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澄清甲骨出土地点和铜针出土地点非一个地方,是二个不同地点: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著名的周原遗址中发现了西周初年的甲骨文微型刻字293片,这些大都是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的遗物。甲骨上的文字细若发丝,需借助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可辨认。这给研究者带来众多之谜:这些文字是怎样刻出来的?有什么作用?在没有放大镜的年代里,别人怎样阅读?2002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城固县宝山村商代遗址烧烤坑出土了一枚距今3300年的铜针,针体长约8厘米,首端尖细。西周初年的甲骨文微型刻字的谜底似乎可以揭开了。
该铜针的出土解决了在甲骨上施行微刻的工具问题。过去,人们认为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最小的一片面积仅2.7平方厘米,刻有31个甲骨文字,最小的字直径不足一毫米,在西周初年是没有如此尖细的工具可以在甲骨上刻写的。过去的考古虽在商代遗址中出土有骨针,但骨针不可能在甲骨上刻写,城固县宝山村出土的商代铜针不但首端尖细,且末端有针鼻孔,孔径0.1厘米。试想,能在铜针上打出0.1厘米孔径的器具,在甲骨上刻写文字应该不成问题。
微刻出那么小的文字让别人怎么看呢?有人揣测西周时期个别人眼睛可能患有像中心性网膜炎晚期的疾病,看东西会比实物大数倍。这毕竟是猜测而已。还有一个问题是微刻出来的甲骨文有什么作用?又是给谁看的呢?据专家研究,这几百片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多是周与商王朝的关系,商王的狩猎以及占卜之类。有人认为,这些内容之所以要微刻是因为关乎“军事机密”。这种记录当然属国家机密,必须严格保密,所以聪明的周人就想到了微刻的办法。
但笔者认为这过度解读了。应该与机密无关。微刻这些甲骨的技术已经存在,且原本就不是给人看,而是让专门负责占卜及观察天象等职责的巫师将甲骨置于宗庙祭祀先人或神祇用的祭器之一。当然,学术方面的争议还将继续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该我说上二句了,宝鸡陈仓,古名程,文王先在程三年,遇天灾。又才向丰地发展。当时全国非常黑暗与恐怖,纣王三公,杀了二公,鄂伯,九侯,因为文王与纣有婚亲关系,以及由费仲行贿纣王,还有文王假装不关心政治,一心研究易理,这才于公元前1036年释放了西伯昌文王,留了他一命。但还是从公元前1042年起把文王先囚百日,后软禁了七年。文王去世后,武王急想报仇伐纣,但也是偷偷地进行。有一次派到殷商的探子回来,见到周公旦,欲说又不敢说,因为当时不只周公一人。但事情又急而重要,探子轻声说,我声音大了,会让别知道,声音轻了,又说不清楚,怎么办?周公回答,那你就不要说了。以免发生变故。最后探子当场就没有说什么,当然周公也心领神会。因此我认为周原的细刻甲骨文是一种情报传递。文王不冒第二次坐牢或被杀的风险。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首先俺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您说的这难为了专家二十多年的物价,他出产地不在西安,这地叫周原。
所以开头咱先介绍介绍周原这地,打个底然后说题主的事。
周原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嘛周原啊?没听说过,那的地?”
哎!这周原他地图上没有。您别生气,您把您那鞋拔子收回去,俺也没逗您!这地过去有,现在没有了。沧海桑田吗?历史变迁,他也不能怪俺不是。
周原说道根子上是周人的发祥地,西周的故都。
往大了说,东头从武功县开始,西头到凤翔县为止,北边挨着北山,南边还抱着渭河,拿尺子这么一量,足足数百平方公里。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乐意了:“你快拉倒吧!是吹牛不上税咋的了?周朝的故都,这家伙都方圆数百公里?您当这是北京城的五环六环啊!”
