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宣传李唐是鲜卑?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有些事,本就是事实,不必要刻意宣传的,有些人说李唐是鲜卑血脉后裔,从学术上来讲,是不错的,李唐皇室确实有着一部分的鲜卑血脉,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若是特意夸大这一点,就显得有点怪异了。

首先,李唐皇室有鲜卑血脉,这一点不可否认,毕竟李唐王朝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的废墟之上的,五胡乱华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下,北方汉地的汉人也开始大规模的南迁,一时之间,北方汉地呈现出一种多民族并存的局面,李唐皇室,就曾经有过鲜卑祖先,但这又如何?

某些人对这一点特意夸大,便是显得有些不合逻辑了,李唐皇室是汉族后裔吗?从后世多是文人的墨宝上能看到,李唐王朝是公认的汉族王朝,即使是李唐皇室拥有一部分的鲜卑血脉,难道这个王朝就是鲜卑族治下的王朝吗?

国家是由哪个民族主导的,从来都不是看皇帝的血脉如何,如果要看皇帝的血脉,去欧洲看一下,国与国之间,哪个皇室可以说真正的与其他国家的皇室没有丝毫血脉关系?国家该怎么管照样怎么管。

然而,若是有心特意夸大李唐皇室鲜卑血脉这一点,就显得有点异心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何解决民族纠纷,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特意夸大李唐鲜卑血脉,毫无疑问是希望挑起民族问题,建国初期,美帝等国家就曾经试图挑起我国民族纠纷问题,从内部制造混乱,若是真的是为了挑起民族纷争,其心可诛。

其次,或许便是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对于不了解的人而言,李唐皇室绝对是纯正的汉族血脉,但了解一定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李唐皇室是有一部分鲜卑血脉的,了解到这一点,对某些人来说就成为了炫耀的资本,为了哗众取宠,特意将这一点着重强调出也是很可能的。

当然了,还有一些人对于李唐皇室拥有鲜卑血脉这一点表示坚决抵触,这也是不对的,李唐皇室拥有鲜卑血脉,这一点不可否认,虽然不必过份强调,但全盘否认很明显也是不可取的,事实放在那里,鲜卑血脉也不是杜撰出来的,虽然李唐皇室拥有鲜卑血脉,但李唐王朝是妥妥的汉人王朝,也是不可反驳的。

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换作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也一样,也都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民族,融合本就是一种发展,过份强调民族问题,很多时候,往往更容易引起民族纠纷。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总有人在割裂我们中国的历史?李唐鲜卑怎么了?难道李家世代不是汉人?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分得那么清楚,我感觉提问者心怀叵测,居心不良。

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大融合的民族,周朝分封制和秦朝封建制加速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大融合和大形成,我们虽然现在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华民族。

现在有个别某地网友总以正统、纯种自居,他们把在西安建都的政权统称胡人政权,把西安称为胡都,千方百计贬低秦始皇、李世民等,这种分裂中国历史的行为应该受到今日头条审核者和广大网友的高度重视。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些网友总YY

了李唐的胡人血统问题~~他们说了,李唐的胡人血统来自于母系的独孤家族,孤独姐妹的老爸胡人名将独抓信

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因为所有鼓吹李唐胡人血统的到了这步都不好意思再考证了~独孤信的直系祖宗是东汉度辽将军刘定伯,战败而没于胡人然后遂成独孤大族来源~~不折不扣的汉朝皇族血统

独孤皇后,独孤皇后是独孤信所生,先不算独孤信是不是纯鲜卑,就算他是纯的,然后我们看他平生有三位妻子,第一位妻子死得早,只留下一个儿子,其余两个妻子一个是郭氏一个是崔氏 ,这两个很明显的是汉族血统.但为什么她们所生的女儿就变成纯鲜卑了呢?

