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是中医对疾病的粗浅认知,寒和热只是表象不是真实病因,对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你问的问题恰恰说明你对中医的无知。症状是患者在病程中的表现!寒热虚实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纲要!对什么对,不知道你什么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悟空你的问题说反了,人体任何症状的表现形式我们都只能称它为表象!其根在那里?只有能治愈人体疾病,你自然会知道人体疾病的成因,否则就是所谓的盲人摸象,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其他网友回答:

把医学变成了鬼辩就没意思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能有效治病的就是好医,不要嘴上忽悠。

其他网友回答:

症是中医对疾病的基本认知,而粗浅之说有二,一是恶疾药难全效被人称粗浅,二是相对年轻中医医术一般对症下药效不达患者预期亦被对粗浅,至于寒热常与虚炎相伴,内在原因多杂宜细辩诊治。

其他网友回答:

原始社会发展到农耕文明,人类都在探索自然,从鬼神图腾巫术祈福,到道法自然,四时变换,星象阴阳,五行八卦,想去具现化解释世界,这一切种种又成为各个方面的基础理论,上感天人,天人合一,呼吸吐纳,气血经脉,三千大道,只求长生,道学兴盛,后来由巫术祈福演变祝由术,道学修炼理论解释疾病,疾病均由五行不调,四气变化所致,身体脏腑对应五行,症状对应四气,用药四气五味调和阴阳五行用来治病。

其他网友回答:

“寒和热”,本是自然现像,夏热丶冬寒丶春暖丶秋凉。你不会没感受过“春夏秋冬”之“寒热温凉”吧?

人是要生病的,或因内因“中医”总结为“七情内伤”;或因季节变化丶气温变化而生病,中医总结为“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邪。

而人生病,其症状表现为“发烧”丶“口渴”丶“眼干”丶“发炎”(上火)等热性症照;或表现为“疲惫”丶“怕冷怯寒”丶“懒惰”丶“面白”等寒性症状。其症状表现为前者即为中医的“温热病”;表现为后者,即为“中医”之“伤寒”或“寒湿症”。

这无可厚非,这在大清之前的中国人还不知道“望远镜”丶“显微镜”这些玩意儿,也不知道西方有“啊基米德”丶“加利略”丶“牛顿”丶“哥白尼”等这些大名鼎鼎的“西方科学家”,那就更不用说先秦时代的“黄帝部落”,还处于“游牧民族”时代远古华夏民族呢。“黄帝部落”的先民们也不知道后来出现了“扁鹊”丶“葛洪”丶“孙思邈”丶“张仲景”呢。老子著《道德经》和“方仕”练丹都是上千年之后的事了。

“黄帝”也好,张仲景也罢,他们都是人,而不是“神仙大圣”。“黄帝”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生产丶生活实践仅仅局限于他们那个“游牧时代”;扁鹊丶“孙思邈”丶“张仲景”的认知和实践也仅仅局限于他们那个时代,所著的《黄帝内经》丶《伤寒论》也仅反应那个时代的认知丶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

对疾病的认识和定义,对病因病源的追述和治疗方法也仅仅局限于那个时代,怎么可能没有错误丶谬论和“迷信”的成份呢?

先秦时代之前的认知不及春秋时期进步,秦汉时代的知识不及“唐宋”时代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发展的必然性。老是抱着过去观念丶认知不放,不是“极蠢”就是“极坏”。

“医学”是在实践中发展丶在发展中认识和发现,又在继续发展中再认识丶再发现的一个发展丶进步的过程,而不是“形而上学”的丶静止的丶僵化的丶不可质疑和改变的事物。不明不白这点,你就继续抱着“阴阳五行”,继续抱着“四气五味”丶“七情六淫”不放好了。你抱你的,别人将继续往前走。

最后用“沉舟侧畔千帆竞,病树前头万木春”赠与“头条读者”自己去理解和感悟了。

其他网友回答:

表象都不算,只是粗略抽象

正因为中医的理论并不能和疾病一一映射

才显得疾病非常复杂难以描述

胡乱解释就显得博大精深

其实没有因果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症,突发事件未愈遗留后遗症,季节性发做,集体脏腑免疫力抗压能力下降,!年老体质弱,基体营养不良,不均匀性意外事件导火线!。所以说,三分治病,三分护理,三分调养康复一分天份自愈!

标签: 粗浅 表象 病因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