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个好话题!虽然是游戏性的文字,但笔者觉得倒是值得一写。
魏蜀吴三国的统帅曹操、刘备、孙权就不算在内了。因为要论统帅能力,曹操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刘备也不差,因为刘备只是在反应能力上稍差曹操一些,其他方面和曹操都差不多,不然,曹操也不会说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这句话来。至于孙权,虽然在用人方面和曹操与刘备有的一拼,但要论领兵作战,那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不然,也不会有“孙十万”这个美名。也就是说,孙权最大的统兵能力也不会超过10万人,和当年韩信评价刘邦差不多。
要论三国的名将,那可是太多了。可是要论能够独当一面,作为一方统帅的将领却并不多。
评价三国将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方面是从综合实力方面。可是笔者反复思量,全三国时期找不出具有这种能力的十个人。
另一方面是从兵种的角度来谈,这样的话,三国还是能够找出几个人入选十大元帅的。但笔者要抱歉的是,确实没找出十位在指挥兵种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蜀汉篇骑兵元帅-马超
要论统帅骑兵作战,整个三国时期也没有能够超过马超的。马超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渭桥一战,杀得曹操是割须弃袍,性命几乎不保。
而且,马超并不像世人议论的那样有勇无谋,在渭桥之战中,如果韩遂听从了马超“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的计策,则曹操大事去矣!所以,曹操才会发出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感慨。
马超投奔刘备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闲置,但却并不是刘备故意冷落他,而是有两个原因。
其一、川北皆是山地,马超率领的西凉铁骑根本施展不开,而且马超也不善于指挥山地作战,这也是马超在汉中之战表现不佳的原因。
其二、刘备是想把马超雪藏起来,用于日后攻打凉州时发挥作用。这一点,在刘备进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凉州牧、犛乡侯时的策文中就可以得到明证。
据《三国志》记载:
“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
由此可见,刘备是对马超寄予厚望的。可是,因为荆州丢失,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彻底失去了进取凉州的机会和实力,马超也在不得志中郁郁而终。
根据马超的能力和蜀汉在日后攻取凉州时可能会发挥出的力量,笔者认为,马超具备成为骑兵元帅的条件,所以,应被授予骑兵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水军元帅-关羽
刘备来到荆州后,尤其是在占领了樊城之后,终于有了第一支水军。
刘备占据樊城后,为了从南郡获得荆州对他的物资支持,必须要有一支水军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关羽就变换了角色,由一名骑兵将领转变为水军将领,成为了蜀汉集团水军的创始人和最高指挥员。
荆州虽然有六郡之地,但最为要害之处有二,一是南郡,周边环绕着汉水和长江;二是江夏,扼守着汉水汇入长江的入口处。要想守住南郡和江夏郡,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在刘表的扶持和刘备的刻意经营下,赤壁大战前夕,关羽手下已经具有水军万人的实力。
据《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由此可见,此时关羽手中的实力已经不凡。而且,正是因为有了关羽这支水军,刘备才得以在“长坂之败”后得以逃出升天。
据《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记载:
“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如果不是关羽,刘备要么战死,要么被俘,那就不会有日后的三国了。
后世很多人都对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一事表示不解,既然明知道关羽的性情会与孙权搞不好关系,那么还为什么让关羽镇守荆州呢?换别人不行吗?比如赵云、魏延等。
其实,这还真不行。笔者上文说过,荆州六郡,尤其是南郡和江夏郡地处长江和汉水,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水军来镇守,而关羽是刘备的水军总司令,他不在荆州镇守,还有谁能够替代他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谁是水军总司令,谁就是镇守荆州的人选。所以,刘备的决策是绝对正确的。
关羽也不负所望,在他的领导下,荆州水军成为了后汉时期唯一一只能够和东吴水军抗衡的水军。即使后来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战败,荆州水军仍然控制着汉水江面,立于不败之地。
鉴于关羽是蜀汉水军的创始人和总司令,立下过赫赫战功,所以笔者认为,关羽应毫无争议地被授予水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山地军元帅-张飞
张飞在入川之前,一直是以骑将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长坂之战”后的据水断桥。
据《三国志 蜀书 张飞传》记载: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在攻取益州时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于是,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入川助战。诸葛亮率领赵云走水路,张飞走旱路,也就是在此时,张飞奠定了其在蜀汉政权军中山地军的地位。
根据《三国志》记载,张飞率军要先于诸葛亮和刘备合军,这主要要归功于巴郡太守严颜。
后汉时的巴郡辖区很大,包括今重庆、阆中等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一支非常有名的少数民族队伍-板楯蛮。张飞到了益州后,被刘备任命为巴西太守,阆中都督,主要任务就是收服阆中地区的板楯蛮为蜀汉所用。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张飞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汉中之战时,主力其实是张飞所率领的板楯蛮,正是这支山地军,才能在川北的山地间击败同样是由板楯蛮组成的曹魏军队。不然,张飞要是率领由荆州的步兵和骑兵是根本无法击败张郃的。
