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幻既觉,不作方便。知幻既离,亦无渐次。”谁能解释这句话?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这四句话出自《圆觉经》,正确文本该是: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这十六个字是佛祖对第二个出场的普贤菩萨的开示法要。圆觉又叫无上觉,也就是至上圆满的大乘境界。这部经是佛祖通过对十二圆觉菩萨的开示展示佛法的圆满境界,即破除一切幻境而进入圆满境界的各种法门。

佛教讲经说法,离不开众生皆有佛性这一基本的立论基础,但对各种悟性不同、慧根有别的受众,又讲究方便说法,即通过传授不同的修习法门,从而实现最终的个人的自力拯救。而第二位出场的普贤菩萨显然代表着慧根深厚的这一群体,于是佛祖说法就更直截了当,没有过多的纠结于细枝末节,而是直接通过顿悟式的论断阐释抵达圆觉境界的上乘法门。

在《五灯会元》中这样解释:“方便者,隐实覆相,权巧之门也。被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理解了“方便”之意,这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认知到幻化虚妄境界马上就果断离开,即知即行,不拖泥带水,不着于相,更不需要各种方便机巧的方法。“渐次”就是逐渐逐步来的意思,由此这句“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也就好理解了,意思就是出离幻象就是觉,不需要逐渐的一步步慢慢来。

但应该了悟的是,这种出离幻象到觉并非一定就是正觉或者说圆觉,也许是从一个幻象走出来之后又进入了下一个幻象,那么接下来认识到这个幻象之后又进入了下一个由知到离的循环,直到诸幻悉皆离。在这里行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从幻化虚妄境界到圆觉境界也许要经过许多这样的循环才能最终抵达,但在这个小循环中必须要果断彻底地即知即行,毋须寻找方便渐次的方法,依照这种最直接有效的法门去修行,才能永离诸幻,最终顺利达到圆觉的境界。

这四句话的是针对慧根深植的修行者而言的修习法门,有点近似于禅宗的顿悟,并不是任何一个修习者均能够很快领悟此中奥义并以此证得圆觉境界,于是佛祖在《圆觉经》中接下来的章节中分别阐述了其他的各种法门。佛法度人讲究对症下药因人而异,法门万千,不可刻意执着于高下之分难易之别,要有无差别心无分别心,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快和慢并不是最重要的,最终抵达目的地也就是证得圆觉境界才是关键之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很有缘能回答这个问题!

《离幻即觉,不作方便。知幻即离,亦无渐次》这句经文出自于《大方广圆觉经》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知道了世间的一切万事万法皆为虚幻,而我们的心不妄动那么我们的心即将回到原本的清净。

我们清净之心觉性之心一尘不染、一念不着、念念当空就会远离一切幻,若如我们再起心动念、内心生起执着实乃作茧自缚不得解脱。

如若我们知道了世间万物万法一切皆为虚幻,明白了外面的境界可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有。万事皆无常不可长久,变会用智慧的方法破除幻境逐渐回归到我们原本的(清净本心)。

正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却总把幻相信为真,所以我们不能舍离而获得种种懊恼痛苦。如果我们知道这一切是幻化不实的,我们又做到不取不舍境界,便能逐步放下获得解脱。若能离幻,当下便是觉悟了。





其他网友回答:

顺杆爬有何觉悟?前世不知前世所来?今世所来更不知前世?最久的元始自己从那里来都不知道?你觉个屁股啊!牛逼吹的金光闪闪那个高大上?自己是人还是虫?都搞不清楚你修的是啥?人就是人,绝对不是,其它什么狗屁的转牲畜类众生的屁话!查查中自己罪元始的人身来历吧!知道再吹牛逼好吗?给人留点脸吧!省着以后无脸做人?什么这个佛啊,那个教的全都舍弃,从新的真正的找出自己好吗?别被宗教迷惑了?那时的你所在的时代,根本被有什么佛和任何宗教?跳出三界三教五教你才能明白真实的自己!有了人身不是什么教给你的?也不是那个牛鬼的佛菩萨给你的!它们最多就是吹你跟它们有缘而以!三界之内人身转世都是人皇主管!想想吧!醒醒吧别再被洗脑了!错过一世不可怕!怕就怕你错过今世不能觉醒?那就太科悲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提问者,提错了。

