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郑板桥是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为之鸡毛蒜皮之事,得罪上司而被罢去官位;
郑板桥为政清廉,心近于民,为人正直无私,他的“难得糊涂”可以说是中外知名;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点为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
有资料显示,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惨像,心力不支,非常忧郁。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抗议之声》)
后来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既由‘聪明转入糊涂’了。其实“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是很消极的,就是告诉人不能太精明了。这是本人曾经走过的路,历过的事,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也许有些偏颇,却是自己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人说的往往是后者。但是,有时,我们确实要“难得糊涂”,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就为人处世而言,凡事不要太认真了,但是,做事可不行,在做人的原则问题上,也不要让“难得糊涂”突破我们自己的道德底线;
对于“难得糊涂”的不同理解,其实是对“聪明”、“糊涂”含义的不同理解造成的。“聪明”有时候是夸赞,有时候是暗讽;“糊涂”有时候是批评,有时候是自嘲,有时候是一种境界。因此,“难得糊涂”的含义自然也就多种多样。我相信,以郑板桥的智慧,他在世的时候,自己也是知道这四个字的其中奥妙。“难得糊涂”含义的丰富性,不说白了,反而让这四个字更具魅力。因此,当现在的人们在标榜“难得糊涂”的时候,最好多想一下,自己符合哪一层含义。
话是这样说,可我仍然难得糊涂,更理会不到糊涂难得真理呀;
有人说“糊涂”是福,我们不妨偶尔也来点儿小糊涂…………!
难得糊涂最聪明
人活在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是如何搞好与人相处。尢其在中国,人情世故是人生必修的功课,不通这一功课,那将寸步难行,有人早蔚,人生如沫春风,过得顺风顺水,一路春风马蹄醉。有人一辈子学不好这功课,四处碰壁,焦头烂额,度日如年。
郑板桥悟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难得糊涂”。这四字是待人处事的良方妙策。
聪明人装糊涂难,但真正聪明的人必须装糊涂。常言道,到啥山唱啥歌,别人不需要听真话,不喜欢讲真话的人,讨厌讲真话的人,你还坚持讲真话,有何意义。对牛弹琴从来都是讽刺弹琴者,牛原本听不懂曲,你对它弹高山流水,不是很傻。人家喜欢歌舞升平,你老讲盛世危言,不讨人烦?喊死人家以为你在发癫痫,吊死也只当你是在荡秋千,有何用。
难得糊涂最好,看破不说破,看见假装没看见,或者干脆不看不想不说,眼不见心不烦,别人也不烦你,乐待清静。
难得糊涂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确保人生平安的策略,真正的大聪明。有人卖弄小聪明,结果吃大亏,三国时杨修卖弄小聪明,结果把脑袋都卖弄掉了。而历史上最后成大事者,在身处逆境时,也都装糊涂,甚至装傻,而后东山再起。
总之,“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当然该清醒时还得清醒,该出手时还得出手。猛虎踡伏爪牙忍受,是为了适时一搏,如果为了糊涂而糊涂,那是真糊涂了,没有什么意义。
水大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挣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看待世人,有时“糊涂”做人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18-08-0321:39
“难得糊涂”出自郑板桥之手,流传至今,很多人都拿它来作为座右铭,而能以此为生存法则的人都是聪明人、明智人,也是智商情商同时都突出的聪明人。聪明是个很值得玩味的词,它既有“脑子好”、“反应快”、“思维敏捷”的含义,相反,也隐含着“不稳重”、“浮躁”、“爱表现”的意思。这个词用孩子身上似乎更适合,更为恰当,而用在成年人身上,常常不是褒义的。
俗话说:天妒聪明,其实人更是如此。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位,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才华固然很好,但能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高的才华,这种才华于人于己有真正的用处。老子曾告诫孔子说:“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上去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顾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也就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老子还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智者须学会守愚。所谓“守愚”,实际上是在自己聪明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更加超凡的智慧与美德。“难得糊涂”这字幅随处可见,但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能在生活里运用的恰如其分的,却不容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用智回避之。本来天生就是个英勇之人,却总是显出怯懦的样子,本来聪明,却表现出很愚拙的样子,这是做人的态度,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而要看其真正做事的实力。
中国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彰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比如在某招聘现场,某公司正对十余名求职者进行最后一轮面试。“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主考官突然问一位求职者。“我工作过于投入,人家都说我是工作狂。”主考官笑了笑:“工作投入可是优点啊,你说说你的缺点吧。”求职者继续颇为自得地说:“我是个急性子,为人又好坚持原则,所以易得罪人。另外,我还……”考官“嘿了”一声,脸色不悦,手一挥,终止了谈话。这位求职者的结果不言而喻,有谁会喜欢一个自作聪明、玩滑头的人?
