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小年!从记事起,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吃过晚饭母亲都要在厨屋摆供焚香祭祀灶王。传说这天灶王爷按例要回天庭作“述职报告,”禀报凡尘人间一年的善恶,以供玉皇大帝决定赐福或降灾时决择。于是人们在送灶王爷上天前总要供些酒菜和麦芽糖封住他的嘴,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三道四。母亲毕恭毕敬掐一截麦芽麻糖投入灶膛,蓦然一股火苗从炉口窜出,厨屋里便弥漫着一股焦糊的甜味。母亲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灶爷灶奶回西天,人间糖瓜把嘴粘。腊月廿三黄昏去,正月初一五更还。上报天庭言好事,下凡回家保平安。母亲祈祷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便用食指沾着唾沫粘从麻糖上掉落的芝麻粒吃。母亲念祷完毕,我们每人便可领到一支脆甜粘牙的芝麻糖。母亲也总忘不了给外地工作的大哥一家留几根芝麻糖,那年月家里是没有冰箱的,母亲只是用草纸将麻糖包裹一下放置在木匣里。待过年哥哥一家回来时,母亲便欢天喜地的拿出她存放多日的麻糖,而此时的麻糖早已粘成了一坨。过了小年,大院里便偶尔会响起零星的炮竹声,让人越发感到年的临近。如今母亲撒手人寰已八年,每到小年我便试着学母亲那样祭祀灶王,却怎么也沒了母亲那般虔诚!就连街边卖芝麻糖的小贩们都喊着保证不粘牙,你可知那不粘牙的糖瓜还能粘住灶王爷的嘴么?凡间的羞事岂不就会在天国传开?母亲,只好烦劳您在天上庇佑您的儿女平平安安!
其他网友回答: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间习俗有:祭灶、大扫除、沐浴理发、贴窗花、吃糖瓜等。
祭灶
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很高兴回答问题,腊月二十三也就是过小年,这天我们们这大部分都是包饺子,打扫卫生,准备年货,慢慢的越来越有年的气氛了,一切都是为了过年做准备!
小年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节点,是神人沟通的日子,使者便是灶王神君,这位神君灶王爷是天庭玉皇大帝的欽差,是监察御使,是千家万户保驾护航的神仙,既上天如实将此户人家的年报上达,又回宮把上天吉祥降落人间。人们一年下来,总难免有失当之处,但都逃不过灶君的法眼,他总会在年度述职时上报天庭的。这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头上三尺有神灵,天网恢灰疏而不漏。无形中每个人都会感到自身在众目暌瞪之下,总在神灵的法眼监控之下。因而产生了敬畏之心,向善之感,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从而增强了自我约控能力。也就要求我们凡夫俗子、大男小女时刻严管自己,不可放纵,更不可作恶犯科。否则,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冥冥中都将你的善恶好坏记录在案了。这就要求人们自警自爱,不可轻越雷池半步。
既然灶王爷这一天要上天汇报,人们便期望他多言好事,多多美言,甚至帮助文过饰非,或者转凶为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用灶糖的甜留预灶王爷,望其嘴甜点,也有的希望粘住灶君之嘴,不说不利于己之言。可見腊月二十三,是评定全家一年业绩好坏的一天,这是听天理的日子,听天由命的日子。绝大部分人,一年到头,收获颇丰,没有心理包袱,难逢祈福之日,欢欣快乐,自然拉开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序幕。
小年也是忙年,要做很多事情和各种节目,买玩具,穿新衣,贴春联,杀年猪,蒸年糕,扫尘净房,祭祖敬宗,歌舞升平,大年的正剧就陸续上演了。
所以说,小年大年紧相连,心暖何惧三九寒,又是一年好光景,普天同庆万代伟。
小年,承载着丰厚的中华礼仪之邦的智慧,民风民俗,神话故事,愿景期盼;更有着自我约束、天人监督、天人合一、劝人向善的美好追求。
小年大义,万象更新。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送礼敬老、探親访友、慈善救济活动也都活跃起來,真是红红火火闹新春了!