瞧您说的,这也不是俺胡咧咧,这是专家判定的,俺就是依据他们的说法说这事,这和俺没关系。
但这不妨碍俺猜测,前头咱不是说了吗,这是周人的发祥地,他不仅把城市划拉进去了,连周围居住在乡下的周人也算进去了,所以您说的这五环六环还是符合的。
因为有这么个歧义,所以人家又规定了一个核心区,这地就在岐山县和扶风县交接的地方,拢共二十多平方公里。
当然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理解这周原。
不管咋说,周原这地人家属于宝鸡市,跟西安不搭的。
话说周原这块呢是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搁这建立的都邑,所以这地所谓的城郭啦,宫殿啦,宗庙啦时有发现。
这也说明虽然后来随着周文王的迁都,这块有点没落,但仍然不失是一处极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题主的事话说在1976年的岐山县这块,考古界搁这就发现了一组叫凤雏甲组宫殿遗址。这名字确实够别扭的,他整体坐落在一个夯土台子上,面积大概有一千四百六十九平方米。
是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的院落。
就这遗址挖到了第二年秋天,才在西厢房的第二间屋子里边找到了一个地窖,从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龟甲骨头的,大约有一万七千多片。
后来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这些龟甲骨头大部分是用来占卜的,当然也有记录商周关系,和周朝初期的一些历史的。
研究表明这地方是周朝早期的太庙。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别扯那么没用的!说说这困惑到底在哪?”
困惑就是这些个骨头。开头大家伙把这骨头挖出来,进行整理。有些骨头摸起来坑坑洼洼的,而用肉眼瞅啥也瞅不出来,压根就是一根普通到极致的骨头而已,要说啥甲骨文,压根就没有。
要不说整考古的就得用心细的人,您要是让俺这心比棒槌还粗的人去考古,多少黄瓜菜那都得凉透了。
其中有一个考古工作者,人家就用放大镜瞅了一下,这一瞅不要紧,脑门就冒汗了。
就这用肉眼瞅瞅不出来啥的骨头棒子上,居然有字,这字实在是太小了,小的只能用放大镜瞅。
就这字小的跟哪黄米粒差不多,这都赶上咱现在的微雕技术了。
最小的一块,面积就2.7平方厘米,不到三个大拇指的指甲盖大,愣是刻了三十一个字。
当专家把这些个字整理完毕,他们想到了一个问题。
周人是咋把这字刻上去的?用骨针?毕竟这东西是那会比较流行的器具,可问题来了,用骨头在骨头上刻字,这不可能啊!
要想在骨头上刻字,那必须用比骨头还要硬的东西才成。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想到了:“这还不容易,用铜针啊!那会都青铜器时代了!”
这想法是对,但咱没有实物啊,而且要刻这么小的字,这铜针的针头就必须更尖更小才成,咱有那技术吗?
说道这里,要俺说,技术一定有,只是咱没发现而已,这不,到了2002年的时候,咱就出土了一个商代的铜针,长八厘米,针头特别的细。
这工具找到了,算是解开了考古学家心头的一半的困惑。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咋还有另一半的?啥呀?”
刻字的工具找到了,但咋刻上去的呢?搁现代咱都得用放大镜来瞅,过去可没有放大镜。
他们是用啥工具瞅呢?然后再刻呢?那刻好了,又是谁看呢?他又是拿啥瞅呢?
这就有人揣测,这可能周人当中有人得了眼疾,这眼珠子瞅啥都能把物体放大。
可俺就不明白了,这样的人,那可是万里挑一啊!他又是咋找到的呢?
俺就觉得不靠谱。
接下里是俺自己想的,人工造的放大镜没有,但天然的这世界上还是有的,您比方说露水,符合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这就能充当放大镜,也许是将水珠子滴到骨头上,然后用铜针戳着水珠子刻上去的?
当然这是俺的揣测,毕竟到现在专家们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不是!
