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邀。
李白肯定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准确答案。据说大唐律法有明文规定,罪犯及经商人的子弟不得参加科考,说李白两条都占了,所以李白想入仕就得剑走偏锋,让有从政资格的人推荐入仕。这个大唐律令是否属实不能确定,具体规定是否适用于李白不能确定,是李白被逼无奈才走曲线入仕,还是诗仙从心眼里看不起科举制度才这样做也不能确定。
能确定的是李白从弱冠年龄起就开始四处游说自荐,意欲入仕博取功名之心十分明确。20岁开始求见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李北海,留下著名《上李邕》诗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不可轻年少”。20岁后出川一直在寻找入仕机会,34岁时给当时奖拔后进名气很隆的韩朝宗刺史上《与韩荆州书》,实是要其引荐自己。后与贺知章混成饮中八仙也无不为晋身友人。
如果说李白真的瞧不起科考,那也是因为自身才高气傲,嫌弃那种入仕走台价的方式太耽搁大才子发挥了。
其他网友回答:李白人称“诗仙",他没参加科举考试与其家庭出身有关。唐代重农轻商,商人出身不可参与科举考试的,李白父亲是什么职业一直有争议,多有人认为是商人,这或许是青少年时期李白没有参加科考的原因。
其实李白年少时并不太爱读书,虽有作诗天赋,但仅为业余爱好。李白爱好的反而是尚武精神,尤爱击剑,而且剑术高超,他心中崇尚的是江湖侠客的生活。李白出身传说为西域碎叶,但生长于蜀地。人们说到李白老家都会认为在蜀地。他在那里有他惊悚的记录,与人斗殴用剑刺死刺伤多人,他被流放过,有过一段真正的游侠生活。正如他的诗里所描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声与名”。一段时间的闲云野鹤生活,再回到老家,他的户籍早已被取消,当然就不能报考科举了。
另外一层原因是唐代科考是实名制,而且试卷不隐藏姓名,考生是谁一看就知,有过什么历史问题都会知道。李白虽是文彩风流,诗词出类拔萃,但对科考,有劣迹的李白只能望而却步。
虽李白没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仍怀着报国之心,希望能做官,甚至做大官当宰相。"天生我才必有用"就道出了他的心声。
天宝元年,经贺知章推荐,李白为唐玄宗赞赏,入朝为官,职务为供奉翰林,其实就是为皇帝和贵妃写诗寻乐,歌功颂德的差事,与李白所想的施展政治抱负相差甚远,况且以李白的豪放性格根本就不能适合官场,难免不遭人诽谤诬陷,不久就被唐明皇赐金而返,离开了长安。
虽然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没有做上大官,更谈不上展示他的政治才干,但反而成就了一代诗仙,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
其他网友回答:诗仙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因为他不屑通过这种方式博取功名。他不愿意通过科举获得一个小官慢慢成长,他一直想当大官。
唐朝读书人博取功名除了科举,还有其它的形式,比如举荐制度。科举考试有很多弊端如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这些我们现在称为“潜规则”的黑暗现象,李白心高气遨,觉得科举对自己是个侮辱。但是李白很热衷于功名,他就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社会的认可,希望权贵们能向皇帝推荐自己。李白到长安后先后投书安州李长史、裴长史,襄阳刺史韩朝宗等人,但是这些人却认为李白志大才疏,不愿向皇帝引荐。
唐朝社会流行修道,皇室宗亲为首,百官响应。所以当时唐朝还流行这样一种做官的方式,就是在终南山隐居,在隐居时候大力造势,引起轰动,树立世外高人的形象。这种隐居是假隐居,希望借此得到皇帝的重视授予官职。这种方式被称为“终南捷径”。李白就去隐居,听说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李白专门跑到玉真公主道场隔壁进行隐居,终于引起玉真公主的注意。李白和玉真公主还发生了一段凄美的故事。玉真嫌玄宗给李白的官太小和玄宗闹翻,不要公主的称号,晚年追随李白隐居在安徽的敬亭山,李白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在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引荐下,李白终于见到唐玄宗,入职翰林院。
科举选仕是我国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的文官选拔制度 ,自隋文帝创立此制度以来,长盛不衰,几经发展,为封建王朝选拔了大批栋梁之材。千百年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始终是众多读书人不变的梦想。
唐代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凭借科举步入仕途,天下闻名。在中国的诗坛,李白绝对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果他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但他却始终没有走科举这条正道,而是试图通过“走后门”等偏门左道上位。难道是李白,心高气傲,不屑走科举这条路?
