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在文学方面有成就的人都会选择自杀?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后来自杀的文人。

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上过山,放过牛,一生写诗无数。1980年,开始过无拘无束的漂流生活,后来隐居激流岛。顾城为什么自杀呢?在一个诗会上,他与粉丝英儿相识,后来发生了婚外情。

顾城的妻子十分隐忍,顾城终被打动,回心转意。但是,他发现已经晚了。因为他的妻子此时已经喜欢上了一个德国人,顾城十分伤心。于是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了书里,并向书中主人公一样自杀,这本书叫《英儿》。他想以此获得大卖,给妻子谢烨留点钱。

但是,等书写完,顾城又不想死了,而他妻子又不能接受他的回心转意,最终,顾城还是选择了自杀。

海子,一个原本贫穷的人,后来成功考上北大法律系,毕业后成了一位老师。在那个年代,海子本是可以为家长光宗耀祖了,但是现实的对比,让他觉得人与人之间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有的人生下来就大富大贵,而有的人就必须努力奔跑。

于是,海子就越来越疯狂,一时间,吃喝玩乐,女学生,这些关键词都围绕着他。但是,长期以来的压抑和抑郁,终于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回到家乡买了一块地基,建了房子,写上“海子故居”,选择了卧轨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世界死人永远比活人多,那些在文学方面造诣极深的人更容易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个:

第一,身体上的病痛。

写作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需要付出心血、长期伏案工作非常劳累,比如路遥写作过于勤奋,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又加上不注重保养,喜欢喝咖啡,抽烟,这两大爱好都损害了他的健康,最终死于肝病。

不得提到喝咖啡的爱好,很多作家都喜欢在夜间工作,夜深人静之时,写作的灵感仿佛也更容易被唤起,喝咖啡可以起到提神的效果。

同样有喝咖啡嗜好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每晚要喝上五十杯的咖啡,他曾给自己留下了很得意的预言:我将死于3万杯咖啡。此话虽有夸张却不幸言中,在他50岁时患上了慢性咖啡中毒,咖啡至少是结束巴尔扎克生命的杀手之一。

如果说路遥和巴尔扎克属于太过勤奋和不良嗜好导致的慢性自杀,而以塑造硬汉形象著称的海明威的自杀方式更加决绝和惨烈:1961年7月2日,他将双筒猎枪伸进口腔,扣动扳机,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对海明威的死亡原因推测主要归结于,疾病缠身摧毁了他的意志,就如他自己所云:自杀是对紧张而艰苦的写作生活的一种逃避。

第二,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在20世纪提出了“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影响了现代人对死亡的理解。

哲学和文学是一母所生的孪兄弟,哲学负责解释世界,文学负责描述世界,文学最后的深度是对世界终极意义的探索,所以它无限接近哲学,有着自觉意识的文人无时无刻不在做这样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写出这样温情诗句的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视诗为生命,诗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也是他生命毁灭与终结的见证。当诗歌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摒弃,他的灵魂无所皈依,便选择“殉死”的方式为自己的“殉诗”做了最好的注脚。

在哲学家看来,现世生活是虚无的、无聊的,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民国时期的王国维找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作为精神的引领者,发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叹息,最终“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

第三,阁楼上的疯子。

在书中洞悉世情的作家或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却是住在阁楼上的疯子。

据权威研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作家这类富有创造力的人得精神病的概率比创造力低的那些人高25%。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

这样一个任性的孩子——童话诗人顾城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与妻子居住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却陷入家庭纠纷,杀妻后选择自杀,有证据显示,在事故发生前顾城已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

伍尔夫因发表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闻名一世,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宣称,女人必须有经济能力和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来写作。

这样一位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却遭到了精神重创。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她精神崩溃,两年后弟弟的去世给她造成了同样的打击。

伍尔夫的病是周期性的,用她自己的话是,“神志清醒的精神病人”,如果依据今天的医学诊断,她得的可是躁狂抑郁症或躁郁症。

家园受到战争的轰炸,成了压在她心头的最后一根稻草,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在外套口袋装满了石头,走进了欧塞河……

几千年前,孔夫子告诫季路,“未知生,焉知死”!时至今日,我们终于可以打破死亡禁忌,聊聊与世界告别的种种。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最重要的原因是,是文人多梦幻,当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严重脱节的时候,会让他们产生厌世情绪。这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个问题,但作家的情感是敏锐的,思维是活跃的,尤其是世事是敏感的。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他们就会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愈发封闭,直达无法解脱。

作家自杀,和普通人自杀一样,都可以从心理学上找到病根,不要说得那么玄。就像海子的死,有人称之为“形而上死”,他的确有为文学殉道的意味,但海子当时的确也有很多现实的无奈。比如,情感的创伤,现实的困窘,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们要关注的是,是作家在自杀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海子自杀前留下过几封遗书,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公案。其中的确有一些现实纠葛,作家自杀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伟大,也没必要从什么更高的高度来解读这种平凡事里的悲剧。

还有一点,作家虽在精神世界里有很高尊严,但在现实里往往困窘。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诗人乞讨”“饿死诗人”等荒唐的事情,恰恰说明,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家们感到了太多现实不如意,对自身的地位有很强的危机感。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世俗里混的如鱼得水的作家,名利双收的作家。排除其中有一些假作家、伪文人,我们也要看到作家在现实面前,并不总是低能和木讷的,这点也没什么可避讳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不严谨

