人的心中,欧阳询是取法乎上,最上等的上。

还有一个更正确的示范。田蕴章和田英章的行书并没有推崇欧阳询。

下图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我个人认为,欧阳询的行书没有他楷书成就高,他并不擅长写行书。

欧阳询的行书,太过于内擫。笔画和结构都有问题。为什么王羲之是书圣,行书写的外拓和内擫能够兼顾的人,就书圣能够做到这么完美。

那么田氏兄弟的行书呢,他们很外拓。

不讨论田氏兄弟行书的好坏,但是可以肯定田氏兄弟的行书,主要学习不是欧阳询的行书。

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取法乎上,欧阳询的行书并不是最上等,不学正因为要取法乎上。

行书还是写得外拓点不容易出问题,只有王羲之写行书能够外拓和内擫兼顾。

不正确的取法乎上

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提出“四宁四毋”书论。

他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清滑,宁真率毋安排。”

这个听上去也确实有几分道理,不说是不是最上法,可以肯定是不错法,

但是,却成了一些“丑书”的借口。

是符合四宁四毋,但是并不是傅山所说的意思。

取法乎上,一定要有一定的审美,不是拿着一个还不错的理论,故意片面的扭曲。那就不是取法乎上,也没有取到上法。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的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这话很严谨。而且很具有辩证说服力。

书法是技能。我们现在先把书法高大上的光环放下。只就它的运行来说。它是手对笔的掌控运行,是技巧的运用。技艺则是有高有低巧拙之分的。在书法中技艺的成分,不要用“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样的想法去对待。它有可比的成份,也有不可比的成份。技巧的应用可以比。意境、风格、趣韵则无法比。书法的综合性质,不是以一句文无第一可以概括。
(图为子衿小楷)

取法乎上,这是一个原则指导的方向。而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错误的理解,很可能就要被坑。比如一开始就让初学者去写张旭怀素的狂草,那会有什么结果?一塌糊涂。是不是张旭怀素的法不高?肯定不是。取法乎上,也是要按部就班的从简入繁一步一步学起来。

(子衿书洛神赋局部)

王羲之与沈鹏,你会选择学习谁?相信大家都会有正确的选择。这是取法乎上的选择。而如果选王羲之,一上手就整兰亭序是不行的。必须先要从王羲之的楷书一步一步的去学习。才能取到真经,学到真法。
(子衿临帖中)

名师出高徒,此话不虚。相信古人,相信传统,他们不会害你。要是听信了现在的一些不靠谱的半拉子的话,贻害的是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易经》有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翻阅古籍,各种诗词评论,似乎都会提到这个取法乎上得其中。那么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学习书法真的要取法乎上吗?为什么连孙子兵法以及诗词评论的著作中,都要强调取法乎上呢,他真的是学习的准则吗? 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就曾对我说过,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当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老师说记住这一点才能学会写字,所以记得比较深刻。老师给我举了两个例子,他说,老师分两种,第一种是名师,第二种是明师。第一种名师就是你的老师是位书法大家,他的学术他的教学,他的书法,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这样他教给你的东西一定就是正统,一直跟你这样的老师学,你是不会走偏差的路的。第二种明师,是他自己虽然不是名家大师,但是他有很深的学习底蕴,他会告诉你,如何去正确的学习书法如何去正确的临习碑帖。老师和我讲,如果你想学习颜真卿的书法,那么你就要研究颜真卿这个人的生平,研究这个人的性格,研究这个人的仕途履历,因为他的每一个人生阶段,对他的思想造成的不同才影响了他书法风格上的不同。我们练习好了颜真卿的书法,那么如果我们想出贴的话,我们就要看颜真卿是师从哪位老师学习的?这样,我们发现颜真卿师从褚遂良,师从张旭,得其笔法。然后如果我们再想进步的话,就要研究他的老师褚遂良的书法特点,以及褚遂良的生平履历。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书法之中的一些延续性,以及他们中的推陈出新的一些变化。这样当我们去创作我们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就会有了一些些许的经验。学习的过程永远都是漫长的。

颜真卿书法

褚遂良书法

取法乎上跟认为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我们在做事情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定得高一些。初中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时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就是,思其高而居其中,思其中而居其下,后来想想,这就是取法乎上的道理,班主任说,如果你的目标就是我能考进前一百就行,那么你真正的成绩可能就是一百之外,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在我要考进前50,那么我们可能就是前一百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努力之内,把目标定的高一点,这样我们的成绩才会比现在更上一步。

张旭草书

取法乎上,我们有不断的去研习古代大师的作品,不断地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给自己制定更高一点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发点我们的作品才会有更好的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书法练习角度来说是严谨的,而且必须这么做,你才能体会古味书法的精神魅力和精妙的笔法。这句话如果用到书法创作创新上,就有失严谨了。



取法乎上,我们取的是什么?是古人用笔的方法,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我们取不了,只能体会。加以灵活运用而已。当然,练习阶段取法越古,你得到的营养就越多,如果你练习现代人的楷书,最后你得到的只是一副空架子,毫无书法与艺术感可言。更不具备艺术精神。

书法艺术精神,是时代精神与个人精神结合的表现,表现的结果就是笔下的书法艺术。所以那些书法大家的创作创新都是根据当时的时代环境,并且融入自己的个性真性情进行的有感而书写。这个时候去古法只是一种选择而已,并不是必须。



现代社会,环境变化之快,文化艺术环境与古代相比,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文化营养的土壤也掺杂了西方文化成分,交流共融确实是好事。但是作为独立的,传统文化是不适合中西融合的,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思维解放,因为这是有利于创作的。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体会到,创作创作创新如果取法乎上,是行不通的。

所以呢,取法乎上,主要针对临摹与练习阶段,纯正的创作阶段,可有可无。

标签: 取法乎上 书法 严谨 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