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在各类古装影视剧里,千军万马大战的场面,常叫“军事粉”看得激动人心。但以古代士兵的体能水平,这种激烈的战斗,往往能持续多久?南宋英雄部队岳家军的“颖昌之战”,就是生动说明。
公元1140年,刚刚取得郾城大战胜利的岳飞北伐大军,又遭到了严峻考验:刚吃了血亏的金兀术,又率领十三万大军直扑颖昌,岳飞闻讯后急命长子岳云率岳家军增援。七月四十日,岳家军与十三万金军在颖昌展开大战:在己方兵力严重劣势的情况下,岳家军愤然亮剑,岳云亲自率领八百骑兵向敌人发起冲锋,步兵从两翼向敌包抄,激烈的战斗从早晨开打,前后血战几十个回合,到中午时十三万金军终于崩溃,再次被岳家军杀得大败。
以不完全统计,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岳家军此战缴获金军战马三千匹,击毙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俘虏金军各级军官七十五人,阵斩金军士兵五千多人,俘虏两千多人。这样一场过程激烈且战果颇丰的大战,拢共打了一上午。
而关乎唐朝国运的香积寺之战,战斗时间也差不离:公元757年九月二十七日,集合了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嗣业等大唐名将的十五万唐军,在长安城外的香积寺,与十万叛军进行殊死搏杀,意在一仗收复长安。双方从当天中午开打,战局也一波三折,凶悍的叛军一度打乱唐军前阵,幸亏悍将李嗣业率领长刀兵殊死拼杀,才惊险稳住阵脚,仆固怀恩则率领骑兵绕道叛军后方冲杀,终于将叛军打垮,一仗歼灭六万叛军。
这样一场双方都伤亡惨重的大战,从中午打到黄昏,基本打了一下午,和颖昌大战的时间长度类似。
乍一看去,古代这些千军万马的决战,时间远比很多军事迷想象得短。但如果看看古代战争的体能要求,就知道打这么长时间,已是真不容易。古代的战争,并非武侠片里的“单挑”,相反却是千军万马排成各类阵势,以整齐的队列和娴熟的配合投入战斗。一万两千人规模的唐军,要配备七千五百领甲、一万两五百条长枪和一万口佩刀,普通宋朝步兵的盔甲也在50斤以上,穿这么重的装备在一上午完成这么多战术动作,没有好体能根本不可能。
所以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许多强大的虎师,都是靠“体能制胜”。比如颍昌之战里被岳家军打崩的金军,之前就一直以“恐怖体能”著称。岳飞同时期的另一位抗金名将吴璘,就曾亲口描述过金军的体能水平:他与兄长吴玠早年与西夏军作战时,往往一个回合就能与对手分出胜负,但遇到“体能爆表”的金兵却不同。这些金军各个吃苦耐劳,战场上向你反复发起进攻,擅自退后的人会被处死,宋军为什么老打败仗?就因“不及金人之坚耐”。
可是,就是这样一支以“坚耐”著称的军队,面对意志力与体能更加强大的岳家军,却还是无奈败下阵来,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理解这一幕,也就能理解为何这几仗打完后,金军那边已是“此间震恐”,不但想放弃中原,还拼命把藏在燕京的珍宝北运。更不难理解岳飞蒙冤遇害六十年后,金国皇帝还在感叹岳飞“威名战功暴于南北”。更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桧一伙,要大肆与岳飞有关的档案文件。
看看“体能差距”就知道,他们到底在怕啥。
而在沙场的决胜阶段,“体能”也在很多时候,扮演了胜负手的角色。比如西汉“飞将军”李广的的右北平之战:当时李广与“活地图”张骞带兵从右北平出击,可出发就狂奔的李广,陷入了四万匈奴左贤王大军的合围。李广率军苦战一天一夜,面对十倍于己的对手,硬是顶住了匈奴的猛攻,成功等来了张骞的援军。可此时李广部已精疲力尽,匆匆赶来的张骞部也人困马乏,无力发起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人撤退,痛失聚歼左贤王的最好机会。
而很多经验丰富的主帅,也都高度重视体能的作用。安史之乱时,唐将李光弼镇守太原,即将迎击来犯的叛军,有人主张趁叛军到来前加紧抢修城墙,李光弼却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白白消耗了体力,等着敌人打来后,就根本没有反抗能力了。而后在李光弼的仔细运筹下,养精蓄锐的唐军奇招迭出,成功击败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安史叛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胜利。
明初战神徐达与元军的定西之战,更是“消耗体能”的妙笔。当时明军与元军隔着定西的峡谷对峙,双方相持不下。徐达就故意安排明军昼夜不停擂鼓,令元军无法休息。然后在元军人困马乏时发起进攻,一口气俘虏尽十万元军,打赢了明朝西征战役里的关键一战。明军当时强大的体能水平和意志品质,才是这场胜利的关键。
