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我们讲文明就要讲“源流”,古人一般都是逐河而居,河流是文明的最主要传播载体。所以人类文明发源地,一般都是在大河流域。比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等等。而咱们中国先民同样最开始是沿河而居,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都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而其核心地带,应该是在渭河秦岭一代,这里是黄河的古河道,其两旁的平原辽阔肥沃,最适合农耕生产,是史前农业最发达区域。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区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而按照古代传说,炎黄部落就是华夏的前身,他们发源于渭水,并陆续东迁,走到现在河南、山东、河北连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东夷集团相接触。始而相争,继而相安,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
所以,中国五千年历史发源地应该是黄河支流所在的渭河流域。
至于中国历史真的是五千年吗?
这个问题范围很广,所谓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只是一个虚指,并不是说中国真的就5000年历史了。
这个时间长度会因为不同的评判标准而改变。没错,如果按照《史记》所述,从黄帝时代开始,算上三皇五帝,那么中国差不多是有着近五千年的历史,这也是所谓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来由。
但是,那毕竟是传说,目前所有史书对于那个时代的记载,都只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并无确切的事实依据。
所谓的历史,不仅要有文字记载,更要有历史遗迹或者文物作为辅证,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等等。
而目前世界所公认的中国历史长度,是大约为3700年,也就是自商朝。其标志是殷墟,甲骨文。特别是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字传承至今不存断绝,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本身就是文明的标志之一。
至于咱们通常所认为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按照史书记载,其从大禹建朝开始,距今大约4100年。但是由于目前并没有发现诸如商朝甲骨文一样能证明其确实存在的证据,并不为史学界所公认。而从目前所解读出的甲骨文记载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夏朝的记载。
所以夏朝是否存在,目前尚有争议。
其他网友回答: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这是经过考古学家史料可以证明的历史。如果有中华民族先民活动要追溯到八千年之上,他们活动在长江,黄河流域,这是华夏儿女的发源地。这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进入原始社会,从结绳记事到图腾以及文字的创造,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仰韶文化,北京文化,红山之化等等,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5000年历史是真实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是一个民族的大家庭。
其他网友回答:很明确的说,中国历史并不是五千年!
对中国历史而言,五千年只是基本操作而已,并没有丝毫夸张的成分,因为中国历史本就远远不止这五千年而已!
有句话好像是这样说的“五千年历史看陕西,七千年历史看甘肃”,不知我记对没有。随便举个例子,就拿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来说,其历史已经远远超出了五千年的范畴,而是属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文化遗址。
如今陕西,山西及河南等地的许多古代遗址,几乎都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五帝”时期,但大地湾遗址却被推测是伏羲女娲时代的遗迹。
而中国五千年历史究竟发源在何处?这个问题怕是并不好回答,因为在远古时期,中国各地都有文明的产生,可谓是遍地开花,如人们所熟知的三星堆遗址,石峁遗址,良渚遗址,马家窑遗址,大地湾遗址等等。
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看似相隔十万八千里,但最终却在中原地区,如陶寺遗址等地,汇聚融合而形成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这每一个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都是中华文明的来源,发源地。
发源地,注意地,坤也,坤者,土上架起的高倍望远镜,申者伸也,伸多远,能看到了天上的星球,就是我们住的地球,站在任何一个星球上,看外星都是在天上,天地互换,乾坤也,人来之外星。
其他网友回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维一一个经过坎坷没有断代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文明。
那么中国五仟年历史的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其实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几千年前说的一清二自,上古时期我国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娃,黄帝,炎帝,秦始皇,都出自黄河流域黄土高源西部的甘肃天水成纪,弃今为止这里是国外华人每年寻根问祖归缩地,也是我国官方举办认证的,最隆重祭拜人文始祖的地方,中国历史在西部,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证据足以说明一切。
