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向人们揭示的是什么?
道德经从道经、德经两个方面,讲的是从事领导管理、经济管理和一切管理人员,与具有绅士做派的人员,必须具有的思想理念、正确抉择如做正确的事行为方式、抉择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方法习惯、道德三观、意志精神做事风格和道德品格。也是成功人士,其所以能够成功的实质所在。也是经济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比方说要当好领导,就要低调谦卑赚足人气,像江河海纳百川之水,永远低调谦卑处下,滔滔一泻千里,无以围挡。为百谷之王。当领导的你若低调谦卑与下属不正争,你必为人中之王。
同样的搞经济的人,不以利微而不取。海纳百川之经济,低调谦卑处下于世不争。广迎五湖四海客,海纳四面八方财!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讲的,已发生的,和以知的一点点,比如现今人口14亿,纪入历史能有几人。万万分之一也不占,发生过未知的更别提啦。人道的规律也谈不上,因人的生活智能在变化,步行的理论赶不上现代化,送信赶不上智能手机。战争更别提了,它已落后两千年了。还有一个有用的字永不过時,所有天地日月人事万物都为它服务,就是(无)字,不懂吧,人类拼尽所有解决需求(就是无字)又送走了过去变成了无。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是老子阐述宇宙真理:道的一部经典。
他在书中用大量的互极辨証法説明道是什么?道怎么运行?道要怎么感知?道怎么修练?道怎么运用?以及道在世间体现的行爲:德是什么等等。
并不断告诉人们遵道而行,而不需要刻意而爲,既所谓的无爲就是圣人的表现,他冷静观察万物、犀利看到问题,他豁达的哲思给人类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与愿景。
老子对道的达悟是来自于易经的启蒙,再加上本身的体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老子説道序“周而不殆”、“负阴抱阳”等等,其实都在讲从时间循环推进中得到的启发,而“见素抱朴”、“善下”、“守雌”等都是空间状态得到对道象的感想。圣人能通达道理必从时空中得到能量,故道德经应该説是部讲时空真理,应化成人生哲学的指南,无怪每个人读道德经都有感悟,只是感悟不同。
谢谢邀请。《道德经》主要是讲“道德”的适用“时间”,德时用德,道间用道。
何为道,何为德?为什么有的人和集体走得路断人行,都从桥下偷跑,用潜规则?原因就在于不知此道德二字的操作意思:
不看重交换丶票决发财当选荣耀为“德”,如桥,不看重道,但遵道;
交换丶票决为“道”,如路,要选德、桥。德与道二者对立统一,叫"道德、道桥”。
例如:
有德的人如桥,参加票决的人如道,你道不选走我桥,正好休息一下,无官一身轻,选择了我桥,担子更重,义不容辞;道不选择桥,就是断路,过不去,必须选择桥才能经过,道如不选择桥,就是选择了下地狱的奈何桥,死不能返回。如果桥看重、贿赂道的选择,那叫腐败无德的剪径桥(不是桥),“要从此桥过,留下买桥财”,也就是奈何桥。
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这本书,从名字上看讲的是道与德两个事物,但它更主要的目标还是讲德,讲道是为德服务,道是德的逻辑基础。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
从人类理解追求普遍性的目标来看,自然的道理要普遍于人类社会的道理,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当学者们试图探寻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时,那就需要考察这些道理是否能否推广于自然万物的分析。试图寻找到既适应于自然万物,又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道理是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最高目标。
道指的自然万物最根本的道理,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只要有思想家存在就这些概念存在。西方哲学有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真理、逻各斯等概念与道概念对应,有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哲学与德概念对应。由自然哲学的道理来推理和论证社会哲学的道理,这一说理的架构普遍存在于哲学家的学说中。一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既包含自然万物的学说,也包含社会、政治、伦理的学说。
我们可能会问了,无论是自然万物的根本原理,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原理,至今为止仍旧没有获得终极解答,它们还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难道古人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答它们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读老子书,原则上与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卢梭、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著作没有什么区别。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了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解决不了问题要交给未来的科学。为什么我们会相信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将所有的问题解决完了呢?
