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书法完全可以自成一派不用模仿,但是必须要刚柔并济,你怎么看?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谢邀请!

书法是有法度的,就象吃饭,有吃饭的規矩,走路也有走路的規矩。书法自我欣賞另当别论,要让世人赞赏谈何容易?王羲之成为书圣也不是生来就是,王羲之的老师在传言之中只有一个卫夫人,其实在魏晋这种时代,家族凝聚力非常强,书法笔法也都是以家族形式进行传授的,即使是卫夫人,也是王羲之的近亲。当然卫夫人只是教了王羲之楷书,王羲之楷书一部分从卫夫人字体中来,一部分从钟繇字体中来。但是王羲之的行草笔法,也就是对书法史有“变革”影响的行草书,主要得益于第一代草圣张芝,这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是把章法化为“今草”的开端人物,也是大草和狂草的第一代开创者。如果细分析,张旭和怀素的着手点虽然是二王,但也只是从笔法而言,从章法或者用笔的节奏,都是从张芝字体中而来。

书法是有传承的,总有人拿“王羲之从不临帖”说事,那不过是目光短浅罢了。如果把历代流传下来的刻帖以年代的形式摆在一起,就会发现笔的传承和发展,但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就比较麻烦,只能一个碎片一个碎片的学,最后才能顺下来。这也是很多人只看过一点皮毛就管中窥豹的原因。

作为习书者,不要总想着自成一体,这只是学不像、不练基本功偷懒逃避的借口。故而有的人特别强调自成一体,主张自创字体、自出风格,但事实上,我们能看到有几个人的书法像模像样的?

真正的自出风格,写到一定程度上是建基于对古人的临摹与自己的书写风格相结合,走一条有传统功底、有自我意趣的路子,只有不断的历练,将书法融入生活,把生活写进笔墨里。

练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是写下了年华、是爱好、是信仰、是执着、是追求!

个人愚见不当之处请斧正!

附拙笔一幅五体“心经”。(客户订制)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书法有着五-千年的璀璨光辉厉史,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启用臣相李斯统一中国文字,这在中国书法文化史

上是一大丰功伟绩。到了魏晋时代完成了书体的演变过程。出现了像王羲之书圣及其子王献之等大书法家,并称为‘’二王‘’。至唐代已达鼎盛时期,及唐宋元明清,才出现了像欧、颜、柳、赵等四大楷书名家,自立门户,自成一派。而这自成一派的四大名家也是博采众长,相济相生,互为相补。在各体之中得有先师前辈的笔触或门派的影子,而并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个人要想自成一派,并非易事,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天下功夫出自一家‘’。

通观中国书法与中国的中医理论与中国的先天五行都是相通的,书法理论基础与文化渊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对书法的理论与要求,存在着诸多的讲究。比如说像‘’刚柔相济,肥瘦适中,有骨有肉,有血有肉,墨不血枯,字如其人‘’等等理论基础。

总之‘’刚柔相济‘’的理论是正确的,在中国书法界的理论中是成立或被认可的,当然也是传世作品必须所俱有的。

其他网友回答:

有句古话叫“至刚易折,至柔无损”,这讲得是处世为人之道,对书法而言,至刚至柔皆显枯燥乏味难足其境味,惟有“刚柔并济”,方称得上是善之善者。古今书法的名家大手,无一不深晓方圆之法、甚得通融之妙。学书之人,把刚柔并济作为奋斗目标,很靠谱。



书法不用模仿就可以自成一派的是天才,历览前贤大士,抱庸以为并没有出现过天才,就连书圣王羲之也做不到。不临帖、不学法的书法练习者都是在耍流氓,话糙理不糙。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师自通的人,所谓的“无师”,可能真的没有正儿八经的拜师学艺,也没有长期系统的临摹过碑帖,但是耳之所闻、目之所睹、心之所思,其实都是在师法。实践证明,书法天赋极高之人,其核心的优势在于学习力、领悟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力,没有学习领悟的基础,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谈。



江湖书法是相对的。法度的本身也是辩证的,它只是原则性、规律性的抽象,并非一一对应的“法律条文”。有的朋友常以有未临帖来评判是否属于江湖书法,这不准确。王镛、沃兴华等“丑书”大家临帖并不少,问题出在了对继承性与创新性尺度的把握上。江湖书法中的创新与突破并非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有的在将来还会成为精髓,这并非没有可能。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完全割裂于传统渊源的江湖写法,也是不可能存在持久生命力的。

临摹是书法学习最重要的手段,脱帖是书法创作最终极的目标。



抱庸妄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讲究的是结构,流畅,浑厚,大气并具有龙飞凤舞之气派!令人望而生津。好的书法,完全可以自成一体,不必局泥于某某人的格式化的教条!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提的好,看似不专业,但很深刻,耐人寻味,学习什么,传承什么,没有传承那你又学习什么,闭门造车吗?有很多写字的人,不懂这个道理,自以为是,还自己给自己戴上′"书法家"的帽子,ⅰ可笑至极,

其他网友回答:

说的简单,如果没有基本功,不知横竖撇捺,不知每个字的接构如何摆布,就能独创一派,那纯粹是天方夜谭。既然书写需要基本功,那么在习字时或多或少也要汲各家之长,待掌握了一定的书写技巧后,方可发挥自己的长项,再创书法门派。

其他网友回答:

模仿大师的书法是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法改进,并且坚持,那么你的书法就会好起来。

其他网友回答:

您所说的模仿二字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临帖二字呢?