原句:知幻即离,不做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是出自圆觉经。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修行者,以圆觉心来修,成效是非常快的。

简单就说到这里,要想具体说,如理说,那得有实践经验才能说的,只是引用经典的论据,那是说明不了啥东西的。

另外,对于提问者有个建议:就是提问的问题,要认真,而不是敷衍,更不是为了流量来随意提问。

其他网友回答: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

每个人因为参修佛法的根基深浅,理解会有不同。知是空华,既无轮转。一切事物皆是幻象,更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知人生如幻,妄念心著,万法皆空,就不应执着红尘的过烟荣华,雾里影花。三世诸佛出世,唯一大事,便是令众生舍弃妄念知见悟入菩提。悟之即觉,远离生死烦恼束缚。

一切万法当体即空,人生如梦。事物因缘所生本无实体,能知觉达认万事万物当体即空,才能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凡尘人总将事物看成实体或关系,不假分析。并将所有现前的东西看作真实独立存在,由内心实体性“自我”观念派生出事物独立存在不妄的概念,而受其幻迷离。当明心见性后,自然会迅速远离,掘弃自我意识中所产生的一切念头,打破五蕴假合,即知觉一切法皆无实体,缘起当体即空。

不离幻不觉,要让错误观念转变也不容易。如我们知晓色即空,空是色的佛经理论,远离二边,契合中道,由实参中理解,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为万法之体源,幻即由心起。

世人所以痛苦,常在纠结正邪善恶事非过程中挣扎。在相对的环境中,分别执著意识上的妄想,从来就未停止过在惆怅无奈中的徬徨。孰不知所有一切皆是由一真变现出来的幻境泡影之象,而真心不二(慧),信心不二(见性)同时进行,一门深入,方之相契,亦无渐次。万物不能缚其本心之时,还了慈善本性,广济众生,见佛获解脱,从此人间自在潇洒,终于归向净土。以上只是个人浅知,缘者和鸣,福慧共进。欢迎留墨,彼此布施,回向感恩。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这么说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说的是经验之谈,是修行方法。

幻,是幻想,一切如梦如幻。《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可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没有一样认为是假的,都是真的。就是做梦,我们在梦里,也是那么真实。佛法的真是意思,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假的。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当我们知道这些生活中的所有事,都是虚幻的,包括修行打坐过程中,种种感觉都是假的,不要跟着走,这是知幻即离。没有什么方便法门,这就是唯一的方便法门,除此,别无他路。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当修行中的人,能保持离开这些虚幻的色受想行识种种感觉认知。那么,他就算觉悟了,久久功深,身在五浊恶世,而心在极乐了。这个事情是没有渐次的,没有阶梯的,只要这样,就可以。这是直接的就进入觉悟境地,身心安然自在,多好?

随便解释随便说,我都觉得这样就是对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直证无上菩提!

其他网友回答:

“”离幻即觉,不作方便”

物质世界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感观感受。时间根本没有存在过,只是人脑的一种错觉而已。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只是暂时存在,即刻即失。

远离当前幻觉,当下清醒,如同梦醒梦灭。这种境界只是暂时存在的,其实质是究竟圆满,不是拿暂时比喻可以比拟的。

“知幻即离,亦无渐次”

心中无我,心外无物。明心见性,别无心裁,明白了世间万物本质起源,性起缘空,当下觉悟,而后实修方能见明。

《圆觉经》十第菩萨论中辟支佛境界

缘觉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行者)脱离了虚幻,没有对事物表象的执着而见到事物的本质后那我们也就觉悟了。而已经认清,已经觉悟了也就不需要另外再去寻求一个什么别的方便法门来认识,来修证了知道了这个是虚幻的不再被表象而迷惑了,那么也就是已经脱离了虚幻。既然如此,也就不用去管我们该如何一步一步的脱离虚幻了,不用去管那些步骤了。”

举例来说就是,一个人渡河,如果他已经过河到了对岸了。那么也就不用再考虑是坐船过去还是游泳过去,抑或者沿河岸向下行走看有没有桥梁从桥上过去了。既然已经到了对岸了,也就是走完了过河的这个过程,也就不用需要去管它渡河时是处在离对岸三分之一的地方,还是离对岸三分之二的地方了。