窦皇后,窦皇后的父亲是窦毅,窦氏的来源有载.窦章之子窦统,灵帝时,为雁门太守,避窦武之难,亡奔匈奴,遂为部落大人.后魏南徙,子孙因家于代,赐姓纥豆陵氏.就算我们把他算成纯胡人,但请看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宇文泰的女儿,来看看宇文泰,史书有载:帝,德皇帝之少子也.母曰王氏.初孕五月,夜梦抱子升天,才不至而止.这个王氏你不要和我说她不是汉人.窦皇后是窦毅和宇文泰女儿襄阳长公主的女儿,为什么变成了纯鲜卑.

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由长孙晟和继室高氏即高士廉的妹妹所生,很明显的有二分之一的汉族,怎么又变成了纯鲜卑.

最后,在独孤,窦,长孙三家长期居住在中原,结果还算作纯血鲜卑的情况下,那为什么窦家就可以不算纯汉人?

还有YY李渊的父亲李虎是大野虎 让我们来看看吧

出身于南北朝大族陇西李氏,称其祖辈十六国时代长居于西凉,具有西凉王室后裔的血统.西魏时代李虎被封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为陇西郡公,同期还有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李虎死后,被西魏赐姓"大野氏"(554年),北周追谥唐襄公

如果李虎是鲜卑人 那为什么西魏要赐鲜卑姓大野氏呢 李氏隋朝建立后又复汉姓

李家父系一直是汉族无疑.他家一直在南北朝的北方,当时北方是鲜卑占统治地位,如果他家是真鲜卑,没有理由故意充当地位较低的汉人.孝文帝改革之后,北方有点地位的家庭,基本上都是混血,到隋唐,除了一些胡人风俗,基本上都汉化了

有些人为了证明李唐王朝是鲜卑,就喜欢拿人家的母系做文章.可他们从来不敢说独孤,窦氏的母系,事实上独孤,窦氏家族多半也是与汉人通婚.按这些人的逻辑,那独孤,窦氏不也是汉人吗?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当时北周政权为了拉拢汉人贵族,普遍给他们赐鲜卑姓,如李氏赐姓大野,杨姓(杨坚家族)赐姓普六茹等等.可从来没有给宇文,独孤,长孙等再赐一个鲜卑姓的.这说明当时就普遍认为李,杨等就是汉人.

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乃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其七世祖李皓于晋末五胡入侵中原引发史上惨烈的五胡乱华大动乱时,在秦凉一带建立汉人政权以自救,史称西凉.据陈寅恪先生考证,这一带和东晋以及继承者南朝同为保存汉文化最完整,并对北魏的汉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李家又怎麽可能是"鲜卑"?

其实,在隋文帝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后,李家也"复高祖姓李氏",即去"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倘若不是汉人,何来"复其旧姓",即恢复汉姓?倘若李家真是鲜卑人,那麽推翻隋朝建立自己的朝代后,就该恢复他们那"鲜卑旧姓"啊.可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还拿出了他们祖先是汉人的家谱.这证明他们是传统的汉族世家,

而且陈寅恪曾对李氏祖先进行过分析论证,也得出了李氏血统其初本是华夏的结论,陈先生还推论李渊可能不是陇西李氏之后而是赵郡李氏之后,但赵郡李氏同样也是汉人,而且也曾是望族,不是什麽鲜卑族.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汉人都是文明礼仪之族种,生性好文,不喜武力.勇健善斗的都是胡人."此可以代表河北社会通常情态,其尚攻战而不崇文教.质言之,即渐染胡化深而汉化浅也"."要而言之,家世或本身曾留居河朔及长于骑射二事则大抵相类,斯实河朔地域之胡化演变所致者也".此说甚为谬矣.西北自秦汉就有尚武之风,民风彪悍,至今还遗存先秦士风.汉人在秦汉至唐不乏勇猛血性的品格,只是在宋降今,武功日衰,斯文日盛

