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雅俗共赏”是个伪命题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雅俗共赏,语出明代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这里先强调一下,雅俗共赏是个褒义词,辞海的解释是――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本就应该是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也理当是可以雅俗共赏的。抱庸之前在多篇拙文中已作出论证和阐述,于此再作重申――书法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书法艺术是大众的艺术。

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要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而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大众。例引两证:①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家说它好,大众也说它好,这才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检验的雅俗共赏的好作品。②反观今日有些标价很高的书法作品,书协里有些人捧,收藏家有人炒,仿佛这类作品就是神品、作者真是大师了,我看未必,这要由时人和后人来评判。老百姓看不懂的书法作品,至多是一种商品,它就做不到雅俗共赏,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优秀的书法艺术一定是具有最大规模的受众,是为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书法精英论有一定市场,有些人总是想把书法艺术无限拔高,高耸入云,甚至将书法艺术与人民大众对立起来,这是历史观出了问题,根本没有搞清书法从何处来、要到哪里去。悖离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一切艺术,必将被历史所逃汰。一定意义上,这正是空头理论家、收藏家、投机商人的盅心之术、营销策略。

雅俗共赏的俗,不是俗气,是大众化。抱庸看来,这其实才是艺术境界的最高标准。



抱庸妄谈。

其他网友回答:

<2>雅俗共赏,实际是很难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誉满天下,借用田蕴章老师的观点――王的字比张芝、怀素的字规范、易认;也就是张芝、怀素的字,太草太狂放,也太雅了,以致于大多数普通人都不认识,都欣赏不来!王羲之的字也比颜真卿的秀美,颜真卿的行书,可能用壮美来形容了,有点偏于阳刚――而若与赵孟頫比较,王羲之又比赵孟頫的字要阳刚,赵孟頫的字偏柔了一点。

也就是,王羲之的字――恰!到!好!处!

这个恰到好处,雅俗共赏,在我看来,背后的审美就是――中庸式审美

这个审美哲学,书法上可以理解为:不真不草、大众能看懂;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秀丽的一面;变化多,能玩味~

如此说来,可以称为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也是大多数练字者的追求的――

以硬笔行书为例,在我看来,太刚太柔、太楷太草都不好!

太刚,整体上一定刺眼,写着也累,尤其是保持实用速度的书写。

而太柔,往往是主笔不突出,中宫没收紧,又显的没力度,这样写,行书也会状如算子的。

初学的朋友,很多把字写得有力度作为目标,但是练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现,锋芒毕露,不但刺眼,快写时也会很累的~

太楷,写着略慢,缺点流畅感;太草,又少点辨识度;

所以,行书,若能张驰有度,刚柔并济,不真不草,也是有助于使字变得雅俗共赏的,有助于满足大众审美的最大公约数的,而且,写着有节奏感,不累。

雅俗共赏,也是一种中庸,以上,只是个人陋见,请方家指点――

其他网友回答:

诚谢悟空邀請:书法真的可以雅俗共賞的吗?答:可以的!、只是社会、世界上需求、上至官商名流、下至公司全民、对:书法、书画艺术、有着不同要求和欣赏能力、時代及市场、人民的需求!但在收藏界里:只有顶尖的:书法、国画艺术、大名家的作品才可流存于世。謝謝各位️

标签: 雅俗共赏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