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将国学文化和西方文化求同存异?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人既有独霸的权力欲望,也有求同存异的生存智慧,这两者都几乎算得上我们的生存本能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求同存异。在内心,我们实际上是多元思维,一个成熟的头脑,会把互相矛盾、各执一词的知识,给它划定一定的范围,让他们不但不冲突,还组合起来覆盖了更多的知识盲区。在外部,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人的认识总有差异,但是大家都要在社会中生存,所以就学会了求同存异。求同有了协调,存异,至少各不相妨,更好的情况是把不同之异,留作自己的智慧的备份。

国学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各自国家、民族的精神、知识的凝聚。文化首先是为自己服务的,文化首先具有自利性,我们接受或坚持一种文化,是因为它对我们有意义,而不是仅仅因为它出自我们自身。这应当是我们采取求同存异的作法的出发点。

求同存异要能“学异。向西方文化学习,是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途径,异质文化的引进,一直是中国能够一再居于世界前列的绝招。国学文化要发展,也应当吸取西方文化的材料和工具,这是过去不具备的条件,也是发展和继承国学的趋势之一。

求同存异要能“容异。我们可以不同意,不喜欢,但不必花很大力气去攻击和排斥。文化形成,非一日之功,各有各的道理,不理解的文化,如果无大害,就应保持互相尊重,礼尚往来,和而不同。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西学文化,中国人喜欢不喜欢、适应不适应,往往和自己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人们的文化惯性等有关。文化态度与时间有关。今天不利于自己的今天先不学,等到了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再引进也不迟,求同存异应当有历史眼光,以我为主吧。

求同存异要能“别”异。“别”异是指坚持和发扬自己的长处和特色,有自己的鲜明文化标志,在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坚持国学文化的自信、自主、自立。对于世界来说,这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的需要,对于我们自己,则是保持自己的社会动力和活力的需要。“别”异不是鼓励处处与人家不同,更不是自闭,而是好好保留不该丢弃的好传统、必须保存的好成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表示一种精神自信和精神支柱,带有民族性、国别性的印记,不是随便任意可以选择的。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文化个性就是身份识别的标志,世界文化在共同进步中会互相吸收,同时也会互相区别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是“别”异的结果。国学文化和西方文化,处于逐步具有了并行对话地位的时代,都会遵循这样的路径发展、更新和完善。

求同存异的“别”异,还包括洁身自好,拒绝“毒品”,特别是“木马病毒”。这个道理都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国家竞争和对抗中,文化也是武器,能用于攻击,对此不能否认。但也不要搞得草木皆兵,防卫过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胸怀,没有求同做基础,文化主体就可能是对掐的公鸡。

现在有些世界冲突,看起来就是无解的死结,其形成根源,在于总有一方处于政治经济没有出路的绝望之中,阻断了文化妥协和沟通的渠道,把应有的尊重变成了敌意。这也是未来需要吸取的教训。

在求同存异中,不必过于强调中西文化的“异”。文化的矛盾,都可以在利益追求中,找到自己解决自己的道路。餐馆里的文化关系,最能启发中西文化的相处之道。

中西差异的部分,同类相比,主要在一部分政治文化理念、一部分思维方式、一部分生活习惯和风俗。这需要反思和互动,凡是有利于自己的可以学习引进,不利于自己的尊重对方。

不管求同还是存异,都要认识、定位两种文化的特点。国学文化和西方文化应当都是东西方各自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产物。国学文化,是在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长期连续,长期稳定;西方文明,在近代捷足先登,发扬了游牧和海洋生存方式中的智慧,发展出来现代知识体系。中西文明的背景对比,表明西方文化更加现代化。但国学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优长,不仅深入人心,有坚固的社会基础,而且,确实对未来仍然有文化价值。

因此,求同存异搞得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做出了正确和合理的选择,应当是不带偏见,以有利于生存和发展为标准,各有取舍,各用其长,让不同文化,在认识上、解决问题方面和丰富精神文化方面打好配合,达到我们的认识目的、求利目的、幸福目的。

求哪些同,存哪些异,要有专门的研究,不能凭感觉走。理性思考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头,把握了世界大势,了解自己的使命和定位,在同和异的辩证统一中持续长进。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我国传统的文化以精神文明为主,而西方文化以物质文明为要!其两者之间共同点就是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衍生出的两种相悖的文明!精神文明注重思想境界上的追求,亦可谓之注重虚无之境的探索!而物质文明着重于物质的繁华,追求物质享受,一切以眼见、实际可物证的为要!话说回来,无论何物何事,人若不加约束自己的欲望,追求极致,终究是落得个“物极必反”的结果!而人类是承受不了事物的两极分化,因巨大的落差所带来的改变的!国学文化,即精神文明描述的是事物宏观的一面,西方文化,即物质文明表现的都是事物微观的一面,只有结合两者之间的优势,才能更好的适用于人类的未来!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的提出,已孕含着解决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包容态度和结构框架,是个建设性的好问题!