写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没有出处的自我书写,写得熟练无比写得热闹非凡顶多成为江湖字,而不是书法。

临帖,是学习法帖之精华,临得越像越好,却不能等同于书写要与帖跟复印一样,如此要求尚有待商榷。

就拿当代学欧名扬四海的孟繁禧、卢中南和田蕴章田英章二兄弟等,虽然都出自欧体,却风格特色各异。

而清朝姚孟起所写与欧阳询让人几乎分辨不出欧姚,细细观看却感觉姚书多少有些单薄和乏神,或许是缺少自我使然吧。不能不让人觉得遗憾,观看当代几位学欧书家,给人以无限热情,以至于学欧之风席卷全国,这不能不说个性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没有临帖基础的自成一派,算不得书法,更谈不上什么风格和刚柔相济。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和训练,加之书者的学养,历经千锤百炼形成的风格。才具有艺术感染力,让观者产生共鸣。

汉字由于赋予了书写方法,使线条变得像千里阵云,像万岁枯藤又像高山坠石,唯有书写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形而上地到达书法之境界。否则,只能称之为为写字而非书法。

书法是意象艺术,不是具象,有的人写虎字,用毛笔画得字像只老虎,这个写法实际是对书法艺术的错误理解。

对书法错误的理解和做法,搞得书法这门传统文化艺术面目全非,如当前丑书横行于各个展览各个书法赛场,所写让人不堪入目,却也说得头头是道。重形式而缺乏内容,重视觉冲击力而没有出处。

这种现象实际是懒汉行为,为了快速达到目的,不临帖,写得丑陋不堪还美其名曰,“拙”,哪里晓得,拙是在登峰造极的地步无意为之,而非故作玄虚用来唬人使用。

如此自成一派,还不如老老实实临帖让人尊重。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只有摆正态度,才是正途。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不这样认为,一年级学生学写字,都是按课本上的字,在老师指导下书写,这就叫仿写或临写。学生写毛笔字描红或用“引格“写。学书法不临帖,不学楷书,要自成一体,写出的字就叫我字体的字,不叫书法。那么什么才叫自成一体呢?谈个人一点看法,第一,从名家楷书入手,选好一种帖,认真临上十头八年,基本笔画练到位,结构达到七成象,然后再换几个楷书名帖,隶书等帖读一读,临一临。做到楷书功底好。第二,楷书转换。具有一定楷书功底后,再临帖练习行书或草书。第三,脱帖练习。取众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这才叫自成一体。毛主席楷书功底很好,取郑板桥笔意,取怀素的笔路,形成独居风格的毛体。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书法不临摹就就像脱缰的一路野马狂奔,毫无章法规矩,可以说学的即不是“书”也不是“法”,书法,书法,无书也无法 ,何谈书法。书法历经近五千年的演变发展,已经形成一套经典的理论和规则、文化,脱离书法的传统与文化,不知你学习的是什么书法,实际上按照题主的提问,可能不是在学书法,所以才有这样的谚语。更不知刚柔并济来自何处,即便与书法有关,书法无论作为文化或艺术,都不是一句刚柔并济所能概括。

学习书法临摹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不是超人,不可能一出世就独创一套书法,也不可能超越传统书法。因为书法五千年的历史,已经出现了无数的书法艺术的高山,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只有站在一座高山之上以后才能攀登新的高山,在艺术领域,绝不可能有一步等天的可能。所以唯有先通过临摹学习,能够取得和古人抗行已经非常了不得,何况是脱离传统,自成一派,无疑是痴人说梦,缘木求鱼。

书法作为中国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无论从书法的技法亦或文化内涵上看,都是具有非常深厚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简单的“刚柔并济”有怎么能够反映书法的内涵。不可否认,“刚柔并济”的确是书法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标准之一。学习书法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端正全面的认识,切忌下车伊始,一管窥豹,以避免落下坐井观天的笑柄。

学习书法临摹是伴随书法家一生的功课。书法作为文化艺术可以容纳哲学以及美学的基本原理,否则也就称不上文化艺术了。临摹练习实际上只是书法艺术的初级阶段的功课。文化才是书法的灵魂和精气神之源之本。

标签: 刚柔并济 自成 一派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