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说,有形的东西只是实现某种功能,比方说杯子可以用来装水,碗可以用来盛饭。杯子和碗都属于“有”,但是这些有形的东西为什么可以实现自己的功能?则都是因为“无”,比方说杯子是空的,才能用来装水。碗是空的,才能用来盛饭。房子是空的,才能用来住人。所以有和无实际上是事物的两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庄子“无用之用”其实指的是“逍遥”,是一种不受某种特殊用处的解脱。他自己也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木匠和徒弟进山,看到了一棵巨大的树,但是木匠连看都不看径直走去,小徒弟十分不解,说是这么好的木材师父为什么不感兴趣。师父告诉他,这棵树看上去很大很直,其实是一株无用之木,因为其内部早已腐朽,所以“无用”。可是庄子确认为,对于树来说,没有用才是有用,正因为我没有用,才能躲过你们的砍伐。才能保持我自己的形态。
归根结底来说,道家讲有和无,讲道和德,都是辩证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来看。就像事物的阴阳两面“负阴而抱阳”,才能“冲气以为和”。
其他网友回答:“无之以为用”,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段是有无之辩。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有与无的关系和差别。先是用轮毂。
上图中,轮子中间的木条叫辐,中心圆的部分叫毂,毂的中心开了一个孔,就是“无”。有了这个孔,车轮就可以套在车轴上,车就可以行走了。就是有车之用。
埏埴是做陶瓷的工具。做陶的时候,要用泥坯做成碗盆等器物。无论什么器物,中间必须是空的,才能盛东西,就是“用”,如果做成一个实心的坨坨,就不成器,没有器之用了。
盖房子也是一样,如果只是建了一个土堆在那儿,中间没有空的地方,也就是“无”,那就没有地方住人,无室之用。
所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去打工挣了五百块钱,这是有,你有了五百块,这是利。有之以为利。你用五百块钱买了一只瓶酒,钱没了,就是无,你把钱用了,也就没了,是无,无之以为用。买来酒之后,你又“有”酒,这是你的利,有之以为利,你把酒喝了,就成了无,酒为你所用,变成了无,无之以为用。这个老子的“无之以为用”。说的是有无的关系,应该不难理解。
庄子的“无用之用”,与上述是不一样的。庄子和老子虽然合称“老庄”,他们的思想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差异。老子主张无为,但他的思想是“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思想,只不过这个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的时代,是在战国后期,礼崩乐坏的时代,庄子本人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社会现实是不满的。因此,他对社会政治兴趣不大,他的思想,不是专注于圣人治天下,更多的是专注于人自身的提升,追求精神的绝对自己,杀望人生能达到一种无所羁绊的自由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逍遥。
儒家和道家都讲内圣外王,在人格修养方面,他们都讲圣人。儒家讲三立,立功、立德、立言,为百姓造福,流传后世。道家中的老子与黄帝相联,称为黄老之术,虽然不争,大概也不排斥流芳百世。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用世”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愿意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造福,为社会所用的。套用一句现代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
庄子的政治思想,是不主张用世的。所以,他说,至人无我,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在《庄子逍遥游》中,他举了一些很大的例子,比如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不知其几千里的鲲等,来解说人获得绝对自由时的境界。在《逍遥游》的最后两段,庄子的老对手,老朋友惠施又出来和他辩论。惠子说,你说的这些,都是大而无用。我有一棵大树,叫做“樗”树。树干拥肿,树枝卷曲,虽然立在路边,可是木匠们看都不看他。这树虽然大,可是不成材。惠子这是嘲讽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
但无用,正是庄子的追求。如果有用,不就被木匠砍吗?反而不可以得尽天年了。于是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爷,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上面的这几句话,就是无用之用。一般的大树都要做栋梁之用,这就叫有用。但是,我不愿意做栋梁,为别人挡挡风,遮遮阳不也挺好吗?这就是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在庄子是一种不愿为世所用的逃避。是一种甘愿澹泊的自保。