而且,刘备任命张飞镇守阆中,而不是镇守汉中,并不是不信任张飞,而是把张飞放在了一个更重要的岗位上。
阆中地区在蜀汉整体的军事布局上正好处于中间的位置,向北可以增援汉中,向东北可以增援上庸、向东可以增援永安、峡口,向西可以增援成都,张飞属于蜀汉内部一个总救援的角色,其地位非常重要。
因此,笔者认为,张飞可以算作是蜀汉山地军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者,加上阆中都督的重要军事地位,所以,应该授予张飞山地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游击军元帅-魏延
魏延虽然投靠刘备的时间并不早,但因其出色的能力很快脱颖而出。我们从刘备入川时率领的将领就能看出,刘备是要大力培养像黄忠、魏延这类将领的。
魏延也不负所望,在攻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屡立战功,所以,在刘备得到了汉中之后,就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一时间,全军皆惊。
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魏延确实是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
其二、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虽然忠勇,但毕竟年事已高,蜀汉军中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魏延就是刘备重点培养的对象。
据《三国志》: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说的可不是大话,而是以汉中为中心,以褒斜、陈仓、子午道等建立了一条钢铁防线。具体战法是这样的:
曹军来攻时,主动放弃大道,利用有利的地形全力袭扰曹军,并破坏道路,尽一切可能迟滞曹军行军速度。即使曹军能够攻到阳平关,也已经是人困马乏,战力大损。此时,再派出有力之一部,断了曹军的粮道,曹军屯兵于坚城之下,求战不得,粮道又被断绝,不战自败。待到曹军退兵,此时蜀汉军队已经四面云集,必定会歼敌于阳平关下。
魏延战法的核心就是利用板楯蛮建立一支特种部队,和曹军打游击战,在曹军来攻时,尽一切可能袭扰曹军,尽可能的消耗曹军的战斗力。从事后的结果判断,魏延的战法是成功的,魏延就是依靠这种战法,镇守汉中十五年。
因此,笔者认为,魏延是蜀汉军中游击战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者,应该被授予游击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曹魏篇骑兵元帅-张辽、张郃
曹魏阵营中虽然有一支能够震慑蜀汉和东吴的虎豹骑,但是其统帅曹纯却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曹操的儿子曹彰虽然也具有统帅虎豹骑的能力,可惜因为曹魏内部的争斗早死,功绩不显,所以也不能被评为骑兵元帅。
笔者认为,曹魏军中能够胜任骑兵元帅军衔的有两人,一是张辽,二是张郃。
但是这两人因为不是曹魏的嫡系,都是降将出身,所以,曹操是不会把自己的精锐部队交给二人率领的,但此二人所表现出来的战力,绝对担得起骑兵元帅的称号。
张辽
张辽本身是马邑人,生在北方边境,自小就弓马娴熟。后来应大将军何进招募义勇来到京城,归属于并州刺史丁原部下。后来丁原被杀,张辽归附董卓,被拨到吕布帐下。
张辽在吕布帐下的地位很特殊,他并不是吕布的直系部下,而是联盟的一员。这也是大家疑惑为什么吕布不重用张辽,偏要重用高顺的原因。张辽在吕布这支联盟雇佣军中,学到了西凉骑兵作战的精髓,这一点在后期的濡须之战中,给孙权上了一堂生动的骑兵如何突击步兵的现场实操课。
可惜的是,张辽究其一生也没有能够掌握曹魏骑兵的指挥权,虽有其能,但未能施展,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张郃
相对于张辽,张郃的命运稍好。张郃本是袁绍部下,号称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在袁绍帐下执掌骑兵。投降曹操后,因为曹军中派系的原因,张郃并未获得重用,一直到了后期,在曹军中诸多名将相继死亡之后,张郃才开始崭露头角。
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到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大战,张郃无一不出场,因此深受诸葛亮忌惮。
据《三国志》描述: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可惜,张郃最后却不得其死。
据《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由此看来,张郃之死就是司马懿逼得!
图片来自网络
东吴篇东吴虽然不乏将才,但是要是按照兵种来论的话,除了水军还值得拿出来说一说,其他的都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
水军元帅-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一句有名的挖苦东吴将士的话“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虽然刻薄了点,但却反映出周瑜也仅有在水战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而已。
周瑜参与指挥的著名战役也仅有赤壁大战一例,东吴派出的兵马也是以周瑜所统帅的鄱阳湖水军。
不过,根据《三国志》等正史的记载,东吴水军与曹操并没有直接发生战事,和曹操水军发生水战的是关羽统帅的水军,东吴水军仅是在火烧赤壁之时露了一次脸。而且,烧的也并不是战船,而是曹操水军编成的用铁索连接而成的竹筏。
客观地说,后汉时期东吴的水军确实是最厉害的,起码在关羽率领的荆州水军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周瑜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就像笔者在评价关羽是镇守荆州唯一人选的依据是关羽是荆州水军的总司令那样,周瑜因为是东吴的水军司令,所以成为了东吴的都督。因为,无论是在东吴的江东之地,还是东吴要抢占的荆州之地,都是河网纵横之处,水军都是绝对的主力。
因此,笔者认为,鉴于周瑜在东吴水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立下的功勋,有资格被评为水军元帅军衔。
最后,笔者再唠叨几句,要说三国时期具有统筹全局能力的方面之才还是有几位的。像蜀汉的姜维、曹魏的曹仁和于禁;东吴的陆逊都有资格。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不论身份,只看能力、成就,以下就是我心中《三国演义》的十大元帅。
第十位:曹仁曹仁的能力被罗贯中掩盖了,正史中甚至有张辽亚于曹仁的评价。尽管如此,演义中他依然挡住了关羽和周瑜,单凭这两点,也应该位列十大元帅。
第九位:关羽关羽的争议很大,毕竟最终不仅伐魏功败垂成,还被吕蒙打破了荆州,导致败走麦城而身亡。但是作为蜀汉第一大将,我觉得他还是有入选资格的。
