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王伦对林冲有收留之恩,所做之事也非伤天害理,为什么不能留他一命?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火并王伦”,其实就是一个寸劲儿,当时的林冲被吴用三句话一激,不得不如此而已!

继林冲以后,晁盖兄弟七人又来到梁山,如虎似狼,这让本就嫉贤妒能的王伦更为忌惮。于是,除了武装力量调配、团结杜迁、宋万等内部力量的常规操作外,王伦想要应对晁盖等人的威胁,还必须争取一个人的大力支持,此人便为“豹子头”林冲。

夜里,王伦同志一改往日欺压模样,主动放低姿态,带着酒,找到了林冲:

睡不着,来与林教头同饮几杯,同是天涯沦落人嘛!

现在,你和林冲同是天涯沦落人了;现在,你知道林冲对于梁山的重要意义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事已至此,王伦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尽全力挽回林冲:

我知道,林教头心中怨我,凭你的本事,坐寨主之位也绰绰有余,实在是太委屈你了!自上梁山那天起,我就没想在此长住,这寨主之位迟早是你林教头的。

“画大饼”,领导拉拢下属最为普通但却最为有效的办法。只是,“画大饼”的成功关键在于尽可能地拿出诚意,最起码要保证对方能够信服才行。这句话中的“迟早”就将王伦的真实想法彻底暴露,因为这种没有时间限定的许愿,几乎毫无意义。

而且,自林冲上山以来,王伦百般挑剔、千般羞辱,哪有半点觉得委屈林教头的意思?这桩桩件件,你让林冲如何相信你会将寨主之位拱手相让?

所以,林冲会如何回答,可想而知:

王头领,我林冲上梁山,绝不是为了争寨主之位而来的!

通俗一点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不相信,更不稀罕!

林冲的反应,王伦早就能够预见,但只要林冲不立马掀桌子翻脸,王伦就有拉拢林冲的机会。于是,王伦决定让具体态度和实际行动有机结合,让林冲彻底改变对自己的既定看法。

唉!教头不知呀,不是我王伦不容林教头,只是我考虑众人不服,对你日后不利呀,我是真心为教头日后着想啊!

我之所以对你百般刁难,让你屈居第四把交椅,主要是考虑到你威望不够、根基不稳,将来执掌梁山的时候会落人口实。我是一番苦心,我是真心为你考虑,我是在为你执掌梁山铺路啊!

态度表明了,还需要实际行动予以证明:

明日正是良辰吉日,我与教头焚香摆案,正式结拜!也让众人看看,你林教头就是第二把交椅,林教头说的话就是我王伦说的话。

我这番用心良苦,说来你可能不信,但我愿用实际行动证明:

咱俩结拜成异姓兄弟,抬高你的身份;让你做第二把交椅,抬高你的地位;宣布你说的话就是我说的话,抬高你的话语权。

现在,你可以相信我的诚心了吧;现在,你可以为保卫梁山奉献自己的力量了吧!

只是,王伦低估了自己对林冲的伤害,更低估了吴用的嘴上功夫,林冲到底会何去何从,我们继续往下看!

就在两人“谈心”的过程中,外面出事了,晁盖等人绑了王伦派去监视的手下,王伦反手又绑了前来问罪的公孙胜。好了,王伦和晁盖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双方之间的对决马上就要来了!

第二天,双方齐聚断金亭,表面仍然笑呵呵,但怀中早就藏了尖刀;另外,晁盖和吴用落座以后,刘唐和阮氏兄弟迅速调整好了走位,做好了应对正面冲突的充分准备。

还是那句话,“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成年人的世界里,最大的伤害并非来自肢体冲突和语言攻击,而是背后下刀子、暗地使绊子。就算双方的矛盾已然公开,但表面的客套还是要进行到底。

作为主人,王伦首先发言:

小可忙于事务,几日不见,略备薄酒,不成敬意!

晁盖此来却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再次试探王伦收留自己的态度,好在,这一次,晁盖有了试探的由头,那就是公孙胜。

前日我兄弟公孙胜贪杯,冲撞了王头领,今天我们来一是替他谢罪,二是请王头领放人,我们兄弟与王头领告别,另寻去处!