正因为体能有着这么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军队,都把“强化体能”作为训练重点:《墨子》里记载,春秋晚期称霸天下的吴国军队,一个重要的练兵绝招,就是全副武装的士兵,一口气奔跑七百里再宿营。明朝大英雄戚继光,还对体能训练进行了细化:训练时傻跑不行,必须要学会负重跑,而且要循序渐进增加重量,如果士兵能做到跑一里地脸不红气不喘,那就是合格好兵。
也正是因为这一代代军事家的智慧,令古代中国军队的“体能训练”越来越规范化,然后有了许多惊艳历史的沙场奇迹。但同样需要说的是,仅仅有严格的训练规范制度是不够的,有时再好的制度,也拦不住一支军队的衰败速度。
典型就是北宋军队,北宋的禁军,号称“国家养兵”,但训练制度也同样严格,基本每天都要操练。早期的宋军,也以体能爆表著称,甚至在宋辽战争里,创下过十天急行军后立刻投入战斗,迅速暴打辽军的奇迹。为了让宋军体能状况保持在巅峰,宋朝还曾有过奇葩规定:每月禁军领粮食时,城东的兵去城西领,城西的兵去城东领,而且不许雇人雇车,就要靠个人肩扛背驮,把两石重的粮食“绕城”领回来——就为了练体能。
可到了北宋末期,这严丝合缝的训练制度,还是变成了笑话:训练稀松的宋军们,有的马不会骑弓不会开,领粮食都干脆找苦力代扛。如此聪明操作,日常能过舒服日子,等金军打来后就抓了瞎:金军南下时,许多奔赴前线的宋军禁军士兵,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见到敌人就腿软,然后就不出意料被打垮,叫文恬武嬉的北宋,吃到了靖康之耻的后果。这场灾难,说起来也是“体能差”惹的祸。
以这个意义说,想看懂中国历代的兴衰,“看体能”就能看懂太多东西。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录》《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体育史话》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都知道,终极格斗冠军赛UFC,是美国的一项混合武术格斗赛事。每局5分钟,共3局,也就是一共搏斗15分钟,中间还有休息。
大家知道,敢于参加UFC的都是格斗高手,基本都是壮汉。
即便如此,也只能维持15分钟搏斗而已。
要知道,他们还是徒手,而且只需要分出胜负即可,不需要真的拼命杀人。
如果是穿着厚重的衣甲,拿着沉重的武器肉搏,能够坚持超过3分钟就是奇迹了。
这种战斗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兵团对战,一种是小分队对战。
对于大兵团作战中,对于每个士兵而言,真正需要你格斗的时间也只有3分钟。
大家都看过电影《角斗士》开始,日耳曼人和罗马军团厮杀的场面。
一旦双方短兵相接,士兵同士兵用冷兵器肉搏,通常1分钟内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实际上基本30秒内就有人倒下。
如果你能持续战斗15分钟以上,恭喜你,你比李小龙还厉害。
另外则是小分队作战,这倒可能时间较长,尤其是骑兵作战。
小分队步兵作战,也是瞬间就会有死有伤。
但骑兵作战,通常首先会互相射箭,这就存在射中和射不中的情况,时间会比较长一些。
但骑兵之间搏斗,基本也是几秒钟就分出胜负,坠马的人不死也残废了。
其实对于古人来说,战斗本身没什么,一瞬间就会结束,关键在于无休止的行军才可怕。
以秦国统一六国来说,秦军就是靠一双胶板走遍半个中国作战的,比今天的驴友牛百倍也不止。
其他网友回答:按照民间传说,冷兵器时代最厉害的战将非赵云赵子龙莫属。
北洋军第四军军歌这样唱道: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阪坡前逞英雄,战退千员将,杀退百万兵,怀抱阿斗得太平。
千军万马之中,赵云身穿白色战袍,胯下骑着一匹白马,怀抱刘备的儿子阿斗,使动一杆龙胆亮银枪,上下翻飞,如入无人之境,杀得曹兵胆战心惊,血流成河。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因为,在现实世界里,别说千员将百万兵,即使是五百头猪让赵云杀,恐怕也会手抽筋。
相比于三国演义,《史记》的记载更为靠谱。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军在垓下,陷入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少数骑兵趁夜突围。
当汉军发觉后,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穷追不舍。
项羽眼看不能脱身,干脆就勒住缰绳,他对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之久,大大小小的仗也打过百余次,很少失败过,都是为了把对方打得满地找牙,跪地求饶,从来没有失败过。”
“现在我穷途末路,不是自己无能,是天要亡我!”