1.传统文化是母体,龙脉道统要修复

中国华夏易道文明母体是根本,不能也不可能丢失,华夏“龙脉”(指文化精神)不能断绝。我们华夏文明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是唯一不曾中断长盛不衰的文明,这源于她有此“圣格”,是在一个“高维度”上很成熟的文明,所以有强大的吸附归化“四夷”能力,这就是由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精神殖民后,被我们一再排斥的本色地道的“龙文化” ,是随着愈来愈国际化的中国应确认的文化Logo图腾、符号。对外来文化,《国语》中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和而不同”的伟大包容的“气度”,符合生物学的“杂交优势”原则,这是古代一位高官回答“皇上要不要娶蛮夷女子为国母皇后”的回答!古人看重文化传承,根本不考虑种族肤色,这比美国人都开明!以此,繁荣昌盛吧!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未必过时

现在我们许多人对待国学文化的态度,比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者“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来都是个倒退!比如黑中医、黑太极、黑国学,完全是中了“西洋木马病毒”精神殖民,自主文化自残的“症状”,没有更好的解释。现在,恢复华夏文明的文化主体地位是要务,相比对国学经典的“搁置冻结尘封”,我们的“西化”引进步子是太大了!我声明自己过去是很西化的,但物极必反。国家强盛也是个“契机”,制造了可能,就不说“汉唐雄风”了,我们总该比清末民初的国人更有底气了吧!那时的人尚且要以“中学为体”,该有些家底自己的东西了!

3.兼容并包,厚德载物

我们的民族文化现成的在那儿呢,“百姓日用而不知”!贯通我们的血脉,深入骨髓,还有许多你承认或不情愿承认的华夏文化基因,与我们息息相关,我甚至认为我们的身体智慧、种族遗传可能比你自傲的“脑子”“科学碎片”更聪明,更具智慧!

可能又有某些人要喷了,就走心过脑一些!或者就当“喷饭”一用亦可!

乐活一家之言!共勉吧!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个人、群体、区域、国家皆因环境/信仰等诸因素不同而不同。

有些物质需太阳、空气、雨水,有的不需要。

但人类要生存必须要吃食物,这便是同。

非洲大多吃生食,亚洲大多吃熟食。这便是异。

好的歌/曲全人类喜欢听这是大同……

其他网友回答: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在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汇合运动中,希腊人作为征服者,它那水平较高的文化起了主导作用。希腊化时代的教育与此相适应,无论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也无论在教育的地区范围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期间,希腊本土的教育首先发生新的变化。在办学形式上,过去大多数城邦私人办学比较普遍,这时,由于城邦制变为帝制,希腊地区的统一政权出现,学校也由国家出面办理,所以这时由私人办的学校,大多转为公办。学校的组织比前时完善些,并有专人负责。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有所提高。

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政治经济的需要,教育内容也有了新变革。在小学教育方面,文法学校已占统占地位,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的地位相对降低。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读、写、算,智育几乎完全挤掉了体育和美育。这时在初等教育中,“曾经是很简单的音乐,现在强调了史诗和抒情诗,从而使它逐步更趋完善。早先讲故事着重音调和韵律,现在则把兴趣放在字与字之间的用法上,概念逻辑的表达上和纯正的发音和重音上。以往儿童的音乐一诗的教育逐渐被文法、修辞和辩术所代替。在初等课程中加上了绘画,并成为有文化的青年人必修的学科。”

在中学教育方面,文法学校日高,最后取代了体育馆。教育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三艺和四艺。此外,为了适应将来大学生活的丰富多样,和进一步发展理智的需要,中学生还必须学习三角、速写、骑马、军事战术、演奏乐器等知识和技术。这时文法学技术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音乐、韵律和对古今诗的祥细分析和评论,以及训练如何正确运用字等。

在雅典曾一度推行“再进一步教育”的制度。雅典青年到十八岁,被编人本城的武装部队,接受两年的正规军事训练。这是雅典第一次采取国家控制学校的行动。两年后,接受训练的青年举行宣誓,国家授予他们矛和盾,自此,他们便成为雅典正式公民。

在高等教育方面,出现了哲学学校和修辞学校。在雅典有四所闻名于希腊世界的哲学学校,它们是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亚里斯多德的吕克昂哲学学校,斯多葛学校和伊壁鸠鲁学园。阿加德米学园和吕克昂哲学学校如前所述。斯多葛学校是由斯多葛派的创始人芝诺(公元前340—265年)于公元前308年创建的。因为他通常在雅典集市的画廊柱下讲学,所以这派人称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伊壁鸠鲁学园是由伊壁鸠鲁于公元前306年创建的。伊壁鸡鲁是希腊化时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著名代表。他的老师纳西法尼斯是自然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门徒。他的原子论可能来源于此。公元前396年他和他的追随者来到雅典,购买一块房地产,并在此花园里建了一所学校,故称花园学校。这所哲学学校与前面三个学校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实行开放性的教育。学生不分教育程度,不分民族和种族,也不分出身贵贱,都可以人校学习和探讨知识。学校不仅接纳女子就学,而且还允许妓女来校探求心灵的平安,甚至还接纳了一个伊壁鸠鲁的奴隶。在花园学校中,师生过着极简朴的生活,他们吃的是大麦面包,通常的饮料是清水。正因为如此,伊壁鸠鲁在信徒中间享有崇高威望。修辞学校以苏格拉底创办的学校为最有名。哲学学校和修辞学校的学习年限逐渐从两年延长到六年。这些学校逐渐合并,最后在公元前200年形成雅典大学。希腊和西亚各地的青年,相继到这里学习,雅典大学成为影响很大的高等学府。