又是一句语言艺术中逻辑顺序的典型代表,先谢罪,这是认错态度,用以堵住对方可能出现的拒绝;再请求释放公孙胜,并紧接着表明自己会立马离开梁山的决定,这等于给出了交换理由,而且是有利于王伦的交换理由,王伦自然不会再拒绝。

可王伦没看出这句试探的危险性,或者,他认定林冲已经被自己拉拢,不再惧怕晁盖的试探。所以,晁盖表明离开态度后,王伦便立马予以了确认:

蒙众位英雄看得起王某,来投奔我梁山,说来惭愧呀,鄙山小寨不过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这许多真龙啊!委屈了众位英雄,王某实在于心不忍呐!

你看看,你看看,实在是不好意思,主要还是担心梁山这个破地方会委屈了诸位英雄!

这句话在晁盖等人看来就相当于不识抬举,更相当于发起正面冲突的信号,阮氏兄弟甚至都开始动刀了。只是,吴用用一个眼神压制住了阮氏兄弟,这个眼神就是再告诉大家:

别动手,林冲还没有态度呢!

晁盖一听,试探不行,人家不吃这一套,甚至还巴不得我们赶紧下山呢!不行,不能再装了,还是委曲求全吧!

蒙王头领的厚待,实在感激,还是那句话,若王头领能容得我们,我们兄弟愿做王头领手下的一名小卒,只为兄弟们一起做些大事。王头领若不嫌弃,请干我这一杯!

那什么,王总,我们还是想留下,哪怕从基层做起呢,您考虑考虑?

好了,从这句话开始,王伦开始作死了,开始复制当初婉拒林冲的模式了:

不是我不容诸位豪杰,只是穷山恶水、粮少房稀,日后误了各位的前程,大伙面上都不好看,王伦不敢相留啊!

这句话,和王伦当初拒绝林冲的理由几乎一模一样,这势必会勾起林冲的痛苦回忆,甚至会挑动林冲心中的复仇心理。

根据事先安排好的计划,晁盖严格严重吴用的交代,尽可能放低姿态,继续求:

王头领,直说吧,我和我的六位兄弟,已经无路可走,如果王头领能留下我等,日后怎样安置绝无二话可说!

这句“无路可走”,会勾起林冲的同病相怜;这句“如何安置,绝无二话”,更会勾起林冲的感同身受。

这才是真正的“同为天涯沦落人”,这才是真正的唤醒同情、赢得共识、争取支持。

注意看林冲的表情,他在回忆,更在思考,已经深陷纠结心理之中。

可此时的王伦顾不上考虑林冲的感受,只想抓紧将晁盖等人赶出梁山,于是,会带给林冲巨大刺激、会挑战林冲报复心理的拒绝仍在继续:

我王伦也不是无情无义之人,只要晁天王肯下山,我王伦有什么送什么,绝无半分吝啬!

人家刚刚强调了“已经无路可走”,你就给一句“只要你下山,我有啥送啥”,这叫“并非无情无义之人”?

配合着王伦的“大方”态度,手下人送来了公孙胜,更送来了金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意。只是,这盘金银几乎是冲击林冲耐心的最后一颗稻草,想当初,王伦也是如此拒绝林冲上山的。

更关键的是,王伦还有继续的言语刺激:

这是小可一点心意,请晁天王笑纳,日后大展宏图之时,别忘了小可就是!

想当初,王伦拒绝林冲上山的时候,给的说法是“略备薄礼,望请笑纳,另寻大寨,安身歇马”,看似义薄云天,实则口是心非。

和林冲当初“千里投名、万里投主,不是为了这点银钱财宝”的回答不一样,晁盖上山,携带了巨额金银,回答起来自然更为硬气:

不是我晁盖夸富啊,我等兄弟带来的财宝,供梁山三年吃用不尽啊!

