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易经是万经之首,可想:人类初始或人生之初,除了本性以外,最先感悟到的就是白天与黑夜之阴阳。也就是说,主观之人类所感悟到的客观文明之文化都是以起端的阴阳而展开。所以我们老祖先发明了阴阳之象的“太极"之符号,那可说是作为老祖先初始文明之宝库。经过初始历代祖先文明的不断积淀与收藏,可说是前秦时期社会儒学文明之结晶。随着历史进程进入春秋时代,社会关系矛盾激化,社会文明难从承受思想之发展,有些己处于原地踏步状态,许多儒学先驱们为忧国忧民而纷纷发表各自主张。故而产生了百花齐放之文明,其时老子审视天下万物运行造化之规律,纵观历史之毖端,从主观唯物观点,独特之智慧深悟并编写了《道德经》。其核心思想是明确道神为万物之源为信仰,以道造化天下万物而成法“道法自然"为宗旨,阐明人生之道的主观思想与理解客观之自然道法,并以其为用的“天人”关系的宇宙观。同时又以“道法自然″之观点,充分认识到灵性之人类必以道法而修德、以道法而规范的人道法制治理的世界观。
其他网友回答:<2>若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当解析圣人老子为何留下五千字的经文传世?而道德经又展示了怎样的世界观呢?下面听吾细细述说。
道德经由来:
春秋时期,传说函谷关守将伊喜用望气术察觉即将有圣人从东方而来。不久,果真有一老者骑着青牛,往函谷关走来。伊喜大喜,恭恭敬敬的接待侍奉老者,并苦苦哀求老者传授成圣法门,于是老者留下五千字经文,并潇洒而去。伊喜如获至宝,遂认老者为师,学习经文,并将之命名为《老子》,因为留下经文者即是鼎鼎大名的老子——李耳。后世人因经文内容划分,亦称作《道德经》。
道德经内容分上下两篇:道经篇和德经篇。
道经开篇即明义,直接用成道后的宇宙观描述这个世界的终极奥义。世界上存在的与不存在的,皆出自于——“道”。
存在的指我们所知所感的世界万物。
不存在的指比如梦中的世界一样,是不存在的。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道”是无法讲出来的,讲出来就不是道了,只是用“道”这个字表述那个终极意义。下一句意思同上。这一章是讲述这个世界是由“道”组成。
下面第二章到第十六章,是阐述修道理论和修道方法。尤其系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讲明,修道就是要修到念头虚无,静到极致,然后才有“归根”、“复命”,庄子说咱们平常人是假人,要通过修炼才能返璞归真,回归到真人来。真人者,黄帝内经上有记载: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能达到真人的程度才叫归根,复命。毫无疑问,老子就是这个程度的真人,又因他留下道德经传世,有教化的天大功德,故世人称其为圣人。一个组织因想把老子的教化思想传播给更多人,所以成了道教。
回归正题,德经篇就是具体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行事建议,给人指明,修道就要修德,德都修不好,谈何修道。为何要修德,因为德行越近于完善的人,其修道的修行就会并遂之涨,甚至修德到最高处,也是道了。如下原文:
修 之 于 身 , 其 德 乃 真 ﹔修 之 于 家 , 其 德 乃 余 ﹔修 之 于 乡 , 其 德 乃 长 ﹔修 之 于 邦 , 其 德 乃 丰 ﹔修 之 于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如一一赘述,非长篇大论不能详尽,若概括来说,道经篇讲修道的,德经篇是讲修德的。两者合一,就是教人成为德行完满的成圣方法之书。
所以道德经核心思想,是教人由凡成圣的方法。这也是老子为何留下此经文之初衷。世界观只有成道后才能明白那不能道之“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这一部不朽文,八十一化,乃九九之数。实乃得道成圣之基,其核心内含为,阴与阳,柔与刚,动与静,水火既济,合分分合之理论。前经为体,后经为用,道乃世之宝,德乃道之夲,性命之绝学,出世之天梯。它与易经参同契並称无尚至极之法要。无中生有,有中化无,无无有有,虚极静笃。
其他网友回答:顺其自然,改造自然。
旡中为有,与時具进。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和世界观主要是天道和人道。
天道的大道理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万物始于无。”说明这个世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道德经》除了阐述对宇宙的认识以外,主要中心思想就是讲了天道,人道天人合一的道理和世界观。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是说要人们不要私心杂念缠身,欲望太强。强调人们恩德布施万物而不求回报。要有博大胸怀,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上善若水”是说要有”水”一样情操,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尚贤,使民不争。”教育人们不要欲望浓重,看到大富大贵亿万豪客,也能身心安然,不起歹心。
要让人们知道”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道理。
不但人民群众知道这些道理,国家的军队也要懂得”善为士者不武”,我们的军队将领不要以强称雄,要知道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不会轻易战争的。
在《道德经》里的这些论调就是对世界观所阐明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致虛极守静笃”的道教方法,使天下达到和谐无争的社会家园。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在春秋时期,老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围绕着“智者无为”的个人哲学态度,对于道德衰败等现象做出了个人的评价。《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清静无为,不以主观意识为左右,谦虚不争。
