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考虑题主是小学三年没筚吧!咱算在外打,技术有点二三百,一个月除去零花剩五千。壮工一天150元,一个月4500元,除去零花还能剩3000元吧。咱种地一亩除去肥料,人工费剩石榴皮一没籽。补贴一亩地才125元,这是一年。还不如打工多干一天活。积极性能高吗?!我的朋友。在家干活的全是老弱病残。今天是五一劳动节祝在家种地的老哥老姐们,祝在外打工的同胞们心情快乐每一天!
其他网友回答:种粮有补贴,为什么感觉一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是不高?
在农村地区,老一辈的农民朋友都经历过交公粮的时代。在每年秋收之后,农民朋友都会带着粮食去镇上的粮站,这些公粮也被称为农业税,如果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出台了许多粮食补贴。农民朋友不仅不用再交公粮了,而且种植粮食还会有补贴,这是许多农民朋友没有想到的。但是如今许多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却不如以前高了。现在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大面积荒废的情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粮食价格起伏不定,而农产品的价格却在不断上涨,虽然说不交公粮了,而且还有粮食补贴,但是让很多农民无奈的就是粮食的价格。粮食价格一直没有大幅度上涨,甚至会出现下降的情况,而一些化肥农药的价格却在不断的上涨,种植粮食的成本越来越高,收益却越来越低。虽然说有粮食补贴,但是算下来这些补贴却没有多少。
第二个原因是粮食补贴,不是想领就领的,如今的一切粮食补贴,往往是对于大规模种植粮食的企业或者农民的补贴,像一些种植面积小的农民没有能力进行规模种植。也就没有机会得到粮食补贴,所以一年下来赚不到多少钱,农民就不愿意再种地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种地的收入没有打工的收入多,能进城打工,每个月都可以赚到几千块钱,而且在城市打工没有在家种地辛苦,风险也会低得很,农民们在城里打工。每一个月赚的钱比种一年地的收入都高,所以很多年轻的农民都不愿意留在农村种地,更愿意去城市打工赚钱。
不用交公粮还有粮食补贴,为什么农民却不愿种粮?以上三点原因就是农民种地积极性降低的原因,对此各位农民朋友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建议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主要是看种粮能不能够挣到钱,去城里上班,或者在其它地方工、同种地去比较,那种情况经济收入大、显然、年青人上班经济收入比种地要好,由此得出结论,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比较高、年青人种地希望不大,积极性根本没有。
其他网友回答:种粮有补贴,为什么感觉一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答:主要是当今社会現实中,人的劳动价值比和效益比低于其它行业。就如我来说吧!种了六个人口的分配田,近几年每年收粮食一万多斤,全部卖掉也只能收获一万四仟余元钱,去年国家补助了一千四佰四十元,两项合计一万六仟元不到。人工不祘光成夲费伍仟陆佰余元,实际收入一万多一点,也不过是打工人、退休人两个月的工资。再说那些承包大户,他生产面积虽然大,他要付承费,用工费如果种粮食肯定赚的钱比其他行业要次得多。由于上述原因所以种粮的积极性高不起来呀!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种粮有补贴,为什么感觉一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是不高?
