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文化高于种族”这个观点,就得先追溯一下这个观点的来源。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两部著作当中,都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大量的阐述,其中的一个重要论断便是——北朝胡汉之分,不在种族,而在文化。
为了证明这个结论,陈先生援引了很多例证,其中最有意思、也最为他所看重的,便是高阿那肱斥责源师之事。
我们可以对这个事儿简要回顾一下。
事情发生在北齐王朝的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当时天上出现了“龙星”,主管祭祀的官员源师就建议朝廷举行祭祀,理由是“此是龙星初见,依礼当雩祭郊坛”。一开始,权臣高阿那肱以为是真的有龙,很感兴趣。等到听源师说只是“龙星”,非常不屑,便数落他道:“汉儿多事,强知星宿?”最终没有举行祭祀。
为什么说这件事重要呢?
源师虽出自鲜卑,但因为汉化较深,竟然被文化水平低的高阿那肱视为汉人。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心目中,文化的“标志性”是要高于真实的种族。
除此之外,陈寅恪的另一个着眼点在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的格局。他指出,“唐代安史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权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简单说,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地区为藩镇所控制,这些藩镇的统帅、将领大多为胡人或胡化较深的汉人,当地的文化氛围也跟唐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不同。
在这里,陈寅恪援引了一个同样很有意思的例子,来自于杜牧《樊川集》里收录的《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
秀才卢生名霈,字子中,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赵,两地皆多良田畜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球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
意思是河北的这个卢秀才,二十多岁了竟然都不知道周公跟孔子是谁,每天喜欢的就是打猎玩乐。跟人谈话,说的都是打仗的事儿。
秀才尚且如此,当地普通百姓文化如何,可想而知。
陈寅恪所论述的是古代的情况。在今天,文化与种族之间仍然存在隔阂。整体来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似乎仍然体现出文化高于种族的特点来。另外长远来看,文化融合也是一大趋势,短期内虽不至于世界大同,但文化的隔阂与多样性都会减少,而种族差异更是会退居次要。
其他网友回答:文化高于种族首先是一个学术上的技术问题。
陈寅恪先生认为,历史上所谓的“胡化”和“华化”是文化的问题,不是种族的问题。
如何理解?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提高与夷狄靠的很近的赵国的战斗能力。但穿上胡人的衣服,方便是方便了,贵族们觉得自己有点像夷狄,国家也不像华夏了。当时就有了中华与夷狄的争论。
今天,穿西装的人完全可以是中国人。这没有问题了。当然相关讨论更深入了。
关键是人的思想,在古代很好理解,少数民族学习了汉语,遵守华夏礼仪与制度,可以看做是汉人(包括更远一些的日本留学生)。
钱锺书先生也发现,后魏、北齐、后周,这些国家都是鲜卑族建立的,都是汉人所称之“虏”、“夷”、“胡”。汉人自称“华”,看鲜卑为“胡虏”,魏鲜卑自称“华”而目柔然为“夷虏”
也就是说,很多种族都在抢夺华夏资源。在这个时候,争论变成了吵架,丧失了意义。
陈寅恪先生的诗《旧史》特意讲述了这段历史中的吊诡意味:“厌读前人旧史编,岛夷索虏总纷然。魏收沈约休相诮,同是生民在倒悬。”
南方汉族人讥笑北方少数民族为“索虏”,“索”是辫子的意思。“岛夷”,小岛指南方,用夷称呼汉人,显然是乱了。
这个时候,当然也只能用“文化”来判断文明程度了。陈先生强调的“生民在倒悬”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什么文明,说破大天,都必须让老百姓生活下去,老百姓受苦还算什么文明?
当代的陈来教授认为,曾经的中国文明对世界、对他人的看法中,“中华”、“天下”、“王道”、“怀柔”都是其中典型的观念或话语。其基本观念是,文化高于种族,天下高于国家,大同是世界理想。
陈来教授还有一句令人深省的话,中国可以退化为夷狄,夷狄可以进化为中国。我们想想看,历史上那些杀良冒功、文字狱无论是谁做的,恐怕都不应该是中国所为,只能说是夷狄所为吧。
其他网友回答:“文化高于种族”,这还需要证明吗?优秀的文明必然战胜落后、愚昧、野蛮的文明,这是逻辑的必然,更是历史规律。野蛮民族可以征服文明,甚至灭国,但优秀的文明绝不会消亡,反过来征服者反倒是被文明征服。民国的知识分子早就深刻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如今还需要科普吗?
其他网友回答: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文化附着在种族之上,种族总是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形态的种族。
讲到文化对种族的超越,当然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特征的种族的超越,所以本质上是这种文化对那种文化的超越。
英伦文化在全球曾居主导地位,这时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就成了“优等民族”,成为全球的统治者。
今天的美国继承了一部分英伦文化基因,又融合了世界各种文化,形成了所谓的“美国文化”。“美国人”,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特殊民族,混合了欧、亚、非、拉美各个民族的血脉和文化基因,形成了文化和种族的杂交优势。因此,美国文化所养育的美国人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民族性格是儒佛道各家交织融汇的结晶。近二百年来,西风东渐,华夏文明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在迎接挑战中,又自然而然地吸收融合了近现代西方文明,中华文化由此得以更新。既发扬光大了古典中华文明,又在走向世界中吸纳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如此,中华民族也在进步、演变之中,目前正豪迈地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前进。
总之,种族离不开文化,文化离不开种族,这是一种“鱼水关系”。当然,横向比较,种族之间的比较、竞争,说穿了还是文化的比较、竞争。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的知识分子,其知识结构是明显有缺陷的,主要就是完全立足于中国国内事务,把国内只相当于民系差异的满汉问题,胡汉问题,夷夏问题,上升到种族层面,从而掩盖了真正的种族问题。
中国近代面对的最大危机,是整个民族的生存危机,最危险的敌人,是在世界各地推行殖民统治,推行生物替换政策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至上主义者,和他们脱亚入欧的日本跟班,中国人和它们的文化交流,事实上证明只有武装斗争是有效的。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文化问题只是有文化的少数知识分子阶层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权力和历史传统的衔接,说到底,是要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方面的话语权,向政府索要经费。
威海链 » 如何理解陈寅恪先生的“文化高于种族”的观点?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