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多处涂改痕迹,为何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对此你怎么看?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兰亭序》是手稿,就像我们现代人写文章的草稿,作者思如泉涌,笔随情动,一挥而就。

是即兴手稿,肯定有改动涂改,谁写文章一遍可以一字不改的就完美?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背景是,东晋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任会稽郡长官的王羲之邀集浙东一带的名士、部属以及自己的儿子,共四十一人,在山阴县的兰亭举行“修稧”。

所谓“修稧”,是指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驱除不祥。跟我们现在春游野外烧烤差不多。

古人崇雅,除了喝酒玩乐,必要有一活动,就是“流觞曲水”。大家依次座在溪边,斟满酒的杯子从上游漂流下来,漂到谁面前不动了,谁就赋诗一首。

就这样大家赋诗饮酒,雅兴勃发,其乐融融。乘着酒兴,羲之在微熏中,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记事抒怀,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声名赫赫的艺术杰作《兰亭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据说羲之酒醒后也写过好几遍,但终没有第一遍写的洒脱有韵味,始终不满意。

可见艺术作品都要有感情,有要抒发的欲望,时过境迁,再也找不到在现场的灵感了。

王羲之是书圣,也需要有灵感、激情,何况我们普通人。

看看现在我们的书法,像复印机千字一面,写来写去就是抄录古人的诗词、文章,那来的感情,连古诗词的内涵也不一定懂。

书法作品写的是字,字里行间都有作者的感情,也是诗赋文章,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从《兰亭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字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倚正、大小、疏密,字速逐渐加快,行距收紧,集情、理、法于一体,均臻登峰造极之境。

我想羲之在书写时,不会去考虑章法、笔法等问题,而是根据平常的积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落笔成章,这就是厚积薄发。

所谓的章法、笔法都是现成人刻意想出来的,没有书写的自由与快意,灵动与激情,文字没有灵魂,内容没有使人共鸣感动的情感,何谈章法、笔法?

一味的追求线条、章法,视觉效果,早就失去了书法的本意。这样的书法作品注定是废纸一张,没有生命力。

《兰亭序》之所以能成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让后人无法企及,就是无为而为,一切的艺术手法都为了传情达意,抒发作者的快意人生。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书法本来就独步天下。兰亭序是他于半醉中有感于怀,兴之所致,一挥而就。那种飘逸灵动,不羁洒脱,率真自然,是平时书写创作时少有的。每观兰亭序,其运笔如行云流水,字形布局超凡脱俗。所以,书圣才对自己的这幅作品非常满意。

无论谁写文章诗赋,初稿都难免有错漏,都会修改。但,瑕不掩瑜,这种修改,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毫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反而增添了几分天趣烂漫。

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朋友喝酒助兴,他特别激动,高兴,心情彻底放松,情绪达到最佳,状态好到了极致!有时下笔有些快,又感觉某地方用字,用词不是最佳,涂了再换自己满意的。这正恰恰反映了王羲之不矫揉造作,一气呵成,自然天成,这才成就了酣畅淋漓的名作!

其他网友回答:

世上没有纯然完美的东西,就像是我们不可能打造出一个完全标准的圆或圆球。万物负阴而抱阳,有无相生,高下相倾。美和丑是硬币的两面,永远都是一体存在的。缺憾和完美,一体共生。正是以其不完美,所以完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也是如此,小小的涂改,无法掩饰其光辉,涂改本身也是创作状态和天然韵味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真正的创作都是有不可控的部分,可控的是技巧,是功力,是大体的章法布局,这些由人来主宰,而不可控的部分是微妙的情绪,是突然而至的灵感,是笔端的灵光乍现,是无数未知因素的加入与摩擦。


书圣写《兰亭序》之时,并不是一本正经,磨拳擦掌,精密构思 ,胸有成竹的,有预谋的创作,而是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流觞曲水,群贤毕至,喝酒喝到微醺,喝到高兴,喝到快意之后,逸兴遄飞,怀抱朗畅。这时候,几乎是不择纸笔,拿起笔,铺开纸,蘸了墨就写,想到哪写到哪,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即使偶尔有磕绊,那也是瞬间打通。


这一刻书圣如有神助,如神仙附体,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也实现了对书法,对艺术的超越。也就是我个人认为的通达神明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和状态中,涂涂改改也好,部分小缺憾也好,完全不伤大美,甚至让这幅神作更添一番独特迷人的趣味,更具有了一种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