其他网友回答: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就是我们潮汕人常说的小年,也称祭灶节。下面来了解潮汕的小年习俗?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又被称为过小年。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潮汕人对“灶”尤其重视,做灶必须请先生看时择日选方位,潮汕老式灶是由红砖砌成的上宽下窄的四方形灶台,寓意在于天圆地方,天地交泰,家道和晏!潮汕灶台俗称之为“灶山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灶用于生火煮饭,是一家人生存的保障,是一个家庭自立的标志。中国文化中的“另立山头”,也是“另起炉灶”之意。而且平时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秽物”, 忌在厨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等。小年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我们潮汕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有潮汕俗语说“廿四神上天”,指的就是小年。
潮汕民俗:“廿四神上天”,是时,各家各户提前祭灶“送神”,供品荤素皆宜,但必备糖品,比如“糯米糍”(俗称“落汤钱”、“胶罗钱”等甜品)。据说灶君吃了糖品,便会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语。人们深知,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由于家家户户都有挂心灶神向玉皇大帝诉说家中过错的忧虑,因此有的乡村住户,祭灶神时还用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令”。灶神醉了,当然不敢在玉帝面前乱说话。但人们还是希望灶神能向上苍说好话,造福家门,故在灶上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潮汕祭灶神的食俗除了吃“糯米糍”之外,还有甜棵、南糖、糖糕等,这些糖食都是祭灶不可或缺的食品。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到灶房,祀拜时,先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一切顺心、平安健康。烧香完毕,就让司命公携带这些礼品上天。
过年大扫除是潮汕地区的另一习俗。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户就要清理室内卫生,进行大扫除,用竹叶、或榕叶、或甘蔗尾、或长扫把、或红花仙草,对家中天花板、墙壁角落进行清扫。把家里的蛛丝、灰尘清理干净,把家具都清洁一遍,这一民俗寓意把一年来的晦气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来。
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咱们过完“小年”迎“大年”,在此祝各位新的一年心想事成。
腊月二十三,在北方称之为小年,因为从这一天起,年味一天比一天浓郁,而且一直持续要到大年初一这段时间,家家户户每天都在为“盼年”紧张有序地忙碌。北方在这一天会烙些各种口味的饼子,或者特意做些“献祭”敬献在厨房贴有灶王爷画像的案几上,洗手敬香之后恭恭敬敬的将灶王爷的旧画像和贴有“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一家之主”的对联揭下来焚烧,意思是恭送灶王爷上天,祈求回到天宫汇报工作的时候多多反映民间的疾苦,说说百姓的不容易,明年继续为百姓带来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到了除夕晚上,再恭恭敬敬把灶王爷请回凡间,继续呵护百姓。这些对于60年代以前出生生长在农村的人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特别是那种忠厚朴实的真真切切的虔诚之举十分让人动容。对他们来说,这一天送走了神仙之后,家里整修洒扫就百无禁忌了,也就有了“二十三送神仙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等等准备过大年的说法和习俗了。
其他网友回答:1、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2、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3、吃灶糖
小年,大年的伙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的时候,它都会派小年先到人间,看看都有哪些人需要吉祥能量的补充,为它通报情况。小年爱吃灶糖,于是人们为了小年和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国人过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放鞭炮
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气氛,但是由于空气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让小年卖鞭炮、放鞭炮啦。
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吃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
在河南,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在我们这儿习俗是大扫除和祭拜灶神的日子。在这天家家户户必须把家里做一个全面扫除。我们小的时候老人嘱咐我们。要轻声细语,不要大呼小叫。我记得小的时候都是妈妈自己做豆腐。妈妈一不留神儿那豆腐水就漾出来了。当时我就喊妈妈说水都冒出来了。当时妈妈把我说了一顿。不能说水冒出来了。那要说什么呀?说好。
