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自己的恩人丁公。司马光还给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难道司马光因为刘邦是皇帝就网开一面,就可以不顾客观的瞎评价吗?
丁公是刘邦的什么恩人呢?这个丁公是汉初名将季布母亲的弟弟。而季布刚开始是项羽的战将。项羽死后,季布被通缉,季布通过朋友说服了刘邦,成为刘邦的一员大将。
丁公呢,当初和季布一起效忠项羽。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五十万大军被项羽三万人打的大败。刘邦着急者逃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推下车,刘邦的车夫三次又把刘盈和鲁元公主抱上车,还惹的刘邦大怒。可能是这样一耽误,刘邦被丁公带领的军队追上了。
刘邦看到丁公就说:“两条好汉难道要相互残杀吗?”丁公沉默了一会儿,就放过刘邦回去了。
项羽灭亡后,丁公来找刘邦,认为自己曾经放过刘邦一条命,刘邦应该报答他。没想到刘邦一见他就把他绑了,然后公开问斩,并说:“丁公对项王不忠,因此项王失去了天下!”并昭告天下:“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那么问题来了,丁公救了刘邦,被刘邦当成反面典型杀了。项伯和项羽关系更近,也救了刘邦,还被封了侯。季布回来托人求刘邦,刘邦给季布也封了官。还有英布本来忠于项羽,刘邦挖空心思把英布挖过来,刘邦怎么不说英布让项羽失了天下。
司马光是怎么分析这件事,替刘邦把故事编圆?到底司马光的说法正确与否,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1)项伯为什么被封射阳侯?如果说是谁坏了项羽军队的法令,一定是项伯。刘邦兵进咸阳之后,看到秦帝国首都宝库中的金银和宫殿中的美女后,有点激动的忘形了。于是日日和美女作乐,看着金山银海傻笑。为了怕人跟他抢财宝,他竟然利令智昏,派人驻扎在函谷关。阻挡诸侯西进。
项羽挟巨鹿大胜的余威来到函谷关,竟然发现秦帝国竟然姓刘了,非常震怒,马上派英布打下函谷关,准备一举剿灭刘邦的势力。这时候项伯竟然去找张良通风报信。结果经过刘邦的紧急涡旋,项伯答应帮助刘邦。后来在鸿门宴项伯救了刘邦。
从某些程度上来说,项伯是完全背叛了项羽。但奇怪的是,项羽对此并没有惩罚,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项伯要救张良,因为张良曾经救过项伯。但项伯此举是有通敌之嫌。给部队带来极不好的影响。
当项羽自杀之后,刘邦没有惩罚项氏,反而封项伯为射阳侯。司马光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刘邦当时还在和项羽打仗,因此要最大程度的瓦解敌军。所以对于投降的人要宽宏大量,这样项羽的军队才会投诚的比较多。
那么杀丁公的时候是项羽已经灭了,国家需要忠臣,所以丁公投降的时机不对。如果早点投降,就不会被杀了。
所以司马光的结论是此一时彼一时,投降也要选好时机。
这是司马光的结论,这个标准不知道是否正确,而我们又不能去问刘邦,因此我们只有找比较类似的例子看一下。
2)“一诺千金”的季布,也是项羽死后投降了刘邦。季布年轻的时候武功好,为人又勇敢,好打抱不平,因此赢得了很好的名声。更是传说季布一诺千金。
季布和项羽一样,都是楚人。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季布对这样的人非常反感。季布有一个朋友叫窦长君跟曹丘关系比较好,因为这季布还特意写了一封信,交待窦长君远离曹丘。
曹丘听说后,让窦长君写了一封信给季布,然后特地去拜访季布。季布果然勃然大怒。
曹丘见到季布后就说:“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那么你知道,您是怎么才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那是因为我到处宣扬你的名声,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
季布这才非常高兴,把曹丘当成贵客。后来季布跟随了项羽,经常把刘邦打的找不到北,刘邦对季布非常恼火。项羽死后,刘邦赦免了很多项羽的手下,唯独对季布穷追不舍,非要抓住季布。
但由于季布在江湖上人缘非常好,大家都非常照顾他。起先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由于刘邦查的比较急,周家就想了办法,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这个朱家主人跟夏侯婴关系好,就去找夏侯婴说情。夏侯婴给刘邦摆清利害:
第一,季布当初对刘邦狠是因为忠于项羽。这叫各为其主!不应该因为季布狠就一定要杀他。
第二,季布非常有才华,如果能为我所用,更好。何况季布归顺后会影响巨大。忠于项羽的人都会投降。