“现在我要杀他们个人仰马翻,用事实来证明我说的话!”
于是,项羽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几百名汉军,就算三百人,每人五秒钟,也大概需要半小时时间。
换言之,像楚霸王这样的千古名将,“激烈战斗”的情况下,至多能连续作战不超过一个小时。这是因为,问题的前提是“激烈战斗”,不是军事演习,也不是武术表演。
既然是战斗,是你死我活的,大家都要竭尽全力,不能有丝毫的怠慢,你在杀戮对方,对方手里也不是端着豆腐,也手持兵器,他们不会坐以待毙,要拼死反击,不能给对方丝毫可乘之机。
男人们没有几个不喜欢看球赛,足球运动员都经过长时间的体力训练,吃的东西比过去的皇帝吃的还好,专门有营养师给配菜。
足球运动员的奔跑能力、爆发力和耐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一点都不会比古人差。
而且足球场上,有前锋、中锋、中场、后卫、边卫等不同分工,球员都不是不停奔跑,他们都会根据比赛程度调整自己的节奏。
但是足球赛还有个中场休息,不然的话他们就坚持不下去,动作变形或者抽筋。
虽然足球运动员是用脚,古代士兵是用手臂,但是比较起来,还是用手臂的古代士兵更累。
手里的兵器怎么说也有五公斤重,而且要不停地挥舞,不但要找敌人要害,还要防备敌人、保护自己,心情高度紧张。
而且战斗的时候,不是比武,是没有规则的,大家都要不定变换位置,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敌人要从不同方向出现,你要在挥舞兵器的时候,还要不停地扭动腰身,体力消耗更大,更容易疲惫。
一般情况下,普通士兵能坚持半小时,已经是奇迹,肯定会累趴下。
臂力和耐力更好的战将,也许会坚持更久一些,不会超过40分钟。
退一万步讲,即使在你面前安排几百个赤手空拳的人,被捆绑着,当你的活靶子,让你随便刺杀,又能杀死多少人,又能坚持多久?