可尽管如此,王伦的态度依然没有丝毫让步,仍然坚持自己的态度:

晁天王若看得起我,不必推辞。

就在晁盖彻底无奈,准备告辞的时候,阮氏兄弟再次握紧了怀中尖刀,而吴用又是一个压制的眼神:

别着急,林教头还是没有态度!

可晁盖等人都起身要离开了,林冲仍然没有具体表现,没办法了,吴用只能决定主动出击,给林冲最后一把刺激:

林教头,小生告辞了!

林教头,再不有点反应,我们可真就走了,共举大业、杀尽天下贪官的美好规划可真就泡汤了!

注意,就在这个时候,王伦做出了生平最为错误的一个决定——晁盖等人都要离开了,林冲还没有具体反应呢,可王伦偏就叫住了晁盖,非要再维护一下自己的形象,非要再立一下牌坊:

晁天王,这是小可的一点心意,请众位英雄务必笑纳!

有了前面的无数铺垫,有了吴用的最后一激,再有王伦这再明显不过的口是心非,林冲再也忍不住了,一脚踢翻金银,彻底爆发。

林冲踢翻金银的目的何在,大家都很清楚,可王伦到底并非等闲之辈,赶紧出言,仕途挽回局面:

林冲,不得无礼!

啥意思?这句话就相当于将林冲发火的矛头转移到了晁盖等人的身上,相当于告诉晁盖等人:你们快走吧,林教头都生你们的气了!

可林冲紧接着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明确了自己的矛头所指:

我上山的时候,你说的就是这番话,你这个笑里藏刀、口是心非的小人!

行了,林冲的态度明确了,吴用权谋的巅峰出现了——三激林冲,直接要了王伦的性命。

教头息怒、教头息怒,我们下山就是,免得坏了你们兄弟情分!

仍然是一副重情重义的正面模样,和王伦的负面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这一激,林冲握紧了手中的大刀。

林教头,有话慢慢说,千万不要火并啊!

如此局面,如何挽回?唯有火并,方能解决争端!林教头,还等啥呢,火并吧!

这一激,林冲将刀架到了王伦的脖子上!

千万不要伤头领的性命啊!

林教头啊,光拿刀吓唬他有啥用,付诸行动啊,动手啊,一劳永逸啊,梁山的光明前景,正在向你招手呢!

最后一激,“火并王伦”的整个过程,完成了!

有人一直在问,杜迁、宋万究竟有何特殊之处,能坐上梁山的二、三把交椅?我们来看看这两位爷的特殊本事——自己的大哥被人杀了,人家立马转到亭前,表明了态度:

小弟愿为哥哥执鞭坠镫!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就是杜迁和宋万的精明之处。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个选择:是“接受不能改变的”,还是“改变不能接受的”!

事实证明,前者往往被骂,但混得风生水起;后者往往清高,但混得不尽人意;取舍之道,就看你自己了!

除了杜迁和宋万,林冲更是一位识时务者,人家除掉王伦以后,立马将晁盖扶上头把交椅,并以“梁山大义为重”的名义,将晁盖牢牢按在了寨主的位置上。

请注意吴用此时的表情——发自内心的笑,整部《水浒传》中,唯一一次毫无杂质的满足!

水泊梁山,正式迎来了晁盖的时代!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

首先,秀士王伦没有梁山的房产证,也没有梁山的土地证,说收留都勉强。天命有常,唯有德者据之。这是中国王朝更替,乃至农民起义的法理依据。王伦就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强盗头子,杀人放火,抢劫钱粮的事没少干,林冲杀他也就是黑吃黑,黑帮内部火并,不值得同情。

其次,王伦收留林冲的事做得太失人心,林冲心里不畅快,事情传出去,恐怕柴大官人面上也不好看,江湖上信息传得快,王伦心胸狭窄的名声在外。

第三,林冲也是有追求的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声不是盖的!上梁山时就有诗曰: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看看,不但要得志,还要“威震泰山东”。梁山能写诗的没有几个,林冲绝对是能文能武,这样一个有志向的人,能久居于王伦之下吗?很多网友说林冲懦弱,那是知道结果和周围力量对比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换自己上去,十有八九赶不上林冲,书中林冲遭遇人生劫难的反应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

