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农历廿四节气中的清明,农历春分后的15天。中华民国把4月5日定为清明节,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沿袭民国的规定,依旧按传统把节气"清明"日,定为清明节,一般在每年的4月4-6日。因此,同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清明节也是农历而非公历,只是时间上经常是4月5日,令人误以为是公历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传统节日是农历,而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他所对应的是太阳历不是我们传统认识中的公历(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所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太阳历进而计算出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不是以现代公历来标定的。现代的公历也是一种太阳历所以清明节的实际点在公历中相对稳定,误差也就3天左右。但实际两者历法生成的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
其他网友回答:世界上流行的历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阳历,即我们今日常用的日历,如五一、十一,是从国外引进的;另一种是阴历,也称农历,即中国原生的历法,更确切的说农历是阴阳合历,如春节的正月初一、七夕等。
这两种历法对一年的时间数是一样的,最大的差别是: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来设计的,绕一周是一年,以太阳为核心,故称阳历;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转动,绕一周是一月,体现的是地球与月亮的关系,故称阴历。
我们常讲的清明、夏至、冬至等,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主要的用途是指导农业生产,自然是与太阳关系最密切,整个周期轮转也是以太阳轨迹为变化,尽管中国没有产生和使用阳历的传统,但利用节气一样可以和阳历准确到具体的日,毕竟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关系是一样的,在东西方人找到规律后结果也会一致。
而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历,因此重大节日自然是以阴历为基准,故而凡是传统节日流传到今天的,都很难和阳历一一匹配,这深层原因就是太阳和月亮本来就没有直接的联系,唯一的相似点是通过地球这个纽带,使得一年和一日是一样的。总之,年是以太阳为基准,月是以月亮为基准,日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三者共同构成了今日的年月日的历法,也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与阳历这么贴近。
.......................
文/圭海四记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清明节又是节日又是节气。公历4月4一6日是清明交节点,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的定气法,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來确定的。当太阳达Ⅰ5度时,为清明交节点。清明节是24节气的领头羊,所以它在阳历,别的节日为阴历。
老麦之前回答过一篇,关于阳历、农历的问题,咱们先来看看,所谓农历和阳历是如何来计算的。从形成技术层面来说,阳历只需要考虑地球自转周期(日有多长)与地球公转周期(年有多久)这两项就可以得出阳历纪年,而且可以精确的时间是365.25天。
而农历纪年则较之阳历更复杂一些,除了考虑阳历所必须的地球自转周期(日有多长)与地球公转周期(年有多久)之外,还要考虑月球的公转时间,也就是说农历是结合了太阳、地球、月亮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则,得出的纪年方法。于是,人们往往一听农历时间,立刻就会想到天气变化,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就是说,农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方面更切合,更精确。
而在农历纪年确定的同时,阳历纪年其实,也早已确定:
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其实早已对阳历纪年有了总结,但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考虑,并未推广使用(或者说弃之未用),但是在农耕方面,还是利用了对农事影响更为紧密的太阳,作为了节气的制定时间依据,并用此来指导农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祖先的智慧。
其实,看到这里诸位应该有所总结:不要一提到阳历就觉得那是西方的舶来品,阳历是我们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了。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发今日头条,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并非如此,这个问题的问法,说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节日、历法已经非常陌生了。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四时八节,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而且都是阳历。凡是节气属性的节日,都是阳历。因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阳历成分。
农历,往往被翻译为阴历lunar calendar,其实是个误解。我们古代所用的农历(或叫夏历、旧历)是阴阳合历,也就是说,它既关注太阳(“阳”),也关注月亮(太阴)。如每个月的日期,就是按照月亮的形状变化(也就是月亮在天空中相对于太阳,位置变化)来规定的,初一必须是日月合朔,也就是月亮走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那个时刻所在的那一天。每月的第一天,每年的第一天,都是这样规定的。这样一来,每日的长度平均时间是29.53天,所以这样每个月的日期就是29天或者30天。
太阳的回归年,可以通过观察星空,或正午日影长度可以计算出来,它的长度是365.2422天。每年12个月,或13个月,多年平均为回归年长度。那么怎样确定这第13个月呢,就是24节气有关系,这就是闰月。
就连许多表面上看,按农历日期过的节日,本质上也是阳历。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实际上就是按照“东方青龙”两只角露出地面的日子附近,也就是春天来临,只是为了一般人记忆方便,民俗演化成了在二月二来过这个节气。
究根结底来说,还是我们要弄清楚日期,就得观察日月星辰,他们综合起来能够告诉我们许多知识。但大家对天文学,尤其是古代天文学的太陌生,忘记了这些知识的来源,包括节日系统。
理解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对传统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继承,且批判。
其他网友回答:谁说清明节是按阳历算的呢?
阳历历法,才进入中国多少年,而清明节存在了多少年了啊。
由于阳历是太阳历,而阴历是月历,所以导致了它们存在着差异。但是无论是阴历还是阳历,都有着自己的修正方法。以此保证各自的准确性。
所以无论它们有什么样的不同,有一些节点是大致相近的。这也就导致了清明节,总是出现在每一年阳历的4~5号之间。但是这并不是说,清明节是由阳历来定义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步形成并固定的时候,所谓的阳历(公元纪年)还没有传入中国。
中国的历法有两个体系,即月亮历法和太阳历法,
月亮历法根据月亮的形状(我们看到的)确定了“月”这个概念,也就是月亮从消失到满月再到消失的天数。同时根据月亮出现的方位的变化周期,确定年的天数。
太阳历法是根据太阳的起落时间和方位对应环境变化(昼夜时间和冷暖)首先确定四个时间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由于和西方的历法参照物相同(地理位置不同),所以这四个时间点和西方公历(阳历)吻合度较高(±1天)。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太阳历法,其中,清明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个,清明节也算是把节气当做节日,所以,和我们现行的公历(阳历)吻合度较高(±1天)而已,并不是按照公历(阳历)来过的。
其他网友回答:你好,欢迎你对我提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清明节是阳历,我只知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一个节,这些季节,节气,节假日这都是搞天理的科学家们推理出来的事情吧!这是一个历史遗留文化研究推理出来的,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奇的,只是一个传承和了解生活规律而已吧?这是我个人的看法,看看我的回答你认不认可?
其他网友回答:清明节原是农历,冬至后108天,春分后15天,寒食节后1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把公历(即阳历)每年4月5日明定为国定清明节假日,又曰全民扫墓节,清明节就由农历变为阳历了。
威海链 » 为什么清明节是按阳历算,而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农历?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