话说咱大华夏的子民,脑壳壳里充满了脑细胞,这点小问题解决起来,比俺想的办法要靠谱多了,至于是啥办法呢?只能通过以后的考古来实现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回答:我也是原来看到过一个报道的,考古学家60年前在西安歧山县发掘了近30万平米的商周遗址,从中发掘了大量的青铜器、甲骨文,上面都有明显的文字记载,唯有一种甲骨却让专家困惑:上面光滑无字,但凹凸不平,专家用放大镜却发现了微小的字体而且非常像现在的微雕技术。可想几千年前就有现代的“微雕”技术,那么微雕是用什么工具刻上雕出来的呢?这就是考古专家几十年困惑而无法解释的事情。
直到26年后即2002年在此遗址不远出又发现了一个商周朝的遗址,在里面发掘出了一个针——“青铜针”,从此,这个困惑疑虑才被解开,原来那个微雕甲骨文是用“青铜针”刻出的。
这是文物考古的事,看来陕西的悠久历史太久了!文物太多了!先点赞!青铜针,大陕西中华之宝地,大秦岭中华之龙脊!
陕西一向低调,发现这也是全体国人的骄傲,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每位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发现一座西周时期遗址,通过对该遗址的发掘,出土甲骨17000片,其中有219片甲骨刻有文字。
发现甲骨的地方,在古代被称为周原,因此,这批被发现的甲骨又被称作周原甲骨。
周原甲骨因规模庞大、数量庞多,是迄今发现的除了安阳殷墟之外的,甲骨文发现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周原甲骨的发现,也打破了“谈甲骨必谈商”的局面。
周原甲骨在内容上与殷商甲骨并无二致,可是,周原甲骨却有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它的刻字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在其中一片2.7平方厘米的甲骨上,竟然刻画了足足31个文字!
这些细小的文字,很多甚至需要高倍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请看图:
仔细观察这片编号为H31.3的甲骨的边缘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片甲骨的厚度。
动物身上有如此平整的骨骼的身体部位并不多,通常情况下,那些骨骼的厚度也非常的薄。古人在给甲骨上刻字之前,还要对甲骨进行打磨,厚度还会再次减少。可是,这片甲骨上的文字直径,跟甲骨的厚度几乎相当,可以想象它有多么的小。
要知道,殷商甲骨文虽然数量庞多,可是伴随甲骨的出土,契刻工具也都被相应地找到,这些契刻工具包括铜刻刀、碧玉刻刀、玉刻刀等等。
这些契刻工具用以契刻稍微大一些的字,并没有什么难度,可是对于周原甲骨这些“微雕”,却着实有些困难。
而且,周原甲骨的文字不仅小,而且契刻非常浅,刻刀在如此局促的空间刻字,真真有些力不从心。
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疑问:甲骨文的契刻技法非常依赖契刻工具,周人在如此精巧的地方雕刻如此多的文字,他们用的是什么契刻工具呢?
这一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考古专家。
图:最右为青铜锥,左侧均为殷商契刻工具。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遗址的另一处,又发现了多片甲骨。伴随这些甲骨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根四棱青铜锥——
这枚四棱青铜锥长55mm,直径3mm,与诸多甲骨埋在一起。
毫无疑问,这枚青铜锥就是周原甲骨的契刻工具。
据专家推测,这枚青铜锥的原长度应该有80mm,符合人体握笔的姿势。用这样的一枚青铜锥在甲骨上刻画,不仅能使上劲,还能自如地在甲骨上随意转折。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契刻工具,周原甲骨比之于殷商甲骨,它的文字契刻才会显得更加圆润美观。
至此,萦绕在考古专家头上的疑团,也随着这枚青铜锥的出土迎刃而解。
其他网友回答:如果把周原遗址说成殷商遗址就大错特错!
