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
根据我自己多年的体会,首先是执笔。初学者还是要从最规矩的执笔学起,悬腕垫肘,这样既灵活又容易控制。
然后,找些描红帖反复描红,可以提高运笔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笔锋运行的路线,起笔为什么要回锋?转折怎么转?为什么要提?为什么要按?
每个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千差万别、各有风格,其实,从简单上说,就是笔划过形态、结体、章法、轻重、墨法等等异同所呈现出来的。
但是,这其中,笔锋运行的规律,是千古不变的。
书法中的笔法“千古不易“,出自元代书家赵孟頫语,是指用笔千古不改变意思,大家都应该知道,千古不变的东西是什么?那只有真理、规律、法则才不会变,是永恒的,是固定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恩思坦的相对论,还有1234567的音韵规律等,都是不变的永恒的。书法中的笔法千古不易,千古不变的规律法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没被开恳的不被人知的奥秘,这个奥秘就存在于中国书法史的个性之中,其共性,就是“点“的运转规律,就构成了书法中的笔法规律,这条规律就是:“五个点"的运转规律,是书法笔法不变的,永恒的,固定的规律和法则,是书法中笔法千古不易的真理。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是如此之理,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是如此之道、欧阳询《九成宫》是如此之法,历代书家同样也遵循如此之规。
总之,这一书法笔法规律,己被李君(字行子)总结概括成“五点运转规律",编写了大量的探秘解析理论性论文观点和认识,大约十几万字,并实施落地教学,效果明显突出,事半功倍。
其他网友回答: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讲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是书法中关键的技法。
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入书法艺术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书法水平的高低。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因此,历代书法家都十分强调用笔。凡是历代书法大师,他们在运笔上都具有精湛的水平和扎实的功夫。
用笔,在整个书法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一书中曾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总之,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此说较生动地介绍了用笔过程中的变化及要领。
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要学习好书法就要掌握“四度三原则”。
所谓“四度”,即入纸角度、提按力度、笔画弧度和行笔四度,这“四度”至关重要,入纸角度,即笔锋入纸的角度,这种角度往往能够产生正反、方圆、顺逆和曲直的效果,倘若不注重入纸的角度,往往会构成一种病笔,提按力度,这种力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线条的粗细、轻重甚至是方圆,这种度取决于发力点,历史上的书法无不是重视到这一点,我们往往增加笔画中部行笔过程的发力点,这样笔法会变得更加丰富;笔画弧度,主要产生于笔画与笔画之间,甚至是笔画和整个字之间,即一种关系,或者是呼应关系、或者是曲直松紧的变化,笔画的弧度不同,线条的弹力就会有所不同,行笔速度,这是一个直观重要的元素,它和前三项息息相关,它能够反映节奏以及线条的粗细。
所谓“三原则”,即起笔、行笔和收笔,而这三项需要不同的动作进行完成,不同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线条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正如赵子昂所述“用笔千古不易”,无论哪一种笔画都要体现这三个要素。
总之,笔法实质上就是一种度量,笔法其实也就是“四度三原则”的综合体,我们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只要是抓住了“四度三原则”,也就是抓住了书法的主要矛盾,学习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其他网友回答:<2>为什么说书法中笔法千古不易
“笔法千古不易”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说过的一句话。话虽短,但言简意赅,道尽了三千年书法的永恒笔法,那就是“中锋行笔”。
那么,中锋行笔为什么是千古不易的笔法呢?这是由毛笔的特性决定的。因为毛笔是是一个软体尖锥体,只有用中锋行笔才能做到笔锋的聚拢,也才能使写出的线条圆润、流畅、有弹性、有韧劲。否则就会出现扁平、毛刺,影响书法质量。
什么是中锋行笔中锋行笔是古人十分推崇的笔法。但不是在书法中必须做到每一笔都要中锋。古人说“常令笔锋在画中行”,这个“常”字就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和要求,它只是原则上要求大多数时候用中锋行笔,有时也可以使用一些辅助笔法,比如侧锋。
其实,毛笔书法的用锋有两种,即正锋和偏锋。正锋又包括中锋和侧锋,这两种都是常规笔法,也都可以使用,只是中锋要常用,而侧锋辅助而已;偏锋在古人眼里是病笔,绝对不能使用。
中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将毛笔的尖锋调整到最聚拢的状态,并使之始终处于笔画外延线的正中,在行笔时笔尖朝向始终同毛笔运行方向相反,这样写出的笔画一定是中锋行笔。
怎样确保中锋行笔中锋行笔有两大方式:一是一面用锋,一是八面出锋。
一面用锋:在书法中不大常用,但有些笔画却能够用到。比如一些用圆笔写横折,或者竖弯钩这样的笔画。有两种笔法,一是绞转法,二是捻管法,两种笔法都能达到一面调锋的效果。