粮补意在鼓励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是国家对农民种地扶持补贴的一个措施。而实际上补贴对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粮食补贴款是按开始分责任田时确定的,以地亩数为依据基础发放的,这个政策措施大约是从2005或2006年左右开始的(记不准了),开始时每亩仅6元左右,后来有一次。温家宝总理来邢台市、任县视察工作时,当问起粮食补贴都到账了问题时,了解到每亩仅几块钱时,回去后,责令有关部门要提高粮食补贴力度。那年又补发了一次粮食补贴款。
随着每年小辅度的上涨调整,今年我们这边达到了每亩100元左右。
粮食补贴这个方式方法是不错,受到农民的欢迎,农民也知足。过去年年交公粮,种地从没有过一分钱的补贴。胡锦涛任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后,才有了免除农业税賦及给予农民种粮补贴,农民是非常感恩的。
不过近年来,各种物价飞涨,尤其是农资的上涨,而粮食价格始终是稳定的涨幅极小。农民是增产不增收。虽然说种地有补贴,直白的说,这100元补贴还是少,整个粮食价格不高,这100元起不到多大作用。种地的收益,难以应对现在高消费的生活。
加上近年的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实施,多数农民能出去打工的,纷纷出去打工,土地即使是没承包的也是由老人和妇女凑合操持着,打多打少,反正也不指望土地的收入了,主要收入靠打工,土地收入为辅助了。因此,年轻人种地的少了,土地补贴的100元钱,更不值得考虑了,多加一天班就撵出来了。
所以,粮食补贴,和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因果关系不大。就是说,有补贴,种地也没有多大意思,还是打工挣钱现实。如果粮食价格稳定,每亩补贴再加一倍,年轻人也不愿意种地,还谈什么积极性呢!
其他网友回答:种粮的积极性不是靠政府微薄的补贴就能提高的,而是农民要有话语权才会有积极性。多少年来各个行业的产品,除了粮食以外,都可以自主定价,作为战略储备物资的粮食,价格历来都是由政府掌控,产粮者根本无权给自已的产物量价,挣钱得种亏本也得种,积极要种,消极也要种,农民别无选择,这就是农民兄弟的觉悟。如果粮价可以由种粮者根据种粮成本、工费加上应有的利润量价,通过审计部门核实,相信粮价决对不会低于矿泉水的价格,卖个碳酸饮料的价格肯定不是问题。
粮食卖成水价公知们不会不知道,谁能不知农民是个无远见的群体呢,正因为农民无远见又一盤散沙,整个一群弱势群体,脖子总是攥在别人的手里,放松锁紧只是别人的一念之差。
农民享受到了历朝历代从来没有享受到的补贴,就是公知们的良知发现脖子是不是锁紧了农民会不会造反表现出来的慈悲心怀,但不管是不是良知发现,在党的领导下,农民更有爱党爱国的良知,是党的英明领导,才使得穷苦的农民大打了翻身仗,农民感激还来不及怎么可能造反呢,我看有些人是多想了。
扯的太远了,我们言归正传,有的人说种粮有补贴,为什么感觉一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呢,我认为种粮的积极性高不高完全取决于种粮的利益,上面我也说了,挣钱要种亏本也得种,因为土地才是农民的命脉,人家不种粮吃什么呢,不过种多种少又另当别论,种得越多亏得越多那就不如少种或者干脆不种了。就拿这个种粮补贴来说,国家对种粮实行补贴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投资的力度也在历年加大,可真正补贴到农民手中的钱,这么多年来都一直没有变,我现在就在种自已的责任田,查了一下历年来的补贴金额,发现一直徘徊在200元/每亩左右,可农用物资什么的成本都在疯涨,化肥相比2004年涨了50%,农药相比涨了100%,农机成本也在不同的程度上翻了好几翻,就算是在2006年起取消了农业税收相对给农民减轻了一定的负担,可现在由于农资成本实在太高,不提高粮价农民种粮根本无利可图,挣不到钱那来的积极性呢。我知道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历年都在成倍的加大,可我是个农民,只希望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大不是一句空话,力度在哪里呢,公知们是否派人调查过,我的回答结束,谢谢各位阅读,欢迎评论一起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农民种粮虽有补贴,但只能勉强养家活口,想要过上宽裕生活、乃至发家致富,实属难上加难,几无可能!这是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农民种粮要缴纳各种税费,无奈被捆绑在土地上,别无选择;之后陆续取消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又有了农业补贴,但城镇化兴起,城乡差距明显,农产品尤其粮食与工业品价格倒挂严重,农民有了更多选择,许多人选择进城务工、做生意,一个月的收入可抵种地一年。本世纪初,房地产蓬勃发展,房价突飞猛进,“拆二代”出现,粮食价格愈显得微不足道,于是大量良田盖楼、栽树,甚至荒芜,危及粮食安全。
有人不禁要问:“国际粮价更低,发达国家农民种粮就划得来吗?”这与其土地制度、科技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关。私有制可以大量买卖兼并土地,进行科技、机械投资,形成规模经营,向科技、规模要效益,加之发达国家对农业补贴的力度更大,故人家种地是以工业化的方式经营农业,是产业而非小农经济。
