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是如何残害中国人?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存天理,去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话不是朱熹发明的。

“存天理,去人欲"最早出自西汉《礼记.乐记》中:“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句话是想表明世间之所以会有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是因为有些人置“天理"于不顾,不加限制起满足自己的“人欲"。

到了北宋时期,理学的倡导者周敦颐以及他的学生程颢、程颐兄弟,共同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们把“理"或“天理"看作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基础。认为人和物、自然和社会的一切都是从理而来,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朱熹继承了他们的学说,把唯心主义理学发展到成熟阶段,并且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

朱熹所说的“天理",是指人欲望的基本需求,即天然的、正常的生活需求;“人欲"则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欲望,即奢侈的、过度的生活需求,如私欲、淫欲、贪欲等。但朱熹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客观唯心主义,是“理在先,气在后",即精神先于物质。因此他的这一观点也只能是空谈性理,没有办法落实到实际当中。

其他网友回答:

不可"断章取义“,更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无脑子地"人云亦云",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及前因后果,原意应该是"做人心中始终要有天理(公理良知),有违天理的个人私欲要消灭(不能有)"。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都是教导我们不能"我行我素、任性妄为"。什么事都要讲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依法治国也好,以德治国也罢,都是规矩,都要人来遵守,社会才能有序、正常运转,否则,毫无章法、毫无节制,社会就要乱套了,还谈什么社会和谐、稳定、太平盛世?!

其他网友回答:

还是那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既然没有读过《朱子》,就不应该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还抱着“无知无畏”的态度,然后“哇唧哇唧”地大肆发表言论。这种以“自我认知”为中心,然后在脑里幻想出一个世界出来的人,就应该需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有一句话说的好,想要打倒一个敌人,就先要去了解这个敌人;想要驳倒朱子,那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去读读朱子的书,看看他是怎么样讲的。至少这样,你才会有批判的资格,否则就跟街上的长舌妇没有什么两样了!


(朱熹之像)

首先,我们来看看朱子所提出的“人欲”到底是什么?

先贤有言,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人类最不能接受的,一个“不安”,一个是“不均”,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安”就是战乱,战乱就会让大地变成人间地狱,就会让万千黎民痛不欲生;而引起“战乱”的根源是“不均”。

生存资源的“不均”,就会让一部份人整天花天酒地、穷奢极欲,而另一部份人却只能在贫病交加中饥饿地哀号死去,这就是杜甫所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了。


(杜甫哀民诗两首)

而那些在死亡线上哀号的生民们,有的选择了倒在了路边无奈地死去;有的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到那遥远的“来生”去寻找解脱;而有的却怒于现实的“不均”,然后举旗起义,于是人间炼狱就来了。

于是朱子开始质问这个世道,为什么“富者愈富”?为什么“贫者愈贫”?为什么“强者”在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财务自由”了之后,还要去拼命地去“剥削”那些弱者呢?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终极原因——那就是人的“欲望”,也就是人的“贪欲”。是人的“贪欲”,造成了这个人世间的所有不公!


(群贤毕至)

其次,贪欲是什么?

在动物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像松鼠和棕熊,它们冬眠的时候,往往会收集过冬的粮食,但这两种动物在收集“食物”的时候,不少收也不多收,只要够它们过一个冬天就行了。因为收集多了,这些食物会在潮湿的春天发霉,到那个时候,它们还得往外搬!

但在人类界,就不同了,人类在收集食物的时候,他们只会嫌少,不会嫌多,以至于发生了“朱门酒肉臭”的这种情况。他们宁可让肉烂在家里,也不把它拿出来给穷人吃,以至于出现了穷人倒毙在路上的这种人间恶象。


(美国大萧条倒牛奶事件)

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的“贪欲”。

都说动物是低等智慧生物,但他们都知道自然界赋于他们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他们懂得节约,懂得把“剩余”留存给其它需要的生物,以保持着“生物链”的完整。只要“生物链”完整,那么它们这个物种就不会灭绝,他们的同类也不会因为缺乏食物而在冬眼中死去。

而人类自以为是高等智慧生物,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界的索取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

要知道,“天生此财,不在此即在彼”,他们拿得多了,就会有人拿得少了,就会有人在饥饿中死去,就会破坏自然界,就会造成“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人之所求,其实也不过一饭、一屋、一衣、一妻而已,温饱解决了之后,老婆孩子热炕头即可!这就是“天理”!


(三口之家)

但人类啊,光有充足的食物也还是不满足的,他们还要“美食”、还要“华服”、还要“仆从”、还要“美人”、还要“三妻四妾”。

手中有了财物之后,他们还要权力,还要当大官;当了大官还不够,他们还要当“皇帝”。当了皇帝也仍不满足,还要做神仙!