这句话是告诫我们修佛的人不要执着于方法与步骤,方法与步骤它终究不是目的本身。

佛教里面修行成佛的法门很多,也有一些相应的步骤与境界。但是,这些不同的法门以及步骤、境界都是为了方便不同根性(也就是不同知识水平和智商)的人修行所设立的。有些人你用这个方法告诉他,让他走,他不会。但是你换一个方法,让他再走走,他又会了。至于说到步骤与相应的境界,这个就像是一个人走路一样,现在路途中间设立了很多路标,路标是指路的,我们认清路标那么可以便于我们行路,可以清楚的让我们知道目前该向那个方向行走,目前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将自己的精力都花费在寻找路标上面去了,只要我们知道目前的方向是对的,路没有走错,何必在乎自己目前距离下一个路标还有多远?

其他网友回答:

大道同归,有两个和这段话异曲同工的小段子。

段子一:

一个徒弟和一位评书观众就有关表演的问题争吵起来。他气哼哼地让我评理。

我告诉他,第一,去给人家道歉,要尊重观众。第二,要自责,专业人士和外行掰扯专业问题,这是最大的外行行为。

比如,我面对一个研究宇宙飞船的专家。我说飞船的发射需要用火柴点报纸,然后放劈柴再放煤球。 这个时候,哪怕对方看我一眼都算他输了……

——摘自郭德纲老师的微博

段子二:一张网络照片

以上是两个很有趣的段子,可能很多朋友已经看过,也曾会心一笑。无论佛道,道理讲的通透也好,讲的模糊也好,又或者晦涩难懂也好,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芸芸众生中的。佛门常说渡人,道家常言万物有道,这些都看似虚无缥缈,遥不可及,却又生生存在于逝去的每一秒每一分中。

“离幻既觉,不作方便。知幻既离,亦无渐次”,用佛家的说法叫做看破,用道家的说法叫做顺其自然,用王阳明的说法叫做心即理也,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不必执着,用我的理解,之前的两个小段子就足以解释其中神韵。那么,这话,到底怎样细解?

这句话是出自《圆觉经》佛祖回答普贤菩萨的话,在这段话中,佛对这段话也做了一个比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禅定修行,是一个除去内心杂质的过程,是一个消除虚妄到达高我的过程。人,最难消除的便是心魔,是妄想,也是佛门所说的“虚幻”。当我们坐下的那一刻,这个动机便会本能的浮现,我们为除魔而来,却因除魔而又生魔。这就如钻木取火,火出木尽,在得到的同时又在失去,木尽而又火灭。把木比做魔,刻木求火,火又何尝不是魔呢?

佛说,一切皆虚妄,众生参万千虚幻,求索真实世界,或佛或道或儒或法……这求索本身也是虚妄,佛即虚妄,法即虚妄,道即虚妄……以虚妄求虚妄,亦是虚妄,亦是真相。

世人执着时,已经入魔,以魔求正道,得正道,亦是魔道。这就如道家所说阴阳,阴至极已为阳,阳至极已为阴。执着于佛法,佛法已是魔道。

做到真正忘我,无我,灵台清明,再去看众相才看破一切幻相,这是最为真实。第一个小段子中,郭德纲说不争,不争即是放下,一旦放下,这事自然就消散了,虚幻即破;第二个段子中,老和尚也不争,不执着,其后幻相自然无法发挥,不争即破。试想,两个小故事中,主人公执着于问题本身寻根问底,带来的将是无休止的事,而这些事情本身并没有必要意义。因为无论辩与不辩,无论输与赢,最后皆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强好斗,真正事实无法被改变。

正如佛祖若说,“离幻既觉,不作方便。知幻既离,亦无渐次”,无论虚幻真实,无论佛道与魔,坦然面对,不必纠缠于形,不必与之争一个上下高低,对错与否。如此,一切便皆为菩提。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其他网友回答:

梦幻与妄想,心挂的事同类,被盗走元命,减寿。不随行它,邪魔自灭,修德无梦才是正道。

标签: 离幻 渐次 这句话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