老子一度被传为神,说他活了几百岁,出关著述、化胡之类。这明显是人为神化的言论,老子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哲人,可惜我们对他的生平知道的太少,给了后世神话的空间。假如世间真有长生之术,古今中外那么多智者只有老子可以活几百岁。一位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学者,著书立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可能在别人请求下还勉强为之。
那么,老子是如何论述道与德呢? 首先,在老子的整个学说体系中,道已经不再是自然万物根本原理的意义了。在老子的学说中并没有讲述万物运作机制或自然规律之类内容。所以老讲的道不是理而是物。他认为道是一个实体,是比经验中万事万物更真实的实在。道作为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间,质地单一纯粹。它是一个理想的单纯永恒的实在,但它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经验的对象。道没有形体可见,没有颜色可察,没有声音可闻,所以我们就无法使用描述和命名可经验事物的语言和词汇去描述和命名它。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关于道可以肯定的只是它必然存在,至于它是什么,长什样却无从知晓。对于经验主义者来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没有。这就信不足,有不信焉。有不足信的证据存在,必然会有不信任的产生。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且信且疑,下士闻道大笑讥之,不笑不足以闻道。老子为什么总是说道朴朔迷离,唯恍唯惚,若存若无,就是因为相信道存在的有,不相信的也大有人在。与鬼神的观念相似,有人相信它,有人怀疑它,有人反对它。你说它有,但从未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你说它无,总有人会讲些似是非的道理来宣传它。道也属于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观念之列。
如果我们要问,老子所讲道果真有存在吗?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试问,天下哪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存在。独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其形虚无,但其能量却取用不尽。这不是永动机么?自然科学已经否定了它的实在性。道被定义超验的实在,不能成为感觉官能的对象。难道老子有第六感,能感知它,所以才宣称道必然存在?这显然也是不合理,假如有第六感存在,不可能只有老子一人有,所以一定还会有人经验到它。
老子只是相信道必然存在的一位上士,他也不是因为对道有感知有经验所以才相信它。那么老子为什么要假设一个不能被经验的事物必然存在呢?因为一旦假设这样一个事物,我们就会建立如下的关系:无能生有,虚可生实。如果我们将实证主义原则贯彻到底,那么一切不能被经验知觉到的事物都是无。道恰恰被预设为不能被经验的事物,所以人们只能称之为无。与可经验的事物相比较它就是虚。但是老子在他的学说中道却是有。这样一来,在经验主义者看来是虚是无的东西却是实在的,而且老子还宣称这个为无为虚的事物却是一切可经验事物之母。
道存在着,并且生养了可经验的万事万物。如果我们相信这一论断为真,那么无生有,虚生实就是自然界的真实情形。所以当老子经文中出现无生有,虚生实之类的字样,千万不要理解为从空洞无物中生产出实有来。这违备物质和能量守衡定律。老子讲无生有,虚生实,实际上就是道生万物。无和虚是道的另一个代号或称呼。实和有代指可经验的万事万物,虚和无代指超验的道实体。脱离了道实在的这一特定假设,这些论断就是没意义的。
道生万物的假设确立了无生有,虚生实的关系,这个关系才是老子需要的。为什么?道是万物之母,可以说没有道就没有万物存在。所以道实在是宇宙间最真实的实在,它作为万物母亲,实质上却也是万物的首领和主宰,但它却不争居万物之上之前,反而以无和虚的形式卑微的的存在着。这就是衣养万物却不为其主,生万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就是道的德性,老子称之为玄德。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却具有衣养万物不为其主的玄德。功于万物不争居万物之上,如水之利万物而下流。所以老子称水的德性最接近于道。
老子为什么倡导功而不居的玄德?因为老子认为做为人主的君王其作为是违背玄德的。人主无疑也是功于万民的,也可以视之为民之父母。但是人主有生养万民之功的同时,争居万民之上。他们称孤道寡,对权力、财富、奢靡的生活有无穷的嗜欲。君主们带头争权得利,好逸恶劳,导致天下人趋贵避贱,争夺权。所以天下就不能得太平清静。老子的观点,天下之所以纷争不息,战祸不绝,是因为人主不能效法天道利而不争的玄德。所以要解决天下不能大同的难题,就只有人主效法道之玄德,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生而不有,为而恃,功成而不居。用现代的语言就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如果天下的人主都能做到这些就能合同于天道,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同。
