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鲁迅「我以为要少,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主张?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鲁迅先生是伟人,但从他的这一观点能看出他对祖国文化没有自信!本人认为:华夏有史以来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第一位,而物质文明次之。当西方的物质第一、人类历史是经济运动史等等西方文化传进中国之时,同时也正值中国百年屈辱史之时。那么,处在此时代的人,即使是伟人没有本民族文化自信是可以理解的,当时还有民族文化自信的人少之又少!就是今天,依然有不少国人没有民族文化自信心!但是,个人认为华夏文明才是世界文明之精华!

其他网友回答:

放在当时背景下,就很易理解周先生这段话,也就会少很多的争执。

民国初立,长期闭关锁国条件下,识得字的,多是旧文人,自家书读得已足够多,需要多多了解外面世界,故要多读外国书,方才有利于立人立国。

现代人则洋书土字相对平衡得很,故两种书均要读些,甚至要多读些土字,其实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读书要全面”,观点才会全面和客观,内修外养,立人立国。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以为这句话是有好处的。

历史背景

鲁迅的时代,正处在中国政体和国体剧烈变化,从早先屡次战败于西方列强到后来军阀混战的屈辱时期。

第一个向国内输入科学的人,是梁漱溟的父亲,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陈独秀输入了科学和民主。当时的西方,正处在对于中世纪和宗教神学的激烈批判之中,如休谟、康德的思想已经流传到中国。因此,那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用科学批判传统,强调新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当然,革命也是这时候一个极度流行的说法。

后现代主义时期,则出现了许多对二者的反思和批评,包括没有兑现承诺的启蒙主义。时代不同,关注的问题和角度也会不同。中国书和外国书都看,对人是很有利的,单看一种则是行不通的。即使是批判,也要把批判书籍和被批判的书籍都读了才行。

意义

在我看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多看外国书,其实指的是近代以来的外国书。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同样需要如此,只有了解新的前沿知识,才能对我们自身有所帮助,不管是吸收,还是批评对方,外来的知识都可以作为一个动力促使我们前进。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的文章,在我们读中学时代,课本中有很多。《狂人日记》《祥林嫂》《药》《孔乙己》《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一件小事》《闰土》等。后来自己还看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国小说史》等。个人认为鲁迅还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过去称他为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鲁迅1936年就去世了,在他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在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前有鸦片战争,后有日本侵略。当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发现中国人被杀,旁边很多看热闹的中国人表情麻木,无动于衷。所以当时他意识到,中国人该医治不是身体,应该是精神。因此他投笔从文。鲁迅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等经典名句。以此也能看出他的精神世界,他有铮铮铁骨,是个非常正直的人!

前段时间正好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旁边),再次领略了鲁迅一生的经历和他所著作的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首在立人。鲁迅认为,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第二,画出国人的灵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怀着实现“立人”理想,建立“人国”的强烈愿望,以“竭力画过国人的灵魂”为宗旨,创作了一批新文学经典之作。

第三,精神界之战士。鲁迅早年就大声疾呼:“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战士者安在?”

第四,人之子。作为站在时代思想之巅的哲人,鲁迅发出觉醒者的真声音:“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

个人观点,我们评论一个人,一定要看时代背景。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个需要“战士”的时代,鲁迅以笔为剑,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人精神上“疾病”,希望以此震醒国人,以达到中华民族的解放!

鲁迅的时代白话文才开始没多长时间,所以他的文章现代人看来有点难懂。

过去,我们语文课本里选用鲁迅的文章偏多,考试的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感到头痛,本人当学生的时候也是,但现在骂鲁迅的人太多,本人觉得这不是我们对待历史上任何人物的态度。历史人物应该需要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分析人物所处的时代局限。不能全盘否定。

上面鲁迅说的这句话也是有时代背景的,我个人理解是:当时鲁迅希望我们多读外国书,是希望借此了解外国,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用外国的东西解决中国的问题。当然中国的问题,光靠外国的东西是无法解决的。但在当时,中国各个方面都很弱,还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这种提倡也是说明鲁迅(还有很多仁人志士)的眼光独到,看得比较远,比较深!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先生读尽了中国的书,吃透了中国的文化。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人都很麻木,鲁迅先生希望西方清新激进的思想影响一下当时的中国人,使他们看到外面世界的样子,而不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做奴才。希望麻木的中国人清醒过来,开阔自己眼光和胸怀,看到世界的变化,跟上世界的潮流,希望中国人不再株守于自己的腐朽和封建,而要有清明的头脑和勇健的精神,去开创一片中国新天地。

鲁迅先生是想通过思想革新来形成社会的革新。这种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对症之药,是矫枉过正的一种方法。