周人祖先,单名启,开始为殷商管理马政。商后期衰乱,周人西回,在漆水河畔停留,发展早起农业。后稷教人“稼穡”,现漆水河谷(老武功县城)有后稷教稼台遗址。
后来他们又继续北逃,至今咸阳——甘肃庆阳一代,停留。在遇到犬戎侵袭后,又向南回撤,到达今岐山脚下,就是今周原的核心地段,这时的周人领袖是古公亶父。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岐山县与扶风县之间。统称周原遗址。这是侠义的周原。广义周原指渭河北岸的古代姬周发祥地,相当于今天宝鸡地区的渭河北岸:东起武功县—乾县的漆水河,西到宝鸡县陈仓原。南到渭河北岸,北到岐山—乾县梁山。《诗经》所谓“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应指广义周原。如果居住山区或由水网细碎划分的江南水乡一旦走上渭河谷地第二台阶时,无不为这一广袤的平原大加感慨,你会直观地意识到,周人发明的井田制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里应该是推行井田制的最早核心区。正是由于此制度,周人积累了充裕的物资,在公元前1046年一举打败商纣王,重新统一天下。
周原是周人根据地,是周人宗庙所在地。人们将伐纣前的周文化称为“宗周”,把伐纣成功,到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今长安县境内)迁往洛邑,这段称为“西周”,把都在洛邑的周朝称为“东周”,以秦始皇统一为东周结束标志。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时期。
在周人核心区域发现30万平的商文化遗址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人们将扶风,后来又把整个宝鸡市称为“青铜器之乡”,正是由于周原遗址和大周原发现大量周朝青铜器。如果把这里的青铜器要回来,恐怕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将要逊色不少!
而且国外还有很多西周青铜器!
去年去世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1910.1.15——2018.6.23)不仅大声疾呼,国家要建立和重视宝鸡历史文化研究,还亲自转写《宝学梗概》(?)一书。提倡宝鸡之学。中国三千年“礼乐文明”正是在周原形成与传播开来 。而《周易》是周文王在周原创立的———中国文化的滥觞。
至今,宝鸡地区——陕西人称为“西府”的许多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风俗,一级一些称呼用语,都可从周礼中看到源头。
1976年,新中国第一次考古现场观摩会在周原遗址考古现场进行,当时正在发掘庄白一号宫殿窖藏,后来此窖藏出土文物103件。
本人1987年被分配到法门寺博物馆工作,距周原遗址较近,与同行较熟悉。对周文化略知皮毛,希望大家对周原,对宝鸡的一些基本历史有些客观了解。
图一:第一次出现“中国”二字的何尊是镇国之宝,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图二史墙盘等大量周原遗址青铜器收藏展览于周原遗址青铜器博物馆
图三周原遗址出土的“折觥”是被复制最多的青铜器。
图四,眉县马家镇杨家村位于渭河北岸,其27
件青铜器铭文第一次将周王历史接续起来,证明《史记》对周人统治记载是基本准确的。
成熟的有文字有都城外,还有成文的国家管理制度与法典的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宝鸡!
图五文怀沙先生
一甲骨能让专家困惑26年?是新出的甲骨文字让专家费解,还是甲骨保存技术让专家不解呢?说起来这事,的确让人膛目结舌,眼球掉了一地,因为商朝开始玩起了伟大的微雕艺术!
众所周知,微雕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技术的普及和这用,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新艺术。许多微雕艺术品表面上看就是一些凹凸不平的小点,在放大镜下才会露出真容:野山气势磅之态,雄鹰天空遨游之姿,鲜花初绽之形,可以是风景,也可以是文字。
商朝玩微雕,这不仅会令专家迷茫,也令所有现代人困惑不解,商朝人时髦到已经不局限于玩文字,已经上升到搞艺术的层次?难道当时已经有了放大镜技术,或者又是有人穿越不成?他们又是如何把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文字刻在了甲骨上?
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与扶风县之间发现的商朝晚期的周原遗址上,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品,以及数量众多的甲骨。甲骨合计17000片,其中有文字的有219片,而当时发掘出时甲骨相当残破,并没有显现出以前甲骨上明显字迹,在手套下的触觉完全就是一块完骨。
在困惑不解中有专家赤手触摸才发现了蹊跷,手感的凹凸不平,在相对光滑的甲骨上很可能由于时间久远的腐蚀而成,但心血来潮的专家决定用放大镜来查看,这一时兴起的举动,让商朝伟大的微雕艺术浮出水面。
周原遗址上的微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让专家相当惊愣,最小的甲骨仅有2.7平方厘米,上面刻有31个文字,最小文字直径不足一毫米。于是问题来了,当时出土的商朝文物中曾经出现过骨针,但骨针是没法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写文字的,西周也找不到类似的工具,那么这刻写的工具哪里来的?