八面出锋: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提出的笔法,就是在书法中笔锋的出锋方向要根据笔画的走向而定,笔画往哪个方向行,笔锋就往哪个方向出。在楷书中大致能够用到左右、上下、左上、右上
左下、右下八个方向,而行草书则是360度出锋,要根据实际笔画情况而定。
八面出锋时,中锋调锋有三种方式:
一是锐角调锋。主要用于一些笔画起笔时的衄挫,比如写一个横画起笔,先45度角向右下按笔,再提锋衄笔,调直笔锋后再向右行笔;
二是直角调锋。主要是一些横折笔画用方笔书写时用到,一般在写完横画向竖画过渡时,先向右下顿笔,再提锋衄笔,调直笔锋后再向下行笔;
三是平角调锋。主要是行草书中一些需要左右或上下翻转笔锋的情况。
其他网友回答:谢提问!中笔也叫中锋运笔,笔锋中正,精神饱满,线条丰韵、艳丽,可360度随心所欲运笔。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和练功一样。讲究气丶凝丶聚丶灵。
其他网友回答:若无笔法,即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即为涂鸦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中的笔法并不是所有的笔法都是千古不易的,不变的是那些高度成熟且已经成为书法经典的笔法,基本上是不变的,比如中锋笔法,提按笔法、迟疾笔锋,顿挫笔法,这些笔法是不易的,但涉及到具体到书法家,在用笔的幅度上却有是因人而异的,后者就是书法家风格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也就是说笔法都变与不变不是绝对的。
基本的笔法是不变的,变的是相同笔法在不同书法的度与量的掌控下的区别。
这个问题复杂而微妙,甚至神奇。为什么不同的人取法相同的发帖,甚至同一本字帖,做最后会形成具有不同的书法面貌呢。问题就在于对相同的技法的理解深度和熟练程度、驾驭力度的不同。实际上,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变给予了我们掌握事物规律的契机,变则给予了我们创新自我的条件,或许这就是书法或者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吧。
这句话出于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意思非常明确,就是经典书法的经典笔法都是一致的。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其历史的文化背景的。元代书法由宋人的尚意进入了复古思想,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于是赵孟頫就提出了这个著名的论断。对于这个问题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认识,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待。
学习书法经典的笔法是必须要掌握和遵守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们对技法精熟掌握以后再探索自己的书法面膜或风格过程中往往回融入自己的东西。所以对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要辩证的认识与实践。
其他网友回答:【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关于书法的笔法和结字、章法之间哪一个更重要,似乎也是书法界喜欢争论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只要笔法好了,结字、章法都在其次。其依据便是“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而也有人说书法作品的个性和特征就在于结字和章法的变化,其依据依然是“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就我个人而言,无论重笔轻意还是重意轻笔都不可取,因为,作为完整的书法作品,笔和意都是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书法练习,没有捷径,练手,练心缺一而不能成其美。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用笔方法:
1、擫
用拇指的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内侧,力量朝右上方,拇指关节捻动笔杆向外稍弯。
2、押
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紧贴笔杆的外侧,与大拇指配合起来,将笔杆捉住。
3、钩
用中指的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杆的外侧。
4、格
用无名指的指甲根由内向外顶住笔杆的右外侧,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而且向外推着。
5、抵
小指紧贴无名指,依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不接触笔杆。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推着中指的钩,还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劲。执笔方法十分重要,怎么舒服怎么拿笔是写不好字的。
笔法就是用笔和行笔的方法,一般讲起笔要逆峰入笔,中锋行笔,笔画结束时再回峰收笔,撇是出峰不收笔,捺是衂挫出峰不收笔。转折时可以用侧峰,这样可以形成方笔画,使字更雄强
“用笔千古不易”是笔法论术语。指书法用笔中内在的方圆、藏露、曲直、肥瘦等不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点画形态,而是有其客观规律,这些规律长久以来便形成不可逾越的理法,是不能改变替换的
威海链 » 为什么说书法中笔法千古不易?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