刘备向来以知人善用著称,以关羽的能力来说,保守荆州不失本不难,设立烽火台就是一步妙棋。率兵进攻中原,水淹七军,擒获曹操颇为倚重的大将于禁,斩杀猛将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差点因此迁都。以此种种足见关羽用兵之能。
但性格决定命运,最终令其兵败身死的不是他用兵无方,而是他近乎扭曲的傲。如果他能够结好东吴,与其携手出兵,说不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关羽虽有过失,但不失为汉末三国杰出将领,理应位列十大元帅。
第八位:邓艾邓艾是后司马懿时代阻挡蜀汉伐魏的重要将领,与姜维两人可谓一时瑜亮。尽管表面看起来姜维胜多负少,但进攻方本就在选择上灵活性强,而防御一方相对较被动。而且姜维的所谓胜利,不过是小范围内,对整体战局影响不大。
最后与钟会分兵,率偏师冒险偷渡阴平,迫使刘禅投降,可谓灭蜀第一功。可惜祸起萧墙,被心存异志的钟会诬告谋反,司马昭明知邓艾有冤却听之任之。最终在平反之前被灭口。
邓艾得配武庙,又有灭蜀之功,十大元帅之列当仁不让。
第六位:张辽曹操退军北还,留张辽镇守合肥。这是张辽第一次以主将身份镇守一方。事实证明,张辽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文武双全,是封疆大吏最佳人选。
孙权率军北伐,结果在逍遥津被张辽杀得大败,江东更是有了“张辽止涕”的说法。
在之后的日子里,张辽成为了东吴难以逾越的鸿沟,成为了曹魏抵挡孙吴的屏障。
很多人看低张辽,不过在我看来,张文远当居此位。
第六位:孙策或许很多人会惊讶孙策会上榜,而且排位不低。但是我觉得,如果不是上述五人太过逆天,论纯武将,孙策是汉末三国最会打仗的一个。
说起东吴,第一反应是历经两世,之后孙权坐领。其实孙坚在时从来没有席卷过江东,整个孙吴的天下,是孙策靠着玉玺换来的少量士兵,和父亲昔日部下几员大将一寸一寸打下来的。
孙策是典型的兵形式代表,每战当先的风格与昔日的项羽很像,从这点看,不负“小霸王”之名。可惜,善泳者逆,最终死于小人之手。
孙策位列十大元帅第六位,居所有纯粹的武将之首。
第五位:司马懿司马懿和周瑜一样,很悲剧的让罗贯中拿来衬托半神的孔明,但历史结局是不容更改的,即便老罗不遗余力的为诸葛亮加戏,也依然不能改变司马懿屡次守卫的成功。
对于曹魏来说,可谓成也司马懿,败也司马懿。由于曹真被写成了傻瓜,张郃成了匹夫,所以司马懿成为了唯一一个可以与诸葛亮扳手腕的人物。尽管屡次吃瘪,但从结果看,司马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曹魏如果没有司马懿,恐怕早就被诸葛亮扫平中原,兴复汉室了。
不过遗留问题就是尾大不掉,最终曹魏的胜利果实被司马家篡夺。
无论从哪方面看,司马懿都足以位列十大元帅之一。
第四位:诸葛亮无论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擅长军事,在《三国演义》中他就是一个全能的神人。
很多人将其定位在军师这一形象上,但从后期来看,诸葛亮事必亲躬,完全就是伐魏大元帅,可惜虽然取得了很多局部胜利,但无关大局,每一次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功败垂成。
在演义中,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无关个人能力,完全就是天数使然,所以,十大元帅当有其一席之地。
第三位:陆逊其实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也是由陆逊献策最终成功的。在刘备起七十万倾国之兵伐吴时,整个东吴鸡飞狗跳,投降又不被允许。于是孙权力排众议,启用陆逊。
陆逊也不负众望,导演了《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中的第三个以少胜多——夷陵之战。最终火烧连营七百里,致使蜀汉大伤元气,刘备也因此郁郁而终。
之后陆逊迅速成为了东吴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多年来兢兢业业,帮助东吴在三国站稳脚跟。
儒将陆逊,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
第二位:周瑜“曲有误,周郎顾”,周瑜不仅英俊潇洒、多才多艺,同时极具谋略,擅于用兵,是典型的统帅型人才。
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一样,是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例。尽管书中无限神化诸葛亮,添加了“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原创故事,但依然难以磨灭周瑜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周瑜的这一场漂亮仗,就不会有后面的三国。
同时周瑜的对手是雄才大略的曹操,而不是志大才疏的袁绍。
考虑到地利优势和周瑜的英年早逝,故而将其位列曹操之后,居十大元帅第二位。
第一位:曹操尽管演义努力丑化曹操,但依然无法改变他综合能力第一人的地位。曹操败仗不少,但是除了赤壁之战都无伤根本,他从单骑出逃到奠基魏国,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无愧许劭所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官渡之战,曹操缺兵少粮,但指挥得体、调度有方、听言纳谏、知人善用,最终力挽狂澜,彻底统一北方。官渡之战也成了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十大元帅第一位,曹操当之无愧。
曹操、周瑜、陆逊、诸葛亮、司马懿、孙策、张辽、邓艾、关羽、曹仁就是我心中的《三国演义》十大元帅,结果见仁见智,不喜勿喷。
其他网友回答:一,吕布。三国时期武功第一高手(曾经一人与刘、关、张三人决战),身经百战,干掉过无数敌人(有次差点把曹操也干掉了),当过一方首领。虽然后来战败,另当别论。因为他最后遇到的对手是政治家兼军事家曹操,元帅在政治家面前,还是要逊几成的。
二,周瑜。当过东吴的都督,统领吴国军队,以少胜多,战胜了号称百万大军的曹操,使危如累卵(朝中已经有投降派了)的吴国转危为安,他不当元帅谁敢当。
三,吕蒙。文武双全,在周瑜、鲁肃统领吴国兵马时,就是排在前面的“兵团司令”,参战无数。后来,用计干掉关羽,夺回荆州,维护了领土完整。评个元帅没意见。
四,陆逊。在刘备大军压境,差点灭了吴国时,统领吴国兵马,一举打败了刘备,使吴国转危为安。虽然年轻,资历浅,但功劳太大,职位太高,应该评元帅。
五,诸葛亮。刘备的江山,是在他的鼎力帮助下夺来的,刘备死后,诸葛亮南征北伐,巩固了蜀汉政权。这里不谈诸葛亮政治上的建树,仅他的军功、谋略、指挥战争战斗的数量质量,早就是大元帅了。
六,关羽。一是资历老,刘备还没起事时,刘、关、张“桃国三结义”,一直紧跟刘备。二是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特别是赤壁之战后,领兵为刘备夺取了大片土地、城池,打长沙时以宽厚之心赢得了大将黄忠,“水淹七军”时擒于梦、杀庞德,刘备入川后守荆州,独当一面。三是特别有德,为了“初心”,曹操的高官厚禄都没留住他,千里走单骑,一心追随旧主。这样的人如果不评元帅,何以服人?!