第四,林冲还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为什么不早杀了王伦?并非是王伦的团伙有多厉害,至于杜迁、宋万也没多大本事,书上没说他俩和王伦有多铁。林冲主要考虑的是江湖人的耻笑!江湖有人设,宋江得益最多!看这个题目就给他扣帽子。

第五,林冲在等待,晁盖、吴用上山就是最好的机会,晁盖等人的英雄气概碾压了王伦,林冲也看到实现自己理想的可能性。而王伦还是那么一如既往心胸狭隘,对他来说,不收留晁盖等人的后果当然是灾难性的。

第六,吴用不愧是智多星,在这个事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吴用他们也是走头无路,不能上梁山,大概率事件是被抓住,然后身首异处,诛九族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必须在梁山立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激起林冲的血性,继而激情杀人结果了王伦!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2>林冲是个内心怯懦敏感的可怜人,老婆两次被调戏,他不敢动高衙内一根汗毛,被高俅诬陷不敢反抗,却把一腔仇恨全部宣泄在小蟊贼王伦身上,梁山可以称得上好汉的人不过如此。



林冲内心怯懦


林冲一出场,就是个悲情人物,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老婆被人当街调戏,举起拳头要打调戏老婆的人,一看是高衙内,“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表现出林冲内心怯懦,徒有一个强悍的外表,见到权贵就怂了。


没过几天,在陆谦的安排下,林冲的老婆被骗到小黑屋,再次被侮辱。林冲只敢把陆谦家砸个稀八烂,拿把小刀找帮凶陆谦。为何不教训一下侮辱老婆高衙内?他想都不敢想。



特别是被发配沧州时,他还把老婆休了,说的冠冕堂皇,怕耽误了老婆的青春;从自私的角度看,是把老婆往高衙内怀里送,为自己争取宽大处理。


身在官场的林冲,遇到老婆被侮辱这样难堪的事,还是投鼠忌器,自私自利,也是个可怜人。



林冲压根看不上王伦


林冲是《水浒传》里少有的几个被逼上梁山的人,他被陷害后,没有报仇的勇气,只选择忍。要不是陆谦杀上门来,林冲连伤三命,背了死罪,他宁肯当囚犯也不会上梁山。在他心里,一直把自己当成朝廷的命官,也压根看不起王伦,觉得王伦就是一个腐儒秀才,在他手下憋屈的很。


林冲怕高俅,可以一忍再忍,但他不怕王伦,无论阶层、武功,还是能力,都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他之前没有动手,只不过是给柴进一点面子。林冲对吴用说:“不想今日去住无门。”就可以看到,他压根没有把梁山当成长久生存的地方,如果要有其他稍好点的地方,他立马拍屁股走人。


吴用利用了林冲的敏感


吴用是个阴险小从,他善于揣摩他人心理,深知像林冲这样的落魄官僚内心最柔弱、最敏感的地方。于是他就借柴进的口,说“林教头武艺超群,柴大官人才举荐上梁山。既然是柴大官人亲自举荐,王伦就该让位,没想到……”这正是林冲的痛处,在京城,被高太尉欺负,做囚徒,被陆谦欺负,当草寇,还被百无一用的书生打压,真是命运乖舛,虎落平川被犬欺。于是一腔邪火全撒王伦身上了。



林冲杀暗害他的陆谦、富安、差拨,他会觉得杀的是朝廷的人,是犯罪;虽然王伦对他有收留之恩,但他杀王伦时,却丝毫不犹豫,因为他眼里、心里,根本容不下王伦这种猥琐的小人物。


阶级的印迹已经深深地烙在林冲骨子里,他下意识地以不同的标准,对待权贵和老百姓。

其他网友回答:

<2>《水浒传》中原梁山泊主白衣秀士王伦,虽为落第秀才、一介书生,确也羽扇纶巾,风度翩翩。为何却死于被他收留的林冲之手,实为胸无大志、气量太窄小而遭杀身之祸而已。