每刺杀一个人,都要用力;拔出刀具的时候,也要用很大力气,不然的话,刀具会被紧紧地吸住,把不出来。
杀人,也是个力气活,要不了一个小时,也能把你累趴下。
即使按照演义的模式,古代战将在一起单打独斗,也就百十个回合。
在《三国演义》中,单挑达到一百回合的有太史慈对孙策、关羽战黄忠以及关羽对庞德等。这几场单挑都中途没有休息。
至于逾二百回合的只有两场:许褚与马超之战,以及张飞挑灯夜战马超,
逾二百回合这两场单挑,敌我双方均有中场休息,并替换马匹才能战至二百多回合。
两场战斗中马超都是主角之一,足以证明小说中马超的实力,与张飞更是入夜后挑灯再战,非常夸张。而连续大战三百回合则没有记载。
那么一个回合是多久呢?众所周知,骑兵是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才推广的。
在此之前,两国军队打仗,要么是步兵,要么是步兵乘着战车较量。
当时打仗都是士兵在战车上高举兵器,双方的战车同时向对方疾驰,相遇的瞬间,双方士兵把握机会刺向对方,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战车冲过之后,然后停下来,调头之后,再冲向对方。
双方战车每接触一次,为一个回合。
战车时代一个回合,大概需要五分钟到十分钟;因为战车速度要得到时速20公里,按照惯性向前冲,冲出30米到50米左右,然后停下来再调头,再冲过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骑兵战马一个来回冲锋,你冲过来,我冲过去,双方刀枪交汇一次,被称为一个回合。
然后双方站定,总结一下经验和对方的破绽,再来较量。
一个回合如果慢的话大约需要一分钟,快的话30秒。
就按照两分钟一个回合,马超和许褚 的世纪之战,耗时也就400分钟,7个小时。
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的较量不是连续的,有快有慢。如果不停地较量,一个回合30秒,两百回合耗时6000秒,等于100分钟。
按照这个结果,比较接近人的实际体力。
那些双方部队杀到天昏地暗才鸣金收兵的,不是运动战,就是车轮战。双方士兵列成阵型,保持几个梯队,保留预备队,一轮休息一轮冲锋,还有的去吃饭甚至睡觉。
当然了,替补队员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我们所叙述的,都是推断,在史书中找不到确切的记述。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都是攻城之战,攻坚之战,双方士兵手持兵器近距离拼杀的战争,大多是遭遇战,伏击战。运动战不多。比如爆发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的松锦之战,是在明军守卫的松山城、锦州城进行的。
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是在北宋首都汴京城下进行的。
宋真宗时期,澶渊之盟的签订,也是在澶州城被辽国围困的背景下进行的。
当时辽军围困了澶州城,形势对宋军不利,当时宋真宗就在城中,宋军士气高昂。
辽国兵力虽然占上风,但他们也有短板——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萧太后本身也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见辽军初战失利,加上孤军深入,恐难取胜。于是就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赴入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于是澶渊之盟就这样诞生了。
导致明英宗被俘的土木堡之战,不是一场攻坚战而是一场运动战加伏击战。明军在太监王振的指挥下,随意更改行军路线,让明军人困马乏,再加上天气不好暴雨交加,明军不战自乱,给了瓦剌袭击的机会。
古代战争主要要攻城,因为战略物资和粮食都在城中,对方的军队也在城中,战争的目的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获取财富和领土,不占领城市,这些目的一个也得不到,部队没有战略物资连立足都做不到。
因此中原地区军队作战,冷兵器直接交锋的现象不是普遍的。
但是在游牧民族军队作战时,运动战比较多,因为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以骑兵见长,战斗作风勇猛。
如果是两个游牧民族交战,那就更精彩了。1211年(大金大安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六年)八月,成吉思汗指挥20万大军集中金国50大军在野狐岭进行一场血战。
这场战争完全是冷兵器硬抗,是体力和技术的较量,精彩程度可以想象。
成吉思汗带兵追击金兵到野狐岭的时候,由于地势险要,金兵居高临下,给蒙古军队造成重大损失。
蒙军杀红了眼,全部下马步战,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锐气杀如金兵中军大帐,指挥中心被打掉,金军群龙无首,一败涂地。
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杀,死者蔽野塞川,蒙古军乘胜追击,伏尸百里。
最后金军总指挥完颜承裕带领数万残兵败将来到折叠浍河堡,双方展开决战,整整厮杀了三天。
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持续时间最长了的决战了。但是他们总是要吃干粮、喝奶的;晚上总是要睡觉的。
事实上,冷兵器时代激战中,在厮杀中能活30分钟也是奇迹,不被周围的敌人砍死、射死,也会被累死。
其他网友回答:我家历代先祖,都将从军作为家族事业的选项之一,据家族遗留下的信息记载:
1,未经训练又不会武功的士兵,持刀出击,一次只有十至十五击。也就是说,这样的士兵,一次持刀与敌人对战时,大概连砍十至十五下,就不行了。这还是他连续持刀拼杀的过程中,没有被杀的理想假设!按现在的时间推算,顶多也就二分钟左右!