七,姜维。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真传。诸葛亮死亡,统领蜀国兵马,九伐中原,战功不少。按职论功,他在“十大元帅”中,应有一席之位。
八,郭嘉。曹操能够在北方扫灭群雄,建立曹魏政权,智囊高参郭嘉功不可没,可以说,郭嘉一直是曹操军事上的参谋长。郭嘉虽然没有亲自领兵打仗,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不可不大矣。再说,总司令部的参谋长都不评元帅,下面的将领也不好授街了。
九,司马懿。他在三国的影响与诸葛亮一样。文武双全,因为活的时间长,他领兵打仗的次数也是最多的,战功不少。与诸葛亮交手,虽然屡败,但屡战,笑到了最后,不但保卫了曹魏领土完整,还为子孙建立西晋奠定了基础。评个元帅绰绰有余。
十,邓艾。文武双全,领兵灭掉了蜀国,为结束三国割据、统一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评个元帅不为过。
以上仅仅是老夫个人意见。至于“十大元帅”的排名次序,由“条友常委会”定。
其他网友回答:我看元帅嘛,至少不光是能打,还要会统军,还要懂兵法,有指挥能力,也要能镇得住………不说必须有方面军总司令的领导才能,至少也得有集团军这一规模的领导经验…………那么以下;
一、曹操、一统北方,有胆识谋略,可谓第一。
二、关羽、封神千年,谁都无法反驳。
三、周瑜、江东军区总司令加封元帅不为过吧!
四、陆逊,江东军区总司令继任者,还生了个陆抗继续做总司令,给江东陆家个元帅沒有人会反对吧!
五、公孙瓒,东北军区第一人,地域系统最加分,给个元帅能咋滴?你瞅啥?!
六、马超、为什么不是马超家爹呢,因为韩遂的问题沒有解决啊,而且神威天将军这个绰号在西北震慑异族很好用,地域系统加分,给个元帅不错吧!
七、吕布,谁能一战?做过五官中郎将,夺过徐州,手下还不少并州嫡系,十个元帅怎么也有他一位吧!
八、张任、戏份不多,但身为巴蜀第一将,也担负着预防南蛮入侵呀,地域系统加分,给个元帅吧!
十、若汉室正统,刘备做元帅,若蜀汉一统,则元帅姓诸葛,若东吴一统,吕蒙可入选。曹魏一统,夏侯惇则为元帅。
不然第十或者是孟获………………
其他网友回答:三国演义中,将帅灿若星河,英雄辈出,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若论谁最英雄,谁称得上最牛之十大元帅人选之一,首先得有个标准,最佳元帅比拼的不是武功超群,比拼的也不仅是谋略非凡,帅与将不同,帅与谋士也不同,有“帅”的评判标准。
称得上优秀帅才的应有下面几个标准:(一)有气呑山河之胸怀,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帅者,胸中万千沟壑,能容得下锦绣江山;(二)领导过大兵团作战,而且是大兵团的灵魂人物,是主导战役胜负的决策者;(三)经过一番苦战,历经一番血雨腥风,成就了一番大的事业,甚至创立了一番自己的基业。
按以上标准,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我认为,蜀国方面三位可入选,即刘备诸葛亮姜维。吴国方面也有三位可入选,即周瑜吕蒙陆逊。魏国方面有四位,即曹操司马懿司马昭邓艾。
刘备入选理由,一个贩卖鞋的小商贩,胸有恢复汉业的胸心,最终建立了蜀汉之国;诸葛亮入选理由,智慧的化身,是蜀汉建国的谋划者,并独自带领大军六出祁山,采用以攻为守的策略,守住蜀汉几十年大业;姜维入选理由,诸葛亮事业的继承者,并做到了良好发挥,虽然最后兵败,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周瑜入选理由,少年意气风发,赤壁之战一战成名,奠定吴国建国基业;吕蒙入选理由,在关羽手中,夺下荆州,消除来自蜀汉方面的威胁;陆逊入选理由,夷陵之战,血烧连营三百里,彻底打破了蜀汉的入侵企图。曹操入选理由,一代枭雄,创立了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司马懿入选理由,多次带兵击败了诸葛亮,巩固了魏国基石;司马昭入选理由,完成了统一三国的事业;邓艾入选理由,独自带领一方面军队进入蜀地,灭掉蜀国。