中国历史真的是五千年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回顾世界上通用来绑定文明的标准。
丨,文化艺术品
2,生产工艺品
3,人类靠自己的劳动索取食物
4,有标志性建筑
这些条条框框单是口说无凭,需要实物来坐实的。
要见证这些实物,请你不防到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国家重点文物馆,大地湾文物博物馆去看看出土800年前的文物,什么都明白了。
8000年前的文字
8000年前的绘画
8000年前的陶器\
8000年前的混凝土
惟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仅从三千五百年的甲骨文字判断,其笔划之圆润、遒劲、老到、娴熟,可以推论两点:其一,先人以图画记事,应早于文字记事。所谓字画同源,其实,画乃字祖宗。其二,由绘画再演绎而为文字,其间艰辛跋涉又何止数百上千寒暑春秋?河南骨笛问世,碳14测定虽为八千年前,但记录音阶音符的“画”与“字”又存何处?非常赞同“五千春秋”的含混模糊说法,毕竟先祖文明步步走来,不曾靠吹,全凭实干。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毫无疑问的。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百度一下“良渚文明”。
其他网友回答:整个黄河流域都是我们的发源地,还有整个长江流域也是我们的发源地。从三皇五帝开始,我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所谓的黎民百姓就是我们的根,在这整片区域内我们生活了上下五千年。
其他网友回答:夏朝就活在当下:万国诸侯眼中的夏朝与怀远花鼓灯印象
(作者:赵辉)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华夏也称“夏”、“诸夏”。在甲骨文中,华与夏这个两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亦含有赤色之意,中国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
所谓华夏,民得其生,国得其昌,政得其远;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华以华夏自美。
华夏来自于四千年前大禹建立的夏朝,但在中国文明史的研究中,关于夏朝至今没有一个明确历史存在的结论,让华夏文明史在众人的质疑中扑朔迷离、渺无踪迹,实在是中华历史研究中的一大遗憾。
在笔者看来,夏朝一直存在于华夏大地、一直生活在华夏人民之中,是中华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只是因为政治与地理的原因,被忽略、被漠视、被掩盖,但它一直生龙活虎地活跃在曾经夏朝国都的土地上,显示着夏朝创造的璀璨文明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中华艺术的鼻祖——这就是安徽怀远花鼓灯舞蹈与音乐。
在关于“夏”字的历史演变中,有各种形态各异的字形。这些形态各异的夏字,超出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变化,呈现夏字的多样性,让后世历史与文字研究者对夏字的来源如入云雾,不明就里,于是产生了“夏是爬虫”“夏来源于埃及”等惊世骇俗的学术理论,怀疑与否定夏朝在中国历史中的真实存在。
为什么夏字在古文字中会有如此多的字形变化,形态各异,但又显示出某种形式的内在关联呢?这就不得不提《左传》中记载的“禹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这一重要夏朝历史事件。
《吕氏春秋·察今》对“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中“东夏之命”注为“东方也”。
南宋《六书故》中载“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
大禹因治水有功、造福民众,舜帝将天子之位禅让于大禹。大禹因为崇高的个人品德而受到万国诸侯的拥戴,前来淮河之畔涂山南麓的禹会村,参加大禹的万国诸侯聚会。大禹以“礼仪之大”的歌舞表演招待万国诸侯,这就是现今仍流传于涂山地区的安徽怀远花鼓灯舞蹈。
安徽怀远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丰富,各地万国诸侯对这些舞蹈动作有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欣赏判断,于是万国诸侯对欣赏到来自大禹夏朝的花鼓灯,进行了各自表述、刻画,产生了形态各异的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的夏字。
让我们来仔细对照一下,怀远花鼓灯舞蹈动作与不同字形夏字的对应关系,看看它们有哪些高度相似之处。
在涂山、荆山南麓大禹为万国诸侯表演的花鼓灯,是以荆涂二山为背景的大型集体花鼓灯表演,因此,在这些舞蹈动作动作上必须加两座山峰的背景,就是夏字上面的两个山峰刻画符号的来历。
在中国历史学界的视野中,夏朝虚无缥缈,捉摸不定;在淮河流域的土地上,夏朝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此,不得不感谢四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付出一生汗水的民间艺人,是你们的辛勤付出,才让华夏文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普遍认同,成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荣的共同骄傲,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历史资本,为夏朝历史文明的解密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使得失落的华夏文明发源地再现于世。(作者:赵辉)