在高等学府里,除了向学生教授三艺和四艺之外,还把已经分离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列入教学科目之中。

在希腊本土教育发生变革的同时,在希腊化地区的原有和新建城市中,也仿照希腊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于是,希腊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雅典的教育制度,随希腊化运动的推进而移植到小亚、两河流域、伊朗、埃及和其他地区。因此,希腊教育的范围空前扩大。

在希腊化世界的王国里。国家和公民都十分重视教育。例如,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在亚洲米诺地区有一个叫普雷色拉斯的商人,他给自己的城邦一笔教育捐款。城邦用这笔捐款,资助两个行政人员,三个文学教师,一个音乐教师和两个军事教练,来办理一所学校。学校只接受公民子弟入学。

国家除了担负对儿童实行初等教育外,而且还为青年人的中等教育提供必需的训练条件,并组织他们参加公共节日的活动。

希腊化地区也仿照雅典大学创办了自己的高等学府。有的城市自己创建,有的城市与另外几个城市联合创建,或者提供条件,吸引学者们在自己的城市里建立雅典大学分校。这样,雅典文化,就通过教育移植到东方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最为著名,它在各方面都与雅典相媲美,成为世界科学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亚历山大里亚充分显示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图书资料建设密切结合的时代特点。

公元前3世纪中叶,亚历山大里亚创建了博物园。博物园这个词的本意是献给文艺女神缪斯的殿字。博物园长期得到政府的资助,学者由政府指定,其薪水从资助费中支付。博物园是实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的。博物园设立了四个部,即文学部、数学部、天文学部和医学部。这四个部不但是学校。而且还是研究所。为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博物园还设立天文台、植物园、解剖学展览室、生物学收藏室。

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者们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还建设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图书馆最高峰时期拥有七十万卷书稿。其中有亚里斯多德等希腊著名学者的著述;有希伯来人的《旧约全书》;有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学名著。这些名著很多被译成希腊文。

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充分利用这里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领域大体分两个方面,一是文学评论、历史比较、语言学、原著的分析和提炼、文法研究和注释等,因而,这个时期被称为文学——历史时期;二是自然科学,诸如人类本身、物质和社会环境、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与人的关系等,因而,这个时期又被称为自然科学分离和发展的时期。

博物园的学者们所取得的最主要的成就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这是因为他们大都属于亚里斯多德学派。雅典在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产生之前,有两大哲学派别,即柏拉图的学园派和亚里斯多德的逍遥派。学园派趋向于哲学伦理,而逍遥派则趋向于科学研究,后者大都参加了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在博物园内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正如丹皮尔所言:“亚历山大里亚的人没有去建立雅典哲学家有出色表现的完备的学术体系,而是追随塞莫斯的阿利斯塔克和叙拉古的阿基米得的榜样,对有限度的和特殊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在科学上也取得了更加肯定的进步。”例如,欧几里得在演绎几何学的题目下,把古代几何学家们的著作加以系统化,并加进去自己的许多新定理,写出了《几何原理》这一光照千古的科学名著。医学家赫罗菲拉斯和埃拉西斯特拉斯也获得了巨大成就。

正由于亚历山大里亚博物园,既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教育园地,又是科学研究基地,所以才极大地推动了希腊化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大发展,在世界文化和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同时也为罗马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其他网友回答:

先多学习,才谈得上融会贯通,求同存异。

稍微研究下,其实就能发现,从思辨的角度,其实国学和西学里共通的东西蛮多的。比如墨家的兼爱之于西方的圣爱,再比如道生一二三之于西方创世说等等。生死,道器,体用,善恶等等,其实东西方都有蛮多的类似的思考的。

当然西方的宗教思想,还有科学哲学要更活跃一点。西方哲学源自希腊哲学、希伯莱宗教以及罗马法制;东方哲学源自诸子百家自己后续儒释道的融合。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西方更多是由天而人的,东方更多是天道下贯于人道,由人而天。差异很大,但研究研究,相似的也多。

其他网友回答:

用新知识框架重新整理知识。事实上国学与西学无根本矛盾,西学本有中学,只是利益相争好象真水火不容。殊途同归,知识本无中西之别,事实上现有知识结构本身是相容的,具体结论上的反映的是附在其上的人的利益。这个就是类似春秋笔法,同样的事,不同人表达的情绪性偏向让好多东西看起来差很多。

标签: 求同存异 西方文化 国学 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