事情的真相绝非如此,而是另有隐情。当时朝廷明文规定:到京城参加进士科考试,必须有地方政府的严格审查和推荐,被推荐者必须是品学兼优,历史清白,没有前科的良家子弟,否则一切免谈。就这一条,把满腹经纶,切有前科的李白给卡掉了。李白出身贫寒之家,本是斗鸡徒,曾经在斗鸡徒群殴中“手刃数人”,他又逃亡蛾眉山避难,隐姓埋名,这就是“北门厄事件”。所以李白姓甚名谁,何方神圣,前世今生都说不清楚,完全就像一个隐形人。像这样有过“案底”、家世不清的人,哪个地方官敢于推荐他参加科举考试? 通不过政审,哪还有资格参加“高考” ?!
才高八斗的李白当然不甘寂寞,想通过编造假档案的方式,攀上高枝,走向仕途。所以他自称凉武昭王李暠之后,却又拿不出真实证据,皇帝老子本也想认其为亲,最终也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搁浅。
【本人由金文君撰写,欢迎参加讨论或吐槽,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今闻史话》】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悟空邀请!我是詩書行者,敬请关注!谢谢!
李白的一生,是从平凡到登堂入室,再远涉江湖,醉入长江,一生写了许多佳作,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声!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声。
那么,李白是否真的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呢?
查阅典籍,发现李白出身不好,他出生在商人之家,商人的地位在唐朝还不如一个妓女。唐朝的典章制度规定,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断了仕途捷径。但朝廷允许举荐入试,李白只好曲线救国了。
李白没办法,只好先跑去找给皇帝炼丹的道士,混迹其间。不得其法,又跑去泰山,找孔子的三十七世孙孔巢父一起混。孔巢父只是一个隐者,终日烂醉山林,得不到帮助。
李白又转身投奔到了皇家图书馆馆长贺知章麾下,凭借李白的见面礼,一首《蜀道难》打动了贺知章,请李白喝酒。贺知章又跑去见皇帝,拍胸脯举荐,终于成全了李白混进政坛的夙愿。就是李白期待的”十年寒窗脱青衿,一朝能为帝王师”。
唐玄宗考察过李白,政治才能,李白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写了一首赞美诗了事。后来,也没有显示出治国方略和管理才干。由于后来得罪了高力士,时隔不久,就被清理出官场。
失意落魄的李白同志,愤怒写下”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开始了浪迹江湖之旅。
如果李白真的做了官,那或许是中国诗坛的悲哀!酒徒李白还是适合逍遥自在的写意人生!这也是李白最终不如屈原的地方,虽然结局都是投江而逝!
其他网友回答:李白为什么不通过科举入仕确实是个迷。就如同他的身世般扑朔迷离,一会说是在剑南道巴西郡青莲乡,一会说在在陇西,一会说在西域碎叶城。
更有说法李白乃南北朝时期西凉昭武王李暠的九世孙,若这么算来的话,这就与李唐宗室有所关联。还有一种更为致命的说法说李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后代,这就不得了了,这就牵涉到了极强的政治问题了,而同时期的人也都对李白的身世讳莫如深。
试想,一个身份不明,扑朔迷离的人,放在当今社会来说。即便有才能,也得防着点不是?
而观李白欲进入大唐朝廷的行为举止,似乎也是在有意识的避开自己的身份身世,别人问他时,总是闪烁其词,故布疑阵。
还有说法是李白是商人子弟,毕竟在古代士农工商体系里,商人的地位极低,想参加科举考试基本上很难。
不过这种说法也比较存疑,第一、大唐风气没这么保守,第二个证明点是李白娶了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
虽说是由孟浩然介绍,但真若是以文人轻视商贾那种成见来说。尽管李白才名很高,但要娶官宦世家女子还是有些困难的,间接的说明了李白身世的隐秘。
①.身世不明,成为了李白若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考证的一个灰点。
②.唐玄宗时期由才能的人太多。
李白诗文是绝于当时,但什么王昌龄、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贺知章、张旭、张九龄、杜甫等等一大堆的人也不是太差不是?
放在今天,你想你身边有这么一大堆优秀的人在你身边,而朝廷位置就那么几个。李白又怀做宰相之梦,这得多大竞争压力?
③.李白自身性格的原因占了一定因素。
先不说李白能否做官的政治才能,毕竟做官不是作诗。若李白真的做了宰相,想来也看不到李白的诗了。再者,以李白那种浪漫狂放的意气,真做了宰相,想想有点可怕。
历史上诗作得好,政治成就也巅峰的人,想来也只有曹操跟毛主席了。
盛唐无数才子都想建功立业,李白更以不世之才自居。既想要取功名做宰相,又想过自由山野的生活,这就矛盾与天真了,以这种天真浪漫的个性在步步惊心的官场里是吃不开的,死都可能不知道怎么死。
④.这是一点的娱乐性质的猜测。
李白应该对科举制度有所懵逼,严重的偏科,就好比现今学子理科好而文科不行那般。做得好诗,却对明经科一窍不通。
虽说唐玄宗时期开放了以诗进仕的大门,贺知章也正是因为李白诗的天赋而举荐他的。然而,李白在明经科上可是一片空白,好歹你写几篇策论不是?