初时王伦与杜迁、宋万占据梁山泊打家劫舍,时常得到小旋风柴进的钱粮资助,柴大官人对于山寨之恩非比寻常。本该寻机报答。

可当林冲走投无路之下,经柴大官人的推荐,欲上梁山入伙。不料遭遇王伦的百般刁难。由于有柴进的推荐信,王伦本来应该慨然接纳林冲入伙,一来给足柴大官人的面子,二来林冲武艺高强,加入梁山亦可如虎添翼,壮大实力,可谓一举两得。林冲也会感恩戴德,忠心报效。

可王伦确忌惮林冲的才华,害怕有朝一日被林冲取而代之。于是不顾柴大官人的情面,百般推委,欲拒林冲于山门之外。如此种种,引得杜迁、宋万、朱贵等众头领好生无奈。这在崇尚忠义的年代,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为林冲火并王伦打下了伏笔。

等到晁盖携吴用、阮氏三雄等欲上山入伙,王伦本欲收留,意图借晁盖之力制衡林冲。可当得知晁盖等人杀得追剿官军片甲无回的壮举后,又感觉到了更大的威胁。于是又拿出对付林冲的套路,一心不纳。终勾起林冲的伤心往事,继而愤愤不平。

晁盖无奈,欲投别处聚义。可吴用的嗅觉何其敏锐,己觉察到了林冲的心思,于是乎言语相激。加上林冲苦大仇深,一心要壮大梁山实力,以图日后有机会报仇。

今见晁盖等如此英雄,与王伦相比简直是判若云泥,遂动了杀王伦而推晁盖做梁山泊主之念。因而怀惴利刃,在晁盖等帮助下,火并了王伦,并推晁盖做了梁山泊新主。王伦本有一把好牌,若是稍有志向,招贤纳士,聚草存粮,以图抗拒官府。纵然开疆拓土也并非不可能。即使不济也可以占据水泊,做一个逍遥的山大王,也不是快活?可王伦小肚鸡肠,没有战略眼光,终至众叛亲离,落得被林冲火并的下场,可说是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其他网友回答:

留王伦我认为《水浒传》很可能就不是我们现在所读的故事。林冲杀王伦是出于"道义",是被逼无可奈何的壮举。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且十分善良。高俅为了成全他儿子"夺人之妻",陷害林冲,先是设局以入白虎堂谋刺为名,随后发配林冲沧州,并图谋在野猪林结果林冲。幸得鲁智深相救。一计不成又设一计,企图在草料场烧死林冲,阴错阳差,林冲侥幸又躲过一劫。这次经历,终于使林冲幡然悔悟,他杀了陆谦候等三人。走投无路的他幸运遇到柴大官人,柴大人是一个仗义疏财之人,他同情林冲的不幸遭遇,又爱惜他高超的武功,赠送林冲盘缠,并写举荐信,让他投山东水泊梁山,因为这地方地理环境独特,可以安身立命。此外,他经常在经济上接济梁山这些人,可以说关系非同一般。

依据道理,有此关系林冲可以说去梁山一帆风顺,实际并非如此。落第秀才王伦百般刁难,为什么?王伦思考他手无缚鸡之力,其他三位头领宋万丶杜迁和朱贵武艺平凡,恐林冲将来僭越,也就是篡位,这就是鼠肚鸡肠。为此,他竟不顾情理,也不顾柴大官人情面,居然谎称山寨缺粮少草,拿出五十两白银,两匹纶丝,撵林冲下山。与王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朱贵和杜迁,却极力寻找理由,替林冲说话,挽留林冲。见此情景,王伦又弄出一个"投名状",也就是杀个人当入伙的见面礼,这真是强人所难。

林冲是个善良之人,没有多想也就答应了,期限是三天。第一天,没有遇到一个人。第二天遇到三佰人的队伍,林冲不敢动手。第三天林冲遇到武功高强的杨志,双方斗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王伦为了制衡林冲,邀请杨志入伙,杨志因事暂未答应,林冲勉强有了栖身之地。