但时过境迁,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中西文化交流无塞,外国思想早输进了年轻人大脑,有的甚至压倒中国文化成了主流。那么现在,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显得缺失退让了,反倒应该补充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来中和外国思想霸凌的毒副作用了。

鲁迅先生当时说的话,是对症下药,千万不要当了圣旨一样来框束当今,毕竟治头疼的药不能同样适用于治脚气。

其他网友回答:

同意如此主张,此话是对成年人说的,换言之,你我该看的中国书都看了,剩下的新书、现代出版的人文书籍均是不折不扣的垃圾。相反,了解西学,学习格式逻辑、培养思辨技巧是学者精英特别是人文学士的当务之急。不然我们还会持续看不懂西学、盲目追随西方文化、不珍惜国学智慧。

当然,鲁迅先生英年早逝。如果再多看点外国书,他肯定会意识到其实外国书也是垃圾,较高明的垃圾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之所以为文,是因为中国人当时愚昧麻木,一个中国人做了俄国探子被抓日本人叫好,中国留学生也叫好。刺激了鲁迅,他遂决定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的精神。他把笔变成锋利的小刀,刀刀刺向愚民者,愚人。从自己一生的生活经历,社会所见。把人受苦,穷,病,死的根源揭露出来,把人麻木活着揭露出来。人受了旧思想,旧礼教,旧制度的剥削,灌输成了木头人一般被人愚弄。为民请命者为民所杀。做了封建统治者十足的奴仆。所以乱世时,汉奸,土匪,顺民,暴民,良人,君子,小人,恶人同时而出。

封建的旧礼扼杀人性,麻木,人不识愚真。做封建顺民反过来杀革命人,想解放人于囚笼的人。不尊礼的为恶为奸。旧文化不能引领人。人没有方向。盲目的愚忠孝。外国人入侵来,还被麻木中不清醒。象羔羊单纯的被杀。

外国作品不提仁孝,发现人性。在书中以各种视角揭示美丑,真假。通过人与人,人在社会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表现人性的方方面面。

外国的资本主义起步早,经济发达。只有物质越多的社会越能展现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物质利益下赤裸裸表现出来。几十年前落后于外国资本的鲁迅提倡看外国书,是让人从麻木中醒来,识人性,不做愚民。有自由平等的人心意识。今天国家经济发展,人性在物质下变化。有许多现象是一百多年前资本经济发展下的人性现象。更应看看,人性之路在何方。现在西方文明又是一种什么现家。他们较一百多年前有无进步。相较之下,差异之别,之同。人类文明何去处!什么是人前行的方向?能解决社会上出现的人性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个人都脱离不了他那个时代,鲁迅也免不了时代的局限,但这掩盖不了他对那个时代的贡献,同样的,他巨大贡献的光芒也不能否定他的局限。

在鲁迅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他们以赤诚之心急于寻找民族复兴的药方,可赞。但是,因为清朝后期的腐败和几次战争的失败,就否定全球唯一个可连续不断地传承五千年文明的价值,忽视中华民族领先世界上千年的必然,自然是就认识不到其精化,这显然不科学。

事实上,鲁迅虽然中文功底超强,但对国学的了解却不深入,所以并没得到国学的真正智慧,也因此,他们那一批很多大师对国学才显得多少有些妄自菲薄,变得没有信心和定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时代的局限,在光芒四射的积极正面的作用之下,也不是没有问题,最大的余毒在于把科学与真理同一化,然而科学从来都不等于真理,只是探索真理的手段之一。

所以,大家知道了鲁迅说了这句话就行了,没必要把它当作圣旨,这才有点象学习鲁迅。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文化在秦汉之后,以失去客观认识自然规律的积极性。对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科学认识形成障碍,而主流文化是在书本中求知识。编道理自我束缚或陶醉。违背了易则易从,简则有功的科学精神。而外国文化正好拥有这一特点,至清未,西方的大炮终于敲醒了国人。让当时的爱国的文化精英发现了这一现象,觉悟的呐喊。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看法与老师们的有所不同,

其实鲁迅[我以为要少,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主张,并不说明鲁迅先生不爱国,在当时那个年代,站在鲁迅先生的立场,则从侧面反映出希望多看看学学人家外国的先进经验,先进思想,来改变当肘的麻木的社会,这是渴求社会进步的《呐喊》,是应当为鲁迅先生点赞的。

我们看待一个人,一个问题,不能以自己的观点,立场刻意的评判,而要根椐当时环境下的-切来评诂,而不枉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夲没有路,走地人多了便成了路]愿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标签: 鲁迅 多看 主张 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