所以老子讲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利万物而不争,作为于民却不谋取私利,功劳于民却不争居民之上。功成身退,夫唯不争,是以不去。无为和有为也是老子特有的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却不能通过它们字面上的意义去理解。千百年来,解读《道德经》的学者,不能冲破此关。误将无为解做不为,陷入不可调合的矛盾中,以至于愈解愈玄,反而更难窥见本原。《内经》里讲,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有人说老子学说主要讲自然,但其实经文中只有自然两个字。有人说老子学说讲万物生成,但其实经文中也只有万物这一词汇。老子讲道,那只是一个假设的存在,而且老子于道只取一个玄德,一个无为。《道德经》从未讲自然法则,万物规律之类的内容,所以如果我们讲老子的自然哲学,其内容必然是空洞的。
老子讲道是为讲德提供先验基础,如果只讲政治,只讲治国之道。我们为什么必然法则于你。但是如果将无为提高到最高原理最高法则的高度上,性质就不同了。法无为是法天道,这便加重了其说理的力量,归根结底,《道德经》主要是一个社会和政治的学说,是要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唯有德才能修道,治理天下先修己。
其他网友回答:直到今天,我见网上对二千多年前的经典解释全不着边际,有的甚至于可以说连门方都没有摸着。
其实,老子五千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道玄求元。或者,也许可以反过来说:玄道求是。这与儒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就有了尺度同一的差别,但究竟其实所以然的两家之间,又实存互通有无的根据了。例如,柏拉图ides理念之中及其或在我华夏意缔"易"念之中,皆存现着(言说)自然分有术玄变的含义。
所以若是不懂形而上学,要想读懂老子是不可能的,反之则易入反掌。至于何为"形而上学",巴门尼德有个定义:"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但是,这个"存在",并不是指今天认识论里所谓唯心唯物"存在",而是指谓赫拉克利特logos能量之火,即内涵于"言说"逻辑里的思维运动的动力学。(新华字典说:元,首也。我能思之灵。)
【在汉语语言体系中“玄”乃意味着形而上学入道之门,这与西方拼音语言体系有所不同。虽然巴赫二氏皆从毕达哥拉斯“数为万物之灵”神秘主义里诞生。但前者还是称“形而上学本体论”;而后者则称“自然哲学本原论”。西方二元论分裂是从巴赫二氏争论开始的。赫:火既是,又不是火;巴:究竟是,或不是?形而上学起源语言学,老子也充分利用了“道”。这是黑格尔《逻辑学》结论:我的能思之灵必受思维运动的自然律约束。并且此书,最精彩部分是它《本质论》这一章:论反映(反照)问题。关键环节乃ides(意缔)理念中纯反思规定的“实存”】
或许正是如此意义上,我将《道德经》了解为老子在天地宇宙巡游之道上与向导女神的对话录,至于引导老子踏上天地宇宙巡游之道的这位向导女神是谁,人们可以去查阅创造了我华夏的先民神话即可知晓。讲到此处,我可以断言:世上绝对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机会,来了解我们的这位先秦哲人,所作这部宇宙瑰丽奇幻多彩天书时的智慧了。
至于回到上面的问题:这个世界,本就没有时间,更无空间的那么一回事。正如何新所说的那样:“能量的外化存在导致空间的生成,而外化形成的连续性消逝就是时间。”
宇宙宿命如此,更何况个人呢!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就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治世、修行等领域,都是古人在既定的宇宙观指导下衍生实践。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如何正确地描述我们生存的世界?因为老子天然的、在哲学层面上重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要想明白《道德经》讲的什么。首先要先看《周易》。在看庄子。在看韩非子。周易思想是《道德经》的起源。
而庄子把老子说的话进行了分解,而韩非子专门写了解老一说。
知道了这些因果关系,在理解老子就容易多了。道德经不是说一件事,一个点,每一个段落有独立的意思。但也有它整体的意思。从宇宙万物,到人类生命演化发展。
是一部哲学思想。也包含了美学生命学科学。周易由有乾坤二卦开始演化万物开始变化。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最后,领相忘老死不往来。旧的结束也是又一个新的开始。周易64卦。到最后周而反复。佛家的话说取我执,才是道德经文化的最高认识。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世物发展到极点就会月圆则缺。用道指谋,做事为了完成德就是人人可做圣人,用德做人为了完成道术,圣人也可成魔。
答:《道德经》的主题思想,是老子借鉴了阴先阳后两道的天理程序和两性的核心有日主月次的变化的《时间》与不同的《方位》和不变的周律与永恒的逻辑,有天地人之三道与日月明之三德,有阴先阳后两个道和恒道。总结天理有变与不变的认知,“道:”有三元,“德”有三观,“经”有三个阶段。给人类规范出人文知识的文明辨证观念,构成了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作出了三个伟大阶段的定性和核心观念转变认知,有地道在先,天道在后必然程序的准则与标识,再到人道和平统一,崇尚正义,有尊地敬天的信仰观和共同树立起共举两性的核心价值观念,有三元共体五属具全,以理性而文明的和合观念。才有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和人类应遵循的普遍真理所在。
威海链 »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是时间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