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54岁,有时候一想到死我就会心悸,不知道同龄人是否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人的肉身终归要化为一抔黄土。如果生死有期,则笑亦一天,哭亦一天,何不微笑面对?战战惊惊终也不能抗拒死神来临。所以我们只需思考如何更积极生活、体面过完余生。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对于死亡有着豁达、清醒的认识,他在《论老之将至》中批评道,“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一位经历了人世的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而且可耻了。”罗素认为,年轻人因为尚未体验生活的美好却又面临战争所以他们的恐惧令人同情。老人恐惧死亡的情况又是客观存在的,伟大的罗素也开出的“药方”:“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至少我是这样看的,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只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的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能够这样理解自己的一生的老人,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五十于今大概还不能跻身“老人”之列,但罗素的认识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广泛、高雅的兴趣将使恐惧无处遁形,死亡的恐惧将被执着的兴趣追求消融无痕,而兴趣的成果将作为你的标记永存世间。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无穷。”岂文章无穷?孙思邈的药方、吴道子的画、王羲之的字,等等至今仍是人间瑰宝,福泽后人。——这是人生之意义所在。

年寿有尽,死神终将如期而至,但恐惧不足取,豁达待之方是长生之道。上文的罗素生卒之年是1872——1970,享年98岁!不惧死亡,反得长寿。

我也是题主的同龄人,我曾多次告别我的同窗、同事、朋友,他们都卒于正好年华,有的病终,也有死于拙見——卧轨的、跳楼的。痛别他们的同时,我更多思索的是自己如何更积极生活、更善良更友好地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素昧平生的每一个人,而不是对死亡的恐惧。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今年55岁,由于癌症,死亡已经慢慢临近于我,我没有恐惧,更没有害怕,只希望平和无痛苦的离开。

即使这样,我也一直在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死亡不可怕,死后一了百了,但我依然想能再活20年,因为我的孩子还很小,希望能看到孩子上大学,结婚成家就好。

我已经想好:死前把自己的身体捐献出去,生命太短,弥补对社会的贡献太少;死后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能常年听到海浪的涛声……!术后1年咨询一个上海知名医院的专家,他和我还是半个老乡,对我的病情也很了解,我就问:我还能活多久?他看着我不回答,我就告诉他,我不惧生死,任何人的答案我只能作为参考,他转身,没有看我,告诉我3年。我已经领悟了,大概率,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没有心悸,没有死亡的恐惧,淡然而积极面对,希望靠自己及医学的进步能创造奇迹。

昨天刚好是我的病手术二周年纪念日,进行二次大的手术,一次是医治肿瘤切除术,消化系统重建(胆囊,胆管,胰腺,十二指肠,半胃四个器官);另一次是术后6小时大出血,紧急开腹处理。也说是死里逃生,撿了一条命,每多活一天都是赚的,是吧?目前我依然健在,和正常人无疑,偶尔有不舒服咬咬牙,吃点药

标签: 心悸 同龄人 54 有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