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至今都没有什么典故被总结成成语?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成语的形成并非都是典故。用的人多了,大家都心知肚明,慢慢就成了"成语"。如现在的"小伙伴","点赞","亲","刷屏"等等。

比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他的一首诗里面就为后人留下了两个成语。一个是"万马齐喑",另一个是"不拘一格"。

全诗如下: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朝的诗歌,小说中有大量的口语及白话文,更加容易被普通老百姓认可和接受,其中有不少都成了日后的"成语"。

比如下面这几个例子,也不过是以管窥豹吧。

木已成舟。出自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据你说来,则木已成舟,实难挽回了?”

悬崖勒马。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空谷幽兰。出自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

不辨菽粟。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含笑九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一拍即合。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八回:“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不堪入目。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妙手丹青。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庄濯江寻妙手丹青画了一幅‘登高送别图’,在会诸人,都做了诗。”

道貌岸然。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其他网友回答:

一篇正常答案居然没通过,老子只好又截图重发

标签: 成语 典故 清朝 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