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是怎么学习书法的,会临帖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临帖是学书法的不二法门,之前的多个回答都肯定了这一观点并介绍了临帖的方法。

题主问的是“临帖”,自然和“帖”有关,故借此问,表达点不成熟的看法:

唐代以前都没有字帖,临啥帖!

算的上字帖的,应该是从唐代开始的摹本和拓本。摹本就是把真迹双钩出来,填墨的复制品);拓本则是把真迹刻成版,然后成批的拓下来。这些被普遍应用于书法学习的范本才能叫字帖。

唐代以前没有字帖,怎样学书法呢?

比如在王羲之那个年代,他跟老师卫夫人学书法,可能并不是照着卫夫人的字学习,而应该是学卫夫人写字的方法,怎么写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字的结构或者字形美不美全靠自己琢磨,加上文人雅士在一起交流,互相研究互相模仿互相“抄袭”,慢慢的成就了自己的风格,也就赋予了王羲之极大地创造空间,后来成为书圣。

思考:

临帖就是努力写的一模一样,不像都不行。等临摹像了,钻进去了,还要费更大的劲儿出帖而转益多师,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出来。以上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欢迎关注头条号@写一手好字

其他网友回答:

临帖可谓是学书法的必经之路。

古人自然也是要临帖的,然而古人临帖,大部分都是从碑帖的文字内容到书写技巧,从书法家的基本情况到时代背景,进行系统的研究。



就是广为传颂的书圣王羲之都临摹过他人的帖子,我们都知道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在东晋之前,有曹魏,而那时候比较著名的书法家是钟繇,有传言称王羲之就临过钟繇的墓田丙舍帖。


再来说一个人,我本人是非常喜欢赵孟頫的,赵孟頫在书画两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在书法上,他用心临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的字帖,力求从魏晋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

但是宋末元初已经没有了东晋的书法风格了,所以他在临摹的拓本字帖,与钟、王、智永原写本的神采也已有距离。


所以赵孟頫虽主观上追摹古人,而实际上却产生了一种貌似古人的新的书风,这就属于一种从临摹到创新的过程。

但是他一心尊古、规模古人点划的临帖方式,对明清以来的书学影响很大。至于他借鉴行书的笔法与小楷的结体来写大楷,创造出一种别于欧、柳、颜体刚性楷书的柔性赵体楷书。


又因为适应性强,他的书法大可书写匾额,小可誊录殿试大卷,成为了更有影响力的字体,你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功底了。



所以说,从摹到临,到临创,再到创作,这是书法渐进的过程。我们历代书法家除了老师的手授和口传,就是靠自己的临摹名家碑帖。


创作就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两者融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就比如说冯承素,本来就是唐代书法家,内府供奉挧书人,他就是临摹了王羲之的《兰亭序》而被人广为人知的。


想要创新,也必须要扎根基地才可以。


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部分内容来自于东家Su,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从古至今,临帖都是写好书法的第一生产力

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

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

所以别再偷懒给不临摹找借口啦!

临帖不是走向书法巅峰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

临摹大师可以树立自信,自信而后自由!

之前的答主已经详细介绍了王羲之的临摹故事,下面看看其他大师的临摹作品

↓↓↓

褚遂良临王羲之《兰亭序》

赵孟頫临褚遂良《枯树赋》

王铎临褚遂良《道妙帖》

米芾临摹唐楷

还有一点要注意,临摹一定要临古人。很多人学习欧体,不去追根溯源学习欧阳询,而是直接学习现在的“田氏”楷书,这是不对,且危险的!

欧阳询与田英章楷书对比↓

学习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溯本寻源。

欢迎关注“墨墨趣横生”,和你一起在临帖中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世界上任何一种学习,都先是从模仿开始的。然而,只是一味地模仿,没有自己的创新,最终只会是被学习者的另一个翻版,学习者只是原地踏步。无论古代还是现在,练习书法也一样,都是从模仿,也就是临帖开始的。

在我国古代勤于临帖的书法家比比皆是。例如明代的董其昌,他在年少时就喜好书画,经常临摹真迹,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还有清代的何绍基,他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临帖之勤,恐怕没有谁能超过他了。他开始临帖北魏,后来又研习颜真卿。据说他每天要悬腕书写五百个字,而且这些字个个硕大如碗。由此也足见其书法功力之深。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若想真正练好书法,则必须勤于临帖。

同时,临帖的时候也不能随性散漫,而是要讲求一定的姿势与规范。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谈论书画的文章中,我们能知道古人在临帖的时候一般都是站着。与现在的书写顺序不同,古代书作都是从右往左写,所以在写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手和衣袖不能碰到纸,否则前面写的字可就抹花了。为此才有了古人练字手腕夹鹅蛋的典故。