2,经过严格训练的健卒,持刀出击,一次只有三十至四十击。也就是说,他在不战死的情况下,持刀拼杀,按现在的时间推算,顶多只能维系五分钟左右。
3,会武功的精锐,持刀出击,一次有二百至三百击。也就是说,他在不战死的情况下,持刀拼杀,按现在的时间推算,能维持一个多小时。
4,猛将出击,一次有五百至九百击,在不战死的情况下,按现在的时间推算,能维持3个小时左右。
古人重视军人的战斗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作为排兵布阵与战术安排的参考。
古人利用战阵、战术,来有效减少普通士兵,连续持刀击杀的次数与频率,借机让普通士兵得到喘息,以便能延长普通士兵的作战时间!
排兵布阵丶战争、武术搏击丶对抗厮杀,都属于武道,武道的关键在于“御”。也就是说,保持最持久的防御力,才是关键。在保持足够强足够持久的防御的同时,找机会击杀敌人,或者是拖垮对手后,将其一举击杀。
真正厉害的古代名将,往往冲锋陷阵打了一辈仗,身上也不会留下什么伤痕。真正厉害的古代将帅,往往其军队的伤亡,不会太大!因为他们对武道的“御”,理解得很透彻!
其他网友回答:既为冷兵器,那就是古代。士兵能在激战中坚持多长时间,基本取决于四大因素:(1)有无铠甲;(2)体能;(3)训练;(4)什么形式的战斗,是结阵而战,还是无秩序的混战。而这第(4)条,尤为重中之重。
且来逐一分析,看看笔者所说是否有理。
士兵有无披甲。(1)披甲上阵战斗与无甲上阵,完全是两码事。
披甲耗体力更大。而古代战争中的选锋陷阵者,又往往身披双层重铠,那是极耗体能的,这些人都是千里挑一的骁勇壮士。
例如:
三国.曹操与吕布濮阳之战。
曹操率数千人夜袭,天亮后被吕布三面包围,陷于苦战中,由清晨至中午,曹军昼夜激战不停,士卒疲惫而气沮。
于是,曹操决定募陷阵勇士进行反突击以振作军心。
数千人中只选出了以典韦为首的数十人,这数十人,人人弃弓弩、身披重衣两铠,手持长矛撩戟,是专门进行徒步白刃战的重铠武士。曹军的防线哪里告急,这数十人就从哪里发起反突击,一场场小战斗的胜利,振奋了全军士气。直到近黄昏时,吕布退兵。其事见《三国志.典韦传》。
由此可知,能披双层重铠参加激烈战斗的,平均数千人里面,也只能挑出数十人。
而铠甲虽沉,但普通刀箭难伤,能保证安全,反而能在战争中坚持的更久。
(2)那不披甲怎么样?
不披甲,虽能省了体力,但是战场上刀枪乱戳,箭矢横飞,无甲者往往心生恐惧。
人一恐惧,大力士也难免慌乱之下,瞬间腿软而没了力气。
所以,千万别迷信古代真有什么高深武功。
隋末,瓦岗军火拼,李密杀翟让,当李密埋伏的数十名甲士涌出时,以武艺称雄瓦岗的单雄信,惊恐之下,唯有伏地乞饶。
单雄信为何如此不堪?