无用其实不是真无用。这就好像有些人没有当官并不是他没本事当,而是不愿意当。这种人虽然很少,但确实存在,庄子是其一,陶渊明也可算一个。
这种不成材的树名叫“樗”,所以,后世文人自谦表达自己无能时,常自称“樗材”。
其他网友回答:这两个意义是不同的,虽然都涉及到了无和用,甚至后面的思想也类似,但仔细分析,意义确有不同。老子的无之以为用,本质是和道家的清虚寡欲结合起来了,人就像那只碗,头脑中如果被各种物所塞满,则无没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放空,才可以更好决策,才能有用。而庄子的无用之用,则是涉及的人生目的,手段和价值评价问题,那棵树在人的眼中是无用的,这是因为在人的眼中它是做为手段而存在的,体现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因而就是无用。只有从树自身来看,它自己的存在是做为目的而存在的,对它来讲,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可以超越其本身的存在,也就是有用,这就是无用之用,明白这一点,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步入了遗世而独立,超然而绝尘的逍遥之路~~
其他网友回答:谢您约题。
这两句话都是指除人类以外,无被管与管的现象存在,却生存存在的兴旺发达。
比如农田里的杂草,怎么人工消除都消除不尽,而人工种植的庄稼一个伺候不到位,顾及不到不是减产就是死亡。而人养殖的动物也如此。
这就是:山.河.田.野.林.木.草.动.物微生物等等,无人管,各个生存存在的兴旺发达现象。这都是无之以为用与无用之用,也就是天不收地不管各自独立生存存在着,且兴旺发达的生存存在着的。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本指示例。
读庄子著述,其语意背景就是自然万物无管理态,而各个兴旺发达的存在状态。
读老子著述,是柔克刚强,如风与水及气,遇硬而避,遇缝而入,避实就虚的柔软现象。
只有抓住这两大语境背景才可读通读懂庄子老子。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其他网友回答:无之,创造空间,留出余地,无是更为广阔层面的借助和发挥
其他网友回答:庄子无用之用是对老子无之以为用进一步的解释,首先要知到无是什么(或什么是无),无是虚空明,有是实色相(象),无是精神气光音,有是金木水火土,无名天地之始,无以观其妙,有名万物之母,有以观其缴,无化人之心,有化人之身,无依有而存,有依无而生,无中有,有中无,阳中阴,阴中阳,阳在外,阴之使,外而内,大而小,阴在内,阳之守,内而外,小而大,内外者司天在泉气交变,大小者负阴抱阳冲气和,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无之以为用,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一位朋友参加40年同学会回来,讲了许多见闻,其中两则似乎可作为这两句话的诠释。
其一,有位同学,为人和蔼,人缘特好,毕业后走上仕途,一路也顺风顺水,官做得挺大的,忽然辞职不干,自主创业。问他是咋想的,他回答挺简单,那条路己看到头了,而现在的路从零开始,有无限可能。个人认为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就有老子"无之以为用“的特点。怎讲,老子的无之以为用,是借助‘有‘的利,达到'无'的用。这里的无不是虚无,而是有构成的空间。一般人只看到有的利,恋恋不舍,比如混了个处长,就惦记着局长。而这位同学不同,他看到的是同事朋友之间构成的市场空间,于是当他的同事们为争下一个岗位暗中较劲时,他辞职不干,跳到无人之境中去了,结果如鱼得水。而那些盯着有的同事们,互相倾轧,头破血流。
其二,另一位同学与之相反,不善交友,特别倔。毕业时,大伙削尖脑袋想往大医院钻,他万事不求人随它去,结果可想而知,被分到老城区一家小卫生院,一干就是40年。结果大医院的中医科都撤了,他那小卫生院在他的努力下扩建成一家中医院,成为全班唯一获得名老中医称号的人,而且出了几本专著,在专业上成就最大,这很象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
庄子与老子的思想是有很大差异的,司马迁把庄子称为放者,就是老子思想的放任者。老子在空间上讲有无相生,无其实是有功能的体现。庄子在时间上讲有无废存,现在看似无用将来也许正是有用。后面那位同学正是如此,大伙都看到大医院设备全,条件好,病人多。拼命往里钻,没料到大医院患上设备依赖证,没有仪器检查,不敢下诊断。而且医院一讲效益,中医科不挣钱,病房周转率低,撤。专业医生变成打杂的,或者转行学西医。小卫生院没啥设备,检查诊断靠自己,口碑靠疗效,有了成绩就是医院的支柱人才,催人奋进,不知不觉间成就了一生。这就是无用之用吧。
其他网友回答: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好像是在解释上文中举例的“无”,说屋子因为内部无(空)才能住人,杯子因为里面无(空)才能盛水,这些无(空)都有用。庄子说无用之用,是指一棵奇怪的大树,从木材到果实到树根树皮都难以做工匠的材料,正因为没用所以没人去砍伐这棵树,这棵树才能好好地活着,指代因为无用所以才有(存活)之用。
这都是肤浅的理解,至于深意确实悟不出来。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中文表述事实存在的相关多元与多源混成运动中事实存在的有与无之间的变化关系,只能依据事实存在的实事求是什么去理解”无之以为用”才能找到进入的门道!