无独有偶,以晁盖为首七人队伍,劫持生辰钢以后走投无路,历尽艰险欲来梁山避难,岂料王伦对待他们一行七人还是不肯收留。茫茫乾坤,同是天涯沦落人,王伦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心,又拿出五锭大银礼送晁盖等人下山,同以前逼林冲下山如出一辙。这情景燃发了林冲的怒火,加之王伦言语不逊,被林冲手刃。说内讧言过其实,林冲是个富有同情心的英雄,他没有丝毫的利己主义思想,从他拒绝当头领的表现就可证明,他杀王伦是仇恨的再次渲泄,也是维护正义的义举。试问诸位,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这些无家可归之人何处是他们的安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逼上梁山已是绝望中的一点希望,林冲的适时出手解决了发生更大内江的危机,使水泊梁山书写了流传至今的传奇!

其他网友回答:

从林冲杀王伦一事,可以看出林冲是个阴柔的人,当初高衙内对林冲娘子不怀好意,欲行不轨的时候,林冲瞻前顾后,空有一身好武艺,不敢和高衙内撕破脸面,只想委屈求全。没想到他的软弱和退让让高衙内步步紧逼,设计陷害致使林冲家破妻亡,仍没有激起林冲的复仇之心。对侍气焰嚣张,横行跋扈的高衙内,林冲碍于其父高俅的权势,林冲只想避让退缩,并无半点儿男儿热血情怀。野猪林一役,林冲已经看透高俅父子要置他于死地,仍然坚持去服牢役,而不是当机立断杀了差人,潜服回京,以他的身手,寻找时机快意恩仇杀高衙内并不是没有机会,但林冲出于对权势的敬畏,压根就没这样想过。

林冲上梁山时,王伦对林冲虽有刁难,但并无害他之意,只是怕林冲威胁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并不想留下林冲,这也引起了林冲内心的不满,但他隐忍不发。等到晁盖等人上山时,他们惧怕的也是林冲,如果梁山不肯收留,他们要强留甚至火并的话,林冲是个最大隐患,晁盖一帮人联手也不一定是林冲对手。所以吴用才极力拉拢林冲,利用林冲对王伦的不满借刀杀王伦,林冲在面对一个山寨头目王伦底气很足,因为王伦没有官方背景只是一个江湖山大王,林冲背后还有晁盖一帮人撑腰,所以这个时候林冲杀伐果断,一刀结束了王伦。虽然王伦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也不像高衙内那样做恶多端,但因为王伦没有什么靠山,所以林冲杀他就很简单,没有很多顾虑。而对于整个梁山发展来说,杀掉王伦,他的手下不会再有别的想法,只能一心效忠新的头领。正所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所以林冲在那个节点杀了王伦也是正确的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2>王伦这命,万万留不得,留下他,死的就是林冲自己了。

现在有个词儿常有人提,叫“德不配位”,这词儿用在王伦身上也基本合适,不过得略改改,改一个字。

王伦是:“恶不配位”。所以才落得个出场短暂,死状凄惨的下场。林冲如果反水之时不心狠手辣斩草除根,也只能步王伦的后尘,千万莫把武艺高强太当回事儿。

一山怎能容二虎,除非一公跟一母

《水浒传》是一本恶人书。王伦林冲晁盖朱富朱贵他们干的事儿,都不合国法,走的是大黑道。既然是入了黑道,就有黑道的规矩法则,既然选择“落草”,做了恶人,就得有恶人的行径做派。

最后时刻,晁天王既然瞧上了梁山这块地盘,上得这山,就相当于摊牌了。“从来一山不能容二虎”,王伦唯一正确的做法:一是之前就紧闭寨门、拒晁盖一行于千里之外;二是好言好酒招待晁盖,酒里下蒙汗药,杀光灭口一个不留。

想想这么好的一个八百里水泊梁山,却给他王伦占了,偏偏他还这么菜,菜得来想拒绝人又不够心黑辣手,菜得来一心自保又不敢直接翻脸,简直就如一介孩童怀揣重金出现在菜市场上,还又想不伤和气又想拒绝人,真以为这经营山寨是过家家呢?托塔天王是吃素的呢?