若给其排名,三国演义中十大元帅依次为: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司马昭、吕蒙、邓艾、姜维。读三国演义,总有一个感觉,若以家族论,司马家族是三国演义中最厉害的家族。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即然是评定元帅,就要有标准,以下是我的标准(仅一家之言):
1,参加过决定性的战役,并且是主力(官渡,赤壁,合肥,汉中,夷陵,襄樊等);
2,有独挡一面的能力,至少镇守一州或则主要的战略要地;
3,有灭一方诸侯势力者优先;
4,220年(三国开始时间),还健在的军事家,将军,帝王不在参选(刘备,孙权,排除)。
以下是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1,诸葛亮蜀汉军师祭酒,参加过赤壁,汉中之战。赤壁之战,舌战江东群儒,促成孙刘联盟,借东风,献计火攻;汉中之战,义激黄忠,斩杀曹魏上将夏侯渊于定军山,一举平定汉中。
2,赵云蜀汉主要创始人之一,参加了赤壁,汉中之战。在长坂坡抱着后主刘禅,七进七出曹营,可见其忠勇;在汉水,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先偃旗息鼓,使曹军不敢冒进,后鸣鼓进击,曹军惊骇,自相蹂践,死者无数,可见其谋略。忠勇可嘉,谋略过人,可为大元帅也!
3,曹仁曹仁,曹魏主要创始人之一,先后参加过官渡,赤壁,襄樊之战,镇守曹魏荆州要地。尤其赤壁之战后镇守南郡,搅和孙刘联盟,以及襄樊之战,抗住了关羽的樊城之围。
4,张辽张辽,参加过官渡,赤壁,合肥之战。尤其合肥之战,用八百猛士,破孙权十万之众,“张辽止啼”,一时间威震江东,巩固了曹魏东部防线。
5,张飞参加过赤壁,汉中之战。赤壁之战期间,长坂坡一声呵斥,吓得曹魏大军无人敢靠前;另外入川和汉中之战均是主力,灭掉刘璋和张鲁两大军阀;另外还劝降严颜,斗马超,败张郃等。
6,吕蒙参加过赤壁,合肥,襄樊之战。尤其襄樊之战,白衣渡江,打了关羽一个措手不及。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尽取荆州江南之地,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7,陆逊参加过襄樊,夷陵之战。在夷陵之战,作为吴军统帅,使用骄兵之策,火烧连营七百里,击败刘备。后拜大将军,丞相,荆州牧,有社稷之臣的美誉。
8,徐晃曹魏五子良将。参与徐州,官渡,汉中,襄樊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尤其在樊城之战中,徐晃率军连破关羽十重围堑,彻底解除了樊城之围。因为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9,夏侯惇曹魏主要创始人之一,间接或则直接参与了濮阳,徐州,官渡,汉中,襄樊之战。夏侯惇忠于曹魏,死不受汉职,深得曹操信任,主要作用是镇守后方,协防曹魏各路战线。比如,镇守后防:公元193年,曹操征讨徐州的陶谦时,命夏侯惇镇守后方;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时,让担任河南尹的夏侯惇镇守后方。比如,穿插协防:关羽围攻襄樊,曹魏各路军马吃紧,夏侯惇率领扬州地区的军队赶赴襄樊协防。“拔矢啖睛”的夏侯惇绝虽是一介武夫,但是其忠勇以及魏军初创人的身份,让其在曹魏阵营中不可或缺,可授大元帅!