大道的核心内涵在《道德经》第一句话中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就由此介绍了道的一个内涵,道是《道德经》的核心问题,他在天地未生成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宇宙之中。当天地生成之后,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一个作用,贯穿始终。
很多人想把道想象成一个模样,但是我们却无法将道正确的规划于某一种类别之内,当你带着这样一个思维去想象道的时候,其实是背离了道的客观存在。
道是一种无形无声的样子,他没有具体的概念,也没有局限性,因为它就是自然规律,它生成万物,养育万物,没有自以为傲。
我们可以把道理解为一个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他伸出天地万物,而它的原始却是空无,我们想认知大道的时候,就要抛却私心杂念,用一种看似飘渺虚无的状态去认知道,把道想象成自然规律的一种法则。
在《道德经》中就认为道的一个规律,就如同水一样,具有最高的一个德行,有宽广的胸怀,谦虚的品格,有宽厚的作风,这是接近大道的一个本质,这也是人类最应该效仿的道的德行。
具体的说,就是心胸要像水一样宽广无边,要懂得谦虚,不要处处与人争得高低,要择地而居,老实厚道。
水是有灵性的,它遵循自然顺势而为养育,自然没有与人争,也没有居功自傲,不但成全了别人,也保全了自己,但是谁都离不开水,这就是水独有的一个魅力和收获。
我们像水一样以谦虚的品德去做事,就能符合了《道德经》所说的一个真正理想。
道与自然的关系《道德经》认为:在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次偶然的发生,偶然的出现。
他们在虚冷清冷的自然之中,如同一时的过客,不能对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有所影响,也不能构成任何重大的伤害。
自以为丰富多彩的瞬间,生命在大自然中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所以所有的生命在当下的存在,都是应该持守本分,而非横行霸道。
这就是生命与道最好的一种和谐共存的方式。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的《道德经》由道经与德经两部分组成。其道经中的‘无为’是它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类最早的辩证唯物史观,无为即是道,道即是无为,慨念很抽象,我们只能从概念上意会的加以认识和理解。宇宙天地万物一切从无中来,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符,又与自称为(神)的创世说截然不同。无,可生有,有又可生无,相辅相成组成同一事物,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老子的自然宇宙之道。
‘无为而治’是老子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提示人的行为既要不可为而又可为,要顺其自然而为,不可逆道而为,柔以克刚的‘上善若水’是其一意。
其他网友回答:核心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段的與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和正义,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
核心思想,宇宙观,世界观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三个单音节词来概括:慈,俭,让。
慈的核心内容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俭的核心内容:如何守慈即为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让的核心内容:不争即为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倡导的宇宙观:"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倡导的世界观:阴阳对待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请!《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宇宙万物由无极与太极派生和演变而来的,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广有无相生,难易相承。以道莅天下,无往而不治。从物质世界、生物世界、人类世界、粒子世界、量子世界、精神意识世界的起源及发展变化历程来看,都印証這一核心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道德经》的宇宙观与大爆炸理論相佐,认为宇宙万物是从无极零而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這句话极形象地描绘出了太极图;中华先民认识了零,阿拉伯人发明了零,玛雅文明也结识了零,是非常了不起的。《道德经》的世界观认为上善若水,凡事亦用空无的态度处理,不可枯执,不要钻牛角尖,看淡得失荣辱,水到无尽处,坐看云起时。
威海链 » 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