第三,如果像季布这样的人投降了匈奴,是大汉的灾难。
刘邦听从了夏侯婴的建议,赦免了季布。封季布为郎中。
刘邦死后吕后执政,匈奴的单于就写信侮辱吕后,要吕后嫁给他。吕后大怒,要征伐匈奴。其中樊哙支持的最坚决。季布当场反对。季布认为,当年刘邦率领三十万人打匈奴,被围白登山。现在还有谁能比高祖厉害的。吕后无奈罢兵。所以季布后来对大汉还是非常有功劳的。
从季布和丁公的区别对待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说的时机也不是唯一因素,季布没有死不是因为时机,而是夏侯婴的求情,让刘邦认清季布逃到匈奴后的巨大危害。
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季布在逃。
3)刘邦杀丁公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们先看丁公是怎么救的刘邦。彭城大战项羽用了区区三万人,击败了刘邦的五十万人,这是刘邦的奇耻大辱。
更让刘邦气愤的是,由于丁公在后面的紧追不舍,逼得刘邦为了能快速逃命,三次把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推下马车,名声彻底臭了。
最让刘邦不能忍受的是,他被丁公追上了,刘邦不得不低声下气的求丁公放过他。这是刘邦的奇耻大辱,一生的痛。
所以丁公放过刘邦的时候,是刘邦一辈子都不愿意想起的事情,这种时候刘邦先想到的不是报恩,而是泄愤。特别是丁公公然的去找刘邦,以恩人自居,更是让刘邦气愤异常。不杀丁公不足以平息心中的怒火,至于理由非常好找,丁公葬送了项王的大好河山。所以丁公死的不冤。
这样的事情不但刘邦干过,孙权也干过。孙权当年还没有成为东吴之主的时候,也是贪财好色。他想买通库房的仓库管理员,多拿几件珍玩。但是第一位府库主管刚正不阿,丝毫不给孙权面子。后来被罢免了。第二位经常给孙权好东西,和孙权玩的跟哥们一样。
后来孙策死了,孙权当了东吴之主。第二位府库主管就找孙权邀功,结果被孙权干掉了。孙权还任命了第一位重新做了仓库主管。
孙权的想法和刘邦一样,臭事不能暴露出来,即使暴露出来也要有一个光明堂皇的理由来把自己洗白。
所以当下属看到领导的糗事的时候,一定要装作没看到,一定要有多远躲多远,千万不要去帮忙。因为这个时候,领导最不想的就是让别人知道。如果这时候要去帮忙,肯定是死定了。就像丁公一样,被拉出去明正典刑,光明正大的杀了!
因为刘邦的理由足够好,所以司马光还费尽心机的想给他圆谎,难为司马光了。
综上所述:我们看了刘邦对季布和项伯的不同遭遇,就知道司马光的时机之说不是真的。因为丁公放刘邦的时候,是刘邦一辈子最不想回忆的事情,而丁公把这件事当成他对刘邦的恩典,因此刘邦非要杀他,才能平息心中的羞耻。 司马光仅仅因为刘邦是皇帝,就想方设法替刘邦开脱。这是因为宋朝的时候已经把皇权神话了。基本不怎么说皇帝的坏话了,哪怕是已经死了上千年的皇帝。奴性思想已经形成。 说白了刘邦就是忘恩负义!丁公放走了对手,不但没得到感恩,反而被杀掉了。刘邦用行动告诉后人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然而他曾孙却不听话,把“背叛”诠释为“义”,毁了江山。
刘邦和项羽翻脸后,刘邦联合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去收拾项羽,兵多将猛,联合军觉得很牛叉,到了彭城抢夺财宝、美女,天天大酒大肉,感觉轻松地就能收拾掉项羽。
没想到的是项羽带了3万精兵,只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杀了十万联军,把刘邦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眼见就没了活路。
也是刘邦命大,突然刮起了一阵怪风,飞沙走石,吹的人睁不开眼睛,混乱中,夏侯婴拉着刘邦,冲出了包围,刘邦身边只剩下十几个骑兵。
刘邦正侥幸时,突然一声炮响,冲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是项羽手下大将丁公。刘邦当时毫无战斗力,只有束手就擒的分了,但他还是内心挣扎了一下,服了软,向丁公求情说:“咱俩都是牛人,干啥要往死掐呢?”没想到丁公居然心一软,放走了刘邦。
没想到的是,在400多年后,赤壁之战时,曹操被燃得焦头烂额,带领着残兵败将来到经过华容道,曹操扬鞭大笑“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冲出了大将关羽。曹操也说了软话:“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便放走了曹操。
丁公和关羽身为大将,却放走了对手,虽然原因不同,丁公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关羽是为了报答恩情,但是这种行为无疑是背叛,毫无原则的放走对手,而且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刘邦逃生后最终干掉了项羽,成了汉高祖;曹操脱身后,灭亡了蜀国,谥号武皇帝。他俩私心一动,轻轻一抬手,改变了历史。
