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羲之内敛,献之外宕;義之温厚,献之放达;羲之秀丽,献之质朴。
其他网友回答:谢观复书院问。元月十三日,我在问答三千里马提问“王献之的草书为什么特别精彩?”(电脑又把回答错成问答)一文中已经把"二王"的不同书风及其内因作了明确回答,请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写字写了好些年了!自己一个人自娱自乐,有没有下苦功。以至于书艺没有长进。甚至不解笔法。
笔法在书法学习中占有无比重要的位置!其实历史上每个书法家笔法都有所不同!可能与个人习惯,审美,爱好以及师承都有关系!
邱振中老师是研究的一天的书家!我觉得从王献之就开始了变化!无非是……
其他网友回答:羲献父子“二王”是魏晋书风发展的里程碑,深刻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走向。父子二人其书风和技艺,有继承,有发展,同时也透露出新的气象。试从草书、行书、楷书三种书体的角度作一个比较,供参考。
王羲之的草书数量最多,大都写于成名之后,即“今草”,代表作品有《寒切帖》《月半帖》《远宦帖》《逸民帖》等。其特点:笔短形密,笔势蜕祛了章草的横张而改为纵引连绵,开始出现“字群结构”,用笔明快简练,一拓直下,格调古雅遒劲。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显然是《兰亭序》。起笔变化多端,正锋与侧锋转换灵动,收笔或藏或露;结体摇曳多姿,韵味无穷;章法上,行气贯通,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总体上不激不厉,平和自然,遒劲健秀。
而王献之多以行草兼体居多,如《鸭头丸帖》《舍内帖》《授衣帖》《十二月帖》《中秋帖》等,笔画婉曲奔张,柔中寓刚,结体欹侧,揖让错落,笔势宏逸,开辟了“一笔书”的样式,呈现出俊逸优游的书风。
再看楷书。義之的楷书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品是《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其笔法一改锺繇楷书的翻为敛,运笔速度前缓后急,字形也改横扁为纵敛,呈现出端装精致规整风格。而献之楷书在得其父真传基础上透出了新的气象,如《洛神赋》(又称《十三行》),主要表现字态上,疏密有致,正斜互见,忽大忽小,却显自然天成,毫无造作痕迹,透露出散逸风姿。
总之,羲献二王,王義之重在变革创新,书风上“骨气”多于“逸气”,王献之重在抒写性灵,“逸气”多于“骨气”!
个人浅见:大王内擫而小王外拓;大王绞转而小王多直过。
其他网友回答:既然称为"二王",乃一脉相传是也。故技法上大同小异。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笔法不同之处,有资料显示:王羲之把笔从外往里转,启功、溥心畬的笔法也是这样;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与“自转”,即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
从书法风格上看:差异不大,觉得献之的书风比王羲之的略有夸张,还是一脉相承。现代人看二王书法技巧与书风,也许是因为审美倾向或理解的差异,来自我确定观察角度,有不同认知很正常。
不过学习二王系列,要系统的观察每个书家与年代的流行感官,综合理解,这样可能会更有助于自己的研习。
一己之见谬误请见谅!
威海链 » 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二王”,他们在书风和技法上有何不同?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