把个别现像说成很多

这个问题逻辑混乱

把特殊事物用都来包容

……

自杀的事常有发生

不一定就是文人

更不会全是有成就的文学人

……

文学人中自杀的都有成就

这也根本不可能

……

文学中自杀了几个有影响的人

这倒是事实

但比起自杀的贪官或病态者来

只是很少很小的一部分

……

结论是:

自杀是不正常的极端现像

并不限定所从事职业

很多的有成就的文学人都自杀

纯属酒后牙疼……



其他网友回答:

飞花《作娟悟语》谢邀。一句话因为不想活,因为想解脱,就这么简单。就拿海子来说吧,因为太年青,驾驭不了那超脱世俗的灵魂,所以不能自恃,以决绝的方式,告别世界,去追求所谓的解脱和圆满。正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台词:我们太年青了,卡拉语。现实的我和希望的我相差甚远,心中的自己和现实自己相互撕杀,搅扰着不安宁的灵魂,无法继续活下去。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文/顾作娟。


其他网友回答:

以偏概全。大部分诗人和作家都能好好活着,不论贫穷或富有。从古到今,他们中有许多优秀代表,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一杜甫,经历了国破家亡,他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由大一统走向藩镇割据的时代,但他顽强地活着,写了流芳百世的诗篇,象“三吏三别”,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样的诗人,才使让人敬佩。很多有名的艺术家、画家,活着的时候一贫如洗,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象毕加索、梵高等……

如果这些作家、诗人,象鲁迅先生那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作生活的强者,就不会作自绝于世的事来!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很多。唐宋那么多大诗人有谁自杀了?海子,顾城算什么大成就?自杀是人品低贱,愚蠢所为,杀妻是灭绝人性,畏罪自杀。有人把他们捧为现代十大诗人之一,粉飾他们的自杀行为,这是诗歌界的悲哀,怎么说也不光彩!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在文学方面成就的人,大多是感情丰富的人,他们大多比平常人更渴望爱,因为他们很难在生活中找到一个理解他,能和他灵魂对话的知音,他们很高傲,他们的眼界比常人高,他们很聪明,他们拥有哲学家的思维:总有超前的,有预见性的想法,但他们找不到一个与他思想,心灵能产生共鸣的人,所以:他们也必定是孤独的,也是痛苦的,最后不能自拨,只能选择自杀,因为他幻想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空间,能找到真正的灵魂伴侣,能找到与他思想在一个层面的朋友,那他们就可以举杯邀明月,每天不醉不休,岂不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人生在世,知已难求,所以只求一死,好与另一世界的知已相逢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都是悟性极高的人!有异于常人的敏锐观察力;自视甚高!水太清无鱼,人太谨无知己,一般人很难达到他们的思想高度;他们又都是很浪漫的人,是在现实和理想中徘徊不定的人,有时候也是天真、执拗的人;人生难得糊涂,太清醒会茫然;追求完美,可生活不是童话,会有坎坷不平;所以文学成就高的人都是孤独的人,別人走不进他们的世界,他们又不愿意融入外界,才会走火入魔!




其他网友回答:

<2>为什么很多在文学方面有成就的人都会选择自杀?

在文学方面有成就,意味着他(她)是以写作作为唯一职业。写作过程,是进入了书中各个人物的心里世界,分不清虚拟与现实。

这个问题,多次在“问答”中出现,很多答友都举例如:

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温暖了你我的海子;写出“太阳️,别人看见你觉得幸福,而我站在你痛苦的芒上……”朦胧诗领军人物顾城;还有“橄榄树”词作者三毛等等。



今天我想说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惫,死亡是上苍赋予我们最终的关怀。自杀并不可怕,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厌世。 ――川端康成

日本玛丽娜公寓417房间,被亚洲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当作工作间使用。1972年4月16日下午3时,他再次来到公寓。晚上9时50分,一股浓烈的煤气味从房间窜出,管理员推开门,川端康成躺在地板上,他鼻子里插着氧气管。经检查,背部因瘀血变得鲜红,很明显,是吸入煤气自杀。

据现场验尸,死于下午6时左右,已死亡4小时,死者表情平静,甚至给人以圆满的寿终正寝之感。

作家自杀仅仅在日本就层出不穷,自明治以来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北村透谷等达12人之多。

由于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所以他的自杀给当时的世界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惊讶。

我国不少学者认为:川端康成在50年的文学生涯中,一贯坚持唯美主义,以虚无思想为基础,作品大都反映爱和死的主题,颓废的情绪,让人感到压抑。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的堕落其实和他政治上的思想根源是分不开的。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他充当侵略军的新闻记者,在中国进行罪恶活动。日本投降后,他为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大唱挽歌,在《武田麟太郎和岛木健作》等文章中写道:“我的忧伤沁入骨髓,我要用文学创作,使日本人感觉什么是真正的悲剧和不幸……”

川端康成这种丑恶的军国主义思想,必将招致精神上最终的彻底崩溃!

所以不是每个文学天才的自杀都值得惋惜,像川端康成,就算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自杀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都难解心头之恨!

我是吴萍吖,感谢每一位到访阅读浏览的朋友,感谢您!

2018.3.18.

标签: 自杀 文学 成就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