放走了对手,两个人的结局截然不同。丁公很悲催,在项羽失败后,他投奔刘邦,没想到的是汉高祖耍流氓:“你是项羽臣子,却不忠诚,正是有你这样的人项羽才失去天下!别带坏我的臣子。”于是杀了丁公。
关羽放走了曹操,诸葛亮执行军令要杀关羽,刘备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和关羽一个头磕在地下,说好了同生死,你杀了他,我咋活,记个大过算了。”关羽不但没事了,反而这事成了关公讲“义气”实锤,在民间广为流传,让人费解。难怪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个故事。
项羽真是用人不当,由于项伯在鸿门宴前通风报信、丁公放走刘邦,才酿成大错,改写了历史。作为臣子,首先应该有的观念,就是忠诚,如果刘邦也把这样的人留在身边,那么其他人就会效仿,如果都在关键时刻抖抖私心,那汉室江山如何稳固。
而刘备对关羽的做法,就是用“义”字绑架国法,在关乎国运的大事上,做出了错误的抉择。从帝王气度上看,刘备比他老祖宗刘邦差老鼻子了。
其他网友回答:刘邦为什么要杀自己的恩人丁公,要讲清楚这个前因后果,就必须将丁公和另一个人联起来讲,才知道刘邦有多么的高明,这个人就是季布,他们都是项羽账下的将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面也是将这两个人作为正反例子来说的。
季布是项羽手下最猛的将军之一,多次让刘邦陷于窘境,刘邦每想起来季布都恨得咬牙切齿,后来项羽兵败自杀后,刘邦曾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为了抓住季布刘邦还下旨道:“敢私藏季布的人,诛灭其三族。”由此可见,刘邦当时非要置季布于死地。
后来季布东躲西藏来到了著名的大侠朱家家里,朱家非常善待季布,好吃好喝的招待他,自己又亲自去京城托人救季布,他找到了当年刘邦逃跑时为他驾车的夏侯婴,朱家说季布千金难得的大将,刘邦这样睚眦必报,未免小气,置他于死地势必会把他推向敌人一边。
夏侯婴将此话转告给了刘邦,刘邦心想也对,我跟他置什么气啊,于是下令赦免了季布,还重新启用他为郎中,由此刘邦胸怀大度、爱才惜才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彭城之战时,刘邦的五十六万汉军被项羽的三万楚军打的七零八落,情急之下刘邦只得落荒而逃,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及其儿女向前猛冲,后面丁公奉项羽之命围追堵截,刘邦一面催促夏侯婴快马加鞭,一面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但还是被丁公给赶上了。
刘邦没有其他的什么本事,但嘴上功夫了得,他对丁公说道:“两贤岂相厄哉”,意思是说你我都是英雄,为何要这般互相为难呢?
丁公有点小激动,从来都没有人赞美过自己,今天汉王把自己与他同称为英雄,只是多么高的荣誉啊,就这样丁公放了刘邦一马。
项羽败亡之后,丁公自认为对刘邦有恩,便主动前来邀功讨个一官半职,没想到刘邦非但没有赏赐丁公,反而还将丁公拉出去示众斩首。
季布是刘邦的仇人,丁公是刘邦的恩人,季布被刘邦封官,而丁公却落得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难道刘邦是一个恩怨不分的人吗?
刘邦对他们是区别对待季布这个人不仅能力强而且人格魅力也很大,“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颇为流行,他为楚将时能多次围困刘邦,搞得刘邦焦头烂额,可见他是一个将佐之才,项羽兵败自刎后,季布是死不投降,忠于项羽,这种人是忠义之士,可以网开一面。
既然季布能忠义于项羽,那么刘邦对他网开一面,格外开恩,假以时日,总有一天季布也会忠于刘邦,刘邦有耐心也有度量收复季布。
刘邦恨季布不假,但这个恨也很容易化解,首先季布作为项羽的手下,他为项羽数困刘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天下未定,各为其主,放过季布可以显示刘邦的宽厚,可以获得那些曾经效力过项羽的人的支持,而此时外患还未平息,正是用人之际,正需要季布这样的将才。
而丁公充其量只是个投机分子,他作为项羽的臣子,在大是大非面前被刘邦的三言两语就搞定了,而选择背叛,放走了项羽的死敌,直接导致项羽最后兵败身死,刘邦为了让臣子们不要效法这样卖主求荣的卑鄙小人,就把丁公作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杀了以儆效尤。
刘邦一生中对他有恩的人多得很,但像丁公这样主动索要官职的就不多,不忠的人本来就不能完全信任,如果真的给他封了官,以他的性格和智商来看,有可能日后到处嘚吧嘚吧:陛下的命是我给的,当时陛下就像个落水狗一样,被我追的无处藏身,吓得尿裤子了,就差跪在地上求我饶他狗命,我厉害不!我牛逼不!
