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亚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一、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孔子并无鲜明的倾向性;孟子提出性善论,人生而要受教育就是防止善向恶的转化;亚圣之后的大儒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是将恶转向善的手段。

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三、提出“君义臣忠”互为条件的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在今天国学大热的背景下,孔子为“至圣先师”、孟子为亚圣的看法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最基本的文史常识。对国学有进一步了解的人也会知道,孟子最初并不是“亚圣”,最早的“亚圣”是颜回。但实际上这些说法有问题。


从史书上来看,“亚圣”这个称呼并不是儒家学者专用的,汉代和魏晋学者曾经经常用这个称号来赞颂老子、荀子、郭泰等古今的圣贤,用法颇为宽泛。东汉的赵岐等人就已经把孟子称为“亚圣”,但是这个称号并不为当时主流的士林学者认同,也没有得到官方认同。



后人绘孔子像


最早进入国家祭祀体制的“亚圣”是颜回。颜回,字子渊,鲁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孔子,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被认为继承了孔子最重要的学说和思想。孔子对颜回称赞极多,主要是称赞其好学、最能理解仁。颜回最好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也最能体会仁的思想,所以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迁怒,不贰过”;“贤哉,回也”。


一般说的“亚圣”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儒家学者群体的认可,一个是官方祭祀体制的正式封号。大体而言,中古时期儒家学者一般认为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仅次于孔子的圣贤。而曹魏政权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开始,朝廷的祭孔仪式专门把颜回配享孔子,颜回长期享受配享孔子的“先师”地位。唐代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正式称颜回为亚圣,亲自为他书写赞颂文章,这是正式以国家的权威承认了颜回的“亚圣”封号。

颜回,字子渊


此后的五代和宋朝一直沿袭了对于“亚圣”颜回的尊崇,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孔门十哲,认为都封公爵无法体现颜回的特殊地位,于是封颜回为国公,其余九人是低一级的郡公。相比起颜回,孟子并不是孔子亲自传授的学生。孟子自己说是“私淑”于孔子,也就是在学问上继承但并不真有师徒关系。有人推测,孟子应该是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某个不知名的学生。但是孟子无疑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从内部进一步阐发了孔子关于心性的思想,和荀子从外部阐发礼治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儒学发展的两个方面。

 孟子像


从中晚唐开始,孟子的地位逐渐开始上升。韩愈曾经写文章提出“道统”的观点,认为道在上古圣王中一脉相承,传到孔子,孔子传给孟子,孟子去世后就失传了。北宋初年兴起了古文运动,《孟子》作为经书的地位开始上升,并被列入科举考试中。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孟子被封为邹国公。次年,孟子得以配享孔庙,享有和颜回一样的地位。但是这个时候的颜回和孟子都是亚圣级别,孟子还是稍次于颜回。宋朝和金朝对峙期间,南北方都出现了两个“亚圣”并称的局面。


而在南宋,大思想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取出来,认为这是子思所作,并将其与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孟子》合称为“四书”,形成了一个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的道统,影响极为深远。南宋理宗时期官方颁布了《道统十三赞》,舍弃颜回而称孟子为“亚圣”。在元代,元文宗正式封孟子为亚圣公,改封颜回为“复圣公”。自此“亚圣”成为了孟子的专门称号。


参考文献

《论语》

赵宇:《儒家“亚圣”名号变迁考》

其他网友回答:

亚圣被朱元璋踢出孔庙,就因为那句话,民为贵,君为轻

标签: 亚圣 儒家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