连唐诗经常用汉代唐,唐朝社会汉人地位最高,在民族方面,也很护着汉人,你在李世民面前说他是胡人,李世民绝对把你拖出去血溅当场。

自己来感受一下唐朝的边塞诗: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

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无人,汉道昌,

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胡无人,汉道昌。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满人遗老的特色,喜欢造谣别人,然后挑拨,最后他们篡权把别人变成奴隶白吃白喝。

我见到九成这样的谣言都是满人遗老造谣的。

其他网友回答:

估计您是个只靠想当然,二不看史书的人。

估计您没读过《资治通鉴》、没读过《新、旧唐书》、没读过《大唐创业起居注》等这些中国经典史籍,您更不了隋唐跟鲜卑北朝的传承关系。这些史籍中都不避讳李唐的鲜卑血统,您干嘛着急洗白啊?真可谓皇帝不急太监急。为什么史籍中不洗白?因为没法洗白。隋唐两朝皇室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南朝的汉人政权向北统一中国的,而是北朝的鲜卑政权向南统一了南朝的汉人政权,才出现了隋唐。隋文帝家族和唐高祖家族都是北朝鲜卑政权下的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这个关陇贵族集团是由鲜卑人宇文泰(北周武帝)建立的、以鲜卑贵族和鲜卑化的汉人功臣组成的权贵阶层,杨坚和李渊就是这些鲜卑化的汉人功臣的后代,都有个鲜卑名字,杨坚叫“普六如·坚“,李渊叫“大野·渊“(当今日本的大野姓就来自于李渊的鲜卑姓)。他们之所以能够后来称帝,就是因为他们跟鲜卑贵族通婚获得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再逐步变为权臣,乃至篡位称帝。正史记载李渊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信(史上最牛老丈人)的二女儿独孤曼陀,和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是亲姐俩。李渊只是半个汉人。李渊娶了鲜卑贵族“纥豆陵·毅“(后改为汉名“窦毅“)的女儿,生下了李世民,李世民只是1/4的汉人。李世民又娶了鲜卑贵族长孙晟的女儿(就是著名的长孙皇后),他们生下了高宗李治,您说李治还有多少汉族基因?他妈妈是纯鲜卑人,他爸爸是1/4汉人,他奶奶是纯鲜卑人,他爷爷是1/2汉人,他太奶奶也是纯鲜卑人。唐朝之所以是个最为民族包容的朝代,就因为李唐王室就是鲜卑基因超多的胡化汉人,所以才包容胡人,不仅包容,还积极的学习胡人的东西,比如椅子、面食,这些都是包容的唐朝时期从胡人那里学来的。这在之前的秦汉魏晋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李世民杀了兄弟之后去李渊面前告罪,第一个举动就是去吸吮父亲李渊的乳头,然后忏悔,这就是鲜卑人风俗,汉人哪有这传统?太恶心了不是吗?这不是我胡编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的。再看看唐朝那些名臣名将有很多胡人,只是取了个汉字名,你不知道他们是胡人而已。有: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鲜卑)、宇文化及(鲜卑)、黑齿常之(百济)、慕容复(鲜卑,不是金庸小说的那位,而是真实的唐朝人物)、屈突通(奚族)、尉迟恭(鲜卑)、高仙芝(高句丽)、契苾何力(铁勒)、执失思力(突厥)、哥书翰(突骑施)、仆固怀恩(铁勒)、李光弼(契丹)、安禄山(粟特)、史思明(突厥)、浑碱(铁勒)、白孝德(龟兹)、李克用(沙陀)、李多祚(靺鞨)、元稹(鲜卑),唐朝是胡人大展身手的朝代。另外,好多被金庸用烂的武侠姓氏都不是汉姓,而是鲜卑姓,比如:长孙、宇文、慕容、尉迟。。。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几千年来许多民族不断融合形成的民族。试问,哪一个人敢说自己是个纯粹的什么族?这样的人在中国不存在,在世界上也不存在。

从远古时代看,中华民族就是多点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分布的多部落民族。再后来融合形成三大族群,即西部华夏民族,东部东夷民族,江汉蛮苗民族。这是就大的族群而言,其间还有很多小的族群,即是在天下之中的洛阳,也有九大少数民族。