丁公当年追杀刘邦的时候,把刘邦逼的太狼狈了,刘邦心里可能恨透了他,刘邦称帝后,丁公又拿这个事出来说,揭刘邦那痛苦难愈的伤疤,让他很没面子,作为帝王,那狼狈的经历当然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自然是不能容忍丁公的存在。
刘邦大力提倡忠诚,让大臣们对大汉忠心,而丁公作为人臣,不忠于项羽,将来也不会忠于自己,丁公此时来邀功,正好撞在枪口上,于是刘邦就好好的利用了丁公一下,当丁公来拜见刘邦时被拉出去示众,刘邦对众人说:“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不忠,让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这个人。”之后刘邦便杀了丁公,让后人引以为戒,不要效仿丁公。
刘邦夺取天下之后,需要的不是报恩,而是树立“忠”的典范,所以被他恨得牙痒痒的季布得到了宽恕,而丁公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自然被当作反面教材,用来警告那些反复的小人,司马光以一正一反两个例子来说明刘邦高超的权御之术。
这里有三个历史人物:刘邦、丁公、司马光,先对这三个人物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刘邦,我们很熟悉的的历史人物,草根出身,在公元前202年,宣告汉朝正式成立,名号“汉高帝”。刘邦手底下的名将有张良、韩信等,项羽就是毁在他手里的。
丁公,据说原名丁固,项羽手下将领。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代表作有《稽骨录》、《潜虚》、《资治通鉴》等。
刘邦和丁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司马光是后代的学者。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忘恩负义者,人人得而唾之!
可为什么,司马光对刘邦斩杀恩人丁公之事,给予刘邦很高的评价呢?分析如下。
恩从何来当年刘邦还是屌丝的时候,就投奔了楚国项梁,和项羽是同事。项梁战死在定陶后,因刘邦救援有功,项羽很欣赏他,便与刘邦结拜了兄弟。
后来在楚怀王的挑拨离间下,再者那时刘邦已经有了自立之心,最后刘邦从此和项羽分道扬镳。严格意义上说,刘邦背叛了兄弟。
自此一别,天下两分,拉开了世界闻名的楚汉相争!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着项羽北上攻打齐国的时候,亲自带领近六十万兵马偷袭彭城,取得大胜。
项羽一听到消息,立马带着三万精兵赶回彭城,以少胜多,灭了刘邦十几万人马,剩下的溃不成兵各自逃散!这是一个历史上很经典的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
败战后的刘邦,被追的到处逃亡,项羽命令手下将领丁公乘胜追击,结果还真的给丁公堵住了刘邦!
刘邦一看性命不保,也不顾脸面了,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向丁公诉说着自己的人生无奈与沧桑,诉说着当年与项羽的结义之情,可谓是情深意切!
丁公一听,还真的被他打动了,他认为刘邦确实是真性情的汉子,于是便放生了刘邦。
据《楚汉春秋》记载,薛人丁固与彭城人赖齮骑而追上,上被发而顾丁公曰:“吾非不知公,公何急之甚。”于是回马而去之。
为何忘恩负义战败后得刘邦,时运上升,遇到了很多良将,而项羽则慢慢的处于下风,最后败给刘邦,自刎于东江边。
项羽一死,丁公想着当年有恩于刘邦,找他总有一口饭吃,就去投奔了刘邦。
丁公做梦也没想到,对于他的到来,刘邦不但没有盛情招待,反而命人杀了丁公!
刘邦为什么杀恩人刘邦呢?分析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1)当年,刘邦曾背叛楚国,背叛项羽,最后楚国毁灭在自己手里。他内心深刻的知道,背叛的人是很恐怖的,自身就是一个案例。
虽然刘邦自己曾经是背叛之人,但他也恨背叛的人,或者说惧怕背叛的人。
丁公当年放他离去,是背叛了项羽,如果他投奔了自己,某天会不会也走自己的背叛之路呢?
(2)对丁公来说,他认为自己是有恩于刘邦;可在刘邦认为,当年在这种人物面前苟且偷生是他一辈子的耻辱!