再者,你连科举考试都不参加一下,明显的不给面子嘛。就好比有人真心想提拔你,你却连考试做做样子的这种事都懒得做一下,这就明显的不懂人情世故了嘛。
这不,让高力士给他脱鞋。埋怨怀才不遇却连唐玄宗鸟都不鸟一下,这就过分了不是。
李白不参加科举,好比于比尔盖茨不上大学创立了微软,而他在诗歌的成就上也是一绝。
以上所言,不喜莫喷。喷了还得喝水,浪费水资源是不好的行为不是?
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在作诗方面的才学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一辈子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单凭才学他未必就能考中,或考中之后也未必就一定能取得骄人的名次——对于他这个诗名远扬的大才子如果不能拔得头筹,以他的自负与自信,还不如不去参考。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时务策论与经义;进士考时务策论和诗赋、文章。可见科举考试考作诗,但是不唯作诗。除了诗以外还有其他大量内容,客观地说李白能不能考取和能不能取得优异成绩都是一个问题!
其次,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成型于唐朝。实际上,在唐朝远没有后世明朝、清朝那样逢官必考、科举几乎是做正途官员的唯一途径。在唐朝开科取士的同时,依然保留前朝的举荐制度的遗风。
李白由于早年就声誉鹊起,这种制度或许更适合他,也似乎更省力做到天子近臣。
唐代的知识分子当官的途径比较广泛,比如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从军边塞,建功立业;进入幕府如杜甫、李商隐等都有入幕的经历;漫游山川,既可陶冶性情,又可结交名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隐逸,即为仕而隐,很多文人隐居终南山而得名后出来做官,故有终南捷径之说;经人引荐,实际上,漫游和隐逸都是提高自己知名度的绝好方式,而最终因为名声远扬而经人引荐步入仕途等。
李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实际上除了科举和军工途径以外,其他途径他几乎都有所涉猎。史载李白15岁,已有诗赋多首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实际是一种自我标榜和推销)活动。
18岁时他隐居今四川省江油县内的大匡山读书。期间,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24岁二十四岁,再游成都、峨眉山、渝州(今重庆市)。
30对岁的李白,就有点着急求官了,多次通过求见、拜谒、结交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做公关以期让其他人推举自己做官。这些人有本州裴长史、长安宰相张说及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的玉真公主(玄宗御妹),还有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李白几乎要自暴自弃,又游历了5年再进长安,他先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向玉真公主献了“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的诗,实际是祝贺她入道成仙的马屁诗。另外他还结识了在朝为官的状元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极为欣赏,称他为谪仙人,但是这次在长安的3年,依然一无所获。
直到李白41岁那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才召李白进宫。然后玄宗通过诏对对他大为赞赏,才封李白为翰林供奉,职责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可见,李白一辈子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力求写诗出名、以求被推荐和引荐,再获得赏识而做官的道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欢迎交流 、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其他网友回答:1.据传,李白是皇族,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作为皇族,自是不比参加科举,也是不被允许参加科举的;
2.李白信奉道教,本着出世之心,所以也无心科举;
3.李白高才,通过贺知章,以文章被举荐给玄宗,得到赏识;
4.少年成名,多重关系,科举便被耽误了;
5.李白还是有些入世之心的,但是晚年在永王处受牵连,郁郁而终。
其他网友回答:简单来说,李白不参加科举,是因为走科举这条路很难达到李白的理想。
李白的理想是什么?当官,当大官!然后功成身退!这才是李白的全部理想,而不仅仅是当官。
李白的出仕志向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要当宰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第二种就是当“帝王之师”。
不管哪种志向,都是想要当大官。我们翻开《李太白全集》,第一篇就是《大鹏赋》,最后一篇是《临路歌》。李白自始至终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大鹏鸟,不甘心做“蓬蒿人”。
在科举时代,普通百姓走科考的路,最多当个四品官员就算是官运亨通了,可是李白的志向都不是一个四品官员能够满足的,至少也是一品二品。李白向往一飞冲天,他向往他能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一样,帝王遇到他,经他三言两语一指点,就能战无不胜,国泰民安。这是李白不走科举路的根本原因。
为何李白终生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皆因他是罪人之后,商人之子的身份。他只对外宣称,因自己才华盖世,根本不屑于这样的考试,实则是他全无考试资格。
威海链 » 大诗人李白为何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