所以这菜,无疑就是王伦的原罪了。要他倒的是晁盖,王伦不可能不倒,唯一的区别,就是怎么倒?怎么个死法罢了。晁盖选了通过林冲火并,最经济的一条道儿。

林冲,又为什么非杀王伦不可

要按咱普通人正常的观念,王伦这人对不住林冲吗?还是无意间做错了什么重要事,伤了林教头自尊吗?

其实真的并没有。王伦啥都没做错,觉得林冲对自己宁静惬意的小康打劫生活有威胁,正说明他有自知之明,有些秀士的小智慧吗?他真心不愿林冲上山,但又不愿驳柴进的面子,最后还是收留下了,也不能就说他不顾交情不讲江湖义气吧?他也有雄心想扩大山寨同时维持平衡,可杨志不愿意留啊。到了最后一幕,梁山泊是他一手创立的山寨,为求自保不愿接收晁盖一行,也是他有识人之明,保护正当权益吧,怎么林教头做二五仔反杀大佬,干得就这么理直气壮还义薄云天呢?而且还非死不可呢?

试想林冲连当面的绿帽子都能忍,他凭什么王伦小小冷遇忍不了,只不过是为了自家前程,能活下去,林冲非杀了王伦不可而已。

林冲要是心慈手软不忍立杀王伦,那他也就注定了是个菜,肯定会被吴用晁盖瞧不起,成为他们下一个窥视的猎物。至于什么云里金刚摸着天小喽啰之流,也必然产生各种不稳定因素不在话下,换句话说,王伦,就是林冲投奔晁氏新梁山必须纳下的投名状。这,就是江湖的规矩!

小萍:话说要比起晁盖宋江两人的唇枪舌剑各逞手段明争暗斗,王伦的有屁就放有话直说还真是小儿科了。归根到底,只能说他还是不太适合干恶人这份职业,或者当大恶人不够班,起码没资格当梁山的大恶人。死得有点冤,但非死不可。

其他网友回答:

林冲的经历、遭遇及最后的结局,就是《水浒传》的一个缩影,那就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

林冲本有一个体面的差事一一八十万禁军教头。受奸人陷害被发配充军。但直到去看管草料厂时也不曾有反叛朝廷之心。还幻想过个三年五载,等刑期一满及早与家人团聚。

陆虞侯众奸人在草料场欲结果林冲性命的毒计被林冲听到后,才怒火中烧,杀死众奸,彻底绝了后路,才有了林冲雪夜上梁山,从此走上了被逼无奈的不归之路。

而当时的梁山寨主王伦,是一个落魄秀才,手无缚鸡之力。但却是一个心胸狭窄、容不下本领比他强的人。唯恐寨主之位被他人夺去。

对于林冲的到来,他并没有收留之意。而是变着法儿逼林冲从梁山离去。林冲已无退路,这简直是把林冲往死路上逼。

待晁盖众人上山后,王伦又故技重施。把己走头无路、前来投奔的众英雄一个不留,要逼下山去,这才是伤天害理!彻底惹毛了林冲!手刃、火并了王伦。晁盖做了山寨之主,从此梁山成了众好汉聚义之地。

林冲的果断岀手,并非为私,而是义举。若王伦不死仍为寨主,定不会演绎出后来一百单八将的英雄聚义和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2>王伦的死,主要责任其实不在林冲身上,而应该在狗头军师吴用身上!

客观来说,梁山的首任寨主“白衣秀士”王伦,确实德不配位。他表面上一副求贤若渴德模样,实则嫉贤妒能。所以,当武功高强、名声在外的“豹子头”林冲前来投奔时,王伦因惧怕林冲留在梁山会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便一直在杯葛林冲,表面上敬重,实则处处提防,多方刁难。

王伦虽说收留了落草的林冲,但那不过是看上了林冲的勇武,单纯想让他充当梁山的“护卫员”罢了,自始至终都没真心接纳他。对林冲而言,王伦的所作所为可算不上是什么恩德,反而让其处处受气,颇有些“虎落平阳被犬欺”的难堪。

