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千里马老师之邀。
我觉得会。书法可以繁体字来表现,但不能限制使用简体字。目前书法学界几乎是清一色的繁体字,这是一种固执与偏见。原因不妨来挖一挖,抱庸愚见,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临帖带来的审美慣性;②形而上学,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遗产,要“原滋原味”;③不自信,古人都用繁体写的,用简体找不到那个味;④笔画多好藏拙。
受以上四点原因的影响制约,简体字颁布几十年了,至今在书法圈仍混不到一个正式的名分。我曾说起过的,在包括诗赋曲画在内的传统艺术中书法食古尤甚,由此也可见一斑。
从汉字形式上发展的历史脉络看,甲金小隶楷草,总体上是遵循由繁到简的,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其实在古人的行书草书作品中,也能见到不少的简化字,国家第一批颁布的简化汉字中,就有不少是把古人简写的汉字直接搬过来用。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也经常在书法作品中使用简体字。我觉得,今天的书法人如果用简体字来创作书法作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即便出现了简繁混用的局面,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书法艺术的精髓在笔墨章法,跟简体繁体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在繁体字书法一统江湖的今天,如果用简体字写书法,无疑是一种新风新貌,虽然冲击不到审美的大局,但肯定也会给书法审美带来新的内容与活力。中国书法是生机之河,如今繁体字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瓦解,被一代又一代的简体书法来取代,这是事物发展必定遵循的客观规律。
抱庸妄谈。
其他网友回答:简化字简掉了好多中国的文化,和文字的背景!我觉得不存在审美疲劳!对于一个不懂文字背后故事的可能会审美疲劳!但是对于喜欢中国文化懂得中国文化尤其中国文字北京的人来说他就不是审美疲劳,而是一种审美需求!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千兄邀请。
审美疲劳的出现很个人化和阶段化。剌激源信息单一,密度集中,持续时间长,人的感觉就会出现迟钝,情感定位会发生转移。广东有句俗话“天天让你吃龙肉,你也会厌倦”,道理很好懂。
繁体字与书法的关系,并非想象的紧密与必然,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惯性。个中原因,抱庸斋主兄的回答分析很到位,我赞成,虽然写繁还写简,创作上不算很原则。
从内容与形式上言,书写风格、书体选用往往带书写者个人的习惯习性。能如《祭侄稿》《黄州寒食诗》那样做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作品,书法史上不多见。况且当代书展、比赛、装饰、应酬等所见内容,绝大部分不离诗词,而让人“感动”的是相当大量的诗词也是现代人所熟悉,极少书法作品写自己的原创诗文。这意味着,作为形式的书法与所见内容之间,自古到今,关系本来就不算特别紧密,用繁体字的理据不可能在内容上获得更多支持,尤其当书法已经脱离日常书写转入纯艺术创作的当代社会。同时,当代书法家这个群体的传统文化涵养水平,早已不见优势:写一手好字的人,不见得特别有文化,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更加如此。书法内容上的单寡流俗,表明用繁还是写简,不过是形式,为形式而形式。
再者,从汉字使用上看,社会普罗大众与小众专家之间的需求距离难以缩小,也没必要缩小。理论上,书法作品用繁体字有助于书写者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造字和正字义理,从而表达之,传承之。但现实是,书法家兼文字学专家的少,写繁体字并不见让书家们对汉字义理有动力去系统化深入化,甚至书法家本身的理解就不见得一定有过人之处,这在当下,几乎不言而喻。扩言之,社会层面就更加了,用繁还是用简,对汉字文化保留本身意义并不大。百姓日用而不知,知而觉繁,繁而求简,汉字发展三千年,“简—繁—简”这条进路依然有强大的内在动力,现在是大到连写字都觉烦,QQ微信表情、语音等都大有不断扩大之势。这正常的呀,趁手好用是工具之于人的定位,社会大众的日常没有神圣可言,老百姓中没有繁体字情结。
综上两点,繁体字对于书法创作的繁荣,也就失去了根本性支撑,尤其是在楷书行书方面。所以仔细一想,写书法非得用繁体字,真没太多道理,哈哈!