尤其他曾经听闻,丁公以前曾向人炫耀刘邦是自己手下败将,如何的向自己求饶,以刘邦的性格,早就想剁了他了!
(3)古语有言“战场无父子”。交情再深,那是私情,一旦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任何一切都应该放弃。丁公在刘邦看来,就是没有国家立场的人,即便收留他,也没有太大作为。
综上所述,显然司马光是很认同刘邦的做法,因此对刘邦杀恩人丁公之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原创首发:历史小地主
其他网友回答:放了刘邦一马的丁公,被拿来当了反面典型,丢了首级;相反差点把刘邦逼死的季布,却在刘家的汉室王朝混得风生水起。
这也只能说明一个道理,“背叛主子”也是一个技术活儿,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一、丁公是谁?彭城之战应该算是刘邦与项羽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正面交锋,先是刘邦趁着项羽不在家,端了他的老巢彭城,紧接着项羽赶回来,三万VS五十六万,把刘邦打得丢盔修甲。
在当时,项羽也是派出了不少队伍前来追赶刘邦,其中一路的带头人就是丁公。
一路逃亡的刘邦,被斜刺里杀出来的丁公逮了个正着。眼见大难临头的刘邦心生一计,转过头对丁公说道:“您看啊,咱们两个可都是有名的好汉,难不成还要互相为难,打斗一番么?”言外之意,刘邦就是想让丁公放他一马。
咱们换个角度来想,假如说当时项羽给出的擒拿刘邦的奖励足够吸引人的话,丁公是断然不会放走刘邦的。可偏偏项羽有个毛病,舍不得封官进爵,韩信形容他是“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就是说项羽每当遇到有该加官进爵之人,总是舍不得给,有些妇人之仁了。
所以,丁公放走刘邦实际上也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过,很可惜他这条路没留好。
二、丁公的结局楚汉战争结束以后,项羽战败,刘邦称帝,没得着落的丁公便主动来投奔刘邦了,心道当年“活命之恩”怎么着不换个一官半职的。
却不料想,一见到丁公,刘邦就眼睛放光了。他将丁公带到军营之中,对着满营众将士说道:“大家好好看看,此人名叫丁公,曾是项羽手下的战将,但是他对项羽不忠啊,正是因为他这样的人,项羽才最终丢了天下的,今日我就斩了丁公,让后世的臣子们都不要效法于他。”
说罢,刘邦便下令将丁公斩了。
很明显,丁公是被刘邦抓了典型了。想当初,韩信、陈平可都是从项羽那边投奔过来的,他可从来没说过他们对项羽不忠,反而都委以重任。还有像项伯那样的,身为项羽的叔叔却几次三番帮助刘邦,最后也被封侯了。
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丁公的到来刚好给了刘邦一个杀人立威的好机会,大一统的时候需要的就是忠君之臣,不忠之臣自然是要诛杀的。
三、追杀刘邦的季布与丁公相比,他同母异父的哥哥季布就显得正直得多了。
同样是彭城之战,同样是负责追赶刘邦,季布的队伍也曾几次追得刘邦喘不上来气,险些将其拿获。所以,项羽失败以后,刘邦想起往事,也是对季布恨得牙根痒痒,于是广发悬赏令捉拿季布,如有窝藏者,诛三族。
不过,季布其人一诺千金,在游侠的圈子里有非常良好的名声,所以,自然也有不少人愿意帮他。后来,有人就通过刘邦的至交好友汝阴侯夏侯婴,给季布求了个情。夏侯婴的面子,刘邦自然还是要给的,这才将季布召至麾下。
季布先后在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几任君主手下为官,历任郎中、中郎将、河东郡守,在汉文帝时期还险些当上了御史大夫,只可惜有人进谗言,才最终未能成行。
与丁公相比,季布的人生显然更加光辉夺目。
丁公于刘邦有恩,却最终因不忠于旧主而死;
季布于刘邦有仇,却亦由忠君守诺而留名。
忠君者毫无疑问会迎来更多的赞扬之声,可是没有当初丁公的所作所为,刘邦又岂能还有机会继续打天下呢?
所以说,丁公之死并非因叛主,只是选择错了时机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丁公,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放我一马吧。"丁公确实也佩服刘邦,于是领兵撤还,放过了。
在刘邦夺得天下之后,丁公借自己放刘邦一马的恩情,前去投奔刘邦,结果被刘邦下令绑了,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说完把他杀了。
司马光为何给予高评价了?