10,马超锦马超,武艺超群,有勇有谋,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主要参与了汉中之战。马超在凉州和羌人地区威望极高,在刘备收复汉中,灭张鲁过程中,策动西凉,汉中望族响应,为争取汉中的刘备军贡献了不小的军事力量。另外,曹丕五路大军伐蜀,马超紧守西平关,羌人自退,看见其在蜀国汉中,凉州防线的作用和影响力。
其他候选人以上,皆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1955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毛泽东主席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对于十大元帅的评判标准,官方没有明确的说法,高晓松在其著作《鱼羊野史》中有写到一个标准,供大家参考:即
十大元帅评比的第一标准是战功,同时,还必须在红军时期就有很深的资历,至少是军或军团级干部。
据统计,十大元帅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就有7位: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
那么,如果要评选《三国演义》的十大元帅,按照新中国的十大元帅标准,我以为,首先要符合以下三个标准,而后再从符合标准的人员去再以功绩、能力等做筛选。
按照如上标准,对照各个王国的军事将领,我选出心目中的“三国十大元帅”(不含领导人):
第一位: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手握青龙圆月宝刀,腰跨赤兔宝马,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同时又有计谋。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白马斩颜良,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刘备不分兵则以,一分兵,必是刘备领一支军队,关羽领一支军队。可惜关羽的性格及刘备集团的过快扩张,导致兵败麦城。但不影响关羽位列十大元帅行列。
第二位: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用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有担当,用“四有”形容荀彧,实不为过。荀彧乃名门之后,官宦世家,年少的“王佐之才”美名,堪称“经天纬地”之才。秉匡扶汉室之理想,弃袁投曹,迎奉天子、主战袁绍、坚守官渡、奇袭荆州、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慧眼识才(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第三位: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隐居隆中,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佐,于隆中之对为刘备梳理成功之路,并促成孙刘联盟,以抵曹军于赤壁,而后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在刘备夺荆益二州上立下汗马功劳。后刘备时期,蜀汉政权实际由诸葛亮主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缓和了蜀汉与东吴的关系,改善了蜀汉与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保障民生等,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第四位:周瑜
周瑜,字公瑾,庐江人。生于官宦之家。美姿颜,吴中呼为周郎。尽其一生辅佐孙氏家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亲率大军支持孙策平江东之战。率先与孙权行君臣礼以支持孙权。赤壁之战坚持“抗战到底”以保江东基业。南郡之战带伤上阵击溃曹仁。看出刘备的威胁,上书孙权出狠招,可惜病故于回江陵的路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五位:郭嘉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史书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在曹操前期的扩张中立下汗马功劳。宛城战败后用“十胜十败”说给予曹操极大信心。徐州之战以项羽为例力谏曹操要再坚持一下,结果,攻克下邳,捕杀吕布。官渡之战多出奇招支持曹操胜袁绍。为保北方边境稳定,力谏曹操北征乌桓。然而,郭嘉也在这次行军途中病史,享年三十八岁。
第六位:鲁肃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少有英气,仗义疏财,曾“指囷相赠”于周瑜,而后在周瑜建议下,辅佐孙吴政权。“塌上对策”定天下大计,“孙刘联盟”保三分天下,这一切,有鲁肃很大一部分功劳。只可惜,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述成一位“老实到迂腐”的儒臣。
第七位: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自幼聪明多大略,曾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而一度拒绝入朝为官,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而后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帮助曹丕获得“王位”,被曹操、曹丕、曹叡选为“托孤重臣”。曹芳继位后,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第八位:陆逊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因吕蒙提携而受孙权赏识。建安二十四年,参与袭取荆州。“夷陵-猇亭之战”时,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陆逊是孙吴集团前线的第四任总指挥,对包围孙吴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第九位:曹仁
曹仁,字子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从祖弟。是曹魏一“福将”。少好武艺,不修行检。领军之后,奉法守令。跟从曹操征战四方,破袁术、攻陶谦、擒吕布、败刘备,参加官渡之战,为曹魏集团前期的军事扩张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战后,镇守江陵,抵御周瑜的进攻。败马超于渭南,破苏伯、田银于河间,灭侯音于宛城。在襄樊之战中,誓死镇守樊城,挡住关羽的围攻。曹丕嗣位后,曹仁拜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晋封陈侯。黄初二年,拜大将军、大司马,执掌军事大权。
第十位: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原为吕布旧将,后归属曹操。攻袁氏而转战河北、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以静制动平定军中谋反、勇闯天柱山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长期镇守合肥。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差点生擒孙权本人,威震江东。