还有像这样的故事,某三星级酒店招一名保安部长。当时,应聘的三十多人中,有警察学校的毕业生,有退役军人,还有大学生。最后入选的却是一位仅有高中文凭的貌不出众的农村青年。有人问何故,老总说道:“我就是喜欢他老实、诚实!”原来,老总在那一堆夹着假文凭、假履历的求职信中,发现了这位只有高中文凭的小伙子。约见交谈之后,他的朴实憨厚给老总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显然,那种自作聪明、把优点故意说成缺点、靠“漂亮”的技巧去掩饰自己的做法,不仅显得滑头、虚伪,而且惹人反感。实际上,适当透露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往往会得到考官的欣赏。可见,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耍小聪明。现在的大学生招聘现场是不是常有这样的事例发生?很多人年轻人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小聪明?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用,此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将人毁掉。耍小聪明往往是大糊涂,是招灾引祸的根源。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种小聪明、大糊涂的事情。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的人沉默寡言,平时不大爱说话,可我们不要以为那个人一定很笨。其实寡言的人不一定愚笨,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时他不爱发言,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在不该他发言的场合,他会仅守本分。一旦时机成熟,他会慷慨陈述己见,而且达到语惊四座的效果,所以这种人其实才是真聪明。
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这是每个有抱负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但立了功,取得了成就,应该如何对待呢,晏子认为应该是“省行而不伐,不让而不夸”。要及时总结经验,不可骄傲自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中。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做人应该有自知
其他网友回答:郑板桥五十九岁时,任山东潍县县令。此时的郑板桥,离六十一岁退出官场,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十几年的为官生涯,让他对世事有了清晰的认识。无奈,官微位卑无力改变现实只得以诗,酒,书,画自娱,卖钱。
郑板桥的书画自有特色,平时求画的富商巨贾甚多,对于现银求画兴致高时,郑板桥书画俱佳,心情不好时任你是谁出多少钱,郑板桥也不肯轻易作画。他题过一首诗专说此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郑板桥的脾气秉性造就他的怪诞性格因此“扬州八怪”的首怪非他莫属。
“难得糊涂”四字是板桥先生的书法作品。四字下面有他题的一行题跋: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题跋,应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四字的解释。
其实难得糊涂四字,既是郑板桥对世事无奈的感叹,也是他豁达人生观的体现。对于只是区区县官的郑板桥,面对众多的社会不公,偶尔选择糊涂。实在也是无奈之举。而对于自己的荣宠,和朋友之间的小恩小怨,过分的精明反而令自己为难。选择糊涂,心自安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有人说糊涂是明哲保身。非也糊涂是一种智慧。就看你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曾经有人这样写道:
当糊涂日且糊涂,
事事皆清不恍惚。
三万六千人寿限,
山高水远苦穷途。
是啊人生短暂,难以事事皆清。装一装糊涂,也不失为一种善待自己的方法。
个人见解欢迎指正!
郑板桥的糊涂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一个"难"字,结合他当时的背景可见他是一个做事多么认真的人,所畏糊涂也只是包裹在清醒的外面。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多指“小事糊涂”。可去不少烦恼。但是大事不能糊涂。大事若糊涂,那就愚蠢了。
其他网友回答:难得糊涂,意思是对于一些事情,你明明知道,却装做不知道,免的召来对自己不利的一些灾害,这也是作者当时的无奈之举。是的,人在一定环境下也由不得自己,你明知不对,有不能说,说了也等于没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还不如不说。弄不好还为自己召来厄运,就当自己不知道,装糊涂吧。
其他网友回答: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又有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很多这样的稀里哗啦,分不清聪明糊涂,小人君子的所谓处世名言,这是会做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所谓“高级”处世哲学,曰,先做人后做事。人做的该糊涂糊涂该聪明聪明,这是厉害的,
然而,聪明、糊涂好像标准不一吧,并没有固定的界线,你说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喜好啊等,以谁的为标准为聪明为糊涂,婴儿饿了,张着大嘴就是哭,这是他的聪明还是糊涂,成人看小孩子对事物的取舍又是认为聪明还是糊涂?等,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国家地域,哪又是聪明与糊涂的作为,比如,清人留辫子那是聪明的举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宁可掉头不可断发,感动天地的壮举哇!作为今人的你又如何认识那种是聪明是糊涂?一个人的所谓聪明对另一个人一定是聪明嘛?一定是糊涂吗?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价值取舍标准,以自己的利益自我的立场说是难得糊涂,其实换成别人的角度看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也是成立的喽!
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要什么躲躲藏藏遮遮掩掩,缄口闭嘴。当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包括现代,“糊涂糊涂”,也是个人的活法,但自以为是,那就是短浅的想法了。难道一个人不是整体环境的人,整体不是所有个人的人共同组成的吗?
清人郑板桥,人是那个历史时空上的人,一定的人物结合一定的时空环境,也就是复原到他所生活的那个客观时空环境,可能理解当是恰如其分的。现在有人喜欢“难得糊涂”,当是现代人自己的一种心理反应,大可赋予自己领悟的道理吧。
好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难得糊涂,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一些事情你还是心里清楚的。但是有时候当做没看见。因为一些小枝小节的东西。没必要去浪费你那么多精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不该知道的,或者是。不想知道的。就不去知道这些东西。让别人感觉到你什么事都不操心。好像是很糊涂。其实你把一些重要的精力用在一些大事情上面了。这里所说的糊涂。就是舍去一些。没必要浪费精力的东西。一般人都认为这个很难得。所以说是难得糊涂。注意难得糊涂和不注重小节是两回事。
威海链 » 现在有些人喜欢说“难得糊涂”,如何理解清人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