当然,若是想要真正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单单依靠一个临帖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此外,练习者还必须在读帖、摹帖、感悟、创新等方面下苦功夫。

其他网友回答:

肯定练!你要非得说第一个书家练习谁的字帖这样的话题就免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也是临帖,但这个也会有所不同,个人条件不同,所见的帖子相差也很大,大部分人是上私熟,所以老师的水平和实力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但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教材,有的用有的不用,比较有名的教材就是千字文,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


古人对书法的研究能力非常强,就是有点片纸碎字,也能发现其特点而学有进步,但古人以此为业的人很少,都是有正当职业,而且不是当官的就是什么世家,所以很少有指着卖字生活的,但对技和艺的传承还是非常讲究的,可不是你想学找我就教你,所以对家族传承和师门传承看得非常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文字、音乐、书法却有它自己传承的规律!古代文人雅士包括庶民从出生那天起,无不梦想着得到启萌受到良好的教育!《三字经》中“惟书学,人共遵。即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从这部人生哲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人人惟有书学才能被大家尊重,只有学习好了传统文化,临习了大小篆书,才是中国当时正统的文化,是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必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不仅要按照私塾先去要求的去临帖,读帖、用帖,而且还可临家中族人朋友留存下来的帖或碑!

只所以中国文化五千年熠熠生辉,之之不息,是统治阶级和历代文人雅士把优秀的艺术得以保存保护和传承,晋人王右军行书飘洒神逸,书来源扵卫夫人,而卫夫人的书法得师承鐘繇,婉媚清穆!历代书家的艺术根基是什么!那就是临摹历代优秀的帖学,在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书法优秀精华的部分,各宗立派,但根源还是帖学,现在搞全国大赛书法评奖,评委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看作者作品临谁的,是学二王、学张迁,学石鼓的,学竹帛的,一目了然,没有一位书法家一生下来,就把书法写定型了,成为书家名家了,历代书法家都是在继承古人帖学的基础上创造的!

另外:由于历史发展受到的局限,古人对帖见的少,许多藏家对帖往往藏而不露,所以人们对理解书法用笔用墨甚少,或在那家书房里看了几遍,大识临也是有的!但都不是真正的临帖!清代书法家高凤翰在扬州收藏了一本旧拓【华山碑】,金农想尽一切办法向高南阜嗜好,不是请客吃饭,就是游瘦西湖,高凤翰无耐,只好借给他临摹,金农为达到长期临摹的目的,用双钩法描摹了一份巜西岳华山碑》但有些地方粘墨和划痕也能看出来,把高凤翰气的直骂金农!可见古人对帖、碑的重要!
1金农巜西嶽华山碑》局部 2李再孝隶书杨慎的《三国演义开篇》3东魏碑书体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 ,可说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丰富、壮大起来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汉字的发展历史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许多的智者创造出来,由专门的人员汇集整理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文化体系的。在这个过程自然就存在或依靠模仿临摹。书法自文字出现至今,已经形成一系列的书法文化体系 ,就是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走到现在的。没有对传统经典经过严格的临摹的学习,是不可能有自己的书法的。

书法的继承就是靠临摹所完成。

创新可以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激活书法艺术发展的活力。

文人书法和书法家的书法基本的学习基础都一样,一靠通过临摹古代经典法帖来继承发展书法艺术。二是靠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使得书法艺术内涵更加丰富。

王羲之的书法无论是书法理论还是书法的实践,一样也是通过临摹师法前人和当时的书法菁华的基础是上形成,而且是经过非常刻苦的学习,以致“池水尽墨”的勤奋精神下逐步走向书法艺术的巅峰的。王羲之的通过临摹的继承,不仅仅是晋以前而且包括晋代当时 ,遍阅上下左右百代和百家的,是在广泛继承的的临摹和总结的基础上,开百代书风的。这一切靠的就是临摹和自我的创新所致。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人学习书法也是需要临帖的,尤其是文人书法。

王羲之肯定也是临帖的,我们知道王羲之主要学习卫夫人,卫夫人的书法其实是学习钟繇的,王羲之楷书风格的形成,受钟繇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和他小时候长期临写钟繇的字帖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那个时候的字帖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印刷品,有可能是刻帖或者是真迹,但是他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把古人或者同时代优秀的人的字体当成范本来学习。

到了唐代,门阀贵族的时代结束,全国普遍推行科举制度,学习书法已经不是贵族的专利了,普通人也有机会学习书法,临帖同时也开始深入人心。也出现了很多关于临帖的理论。比如孙过庭的书谱就曾多次提到临帖。

临帖这个学习方法一直这样流传下来。直到现在,他也是学习书法唯一正确的道路。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古代文人学习书法自然也会临贴,各家有各家的临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古代文人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所以尤其是对楷书的要求是比较规范和统一的!

标签: 练字 文人 古代 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