经过西周到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在中华大地形成了华夏民族。秦汉以后称为汉族。

秦汉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史上多少少数民族都融合进了汉族,所谓鲜卑匈奴西夏等等等等,都融合进了汉族,现在还存在鲜卑族,匈奴族?就是现在还存在的少数民族,都与多民族包括汉族经过融合。

个别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动辄以正统自居,不承认元清是中原王朝,甚至不愿承认隋唐、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是中原王朝。这显然是制造民族分裂、分裂中华民族,分裂伟大祖国。请问,以你们的观点,哪个王朝是单一的汉族,哪个王朝能代表中国?你能代表正统?

请善良的人们提高警惕,与历史虚无主义分子做坚决斗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在党中央、习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鲜卑并不丢人,这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主动融入汉文化中的民族;

但是,李唐家族并不是鲜卑,而是如假包换的汉人。他们与其他家族一起,与各族同僚合作,共同形成了关陇贵族这一群体,最终主导终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混沌局面,推动中国历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笔者也注意到这样一种言论:李渊家族是鲜卑人,跟汉族的李姓没关联;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所以才强行跟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李暠扯上关系,并认飞将军李广为先人。

所谓无知者无畏,这种观点要么是糊里糊涂、以讹传讹,要么是牵强附会、别有用心。但凡真的读过史书,就不敢如此信口雌黄。



北魏孝文帝的汉姓改革

五胡十六国以来,为了稳固统治,鉴于自身是人口的少数派,北方大小胡人政治家多少都会采取促进各民族融合的举措,比如任用汉人世家大族为官员、与汉人通婚等等。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头号谋士张宾是汉人;前秦苻坚之所以能统一北方,他的“诸葛亮”汉人王猛居功至伟。

到了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的北魏王朝基本上也沿着这个路子。到了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还诞生了历史上最系统的汉化改革——“孝文帝改革”。实际上,这一改革是由冯太后与孝文帝两人共同推行的。

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亲李夫人,出自中山大族李氏。那时的北魏,效仿当初汉武帝的“子贵母死制”,即皇子被立为太子后,其亲生母亲必定会被赐死,其初衷是为了避免外戚专权。因此,幼时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后,就被带进皇宫,交由嫡祖母冯太后亲自抚养。

冯太后也是汉人,其父亲是辽西郡公冯朗。冯太后文化水平颇高,在她的教育下,拓跋宏广泛射猎经史百家、精通儒家经义,而且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文章。

除了学习外,冯太后对孝文帝在政治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拓跋宏在位初期,北魏的朝政实际由冯太后掌控,她以孝文帝的名义,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包含整顿吏治、变革税制;推进均田制、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等,北魏由此开始了系统的汉化进程。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亲政的拓跋宏继续推行汉化运动。到了公元495年,这一政策达到了顶峰,主要体现有:迁都洛阳,将鲜卑人户口改为河南;强制改换穿汉服、说汉话;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最后一项,就是今天我们的重点。

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诏:

“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我大魏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跋。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诸位功臣旧族中凡从代京迁来的,其姓氏有的重复,要一律改变。”

从此,拓跋氏改姓“元”,拓跋宏改名元宏。而鲜卑原有的部族姓氏形形色色,史称“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此时也全部改头换面:

拔拔→长孙、达奚→奚、乙旃→叔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氏......