司马光从小受父亲教育影响,诚信一生,忠于君王的一代正人。认为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如果人人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是不得安宁的,这个丁公的存在将会影响帝王的形象与尊严。依照礼仪是不可宽容的。似此杀一人干万人畏惧,其虑事是深刻又远广,汉高帝的子孙享有上天赐予的禄位四百年。应当的啊!
其他网友回答:丁公本是西楚霸王账下的将军,不过他却放过刘邦,按理说丁固也算是对刘邦有恩,但是后来刘邦还是把丁公杀了。而宋朝的司马光对刘邦杀丁公之事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那刘邦杀恩人丁公,司马光为什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呢?
丁公原是项羽账下的将军,当秦朝灭亡后,项羽虽然没有称帝,却有着皇帝一样的权利,后来项羽和刘邦相争,进入四年的楚汉相争时期。
在楚汉相争开始的时候,刘邦屡次败于项羽,其中一次项羽又大败刘邦,刘邦仓促逃走,但却有楚军对刘邦穷追不舍,其中就有丁公。
丁公追上刘邦后,刘邦在情急之下于是对丁公说“难道两条英雄好汉要互相伤害吗?”最终丁公放过刘邦,刘邦也因此能安全离开。
后来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韩信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进行重重包围,项羽最终兵败自刎而亡,刘邦得以建立大汉王朝,然而当丁公再次见到刘邦之时,刘邦已经富有天下,这时刘邦需要的是忠于自己主公的来体现忠君思想,而不是背叛自己主公而帮助敌人的叛臣思想。
因此刘邦觉得丁公对自己主公项羽不忠,因为这样的人,让项羽最终失败,所以刘邦就杀了丁公。
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到司马光所处的宋朝时期,已经很多年,同时刘邦建立的大汉,分为西汉和东汉,加在一起也有四百余年,司马光对刘邦杀丁公之事,觉得“刘邦杀丁公一人,而千万人惧之,给对主公不忠之人有了借鉴,也同时体现了忠君的思想,这说明刘邦考虑事情是非常深远的,杀一人而千万人惧,大汉也得享国运四百余年”。
而司马光所处的宋朝是文人的乐园,文人地位很高,又是儒家思想,最重忠君,但丁公是项羽账下的将军,却放过刘邦,丁公虽然有恩于刘邦,但却是对项羽不忠,这违背了忠君思想,刘邦因此杀了丁公,因此司马光对刘邦杀丁公之事给予很高的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刘邦杀死恩人丁公,主要是为了给后世臣子树立一个典范。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因为刘邦的一句话而放走了刘邦,最终导致了项羽在楚汉之争中被刘邦击败。从个人感情的角度来看,刘邦确实应该感谢丁公,没有丁公就没有刘邦后来的成就。然而从国家大义的角度上来看,刘邦为了让汉朝的天下长治久安,就必须要杀掉丁公为后世树立典范。
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带领着少数随从仓皇逃窜,将父亲和妻子全都抛弃。项羽派遣丁公率人追杀刘邦,丁公追到了刘邦的面前,两个人的兵器碰撞到一起。刘邦身边的随从很少,眼看就要成为丁公的俘虏。
窘迫之下的刘邦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迫害吗!”丁公听到刘邦这段话,便率领着军队离开,刘邦因此得以逃生。刘邦逃生之后,又重振旗鼓和项羽继续作战,最终通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的天下。
假如丁公一刀把刘邦砍死,或者丁公把刘邦抓回去交给项羽,楚汉之争就会以项羽的胜利告终。丁公只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放走了刘邦,却断送掉了项羽的江山。而且刘邦并没有许诺给丁公任何好处,只是在窘迫的状态下夸奖了丁公一句,丁公就忘记了自己的使命,私自放走敌军的统帅。
丁公这样的人在历朝历代都非常的常见,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丝毫不考虑君主的利益。即使敌人给与了这些人一句夸奖,这些人就会做背叛君主的事情。因此刘邦杀掉丁公,主要目的就是震慑这些立场不坚定的人。
丁公并不是楚汉之争时期唯一的“叛徒”,项羽的叔父项伯曾经三番五次的帮助刘邦。如果没有项伯的帮助,刘邦很难能够夺取天下。按理说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作为叔父背叛侄子,项伯更应该被树立典型。
然而刘邦在一统天下之后,不仅给项伯封了侯,还让项伯改姓了刘。刘邦对待丁公痛下杀手,却对待项伯非常的宽容,主要是因为项伯是楚国的贵族,刘邦需要拉拢贵族的支持。而丁公的出身比较一般,是彭越同父异母的弟弟,再加上彭越和丁公的关系并不好,因此刘邦可以肆无忌惮的杀掉丁公。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丁公作为楚国的将领,应该竭尽全力抓捕刘邦。然而丁公却因为刘邦的一句赞扬,就放过了楚国的头号敌人刘邦。刘邦杀死丁公树立典型,目的也是为了警告臣子们要忠于职守。司马迁作为一个守节操的臣子,肯定要支持刘邦的这种行为。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这只是一场政治作秀,刘邦在演!