可以想见,在繁体字当道的书展中,突然出现一幅简体字,而且还写得到位生动时,那种眼前一亮的冲击力是蛮“感动”的。这是一种新姿态,目前阶段,个人认为应当加分。
2019.4.25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繁体字、简化字,都是伴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作为书法的本体,繁简不能混用,一直是书法界清规戒律,这是由于人们陈旧的书法审美观念造成的一种偏见。历来,草书比简化字还简化,那怎么解释呢?
我认为,书法发展到今天,实用、艺术逐渐分开了。实用领域,必须要遵守国家文字管理制度,规范书写与应用。艺术领域,理应与时俱进,也需要改革开放,如何打破旧制度,建立新体系,是探寻书法未来走向的线索。不应该永远延续繁体为上、简化不行的限制条约,让书法人有充分获取法度的自由权,以此扩大艺术创作途径。
如果不允许标新立异,何谈书法发展与创新? 其实,书法写得美不美,不在于是否繁简字,主要看书写技法和艺术内涵是不是完美结合了。
个人观点,一孔之见。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非常感谢邀请。如果从审美疲劳来说,简化字书法会不会是一种审美新颖?应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书法的特色总体讲究的是传统元素或因素越多越好,味道越浓,境界越高,也就是人们崇尚的“古风犹存”。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这里当然也有对古代(古人)“道法自然”生活的追求。所以说,审美永远不会存在疲劳。就比如“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每一个(幅)作品都独具特色、魅力和风采,莫有同者。只要后来书法家和学书者不是或者不做“书奴”,懂得继承和创新,所创作的作品,都不会有所谓的审美疲劳,总会富于变化和新意。因为,构成书法艺术之美的要素及成因非常复杂。无论从用笔、用墨以及章法与内容,每个人结合自身的阅历、学历及经历,都会有或是产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是“读你千遍不厌倦”。更何况书法艺术经过千百年来的继承与传承,演变成了门派(门类)和流派众多,使其愈加博大精深。说白了,这都不是审美疲劳与否的究竟根源。审美主要的或者是确切的说,是书法线质的优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线足矣。在线的千变万化之中,怎能会有审美疲劳。所以,也与简化字书法会不会是一种审美新颖无关。
这个问题刚好应反过来问,因为人们平时都是接触的简化字,造成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更应该用繁体字的书法作品来调节。
其他网友回答:谢千里马邀请!
中国书法的审美疲劳与书写字体的繁简关系不大,或者说没有关系。
一副作品以或简或繁又或二者相间的状态呈现,多与作者的书写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就结字而言,笔画多的单字有更多的机会去调整字的平衡,这不是有没有学问的事,我在写字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个字繁体的写法时,一般都会写繁字。这是其一。其二,如果万一这个字繁字不会写或没有繁简,我会试着用一个有且会的繁体字代替。最后是实在没办法,硬着头皮练险字。
商品经济似乎在告诉书法爱好者字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我却认为如果能做自己作品的观众,定方向,找缺点,求精进。
写繁体字一是文化传承,不写就忘了。再有上学学的简字,相对简单,繁字不仅能增加知识和阅读能力,还有可能与古顾的交流更近一些。
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说,无论字体的繁简,影响书作水平的是筆力和文字承载的文化内涵!
书法家不一定是文字学家,因为老一代的文字学家有人就不认可简体汉字,如唐兰先生讲(从又的简化字就有五十多个)等等。但是从发展规律看我认为简化汉字是好事,当今书家启功先生也用简体字,有何不可呢?还是给书者多点自由好啊!
一管之见方家教正。
其他网友回答:所谓的简化字大多从草书中得来,或从是造出来的,但是不太好对于文化传承很不好。从书方面来讲简化字不适合书写,笔化越简单字变化越难。
用简化字写书法也属正常,书法是一个整体艺术,包括行气,布白,与书写内容等等只要写的好都是书家。
其他网友回答:无论繁简,都不存在审美疲劳现象,汉字的传承性太强了,与同是语言现象的字母文字有本质区别,汉字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汉字的简化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发展过程。就目前来说,距离上一次简化字颁布实施历史较短,书法艺术更多的还是以传承古法为主,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书法艺术最终还是要和时代发展接轨,就是说还得以简化字为表现方式。启功先生说了,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可以运用到书法创作当中。
威海链 » 如果从审美疲劳来说,简化字书法会不会是一种审美新颖?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