后来到了北周时期,宇文泰曾命令鲜卑人回复旧姓,但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人彻底融入中原。



宇文泰、关陇集团与李渊家族

“关陇集团”一词出自陈寅恪,最初指的是统治北周的政治集团,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基础。

所谓的柱国,原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军队高级统帅的头衔。宇文泰执掌西魏朝政期间,对军制进行系统改革,名义上沿用了先秦时期的“柱国”称号,本质上却汲取了鲜卑的八部制。

这八位柱国,除了宇文泰本人、西魏宗室元欣外,还有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六位。

后面六位每人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层层细化下来,最初的六柱国共有48000多兵力,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府兵”。

在那个以武力较高下的时代,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构成了西魏(北周)的统治基础,这些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都是文武全才,而且兼顾汉人与鲜卑大族。其中,赵贵、李虎、李弼都是汉人世家。



我们这里重点理一理李渊家族的情况。

李虎,陇西郡成纪县人,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五世孙。他的第三位儿子名为李昞,李昞的四儿子就是李渊。

至于李弼,他有位曾孙名叫李密,对,就是瓦岗军那位。

不过,为了巩固家族地位,柱国、将军们之间时常通婚,数代下来,裙带关系盘根错节。

以李虎家族为例。李虎在成为柱国前已经成婚,妻子出自安定梁氏;但他的子女则普遍与圈里人结亲,比如三儿子李昞的妻子是独孤信第四女,大女儿成为周武帝宇文邕的妃嫔。

当然了,独孤信被称为中国史上最牛老丈人,除了四女嫁给李昞外,他的大女儿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七女儿独孤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唐朝建立后,李昞被追封为唐世祖,妻子也被奉为元贞皇后。独孤信是三位皇后的老爹,第一岳父实至名归。

而李渊的妻子出自河南窦氏,是北周神武郡公窦毅之女。



那么,有人说李渊有个鲜卑姓氏:大野,这是怎么回事?

宇文泰这个人比较有意思。为了巩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他的政策兼用汉、胡。

首先,他喜好儒术、重视儒家教育,曾设立国子学,为政权培养大批具有儒家人士;同时要求各级官吏用儒学修身,以稳定统治秩序。为了获得汉族士人的拥护,他模仿周礼实行六官制,甚至政府公文也被要求必须模仿先秦体。

另一方面,宇文泰却也有貌似“鲜卑化”的举动。无论东魏还是西魏,发家的基础都是原北魏六镇武装,但随着战争的持续,这些以鲜卑为主体的兵员被大量消耗,因此不得不大量招收汉族士兵。但鉴于当初北魏之所以爆发六镇起义,正是因为鲜卑军人地位下降所致,为了避免这一情况重演,宇文泰想出了一个妙招。

公元554年,他下令恢复鲜卑复姓。但经过多年的战乱后,当初的鲜卑大姓大多灭绝殆尽,于是他命令按成绩分配姓氏,功劳最高的36家,承袭原北魏“统国三十六”之姓;次一等的,则沿用“大姓九十九”。甚至连将领麾下的士卒,也要跟随统帅的姓氏。

祖上原本就是鲜卑的好办,直接恢复就是;而那些汉人呢?赐姓。李虎就被赐予大野氏,杨坚之父杨忠被授普六茹氏。



这一看似无聊的政策,实际上是以鲜卑化的形式、来安抚人数居于少数的鲜卑将领的心灵;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汉人将士比重越来越大。双方一个务实、一个务虚,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倒也相安无事。

不过这一面子工程并没持续多久。到了公元580年,北周外戚杨坚掌权后,立即下令所有人恢复汉姓。

但这一波折,其实只是北朝民族融合大势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对与历史的走向并无大的影响。实际上,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闭门造车,必定伴随着持续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唯一一个文明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关键就在于强大的包容力与融合力;在任何时期,我们界定中华,都不是看血统,而是注重文化与文明的认同、传承。



那么,为什么如今总有人不遗余力的宣扬李唐王朝是鲜卑?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心怀不轨者。俗话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强汉盛唐,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两座顶峰,成了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骄傲。大唐国力强盛,军事上横行天下,制度上成为东方各国膜拜的对象,经济文化欣欣向荣,诗、书、画、乐独领风骚......从那时起,“唐人”甚至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如今却有人说,这个伟大的王朝,血统其实很有问题,其心怀之叵测无需多言。