是因为他是跟着翟让来赴宴吃酒的,所以没有披甲。而没有披甲的武林高手,任他一身武艺,在十数甲士面前,若不想死,就只能束手就擒。
没有铠甲的士兵去与甲士对抗,在冷兵肉搏战中不是被杀,就是信心崩溃而逃。
由此,冷兵器战斗中不披铠甲,虽能身轻了,却无法在激烈战斗中坚持太久。
个人的先天体质。身体的先天体质很重要,而每一个人的体质也是不同的。
同样的训练,不同的人,耐力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能选为战兵,体质都是具备的,那么归根结底还是看训练。
训练是否充分。训练充分可提高战斗体能,所以,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艺高人胆大。
只有通过充足的训练才能有娴熟的武艺。武艺强了,信心也强,然后信心可以催生出胆气。
胆气充足了,才能爆发出力气,然后才能在激烈的战斗中不慌不忙,合理分配体能,才能坚持更长时间。
以现代人体能为例。专业拳手徒手格斗,自由搏击类最多五回合,职业拳击最高十二回合。能打满全场的,发力轻重结合、体能分配很关键。若是全力猛攻,一二回合就会耗尽体能,哪怕他是职业运动员。若是普通的身强体壮者,一开打就猛抡王八拳,半分钟不到,就会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没了力气,瘫倒在地。
就好比一个老练的拳王,打满十二回合,还是后劲不竭。
秘诀就在于,只有娴熟的武艺,才能在战斗中调节自己的体能。这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样的战斗方式。士兵在激烈的冷兵白刃战中能坚持多久,决定性因素就是:
是成建制、有组织、队形完整的有秩序战斗;还是组织指挥已混乱、阵型溃散的无秩序单兵混战。
古代的冷兵战斗,决不是一开打,双方士兵高举着刀枪蜂涌而上的,那叫土匪群殴,而不是军队打仗。
军队与土匪的不同之处,就是军队的一切行动,包括战斗中的攻防进退,皆有法度与号令。
(1)无论战斗多激烈,军队的每一支参战队伍单位都会保持好队型,闻踩着鼓点推进,闻锣响而退,千百人同步,这就叫结阵而战。
这就是古代战斗之法中的“三呼三击”。
以一支兵力一千人的队伍为例;
他投入战斗时,必然会分成战锋队,驻队、机动预备队等三部交替进入战斗,以保证士兵体力,以及战斗力的持续性。
这样的军队,不论士兵疲劳与否,依靠良好的组织秩序交替战斗,能打上一整天,也能坚持下去。
古代兵法著作《李卫公问对》、《练兵实纪》等书,都有叙述。
(2)组织指挥溃乱的混战。
古代战争中,常有一千正规官军结阵突击,就能击溃数万土匪乱兵的战例。
这是因为官兵是有秩序的战斗,而土匪却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仅凭血气之勇的乱战。
无秩序的土匪,打仗没有队形,也没有统一的旗帜号令,凭着一股血勇一窝蜂的乱冲。
如果对手弱,打得顺利,那么土匪乱兵会越战越勇,仿佛力气用不光似的,人人争先而上。一旦遇上战斗不利时,哗啦一下,数万人丧气,顿作鸟兽散。
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以强弓硬弩与长枪大戟的甲士结成军阵平推过去,再凶悍的土匪也会立即胆战心惊,然后意志崩溃,全。
所以,陷入混战状态,人自为战的士兵,是最不能坚持下去的。
哪怕他武艺娴熟,只因为与队友失去了相互协作支援,乱军之中的士兵是最容易惊慌而丧胆的。就算武林高手与百战大将,也撑不了多久。
例如:
三国末期,蜀将姜维与魏国大将钟会密谋自立,事泄,魏国诸营军士结队来攻辕门,姜维与钟会猝不及防,率左右卫土陷于乱军包围之中各自为战。
没几下,大将军钟会就让人乱刀剁成了肉泥。
而素以勇武闻名,武艺出众的姜维,格杀魏兵五六人后,也力尽而亡,想来也最多坚持了片刻而已。
事见《三国志.钟会传》。
那么,这二位大将军何以如此不堪?
就因为来他二人是措手不及,没有准备就陷入了战斗中。而汹汹而来的魏国士卒,虽号为乱兵,却是整队整队杀上来的!