先说说这个故事,其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季布传》。话说彭城之战,刘邦联合众诸侯,共计五十六万大军。以逸待劳,对战从山东齐国长途奔袭而回的项羽,和他的三万轻骑。结果没有韩信的刘邦打仗果然不是项羽的对手,五十六万大军居然被项羽三万人给击溃,死伤无数。当时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汉军皆走,相随入觳(音鼓)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一杀就是十余万,估计项军手中的刀剑都给砍钝了吧。而刘邦最终丢下老婆孩子,只余数十骑遁去。而这时候,丁公就出场了,他本是项羽麾下将领,奉命率军追击刘邦。而且半路上还将给追上了。
按理说,这时候丁公只需要一声令下,便可擒下刘邦,楚汉之争也就算完了。但是,刘邦这人打仗不咋样,嘴遁功夫可是绝对的一流啊!
他情急之下对丁公说道:你与我都是好汉,何必互相为难呢?你放我一马,他日必有重谢。这丁公傻乎乎的,居然还真就把刘邦给放了,这才有了一统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啊。
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所以说,丁公绝对算得上是刘邦的大恩人。
然而刘邦平定天下后,丁公找上门儿来了,心想着好歹咱当年也救过你一命,这下你刘邦发达了,怎么也得表示表示吧?
刘邦确实表示了,他直接就把丁公拉到军营中,到这所有人的面把丁公给杀了。理由是丁公不忠,身为项羽麾下,却来想自己讨要好处。正是因为有丁公这样的人,他项羽才失去了天下。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这个逻辑我是真的服,按刘邦这么讲,项伯是不是应该被大卸八块啊?很显然,这与恩怨本身无关,刘邦之所以这么做,乃是为了作秀。
同样是司马光的文章里,还举了一个反例。那就是季布与刘邦的恩怨。话说这季布乃是丁公的外甥,其也是在项羽手下为将。当初楚汉之争的时候,季布曾多次令刘邦陷入困境,而且还出言羞辱刘邦。后来项羽败亡,刘邦开始找他算账,为了捉拿季布,刘邦下令悬赏千金,而如有窝藏者,夷灭三族。由此可见刘邦是有多痛恨季布。
当时季布走投无路,不得不隐姓埋名,自降身份,跑到鲁地做了别人家的奴隶。但是他主人朱家将他给认出来了,此人也是一侠义之士,对于季布也是颇为敬重。
要知道季布当初在楚地可是有名的重情重义,号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朱家不忍就此将季布供出去。但是如果不把他交出去,自己危险又很大。
于是朱家想了一个办法,他跑到长安,找上了当时的滕公夏侯婴。这个夏侯婴就是后来曹操本家夏侯家的老祖宗,即夏侯渊、夏侯惇他们的先祖,乃是西汉的开国功臣,颇受刘邦信任。
朱家对夏侯婴讲,刘邦这时候通缉已经是丧家犬的季布,有些过分了,不仅在天下人看来,刘邦非常小气,睚眦必报。而且还可能会将季布这样一个人才推向敌人,比如什么匈奴之类的。
夏侯婴将此话转告给了刘邦,刘邦心想也对,我跟他置什么气啊,于是下令赦免了季布,还重新启用他为郎中。由此刘邦胸怀大度,爱才惜才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这两件事儿,司马光放在了一起来写,显然是有深意的。他通过这样一个对比,来告诉世人,刘邦所作的一切都是以大局为重,至于个人情感,什么荣辱恩怨,他是放在一边的。
赦免季布,他博得了一个大度的好名声,杀掉丁公,他又拿下了一个喜忠的高大形象。
特别是杀丁公,明明是有着恩将仇报这样坏名声的危险,他居然还这样做。显然其有着更多的考虑。当时的刘邦天下初定,他需要什么?忠臣!只有忠心,才能保证其政权稳固。
所以,他刘邦是杀给底下群臣看的,他在告诉这些人,为臣者不忠就会是这样的下场。
其实丁公来得不是时候,如果再往前几年,刘邦肯定会把丁公当恩人一样供着,高官厚禄奉上。
这个看雍齿就知道了,这哥们儿乃是刘邦同乡,但他却看不起刘邦,不止一次背叛刘邦,陷刘邦于困境,刘邦恨他绝对比季布要厉害。可是刘邦没有因为个人喜恶去对付雍齿。每次雍齿来投,他都是好生接待,后来甚至还封其为侯,让其光宗耀祖,得以善终。
很显然,你说刘邦不想杀雍齿,那肯定是假的。但他却以德报怨,无非也是为了作秀。因为那个时候,他需要人才,他如果报复雍齿,估计会吓走更多来投奔他的人。后来得到了天下,雍齿好歹也算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
如果秋后算账,世人又会说他,再加入雍齿和韩信、英布这些人不一样。他是个庸人,对刘邦没有什么威胁,于是刘邦也就一直没对付他。
总而言之,刘邦上述的一切作为,都是在演戏,在作秀。
司马光站在一个历史评判得角度,对此自然是评价颇高,典型的帝王权御之术教科书嘛,你不得不承认,刘邦可能德行不咋样,但情商是真的高。这些事儿,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且不说对于丁公忘恩负义,对于季布和雍齿的恩怨,他居然说放下就放下了,简直可怕。
他能得天下,不是没有道理!