第二种,哗众取宠者。所谓无知者无畏,如今的网络时代,只要不涉及敏感领域,人们几乎不用为出格言论负责。于是乎,总有一小撮人为了博人眼球,刻意跟常识唱反调。比如为秦桧翻案、污蔑岳飞;贬低卫青、霍去病;杨广是千古一帝、李世民晚年昏聩无比......当然了,还有如今尘嚣其上的“李唐是鲜卑”。

虽然学术允许争论,但这些言论已经超出了学术的范围。但凡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觉得匪夷所思。有些人也许连史书都没读过,但张口就说:史书是假的。我想,他们需要的也许不是真实,而是自己内心的幻想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李唐当然不是鲜卑,他们是李广的后裔,唯一认的胡人亲戚,就是汉朝降将李陵的后裔,黠戛斯人,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坦人。

在今天叶尼塞河附近、哈卡斯共和国首府阿巴坎地区有一座汉时宫殿遗址。该宫殿大殿占地约144平方米,到处散落着刻着“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字样的瓦当,地面上是用石块堆砌的取暖系统,在宫殿前还出土了一些兽面铜辅首。据说这座宫殿就是李陵或其后人所筑。

图:俄罗斯阿巴坎地区所在位置

图:阿巴坎汉宫遗址与复原图


原来,李陵所在陇西李氏,在汉朝,是个很倒霉的家族,自他祖父李广始,就开始倒霉,代代都不得好死。

李陵的祖父李广就不用说了,打仗时被排挤,不堪受辱,自杀。

李广的堂弟李蔡,官居丞相,位极人臣;却在李广自杀后一年被问罪,交法吏查办,李蔡也肯不接受审判,也自杀了。

李陵的父亲也就是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少为郎中,多有勇力,只可惜英年早逝,二十几岁就病死了。

李陵的二叔李椒,曾为代郡守,防备匈奴,多有战功,却也在三十多岁时就为国捐躯了。

李陵的三叔李敢,漠北之战时立有大功,官拜郎中令,爵封关内侯;却因为报父仇打伤卫青,而被霍去病射死。

李敢的儿子因被巫蛊之祸牵连,全家也被杀光了。

李陵自己因投降匈奴,全家也被杀光光了。所以,匈奴单于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还封他为右校王,掌管匈奴以西的坚昆等部族。据《汉书·匈奴传》云“坚昆东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车师五千里”,其位置大致在俄罗斯南部叶赛尼河上游、哈卡斯共和国一带。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坚昆人本来赤发绿睛,其有黑发黑睛者就是李陵之后。

而既然老家都没人了。李陵的后裔也就不回去了,于是便待在孤独、寒冷、遥远而荒芜的叶尼塞河,坚强的繁衍了下去。

星移斗转,转眼过去了六七百年,李陵的后裔在叶尼塞河上游已经建立了一个虽然生产弱后,但尚能以武力称雄漠北的国家——黠戛斯。

此时,黠戛斯的国主叫失钵屈阿栈,他虽然是个蛮荒之主,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而时刻关注着遥远的中原的消息。

虽然,他与中原之间还相隔着强大的突厥汗国,直接交往是不可能的事。

但他还是从各种渠道中探听到了,当年祖先李陵效忠的汉王朝已经灰飞烟灭了,后又经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南北分治,此时又重新大一统成了强盛的帝国——大唐。

失钵屈阿栈的心,蠢蠢欲动。

接着,他又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这让他再也坐不住了。

我要去大唐,我要去大唐,非去不可,死也要去!回纥、突厥、就算是老天,也拦不住我!

原来,唐朝皇帝竟然也姓李;而且李姓皇帝竟然号称自己是李广的后裔。

证据就是:

《晋书·列传·凉武昭王李玄盛》:“武昭王讳嵩,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

《旧唐书.本纪》:"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

也就是说:五胡乱华期间,李广的十六世孙凉武昭王李嵩,竟得霸有秦、凉,建立了西凉政权;又七世至唐高祖李渊,遂有天下。

也就是说:李广家族并没有全部死光,还有一支(算来算去也只可能是唯一没被灭族的李陵二叔李椒的后裔)流传了下来,并且蕃盛昌炽,竟以至于此!!