有备而来,去打无备之人,自然是如同摧枯拉朽。
所以,这冷兵器战斗,士兵能在激战中坚持多久,情况不同,结果不同,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
(图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有些人,从出生起就从来没打过架,但评论起来信口开河,滔滔不绝,说什么大战三小时,说什么从白天连续作战到黑,其实这都是不靠谱的。
实际上,打架也好,打仗也罢,只要是要靠力气来战斗的,都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
1、破晓君从小打架不少,也总结了不少经验,如果在10分钟之内解决不了“战斗”,后续就持续不了多长时间的,这就是所谓的“力竭”。
如果在高密度挥拳的状态下,能撑住5分钟,那绝对算是体力相当好的。
也许这样说来,大家不信。
如果大家要参照,可以看看武林风或者昆仑决,那里面可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三个回合下来,也就是9分钟,很多拳手出拳都变得软绵绵的了。而且,这些拳手每回合中间都是有休息的。专业人士都如此,一个普通士兵又岂能强很多呢?普通的士兵,比专业人员的坚持时间,只会更少,不会更多。
可是,在战场上,会不会给你休息的时间?不会的。你拿着大刀放开了砍,周边有很多敌人,你来不及休息,你只有想法保命。
2、穿着盔甲,挥舞大刀和长枪,能坚持久吗?很难。如果能连砍5个人,那就是高手了,如果能砍十来个人,那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
因此,就算是古人天赋异禀,能力突出,能扛着大刀长枪连续作战半小时的,少之又少,半小时就几乎是极限了。
有人说了,你说得不对,古书里不是常常写道“连续作战”,一战就是几天几夜。
只能说,书里写得比较夸张,论坚持能力,给你一个机关枪,你都做不到连续射击半天,何况扛着大刀作战?
古书里的连续作战,只是说的整体战役,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比如说轮番进攻,比如说弓箭手和长强手的配合,比如说快速的包围和伏击。这里面有很多的调整机会,有恢复体力的时间。
所谓的少数人被敌军包围,连续作战一整天或好几天,这是很难保证的。如果包围圈够小,没有充足的缓冲和休息时间,那么最多半小时到一小时,小团队就该整体上西天了。
如果包围圈够大,里面的人有调整和休息时间,轮流抵抗敌军的冲锋,那么坚持一两天,甚至三五天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说,古人说的日夜作战,主要指的是一场战役中,互相对垒,没有撤出战阵,轮番数次的冲锋和攻击,夹杂着休息和调整。
而手拿冷兵器,如果一直在作战,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左右,统统会撑不住,统统会去见阎王了。
其他网友回答:没有办法给你说个准确的答案,你这说法太宽泛了。
你得分情况,你所说的激烈作战究竟具体指什么?是指站着等着别人撞上来呢?还是说跟人家比赛跑的?战争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拿着黄金定律往上面套根本就不可能成功,情况多的可能有点超乎你想象。
比赛跑,确实比不过,古代的士兵,尤其是一些精锐的军队,虽然在这方面确实有练过,但是跑步嘛大家都懂,真要跑起来没跑个多长时间,基本上就已经快喘气了,此时再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时间也就十几分钟左右,这一点大家都懂。
比如说古代的魏武卒,还有当时斯巴达的重步兵方阵,记录比较详实的就是戚继光炼的戚家军,具体一点儿就是小跑1km不能喘气儿!如果小跑1km喘气的话,军法伺候,这一点,即便是戚继光的干儿子,也曾经因为这个事情受过法。
从两军相遇到双方之间冲锋,然后途中解决战斗,在这期间如果只有几分钟的话时间确实不够,这体力太差了,你等着被人屠宰吧!真正要发动冲锋的时候,偏偏是在最紧要关头,也就是战争很有可能在这最后几分钟之内解决,所以此时发动冲锋然后解决战斗!你要真的想让自己的士兵不断的发起冲锋用来冲垮敌人,那你这确实有点异想天开的意思,所以我也很理解某些人说的打架嘛,就打个几分钟就差不多了这种事情,不是打仗不是打架,敌进我退,一退我进互相之间拉扯个半天,这都很正常的事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温泉关,波斯帝国的大军猛攻温泉关几天几夜,愣是没把温泉关打下来,反而成就了《斯巴达三百勇士》的威名,当然根斯巴达三百勇士一起防守温泉关的,也有很多希腊联军,但在正面真正抵抗。波斯帝国正面猛攻的肯定就是斯巴达的重步兵方阵,(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因为其他的军队都没这样的能力。虽然说在这其中可能让他们休息了一会儿,但是不间断的攻击不间断地派自己的军队进行分波次进攻,这一点作为人数比较众多的波斯大军是肯定能办得到的,而斯巴达的士兵在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过。
