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古代用度量,霸道。
其他网友回答:氣是什么,搏之不得,呼之即出,吸之就来。营卫之气。一天不吃不喝死不了人,不呼吸呢?这是小气。大气呢?出了大气层以上还用气这个字吗?那称天象。
能找到有氣的星球就可生万物。气中有多种可生物质,不只是氧,待发现吧。
哲学,阴阳二气。国運气数,家運气数,人運气数,新气象,皓然之气,低下俗气,污浊之气,怨气,怒气,喜气,恶气,杀气,败气,和气。勇气,胆气,悔气,恨气,紫气,墓气。旺气,衰气。朝气,清清之气,雾霾天气。有说不完的气,用处最多的字。很玄妙,细心可观察到不同的状态,都在气里面,其中道也,神明也。看似迷信,不迷信也。
谁能把所有代气的名词悟透了,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重要概念。
先秦时期,古人就开始关注“气”。从已知的古籍记载看,最早谈到“气”的,是周宣王和周幽王的史官伯阳父。
《国语.周语》载,伯阳父曾说:“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如果“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就会发生地震。他以此来解释周幽王二年发生的大地震。
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不少人讲“气”。如《管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皆是。
概括地说,这几个,都把“气”看作是生命力象征或标志。
《管子》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孟子认为气充满体内,与志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但是孟子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浩然之气”,这种“气”靠“养”,实际是指修养。这个“气”,是指道德水平和精神气质了。后人,只有宋明理学做了进一步探讨,即所谓“圣贤之气”。这算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气”的一个小分支。
汉代,“气”被认为是世界生成的重要因素,已接近“本体论”的高度。
王充《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唐代,柳宗元明确提出宇宙是由元气运动构成的,元气运动的内在动力是因为它包含和统摄着阴阳二气。
宋代,是关于“气”的概念争论最激烈的时期。关于“气”的表述,也更加完善细致。
一派是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后人把张载的学说,称为“气本体论”。张载认为,“道”是气的变化过程,他说:“有气化,有道之名”。
另一派是程颢、程颐等人。他们把“气”和“道”对立起来,认为“道”是理,理比“气”更为根本。
中间派是朱熹。他融合了张载和二程的观点,认为有理有“气”然后有物。
其实以上三派,后人认为皆属于宋代理学。
明代的王廷相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是张载的学说的坚定继承者,且有新的发展。
在宋代以前,中国哲学关于“气”的观点学说,基本可以说是独步世界的。古希腊哲学家也曾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之一。但很简略粗糙,后来就没人再这么说了。
宋代理学争论“气”的时候,欧洲处于中世纪中期,除了经院哲学没有别的哲学。还有,大部分欧洲国家,还没有自己的文字。
但是到了明清,科学在西方突飞猛进,尽管王夫之的学说很精彩,但实际上已经远离了科学。
还要说到的是,“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血辨证”,是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之一,即运用气血理论,对望闻问切四诊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定气血病变状态的临床思维过程。是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
不在此详述。
其他网友回答:孟子讲的浩然正气,是对责任与义务正义感。
中医里所讲的气是升降浮沉四季变化,包括人体内十二经络循行的规律。与道德经中所讲的道冲很类似。
其他网友回答:“气”在古代哲学思想中,是一个包括阴阳、五行、气团、场的概念,相当于包括了现在的物质、信息、电场、磁场、能量及其转化的一个系统气体集团。
其他网友回答:《气》水是气之母,山属于阴,水属于阳。《气》在古代,民俗哲学思想中,象征生旺,但不排除衰。有气着生,无气着亡,可知气的珍贵性。
其他网友回答:气体现的是关于物质的运动存在和运动的哲学范畴,气是连接精气神这套系统的其中一个要素,属于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其他网友回答:回答“气”在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概念问题,必须回到“人”来思考。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始终是围绕“人”展开的,而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唯物”或者“唯心”这样简单的分类。
以中医为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气“是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气的运动变化是产生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始基和存在方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从哲学角度全面系统论述“气”的概念,并形成中国哲学”气本论“的应当首推宋朝张载(1020—1077年)和明代的王夫之(1619-1692年)。
张载主张”气一元论“,王夫之主张”元气一元论“,并对后世以谭嗣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天地乾坤的本体,亦即本来面貌。天地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怎样的复杂与繁多,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是那个纯粹的气。
”元气一元论“则认为天地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来自于气,但这个气是一种特殊的气,是一种具有派生能力的气,叫元气。元气是宇宙的本源,天地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元气中派生出来的。
早年的谭嗣同苦读了张载和王夫之的全部著作,还亲自撰写了题为《张子正蒙参两篇补注》的读书心得。很可惜,这篇文章没有存留下来。
谭嗣同的“气本论”是在摄取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情形下把张载和王夫之的哲学本体论思想杂糅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本论“。
“气本论”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万物产生于气。谭嗣同在《石菊影庐笔识》中说:“混沌磅礴之气,冲塞固结而成质,质立而人物生焉。”
第二,万物皆在气中。谭嗣同认为:“元气氤氲,以运为化生者也,而地球又运于元气之中,舟车又运于地球之中,人又运于舟车之中,心又运于人生之中。元气一运无不运者。”
第三,气也是万事万物之间发生关系的媒介。谭嗣同说“月星之光,照地则明,是月星之气达于地矣。人之目仰见月星,是地之气,达于月星矣。”
以上简答,就教于方家。
其他网友回答:氣是一種能量,分陰陽,陽氣充盈則生命力旺盛,反之則死亡!故而生活中宜養我浩然之陽氣,以抵禦一切邪風陰氣。
其他网友回答:关于“气,在古代哲学起想中是个什么概念”的问题。
经过从古至今大量的总结,这个气有这么几个理解。
首先,气是宇宙的构成初始原料,即气是世界的开端。
第二,气是物质的量能,也就是说气是物质的成因。
第三,气本有智慧和意识,是生命体的基质,能够自我识别并有爱恨情仇,也就是物以类聚,物以群分啦。
第四,气是可以变化多端,形态莫测的。可以说,万本同源,就像佛学讲的,虽跨物种,又何尝不是亲戚眷属呢。
所以,古往今来英雄所见略同,圣哲所说也是异曲同工。
所以,“气”在古代,就是很神奇的一种超乎万有的存在。
威海链 »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它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