以上是我所选定的三国时期十大元帅,与你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如果不讲正史,只按《三国演义》来评选十大元帅,这就必须根据《三国演义》中各个人物在军事中的表现来评议了。能有资格参加元帅评选的人,必须有独立统率过军队并直接指挥过战争战役的人,同时在战争战役中能表现出非凡的军事谋略能力和战术指挥能力并取得不错战绩的人。那么根据这些条件,在《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能被评为十大元帅呢?
第一名非诸葛亮莫属。诸葛亮初出茅庐,便为刘备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隆中对》,为刘备以后三分天下奠定了理论基础。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军事谋划神机妙算,精密而切准,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樊城,把曹操大军烧得焦头烂额,胆颤心惊;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震服了心气高傲的周公瑾;借荆州,三气周瑜,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得地盘,周郎却赔了夫人又折兵,又搭进了自己的性命;取益州,夺汉中,尽显诸葛妙计,收马超,俘张任,定成都,激老将,斩夏侯,疑兵之计败曹操;征南中,七擒七纵,让南王孟获心服口服;六出祁山,气曹真,斗司马,计计绝伦,把三国演义推向最高潮。怎奈天命有归,通天彻地的诸葛亮最终也难改天命,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二名当为司马懿。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能与诸葛亮为敌的,也只有司马懿了。司马懿老谋深算,藏奸匿猾,也是通天彻地一般的人物,虽然与诸葛对敌每每落败,但他依仗天命气运,总能绝处逢生。除了在诸葛亮跟前难伸张外,司马懿对其他人那真是摧枯拉朽,斩孟达,平辽东,赚曹爽,计计得逞,最终篡夺了曹魏军政大权,为司马氏代曹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名曹操。曹阿瞒挟天子以令诸侯,擒吕布,灭袁术,驱刘备,败袁绍,降张绣,征乌桓,定辽东。那真是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奋战一生,终于统一了北方,为曹魏代汉打下了资本和家业。第四名孙策。小霸王孙策,在父死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忍辱负重,白手起家,借得袁术三千兵,渡江讨江南,如虎进山林,龙归大海。正是在孙伯符的一力经营征讨下,江南士族相继归服,反对势力一个个被消灭,为孙氏称尊江东,开创了几十年的基业。第五名陆逊。白面书生拜大将,在刘备大军征讨江东之际,孙权一筹莫展,在危亡之际,陆逊被起用。陆伯言用智用计,夷陵一战,大败刘玄德。以后陆逊更是对曹魏进行了四次北伐,虽成效甚微,却也多有收获,最后竟成了东吴保国安邦的社稷之臣。第六名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不东声色,兵不血刃,竟完成了孙权多年心愿,俘斩名将关羽,让赫赫一世的关云长,从此名声扫地。第七名邓艾。出身贫寒,却得司马氏的提携,从小醉心兵法,遇山见水即探究如何排兵布阵,后来果然派上了用场,面对西蜀的北伐,邓艾率军抵御,多次打败姜维,直接导致了姜维北伐无功而返,倍受朝廷大臣的指责。最后曹魏伐蜀汉,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小道成功,一战迫使蜀汉投降灭国,成就了不世之功。第八名姜维。姜伯约继承诸葛武侯遗志,九伐中原,也多有斩获,与邓艾斗智斗勇,成了后三国一道最精彩的风景线。就是后来蜀汉投降,姜维成功劝说钟会反叛,将邓艾、钟会双双害死,颇有点儿一桃杀三士的意味,自己最终也因事情泄密而被乱兵杀死。第九名张辽。张文远做事谨慎细微,打仗善动脑子,曾在曹操北征乌桓时,白狼山指挥曹军以少胜多,大败乌桓军,斩杀乌桓蹋顿,降匈奴二十万,使北方安定了几十年。在合肥,又以少胜多,八百破十万,大败江东军,张辽威震逍遥津,让江东夜哭的小儿,一听说张辽来了,马上止啼。第十名曹仁。曹操非常依重曹仁,在用人上,都是让曹仁自率一军,独挡一方。曹操赤壁大败,在败退时,曾让曹仁留守樊城襄阳,成功顶住了孙刘联军的进攻。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仁守樊城,在城内兵少的情况下,抗住了关羽的围攻,导致关羽最终没有攻破襄阳樊城,为援军源源不断到来,打败关羽进攻,争取了时间。后来曹仁镇守荆襄,多次抵御东吴进犯,成了曹魏南部边防的保障。
《三国演义》不同于正史,但也被大多数人公认为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按《三国演义》评十大元帅虽有偏颇,因主旨为宣扬忠贞,诸葛亮作为三国最为忠贤的臣子,被后来夸大颂扬,也当在情理之中。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位师友又当如何评定呢?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个很好玩的话题,虽说没有很大的意义,但起码可以娱乐一下。
评衔这个活,说起来很拉风,其实是个苦差事,受人巴结,但也多受诟病。
老人家也曾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哦。
虽不是好活,那还是勉强为之吧既然是革命工作,被骂也得进行啊。历朝历代建国后,都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再难也要做。
不仅要做,还要做好。
秦始皇就是因为听从了李斯的馊主意,实行郡县制,没有把子孙兄弟封王、对功臣封侯,导致了秦末政局的混乱,被赵高那厮钻了空子。
刘邦汲取了教训,大封王侯,但也是颇费周折,折腾了一年多才勉强安抚下来。最终还是以萧何第一,采取妥协政策才把这事摆平。
曹操建造了一个铜雀台,将领们为了一件锦袍就争得不可开交,曹休、文聘、曹洪、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等悍将先后出场,杀得两眼血红。
一件锦袍尚且如此,如果是肩上的豆豆,那就更不会谦让了。
唐太宗李世民搞的那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唐宋追封六十四及七十二名将等等,都基本是这个情况。
追封这事就容易一些,尽管后世有人屡屡不服,但当事者都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
鉴于此,豹眼也来凑个趣,按照《三国演义》来个十大元帅排名,以供友友们娱乐一下。
虽说是演义,但也不能太扯淡,也得有一些标准,比如江湖上传说抗战前参加革命的不评帅之类的潜规则等等。
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上榜的及没上榜的都没有意见,但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人却会大动肝火,这事得较真。
第一,一般建国后活着的人才会被授衔,那么,给《三国演义》那些大佬排名,从何时算起,又到何时终止呢?
如果从演义一开始就算,那卢植、皇甫嵩、朱儁、董卓等人算不算呢?
如果以演义结束,司马氏一统天下为止,活着的人有几个具备资格评帅呢?
第二,魏蜀吴三国一起评帅,这事有些罕见。
就如二次世界大战时雅尔塔会议,尽管也是论功行赏的瓜分世界,但起码是盟军,如果把德意日法西斯将领一起弄来评帅的话,岂不是很滑稽哦?
第三,主要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还要不要评帅呢?