其他网友回答:你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因素很多种,但主要的问题还是种粮收入太低,即使有补贴,还是一样积极性不高,因为补贴无法改变收入低的现状。
国家对种粮补贴目的就是为了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逐年降低,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农业收入成了一家收入的补充,不再是主要收入。再说补贴很少,即使每亩有一百元也没多少。
种粮补贴对农民来说作用不太明显,但对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的刺激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因为,农业企业和种粮大户已经实现机械化,种植成本降低了,再加上种粮补贴,收入明显提高。
现在,农村种粮都是依靠留守的中老年人,对农业生产可以说是维持,对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没有多大的欲望,子女打工在外,对父母种粮要求也不高,有力气就种,没力气就不种。
种粮有补贴,实际相当于粮食价格提高,对农民来说是好事,但是,种粮无法致富,所以,种粮积极性还是不高。
其他网友回答:<2>种粮有补贴,为什么感觉一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是不高?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种粮有补贴,为什么感觉一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是不高?我觉得应该以下几个 方面来分析:
一是种粮的成本高。这个成本主要是指用于种粮的生产资料价格与粮食本身的价值上不成正比。主要包括化肥,种子,农药,人工等农民不得不买的生产资料。如果一个农户种田面积超过十亩以上,种田就要请工。现在农村请工一天,在我们山区,一天就是150到200元,还要负责生活,烟洒等招待费用。
二是粮食的比较价格低。现在的农村,种田已经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种田少的农民无所谓,但是,种田大户就不一样了,他们收获后,要将粮食卖给国家。但是,从目前的粮食比较价格看,农民的粮食基本上是微利甚至无利。
三是技术的更新。包括种子,耕作方式,田间管理等,都得进行培训。但是,尽管很多培训是农业部门免费的,不过,还有很多技术是需要培训的。
四是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也向往城市生活,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会义无反顾的走向城市,抛开粮田。在城市谋求新的发展。这样,在农村坚持种田的农民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下降。这也是原因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一、粮食的重要性。农业中的粮食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不管工业化、城镇化叫得多么响,"庄户地里不打粮,万般买卖死了行"!不是说别的不重要,是说农业是生存基础,如果漠视了农业就等于走进了虚幻的海市蜃楼!假如世界上多数国家重视粮食且有很多的余粮,别的国家可以走粮食进口的途径,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如果有一天粮食进不来了怎么办?所以应该有吃粮还要有一定时间(至少一年以上)的备粮。所谓仓里有粮心理不慌。解放初期,我国向北大荒、新疆的"进军",就体现了对土地、粮食的重视程度。二、怎样提高种粮的积极性。经济社会,数学水平再差的人也懂一点收益核算。不妨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多数地区双季粮(如玉米、小麦)算一下。双季产粮大约亩产一千五百斤左右,一个家庭大约四亩地左右,按每斤一元计算。其题式是15000x4X1二6000元,另加每亩每年粮补120元,总体毛着收入为6480元,刨去化肥农药种子约400元、耕种收割费约400元。正负相抵余数是5680元。这就一户标准农民的全年基本收入。这些钱解决温饱问题还能将就,那么教育、医疗、住房等大的开销是否得开源节流?这里的"开源"是否会影响种粮?结论非常显而易见!毫无疑问,要想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想办法增加农民的收益。大家知道,"通膨"幅射到各国但在粮食身上却毛了稀松!这是市场经济的不公允。说涨都涨、说落都落才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可否讨论一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让"管吃"的农民也不掉队呢?据说有人提议给农民发一点钱,应该说这也算办法之一。
威海链 » 种粮有补贴,为什么感觉一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是不高?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