对此,司马光是这样评价的:
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可以说的很到位了!
其他网友回答:<2>丁公在作战中放了刘邦一马
刘邦刘邦与四路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人马在彭城会战中被项羽的三万挟愤而来的精锐击溃。整个联军如同蚁穴被大水冲散,漫山遍野尽是夺路奔逃的诸侯兵。刘邦急忙中被马车夫滕公夏侯婴拉上马车,慌不择路地见路就跑,一路上奔逃。路上拥堵,不是交叉路口遇红灯,就是车马拥堵塞了道。反正是慢得让人心慌意乱。就在这时,楚军追了上来,这个人叫丁公。刘邦实在跑不过了。刘邦回头对丁公说,咱两个都是贤能的人,为什么要为难对付呢?丁公一听,就迟疑了,这分明就是让刘邦快点逃的意思。刘邦马上就跑了。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丁公如果这回没有放刘邦走,或者是直接把刘邦杀了,项羽不是因此打败了刘邦,就没有后来的许多事情了嘛?但是,丁公放走了刘邦,使项羽后来最终自杀了。这么说来,项羽失去天下,丁公不是主要原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很多,比如在鸿门宴上,在荥阳之围中被骗,章邯在关中没有等到项羽的救兵而内外夹击刘邦,项羽手下的人才跑到了刘邦手下……这些都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项羽失去天下当然就埋怨不得丁公了。
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公呢?因为刘邦得了天下后,新的形势与政策要求刘邦必须改弦易辙,建立一个新的价值观念来统一思想。刘邦在与项羽争多天下时,采用的方法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取胜,什么手段都用上了。但是对手项羽死后,刘邦就要求臣下必须忠于自己,这样一来,无论是从舆论上,还是从价值观念上,都有人出来当个"典型形象",就在这个时候,丁公在刘邦得意时,跑来找刘邦,说起过去对刘邦的救命之恩。刘邦却不这么看,他认为项羽失去天下是由于丁公放走了他刘邦 刘邦却不想想,如果不是丁公放了他,他会有后来的一切吗?
所以说,刘邦杀丁公,不是从私人感情上要杀丁公,而是从政治,舆论等等方面的需要而杀丁公。刘邦说项羽失去天下是由于丁公放走了刘邦,完全是借口。刘邦要借丁公的人头号令天下,你们要忠于自己的主子,丁公没有忠于项羽,使项羽失去了天下,完全是丁公造成的。“使後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才是刘邦要求大臣民众忠于自己的想法。刘邦只是借丁公的死,向天下说明:这就是不忠于主子的下场。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後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司马光的评价与刘邦的价值观念一致,所以评价很高司马光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有宋朝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司马光在朝廷党争失败后的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借事说事,一来丁公确是不对,这叫不忠;二来丁公不该把自己当成"恩人"去对待刘邦;三来丁公的想法与当了皇帝的刘邦差距太大了;四是丁公不了解大局,人家刘邦需要什么。这些无疑使丁公撞到刘邦的枪口下。
司马光的评价多少要求宋朝的皇帝应该有刘邦的手段,把当时的改革派打压下去,维持过去的祖宗之法。司马光时期的北方边境处于敌国的侵害之中。军队战斗力下降,军心涣散。司马光把这些现实的东西写入历史人物之中,就是要表达《资治通鉴》这部书的道德观念之一。忠君思想依旧是司马光的倡导之一。这就与刘邦的需要一致了。司马光当然就对刘邦杀丁公的行动打勾了。
威海链 » 刘邦斩杀了自己的恩人丁公,司马光为何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