其他网友回答:中华文明起源于何处,看上古时三皇五帝活动区域和近代考古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就知道了。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所在都邑,皆在山东、河南、山西之间,也是华夏先民的活动中心所在。
传说时代到夏商周,主要就是华夏与东夷文化的争斗与融合过程。
有巢氏,起与巢湖,在东南。
燧人氏,所居燧明国在商丘,今有燧皇陵。
太昊伏羲氏,所都在宛丘(陈地淮阳),为太昊之墟,今有伏羲太昊陵遗留。
女娲氏,所都在娲城(西华),就在淮阳西边不远,今中皇山有娲皇陵。《太平寰宇记·卷十》西华条女娲城:“柳城县在城西二十里。古老相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水经注》“洧水经长平故城西,洧水又南分二水,枝水东出谓五梁沟,经习阳城北又长平城南东注涝陂。以前史通船运,誉为天河九湾洧女娲所造皇城。”
炎帝神农氏,初都陈(淮阳),后迁鲁(曲阜)。
黄帝有熊氏,都有熊(新郑)。
少昊金天氏,都穷桑(曲阜),为少昊之墟,今有少昊陵。
颛顼高阳氏,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今濮阳有颛顼陵。
帝喾高辛氏,迁都于亳(商丘),今有帝喾陵。其子契(生卒年不详),又名卨,别称“阏伯”。被帝尧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主管火正,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族”,契成为商族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先祖。后世尊称其为“商祖”、“火神”。
《左传》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契),季曰实沈,居旷林,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后帝弗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帝尧陶唐氏,都平阳(临汾),今有帝尧陵。另一说葬于谷林。“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尧王墓,是帝尧的陵寝,因葬于鄄城谷林,又称谷林尧陵。谷林尧陵,曾随鄄城的历史沿革先后隶属于济阴郡成阳、濮州雷泽,今属鄄城县,位于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城南7公里处富春乡赵仟庄前。
关于尧葬谷林,史书上多有记载。秦朝吕不韦《吕氏春秋·节哀》篇:“尧葬于谷林,通树之。”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载:“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晋《地理志》成阳条下载:“雷泽,舜所渔,尧冢在西。”《通鉴辑览》载:“尧即位百载,崩于成阳,葬谷林。”
帝舜有虞氏,生于姚墟(鄄城),一说出生于诸冯,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死后葬于九嶷山。
帝禹夏后氏,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死后葬于会稽山。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图
第一图,8000年年前,伏羲女娲时代
对应的有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陕西老官台文化
彭头山文化 (公元前7500年 – 前6100年 ) 顶狮山文化(前7000 – 前6000年)
裴李岗文化 (前7000年 – 前5000年 ) 后李文化 (前6500年 – 前5500年 ) 兴隆洼文化 (前6200年 – 前5400年 ) 磁山文化 (前6000年 – 前5500年 ) 老官台和大地湾文化 ( 前5800年 – 前5400年 ) 跨湖桥文化(前6000 –前5000年)
第二图,此图距今大约5500年左右,仰韶文化末期,对应炎帝时代的兴起与衰落,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兴起。
大汶口文化侵入到仰韶文化的区域 咸头岭文化 (前5000年 – 前3000年) 龙虬庄文化 (前5000年 – 前3000年) 仰韶文化 ( 前5000年 – 前3000年 ) 大溪文化 ( 前5000年 – 前3000年 )
红山文化 ( 前4700年 – 前2900年 )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 – 前2600年 ) 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 –前3000年)
第三图,此图距今大约5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兴起,最有可能与黄帝有关;同时期大汶口文化向中原扩张,对应蚩尤与东夷的崛起。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 – 前2600年 ) 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 – 前2700年 )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 – 前2250年 ) 屈家岭文化 ( 前3100年 – 前2700年 )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 – 前2500年) 偏堡子文化 (前3000年 – 前22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前2900 – 前2500年) 昙石山文化 (前2900年 – 前2200年) 小河沿文化 (前2900 – 前2500年)
第四图,此图3800年前二里头文化分布,与传说中的夏后氏活动区域吻合
威海链 » 中国五千年历史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中国历史真的是五千年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