一、什么是小年
小年又叫祭灶节、灶王节,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大年”的前奏,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打扫家里的卫生,表达中华民族的人民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南方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过,北方多在腊月二十四过。宋代起也有“官三民四疍五”之说,即官方的小年是二十三,民间是二十四,疍家是二十五,疍即疍民,长年在水上生活,因不事农耕,在相当长时期曾被污蔑为“贱民”。南宋时,金朝小年亦有定为腊月二十二的。
二、小年的来历
传统“小年”与“祭灶”息息相关,“灶”同“造”,《汉书·五行志》中说:“灶者,生养之本。”它与饮食息息相关,关系民生,牵涉甚重,故列入官方五祀之中(即《汉书》中所说:“大夫祭门、户、井、灶、中霤五祀。”)但天子不祭,由大臣主其事。
灶离不开火,所以它的主神是火神祝融,先秦时期都是夏日祭灶,取其热度相近,且夏历六月代表祝融的大火星亮度最佳,《礼记·月令》中说:“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抱朴子》亦称:“孟夏可以祭灶。”
到了西汉,祭灶仍在夏天,楚人自称为祝融后裔,所以祀之尤勤,直到今天,山东部分地区仍认农历六月初一为“小年”,即此风余脉。彝族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其实就是小年,亦祭火神,并祭田神等。
南方六月过“小年”有相当的合理性,因为自古这里粮食两熟,二三月播豆类和荞麦,六月正好成熟,相当于北方“一年”,所以逢半过年,即“一年打两春”。此外,南方还有一些地方阴历十月过“小年”,那是用楚历,楚以十月为岁首。
东汉时,祭灶改到腊月,因“祭灶”一度被皇家冷落,只在民间流传,当时传说灶神在每月最后一天上天,但究竟是哪一天,并无定规,被认为是“淫祀”之一,为不耽误农时,东汉时官方将其归入“百祀”,安排在冬季农闲时进行。但此时“小年”规矩淆乱,有的地方认腊月八日,有的地方认腊月九日,有的地方认腊月二十四日。到了唐代,腊月二十四日的说法才渐渐固定下来。
宋代为彰显“正统”,官方一度将“祭灶”又改到立夏,所谓“宋制:立春祭户、祭司命,立夏祭灶,季夏土王日祭中霤,立秋祭门、祭厉,立冬祭行。”元代因之,但始终未得到民间响应。到了明代,只好妥协,立夏、岁暮各“祭灶”一次。到了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之前还是因袭明制,此后嫌麻烦,统统改成腊月二十三了。
按旧制,祭灶要献黄犬,即“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但究竟是黄犬还是黄羊,一直争议不休,到清代末期,京城多使用张家口购入的黄羊“祭灶”,但只有富贵之家方能如此豪奢,普通人家多用麦芽糖,麦芽糖呈黄色,算是代表“黄羊”出席。
三、主要的习俗
1.祭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传说这天灶王爷,这位据说在夏朝就已经是民间尊崇拜的神仙,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今年好事做了多少,又干了多少坏事,让玉皇大帝责罚,因此送灶王爷时,人们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的坐骑备升天时的食物;有些地区还会用融化后的关东糖,涂在灶王像的嘴巴上,这样他就不会在玉帝面前讲坏话了
2.扫尘土。也就是打扫家里的卫生,在北方被叫做“扫房”,南方则称其为“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就要起床,主妇们会用头巾把头包好,扫屋擦窗,刷洗锅瓢,展开为期一天的非常彻底的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风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的目的主要是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来逐渐发展为扫除陈旧的东西,也包括旧岁里的种种不愉快。
3.剪窗花。这个应该是目前最盛行的活动了,人们通过剪单、红纸,传递出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许,常见的有福字、燕子、鱼等等。
4.贴春联。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甚至有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也导致春联繁多的种类。
5.洗浴。这一天不管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也有着“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6.婚嫁。据说过了这一天,民间的诸神都回到了天上,所以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选日子,也被叫做赶乱婚,这段时间结婚的特别多。
7.吃麻糖。糖瓜、饴糖、麻糖这些原本用作抹灶王像嘴巴的吃食,逐渐成了小孩子小年爱吃的零食,也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今年的小年是在2020年1月17日,倒计时开始!
威海链 »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啥习俗和说道?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