在一个优秀的斯巴达的士兵教官面前,首先得训练一个士兵的赛跑能力,怎么讲呢?就是一个士兵背上全套的斯巴达的作战装备,一面大盾牌一把刀,然后再加上一些盔甲,头盔之类的东西,这样的一个士兵必须得保持奔跑,然后迅速投入战斗,能够坚持长达十几分钟的激烈战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作用了地形之利,以逸待劳,那帕拉米拉一役。
熟悉世界史的人都知道这场战役,这是亚历山大最后击败波斯帝国的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里面,波斯帝国的皇帝大流士三世及接起了举国制冰盒,当时远征的亚历山大兵团决一死战,亚历山大的兵团一共就只有数万的步兵,再加上一些骑兵部队,等到亚历山大的骑兵部队脱离了步兵方阵之后,大流士三世直接派出自己的几十万的不齐混编兵团去和这几万的亚历山大的步兵方阵,也就是马其顿兵团进行对决,马其顿兵团已经把自己的兵力拉到了极限,但是仍然没有办法全部挡住波斯帝国的进攻,很多波斯帝国的部队都已经超厚,在这种情况之下,亚历山大在只走了波斯骑兵之后率军直接终突了波斯的中军方阵把大流士三世给吓跑了,然后回头又救了自己的不对,要知道这是其中马其顿的兵团,没有地形掩护,没有兵力优势,甚至于已经被对手给包圆儿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马其顿的兵团必须要等到亚历山大解决完大流士三世然后再赶回来回援!这中间得多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面波斯的军队肯定是不停地朝着这些步兵方阵发动进攻,此时马其顿兵团是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面一直处于激烈战斗的状态!
那这种情况怎么算呢?具体的战力还有很多,你比如说李陵的5000丹阳兵,以及隋文帝时期曾经有一只隋朝2000人的部队面对10万突厥骑兵的进攻,一路跑到了长城关口面前,结果进不了长城,然后一直在被突厥骑兵屠杀,但是打到最后打到突厥骑兵自己害怕,跑了,这2000多人只剩下200多人。
所以说人的极限不能够用一个具体数值来代替,这东西你又说不清楚,还有就是你这激烈战斗的时间也根本就说不了,如果你说这些东西不是激烈的战斗的话,那我告诉你,就这最后一个例子,指挥官身上三处贯穿伤!整个人就像从血泊里面捞出来的一样,李陵那个打的就只剩下来400多人!
其他网友回答:<2>题主没有说普通士兵是古代还是现代。我就以古代士兵为例:在古代士兵分为步兵,弓箭兵、骑兵等,普通士兵基本上是指步兵(刀、枪、刀盾牌)。
古代士兵上战场前都会经过体检,挑选。然后安排在各兵种进行严格训练,体格好的士兵会安排在精锐的部队内成为亲兵。普通士兵就安排在刀兵、枪兵,弓箭兵、刀盾兵等兵种。虽然经过训练但战斗力也不是很高(普通士兵),只有亲兵才会有较好的待遇和训练。
在中国古代打仗特点就是人多,排在第一就是长枪兵,基本上一冲锋就已经走向死亡。拿着长枪只能向前无法退后(后面都是人,推着你向前),只要挨上一枪,跌倒已经死亡(被后面的人踩死),所以普通士兵握冷兵器激烈战斗能坚持多长时间?可能一分钟或两分钟就会了账。古代打仗的时候都是以阵法向前冲的,所以是没办法像影视剧里面左右冲突,没有这种现象,基本上一开打就会意味着死亡。除非打小战役,否则的话不会坚持超过一分钟。
我是一个传武、气功爱好者,咏春拳研习者。如果回答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评论、转发。
其他网友回答:我觉得冷兵器时代如果双方士兵体能相当,除了兵力数量,最大决定因素是阵脚不能乱,一旦阵型出现混乱,士兵心理防线突然坍塌,就出现溃不成军的局面。从自然界动物的慌乱出逃和洪水溃坝来看,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趋势,所以自古就有稳住阵脚一说。以上是自己的推断。
其他网友回答:不说之前的,就说现在,MMA一局是5分钟,拳击是3分钟。
所以,激烈也就5分钟。
威海链 » 普通士兵冷兵器激烈战斗能坚持多长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