于是在公元648年,经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准备工作,黠戛斯国主失钵屈阿栈终于踏上归途,他亲自率领着一支庞大的朝贡使团,绕过回纥与突厥的放牧区,跋涉万里,抵达长安。

看着黑发黑睛、风尘仆仆的黠戛斯使团一行,唐太宗李世民欣喜万分,立刻宣布设宴热情款待;二位国主在席上交杯换盏,开怀畅饮,当场开起了认亲会,看的他国使团十分眼热。唐太宗赶紧解释,但解释的让人更加吐血:“黠戛斯与我同宗,非它蕃比。”

此时此刻,两位国主心中只觉无限感慨,这七百年后的迟来相会,先祖李广、李陵地下有知,当笑慰九泉矣!

黠戛斯国主随即表示:鄙国虽远处蛮荒,国小力弱,但还请大唐皇帝允许我等归属大唐,认祖归宗。微臣愿倾国之力,为我大唐开疆拓土,促使漠北各族臣服于我大唐天可汗。

唐太宗大喜: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并封失钵屈阿栈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从此,大唐王朝在漠北多了一块飞地——坚昆都督府;唐太宗给坚昆都督府的任务是:持续打击强大的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尽可能的削弱其力量,避免其对大唐本土造成威胁。

黠戛斯乃谨遵母国命令,开始联合隶属于突厥的漠北各民族,号召他们共同对抗突厥汗国的统治。这也造成了在后突厥汗国时期,突厥统治者对黠戛斯的两次远征。其中突厥第一次远征黠戛斯(公元708年)的结果是,黠戛斯的阿热(黠戛斯的最高统治者)被杀(见《阙特勤碑》)。突厥第二次远征黠戛斯(公元709年)的结果与第一次相同。可黠戛斯虽然损失惨重,但仍不屈不挠,多次参加唐朝打击后突厥的军事行动。唐玄宗曾在《征突厥制》诏书中称赞黠戛斯军队“弧矢之利,所向无前”。

公元744年(唐天宝三载),后突厥汗国灭亡,回鹘汗国代之而兴,君临漠北,黠戛斯便又开始了自己的新任务:对抗回纥人,遏制其发展。

虽然换了对手,但黠戛斯仍然很惨,公元758年,黠戛斯被回鹘汗国一代雄主磨延啜大破于叶尼塞河之上,损兵5万,史载其“牛马谷量,器械山积,国业荡尽,地无居人。自是不能通中国。”

此后百年,可怜黠戛斯,又与祖国断了联系。

可是,黠戛斯人并没有从此没落,而是励精图治,致力于民族复兴;即使是在国内一片荒凉的情况之下,黠戛斯人民仍然以其坚毅的精神发奋图强,最终感动了上天,虽经百年,但还是完成了唐太宗交给他们的使命。

公元840年,回鹘发生内乱,黠戛斯趁机出兵,一举消灭了回鹘汗国,成为北方草原上的新雄主。此时唐朝历经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已然日落西山,但重新崛起的黠戛斯却急不可耐的表示要臣服唐朝,恢复蕃属关系。 唐武宗大喜,马上写了一封国书兼家信给黠戛斯:“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李陵曾任骑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今欲册命可汗,特加美号,缘未知可汗之意,且遣谕怀。”武宗还命人将当年唐太宗会见黠戛斯的盛况画了下来,表示:“黠戛斯大通中国,宜为《王会图》以示后世”。

黠戛斯统治蒙古高原的时间大概是从840年到920年,但在这80年里,黠戛斯人从来没有侵略过唐朝,也没有像回鹘人那样肆意凌辱劫掠唐朝,反而多次帮助唐朝平定李克用之乱。