后来,恰好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等人也上山入伙。而他们可是刚刚劫了生辰纲的英雄好汉,威名远播,个个都比王伦要强。因此,王伦自然也不想让他们留下,便一再托词推拒。

在这过程中,吴用一眼就看出了林冲内心的愤怒。同时,他也深知林冲为人高傲,最受不得这样得窝囊气。于是,吴用便以激将法,一步步诱导林冲,直到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怒火彻底激发,最终当众向王伦发难。

事实上,吴用此计可是相当阴险。要知道,王伦不过是一介落第腐儒,虽说身为山寨之主,但却是体质文弱,手无缚鸡之力。因此,面对盛怒之下的林冲,王伦肯定是难逃一死,直接被一击毙命。

事后,吴用等人便趁机附和,要推林冲坐梁山第一把交椅。显然,吴用等人是料定林冲不会,也不可能接受这个位子。毕竟是他没压制住怒火,出手打死了寨主王伦,终究难以服众。当然,林冲自己心里也明白,所以断然拒绝,并表示要推晁盖为新寨主。于是,吴用等人在来个顺水推舟,最终顺利将晁盖推上梁山第一把交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其他网友回答:

梁山三代头领,第一代王伦,第二代晁盖,第三代宋江。三代梁山之主都是不得好死。而一代与二代死于内讧火并,晁盖死于暗杀,而王伦明目张胆死于内讧。至于留下王伦的性命显然不可能的,这和谋朝篡位一样。只有两条路,或死或继续当老大。

“我的心腹在哪里”这是王伦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实在是不知道他的心腹在哪里,他的心腹是谁。应该说,王伦的死是肯定的,当他的能力不足以驾驭这个梁山(黑社会)的时候,死亡是王伦唯一的出路,晁盖也是一样,这是丛林法则。至于说王伦对林冲有收留之恩,那是王伦的想法,林冲从来就没有感谢过王伦,林冲都恨死王伦了,如果有机会是一定会要了王伦的命,而晁盖上山不过是触发了林冲提前发动而已。对于梁山而言,本身就是匪巢,做的就是伤天害理,杀人越货勾当,在梁山讲仁义过于可笑。老大只有在绝对控制局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展现他“仁义”的一面,比如梁山后期的宋江。

王伦该不该死,应该说是既不该死,也该死,不该死是原因是梁山是他的,他有最终决定权,而该死就是他的拳头不够硬,他不够狠。被比他更狠更黑的人火并也是必然,互换角色的话,王伦是林冲局面,他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对于这些盗匪来说,服从强者是天经地义的必然法则。要么你能打,和林冲一样,要么你有智谋(厚黑),要么能有威望(如宋江),这三样起码得占一样才行,而王伦一样都不占。被杀也就是必然。王伦必须死的另一个原因可就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了,他不想害人,但王伦档了别人道,不死也得死。不仅梁山,其他贼寇也是一样,鲁智深、杨志抢了邓龙的二龙山还杀了邓龙,没有人说鲁智深、杨志不仁不义。

王伦的心态可以理解,梁山是自己的,对于林冲的最大错误就是首鼠两端,要么一开始就不接纳,强硬到底,要么开始就“诚心”接纳,放手经营的事业,但王伦采取的手段既愚蠢又不明智。手段不高明,对比一下宋江的政治手腕实在是差的太远。梁山老大的位置就和“辟邪剑谱”一样,林家父子不行,不代表别人不行,你不练我练,都是一个道理。而对王伦来说,他是在已可知情况下,做出的最安全的选择。虽然在外人看来是错误的,这是他个人的能力导致的悲剧。他的死却是整个梁山的利益最大化。当梁山被招安的时候,众统领给晁盖上坟。但对于拥有梁山原始股的王伦却无人拜祭。这又何尝不是宋江的最后写照。

王伦的死是必然的,他的存在阻挡了所有人的利益,包括他所谓的心腹,老大的位置不是谁都能坐的,没有能力最好别往那个位置上凑,不然,王伦、晁盖就是榜样。强盗排座次的逻辑,都是按实力进行的。没有先来后到。王伦只能死和晁盖一样。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收留之恩 王伦 林冲 伤天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