于是,天下的资源都往一个人、一少部人的身上倾泄,然后90%的财富集中到10% 的人身上,于是贫富差距拉大,生民难于立命,于是天下大乱,人间成了地狱。


(陈胜吴广起义)

最后,朱子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即灭掉人类身上过于贪婪的欲望,就能存住“天理”。

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跟佛家的“戒贪欲”是一样的,他提出的这个理念,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明宋理学中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啊!

朱子没错的,错就错在了清朝入关,他们对天下的读书人进行了“思想封锁”,然后把朱子的“理论”进行扭曲,用来告诉天下人,“存天理”的事情你们去干,其它的我来!

这就好比“孔融让梨”一样,“孔融让梨”本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有一些不要脸的人,当他们想要别人手中的“梨”的时候,他们就会恬不知耻地告诉对方,“你要懂得孔融让梨啊”!

(本文仅代作者个人观点)

文——千古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不灭人欲,你的妻子被别人强奸或者出轨的概率会大增,请问朱熹怎么残害你了,还是你真的愿意让自己的妻子与人共享。

可能这个话比较难听,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自然现律,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存天律"就是不违背自然法则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常轨迹。


所谓“灭人欲"想多说几句话。“灭人欲"就是要控制或限制人们的各种强烈的贪欲,尤其是对财富、权力和美色的过分追求。“灭”,“火"字上面加“一",表示用跟火相反的东西压在“火"上,使之熄灭。这个“一”可以是水,可以是土,还可以是其他可灭火之物。这个“灭”字上的“一”就有强行压“火”使之熄灭、不再燃烧之义。“人欲"起于人心,欲使之熄灭是不可能的,但可使之受限,严防其泛滥。人之“三欲",财富、权力和美色之欲是不可灭的,但可用严法和严惩加以严控,使之不泛滥而危害国家与社会。

其他网友回答:

不同意残害中国人这个观点,朱熹所说的“灭人欲”,并非消灭人的合理欲望,而是消灭非份的欲望,人世间之所以存在各种罪恶,原因就在于人存在各种欲望,这些欲望绝大多数离不开财色名利,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一些人就开始逾越道德和法律界线,不惜铤而走险,不仅危害社会,也损害自己的家庭,所以说,为了社会的安宁,必须抑制住自己的各种不合理欲望。

其他网友回答:

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是如何残害中国人?

答:读一段古文吧!《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上文在说什么呢?“人生下来本来就好静,那是先天所赋予的本性;有感于外物影响逐渐变成好动,是由于本性受到了引诱。人与外事接触,表现为两种态度:喜好与厌恶。喜好与厌恶不受到来自于内心的节制;外物的不断引诱,不能反躬自省,那么天性就会完全丧失。外物本来就在不断影响着人,人如果不在心中对喜好厌恶有所节制,那么就等于是外事度化了人。人被外物度化,就会天性丧失放纵人欲。这时就会产生悖逆诈伪之心,干出放纵胡作非为之事。到时强者胁迫弱者,多者暴虐少者,巧智者诈伪愚笨者,勇猛者折磨怯懦者,有病者不想养,老幼孤独者没有关怀,这是大乱之道。”

朱熹老先生看到这段文章,在那时拍案击节,说了这么一句:“存天理,灭人欲。”只有上一段话明白,才能进入礼乐的康庄大道,否则,又焉能上升至礼乐境界呢?何况老先生也说不出这样的高论呢?只是总结了一下而已。

至于残害之说,该不会想来个“文字狱”吧,看着题目暗藏杀机,让人害怕呢?敬奉!2021年1月25日

其他网友回答:

不断章取义地说,这话前半段窄听反动,后半段补加了是灭人的贪欲又给圆上了。但是这话分由谁说,让一个做得到的人说没问题,而让一个做不到的人说出来那就不光是打折扣了而且具有欺骗性,也就是鼓动老百姓灭人欲自己不灭,自己素餐不够可贪山珍海味,丑妻不够可求娇姬美妾。中国文人自古就有这么一个很坏的传统,凡是向世人劝善的道理都是伪善人说出来的,最后存的是他们士大夫的理灭的是我们老百姓的欲,如果他补加一句应该先灭三官六院七十二偏妃的欲那是真君子,可惜他不敢,他就敢拿无权无势的人咂法子。朱熹故居你一参观就明白了,满不像封他的名儒圣贤大学士那么档子事,说他对世人有欺骗性残害性不冤枉!

标签: 灭人欲 朱熹 天理 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