多费点文字表达:”无”绝非是没有的意思。而是一种对隐性存在与显性存在的共同存在的表述为”无”,这种表述就奠定了事物包括人的身体到生命及生命性能都是可以变的而奠定了事物与包括人在内的生命都是”活”的基础。与别的地方的文化中的”形”,”动”,”灵”是相互契阖的!”无之以为用”隐含着在显性存在为”有”的时候就已经是事实存在了而事实存在就不再允许在事实存在上假设了!为什么呢?如若在事实存在上再假设不管是作肯定假设还是作否定假设都是用破坏性的假设来破坏人们相互之间的以理解事实存在中有何可以肯定的共识与还存在何种不足需要进行精益改良的共识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方向,且又可以进行并行不悖的分头行事的多元混成共同的努力助推事情进程而获得成果!故事实存在的”有”是不允许在此基础上假设的道理德行大约就是这样的。假若不承认事实存在为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每个人都独尊自己的主观臆断为真,必然导致相互不承认与不认可别人的认知见解而使用假设事实存在为假的方式从中寻找并不完善的部分出来否定别人的认知见解甚至从事情的认知见解跳到对人进行人身攻击!都相互不承认对方对事实存在的见解有符阖事物自身变化中”有”事实依据的真,不仅不会有阖作的共识还会变成相互分裂的斗争甚至演变成相互仇视的仇人,那时即便在前面的共事中有所作为的成就也会因分裂斗争而遭到破坏!故以事实存在为依据的承认事实存在为真是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共识的关键因素!也是相互判断能不能共事呀,能不能组建家庭呀,能不能相互交往呀,等等的分辨处世为人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无之以为用”在处事为人方面的应用之一。
不管是事物还是生命在运行历程中都是具有”事物”还有”情形”共同混成运动状态中不断在变化的绝非是人不去动就会停止运行而在原地等你回来的,而是会在除你的驱动之外的那些多元混成运动的共同依然会继续下去的!故对于善于助事成功者来说:必须要无我识而有共识才能成为善于助事成功者的的原因就是从承认事实存在为真而别人对事物呀,人呀等依据事实存在的见解存在真与存在有误甚至还有假与劣混成的存在搅和在一起的局面才是正常局面!而人呢?就必须要修炼生命性能去使用和创造出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能分辨真假伪劣的功夫是必须要有的!自己绝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行事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事情的运行不会因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发生改变的而是事情的所有参与者共同的阖成意思,才是真正的能有所作为的助推事情发展的意思。而人的主观意识之下必然会不顾客观事实存在的共同意思一意孤行,妄图控制事情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行事的干预与干涉没有不失败的道理!德行大约就是如此的。而真实的事情运行中的存在是”有”与”无”混成的共同存在,既然”有”存在已经是事实存在了不允许再去干预”有”部分来进行破坏,就还有那些显示为”无”而隐性中还有许多可以有所作为的存在隐藏着就该从这类存在中着手助推事情发生变化!那就去助推事情中那些东西实现”从无到有”的从萌发→助长→成为有存在。这就是”无之为用”!表述是说”无”的存在状态是为有所作为者准备的可以开发利用的存在绝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用状态!
在道德经这一章中还有一些举证来证明与阐述”无之以为用”的东西。如说人们用黏土烧制的器皿都会留出空间成”无”存在状态,而人们就可以利用其无状态来盛水呀,盛食物呀,等等。就成了容器!如若那些无存在在陶器中不存在都是实体的实物还能成为容器的功能吗?盛物的功能都没有了也就成了无用之物了!只有相应的有形存在与相应的无存在的共同之下才能成为盛物的容器成为有用之器!如若不是用来盛物而是用到不适阖的地方还能有用吗?必定没有!如用来挖土?用来砍树?等等就是没有用处的东西!故人必须遵守事物自己的特性去使用才会是有用处的东西!这绝非是可以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强迫做不符阖事物特性的事就可以有用的!再如”三十辐共一毂”构成的是车轮就只有用到车上才有用途的,不能凭空地乱用!”有”只是提供了用的便利并不能决定是有用还是无用。三十辐共一毂制造出有车轮只是为用车轮提供了便利得由车有无用车轮的需求才是决定有没有用途的关键因素!谁会在车上安装多余的车轮?故只有”有”与”无”并不能决定任何事情而是需要多元混成共同才能获得有无用处的!已经有了就得承认有存在,而不再去反反复复地重复已经有,且够用的东西而应该去做那些有需求现在还是无的存在状态的东西才能获得有用!故”无之存在”为之用提供了”有用”的前景才能变成有用!
中国人善于造桥是世界公认的事实存在。是不是因为善于造桥就不管不顾实际需求而任意造桥呢?肯定不是!而是需要考虑实际需求且在无桥的地方再依据地理环境状态与人为技术状态及各种各样的建桥材料自己具有各不相同的特性将其混成在一起才能建设出具有适用功能的桥梁来方便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不会在有桥还能使用的桥上建桥。这也是一类无之以为用!
关于庄子的”无用之用”不知道前因后果的体系是什么指向故不能凭空作答。当然”无之以为用”还有许多应用方面依据事实存在的环境与条件下为达到目的需求而生成各种各样的具有各不相同特性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就变化太多了无法一一累述。
威海链 » 《道德经》说“无之以为用”,《庄子》里也说“无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