商朝人玩微雕可以解释总有几个眼神好的离谱的人存在,就象古时候玩弓箭练目力的方法类似,把蚊子盯成了磨盘,百步穿扬自然就不成问题。
刻写工具则进入了死胡同,总不能是盗墓的无聊,随身带着放大镜,刚巧还是研究甲骨文的爱好者,手上正有一套现代技术的钢针,于是刷刷刷刻下一段心情文字,最后留下XXX到此一游的吐血之作吧?
时隔二十六年后,来到了2002年,随着陕西另一处位于城固县宝山村的商朝遗址挖掘,出土的一根青铜针解开了这个谜团。
青铜针非常纤细,仅长8厘米左右,前端尖细,后端有针鼻孔,孔径0.1毫米,已经类似成型的现代用针。如果穿上丝线,绕在指间作固定,几个眼神如神箭手的能人就能用青铜针在甲骨上流利刻文,当然不是描绘吃饭喝水的流水帐,大多记载前朝大事和一些卦象,这些甲骨文字随着破解和重组正在解密我国尘封的历史。
虽然谜局暂时被破解,神眼如电也只是种猜测,但商朝人的智慧正一步步地显现在世人面前。微雕艺术呀,即使如今也不是人人玩得转的技术活,再想一想商朝当时的状况,新的谜团又浮现出来:商朝文明是曾经科技发达的社会呢,还是真正属于文明的萌芽阶段的青铜时代,或者都不是,而是网络所称的外星文明?
我仰望商朝文明的时候,只能对那些用青铜针在甲骨上刻文的先人道个服字,你们真时髦!你们才是真正搞艺术的,不声不响地让科技发达的后人困惑了26年,不是,是困惑了3000余年!
其他网友回答:1976年,考古专家在周原遗址发现了“微刻甲骨文”293片,之所以称它们为微刻甲骨文是因为仅凭肉眼根本看不清这些甲骨上面的字,需要使用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看清。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扶风县和岐山县相接的地方,属于有“青铜器之乡”之称的宝鸡。这里不禁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青铜器,还有数以万计的甲骨,西周的甲骨。
最小的一片甲骨,在仅2.7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刻了31个文字。为什么要把字刻得这么小?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暂且不说是使用什么工具把字刻上去的,既然仅凭肉眼看不见,在没有放大镜的前提下,当时的人又是怎么进行微刻的呢?围绕着这些甲骨,谜团一个一个接踵而至。
2002年,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26年后,考古专家们终于解开了其中一个谜团。考古工作着在离出土甲骨文不远的宝山村商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3300多年的铜针,这枚铜针上还有0.1厘米的孔径。当时是不是用铜针进行微刻的不能肯定,但这至少说明当时是可以在甲骨上刻出细如发丝的字体的。至于为什么要把字刻的如此细?或许是因为稀缺的甲骨,也或许这是一种防止他人偷窥的方法吧。
甲骨文通常是每行从上到下,但行与行之间,或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并不固定。负责甲骨文书写和契刻的人员,称为贞人。契刻甲骨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先用毛笔在甲骨上写好了字,相当于打个底稿,然后再用铜刀,或玉刀进行契刻。
2.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
3.大字先书后刻,小字直接刻上去。
4.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甲骨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后才进行契刻的。
周原的微刻甲骨文或许就是经过了酸性溶液的泡制后,甲骨膨胀后再进行契刻的,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能在肉眼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完成刻字了。
除了字体细如发丝,周原甲骨文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很多甲骨上都有一连串的数字,比较通行的解释是这些是“数字卦”。如:
不过,微刻甲骨文并未周原遗址独有,在宁夏姚河塬遗址也发现过数片微刻甲骨文,据推测,这里最有可能是商人遗民的高等级墓葬群,在周灭商之后,周人将商朝贵族分封到了此地。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您的邀请,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甲骨文,不得正解,这不仅是专家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完善与考古相关学科的古文字学、训诂学方面尚不成熟,亟待抢救传统文化的问题。
希望国家能够在传统文化方面给予重视,不要让未来的人忘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都做了什么,这样就是最大的教育失误了。
威海链 » 西安发现一30多万平的商朝遗址,出土一甲骨让专家困惑26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