可惜黠戛斯毕竟人口太少了,无力羁縻蒙古各部,公元九世纪后,契丹逐渐崛起,把黠戛斯人又赶回了西伯利亚,黠戛斯人从此与契丹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详见其名族史诗《玛纳斯》)

到了明朝以后,中央王朝的力量到不了西北塞外,黠戛斯的处境愈发恶化。于是他们开始南迁,几经辗转来到了中亚天山地区。他们中一部分人,终于回归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了我国的柯尔克孜族。另外还有一部分被准噶尔人驱逐到了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并创建了该国。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一部分黄种人,仍称自己是李陵的后人,他们还说CHINA一词其实来源于吉尔吉斯语,吉尔吉斯语言里,Chi为茶,Na为故土,于是China中国便是茶之故土。

图:吉尔吉斯坦民族服装(此类交领服装 既有胡服右衽 又有汉服的系带 还有吉尔吉斯的花纹 很能表现汉将李陵之后的渊源。)

图:吉尔吉斯坦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24史,实行中央集权丶郡县制的大一统王朝,就是秦汉晋隋和唐宋元明清九大王朝。
首先不论鲜卑丶蒙藏还是大汉,都是中华民族史。板上钉钉,不容置疑。
1912年元旦,清帝逊位,禅让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五族共和"立为国策。
新中国,中华民族共包容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人民币共有汉藏蒙维满五族文字共同组成。
因此,不论鲜卑丶蒙古,还是满丶藏,所建立的王朝,都是货真价实丶情真意切的大中国范畴。
第二,单任鲜卑,中国北域前后出现了匈奴丶鲜卑丶契丹丶突厥及蒙元满清,从匈奴论起,也是三皇五帝之后。华夏北域部落从事畜牧业丶狩猎。匈奴后分为南北两部分。王昭君之孙率南匈奴回归中原,北匈奴远遁欧洲,(有说匈牙利是北匈奴所建)。其后北域部落的分化,又出现了鲜卑丶契丹等,在五胡乱华中,出现了很多少数民族政权,第一个是匈奴裔刘渊建国,刘称是刘邦后人。
五胡乱华中北方曾出现对汉人大屠杀,后冉闵发布"杀胡令“,他外祖母是汉人,从小接受华夏文化,他一举扭转北方局势,五胡不是被杀就是归顺,华夏重新在北方站稳,其后周隋唐无一不是冉闵的继续。其中隋唐有汉鲜卑混血血统。
但李世民说李家本是汉飞将军李广之后。
就是说鲜卑等无一不是三皇五帝之后分化而出,到了隋唐又回归华夏。
况且隋文帝杨坚是当年分割项羽骨肉之一的杨将军之后,李渊是李广之后,而外室独孤皇后丶长孙皇后等才算鲜卑氏。
隋唐实现科举制丶武状元,出现唐诗丶书法等历史高峰,继承和发扬华夏文化的力度和成就超越了以往历史。
隋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帝国!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李唐是一个有鲜卑人而无鲜卑族的时代,这里边区别太大了,不管李唐皇族有没有鲜卑血统,李唐上层贵族,确实是有大量鲜卑血统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但这些鲜卑贵族的选择是融入华夏文明,融入汉族。

而融入汉族的,不仅仅有血统,还有文化,鲜卑人也给汉族带来了新的基因,从服饰饮食到思想观念,李唐是一个热爱向外扩张开放的时代,在当时的文明世界,李唐是一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是古中国的巅峰,这一点是值得每一个汉人深深骄傲的。

我们可以把李唐视为汉族与鲜卑的一次联姻,所谓的“鲜卑李唐”的主体始终都是汉族,夫唱妇随,而他们的孩子,随爸爸的姓,中国长时间内是父系社会,所以,毫无疑问,李唐不管有多少鲜卑贵族,他都有合法的继承权,他们最终成为了今天的我们,他们是我们伟大的祖先



标签: 鲜卑 李唐 有些人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