十大元帅的评选,据说一开始有十四位,还有刘、周、邓及元老张云逸,也有说法是粟大将。
也有说法是九大帅,总理力主陈老总评帅等等,罗帅就是代表政工干部而上榜的。
总之,无规矩不成方圆,别无参考,就以十大元帅的评定原则,来评一下三国的牛人吧。
虽说是三国,但经典的故事主要是在汉献帝为天下共主的时期,这个时间段作为最主要的标准之一,比较公允。
第一,野战军方面,以曹操、孙权、刘备为主,董卓、吕布、袁绍、孙坚等因为较早退出历史舞台,不在考虑之列。这起码有三人应该上榜。
第二,纵队或集团军方面,曹魏有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仁、张辽;孙吴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蜀汉有关羽、张飞、魏延。大体有十几位可以考虑。
第三,“五子良将”与“五虎上将”也可以考虑,大约是十位。因为说得是演义,还得尊重老罗的意见,这是主导思想。
第四,政工方面,扩大到谋士集团,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郭嘉、庞统等人是完全可以上榜的。大约是五位。
第五,后起之秀,邓艾、姜维、陆抗、羊祜、诸葛恪等人在一个时期作为主帅或主要战役的统帅,也是可以考虑的。大约也是五位人选。
司马氏父子因为人设较差,司马懿上榜都存在争议,司马师兄弟就不考虑了。
这些人选也基本差不多了,综合来看,其中一些人是不具备资格的,只是在一些方面较为突出,提出来做个比较,勉强入列而已。
从这些人员里,再挑选一下的话,豹眼认为应该是:曹操、孙权、刘备、夏侯惇、张辽、周瑜、吕蒙、陆逊、关羽、张飞、诸葛亮、司马懿、贾诩,共十三位。
再淘汰三位的话,应该是夏侯惇、张飞、贾诩。
留下的十位大佬排名的话,应该是:
第一档:曹操、孙权二人。
刘备不能进入这一档,虽然资格很老,但毕竟战绩较差。
第二档:刘备、张辽、周瑜、诸葛亮、司马懿。
诸葛亮、司马懿主持军事较晚,基本上与抗战前参加工作的情况类似。
第三档:关羽、、吕蒙、陆逊。
关羽坐镇荆州,镇守一方很久,襄樊之战威震华夏,但毕竟要靠最后的战绩说话;吕蒙、陆逊都是重大战役的统帅,而且取得了胜利,因而,他们可以进入这个档次。
其他未上榜的人,如张飞,镇守巴西,义释严颜、击败张郃等,都是一般性的战役,不是决战的胜利,“五虎上将”也就可以了,这还仅仅是在蜀汉集团内部,不能放到整个三国;像邓艾,他并不是伐蜀之战的统帅,而且资历较浅,至多就是张飞一样的上将而已。
羊祜是西晋灭亡孙吴的主要策划者,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其成就足可以上榜。但资历太浅,几乎是建国后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了,西晋已经建国,再把他拉进来不太合适。
像陆抗、诸葛恪等人,地位是有了,但其成就与老一辈相比,还是差距很大。
像夏侯惇、夏侯渊、赵云、魏延、姜维等人,名气很大,至多是名将而已,夏侯惇还勉强凑合,其他的还远到不了元帅这个层级。
豹眼这个名单,比较纠结的是鲁肃。鲁肃是战略家,主要成就是策划了赤壁之战,但风头被周瑜抢去了。继任周瑜之后,没有大的战事,也就不能成就他的功绩。
鲁肃是具备元帅才能,但没有机会展示元帅风采的人,是很遗憾的事。
题主这个问题,虽然是戏说,但也很有意思。这是豹眼的排名,顺便再说一下六十四及七十二名将的事吧,做一个参考。
唐颜真卿所排的六十四名将,汉末三国时期共有皇甫嵩、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邓艾、张飞、吕蒙、陆抗等十位。
就演义而言,皇甫嵩过早,羊祜太迟,豹眼没列入三国十帅;陆抗也较晚,而且与陆逊是父子,说啥在这个时期,爷俩不可能同时进入十大帅;邓艾、张飞的情况上面说了,不再啰嗦。
到了宋朝建国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临幸武成王庙,看到白起,大怒,说:
“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意思是杀降俘太多,缺少武德,不配享于此庙,命人除去。
乾德元年(963年),吏部尚书张昭等人商议将汉将灌婴等二十三人晋升入庙,而把吴起、孙膑、韩信、邓艾、关羽、张飞等有缺点或污点的二十二人请出武成王庙。
但遭到一些大臣的抗议,此事作罢。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在六十四名将基础上,调整为七十二名将。
武庙之配享及从祀名单,此后时有微调,但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基本没有变化。
这就说明任何排行榜都不是绝对的公允,都有特殊因素在里面,都是平衡各方面因素的结果。
对于三国迷而言,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榜,以《三国演义》来说这事,还是很有道理。毕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受演义的主导。但名气不仅仅靠一部小说吹嘘出来,还要有一定的实力作为基础。
就是老罗,也是七分实三分虚吧。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及时告知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我国十大元帅的评选标准:
1、创建人民军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2、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担任军团长级别的高级指挥员;
3、抗战时期担任军、师级指挥官;
4、党七大中央委员。
上面四个条件是根据最后评选出的十大元帅的人选进行的小的总结,主要是在资历和地位方面;当然,最不可少的就是军功了;除此以外,在地方任职和建国后主要从政的也没有授予元帅军衔。
那么参照这个标准,我们进行三国演义的十大元帅评选(这里面就不把非魏蜀吴势力扯进去了,不然掰扯不清楚,属于旧势力,单论对三国建立有影响或在三个boss在位时立大功的人物):
曹魏:1、张辽(大破乌桓、逍遥津,孙十万见了发怵);
2、夏侯惇(狠人一枚,独眼)
3、曹仁(硬刚关羽)
提名三个,资历深,活到魏国建立。
孙吴:1、周瑜(定江东、赤壁)
2、吕蒙(参军早、袭荆州)
3、陆逊(很早投靠,夷陵之战)
鲁肃更像战略家和外交家。
蜀汉:1、关羽(襄樊之战)
2、张飞(入川战争)
3、魏延(独镇一方,后叛乱)是不是很眼熟?
大魏人才济济,思来想去,还是给大魏多一个人吧:曹真(西北扛把子,诸葛亮的劲敌,资历也足够)
其实像邓艾、陆抗、姜维、杜预等人也都可以入选,只是可惜生的太晚,没赶上评选的列车。欢迎大家留下自己的看法哦!
威海链 » 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