其实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书法杰作莫不是如此,从《兰亭序》到《祭侄稿》,到《黄州寒食帖》,从《古诗四帖》到《自叙帖》,到《韭花帖》,再网上追溯到魏碑、汉隶。在不可捉摸中,通达神明,这才是书法魅力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兰亭序》为草稿,《兰亭序》是书圣即兴挥毫作序,是书圣新书体风貌的集中体现。它共28行,324字,虽然有个別地方余改的痕迹,但是在我国书法史上地位崇高,雄视古今,妙手偶成,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点画凌空蓄势,落纸极尽变化,用笔随心所欲,章法浑然一体,笔画粗细多变,运笔藏露相间,字形疏密相掺,连墨气也忽淡忽浓,整篇作品具有含蓄和谐的节奏韵律。遒媚劲健,绝代所无,最能体现书圣艺术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书圣写下神笔草稿回家认真写了几遍不如原草稿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尽致痛快,章法浑然一体的快感!《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杰作。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力屈万夫,韵高千古!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作品本身就考究清新自然、情感抒发,和不矫揉造作。《兰亭序》是否有涂改,并不影响它在书法中无上的地位。《兰亭》的美,在于自然洒脱和情感流露。该帖原本不是书法作品,只是书圣王羲之与好友集会时,微醉的时候书写的草稿,但写稿时,难免会出错。正是因为在这种微醉的状态,才写出了线条的飘逸,写出了极致的变化,以及当时的喜悦和奔放。这种灵感和美感,就算是酒醒后的书圣,也很难再次找寻,但原稿中有个别地方需要修改,遂而产生了涂改的痕迹。仔细品味《兰亭》,仿佛能看到书圣微醺时,铺毫洒墨的情景。

同样有涂改的《祭侄文稿》,也是深受历代书家喜爱,被誉为“第二大行书”,同样也只是一份草稿,但却完美的展现了颜公当时悲愤交加的情景。这种感情下作稿,感觉即便是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心中的悲伤和愤慨,书者遂才不断地圈改和替换用词。

位居行书第三宝座的是苏轼撰诗并书的《寒食帖》,应该也是一份撰写诗文时的草稿,苏轼当时生活穷困潦倒,孤独苍凉,甚至拿不出一支好笔来。苏轼在寒食节当天,作诗感叹生活的凄潦。书写之始,中规中矩;但作诗时,思于现状,心情越来越烦,随着情绪的变化,字态上面出现了忽大忽小的变化。这同样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国书法史中,流传着天下三大行书,第一王羲之《兰亭序》,第二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三苏轼《寒食帖》。其中《兰亭序》有写错修改痕迹,《祭侄文稿》涂抹痕迹更甚,《寒食帖》开头和结尾字形大小相差数倍。因为这些地方,可能会有人质疑三大行书。这要从三大行书创作背景上来分析。

唐代孙过庭提出“五乖五合”论,具体解释过书法的创作问题,“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确实书法经典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兰亭序》本身是一篇序言草稿,写错了自然要作修改。《兰亭序》的创作主要得益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融洽气氛和小酌几杯,心手相应。在王羲之看来确实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王羲之也不会想到就他的这篇草稿会被后人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王羲之《兰亭序》的问题回答了好几个了,每一次遇到的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每一次都能够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好的作品总是让人百看不厌,讨论不休。

这一次是关于王羲之《兰亭序》里面的涂抹的,也有不少的朋友问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很疑惑,为什么别人的涂抹影响整体的章法,而王羲之不仅多次涂抹,而且还都很明显,为什么他的书法就能够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呢?我要是也这样涂抹,是否能够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呢?

我觉得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组成。

首先第一个就是要有高超的技法,书法的技法就包括笔法、章法、结构和墨法等等,这是写出一幅好的书法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技法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基本上都能做的差不多,但是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寥寥无几,王羲之就是其中一个。

第二个就是要有激发创作的灵感,这个灵感稍纵即逝,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就是灵感爆发的时刻,进入了一种自由书写的状态,出现了几处错误很正常,涂抹也很正常,当时是顾不了这么多的。

而这种涂抹正是进入灵感的自由书写状态的一个体现,这种体验颜真卿也有过、苏东坡也有过。

所以一些朋友,技法不精、灵感未到,再涂抹也写不出天下第一行书的。

不二斋

写字说画

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书圣是随意而写,涂改很正常夜丝毫影响不了大师的书法技艺风采!

其他网友回答:

有句话叫自然而然。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于无意处透有意,行书创作尤其是如此。兰亭序虽有多处涂改,但都是微醉之下的无意为之。虽多有涂改,但却并不失协调,也正是书家高超书法水平的显现。就兰亭序本身而言,作者酒醒后本也想重新写过,但几次下来均无原先的韵味,只能做罢。纵观书史,不难发现被称为行书三甲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诗帖》均系手稿。

标签: 兰亭序 涂改 王羲之 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