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与楷书不同,是因为南北朝分裂导致的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邀。当然不是。楷书在汉末已经形成。我们看钟繇的楷书与今人已无大异。王羲之在楷书上还向钟繇学习呢。南北朝时期,南朝受晋之余绪影响较大,禁碑之风尚有影响,所以留下的碑版较少而留下的墨迹较多。碑版以二爨最出名。北朝留下的石刻最多,包括碑碣、造像记、摩崖、墓志。这些通称为“北碑”,其书体被称作魏体(因北魏而得名)。魏体是向楷书过渡的字体,是不成熟的楷书。有人说因地处偏远,楷书在民间还未推开。也有的说根据还未刻完的原石,朱墨字迹比较温润,而刻出来的就显方峻。与刻工凿刻简化有关。

其他网友回答:

魏碑是刀刻出来的,楷书是毛笔写的。南方的碑如二爨,也是魏碑中的精品。并不是如大家所认为的魏碑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只有帖,没有碑。

在北方,同样也有帖。北齐与北周,也是在北方建立起来的汉人政权,他们同样重视帖学。实际上,就是纯粹的鲜卑族统治的北魏,也是被汉文化所同化。在《张黑女碑》中,就是很明显的具有南方气息。

刀刻的碑文,是带有装饰性雕琢的美化。用毛笔书写,会很复杂。而使用如油画笔,却能够描画的如刀刻剑削般的方棱见角。我亲眼所见过一个做美工宣传的老师傅,用油漆刷子在墙壁上写一米见方的大字,字体就是魏碑。其流畅的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魏碑的体态虽多,但是优秀的作品并不多。而且总的数量也远远不及字帖。书法本身是毛笔所写,要学习书法的话,还是应该选择帖学。魏碑作为一种欣赏性的艺术,当然有其欣赏的价值。但是要分清楚常态的书写和碑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具所为。如果北朝时的人平时也如碑文上的写法,就是在倒退。楷书经过了整个晋代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字体的演变,也是以便于书写而进行的。不可能会由简便返回繁硕。因为书法在古人是实用,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用来欣赏,想怎么复杂就怎么复杂。
北方和南方,他们的文字都是汉字,实施的教育也是汉文化。政令的颁布,同样也是汉字。写过魏碑的人都知道,它的书写要比楷书复杂。从实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不会是那个时期的日常书写体。而是专用于刻石的,带有美化的刻字。

其他网友回答:

答:魏碑体是北魏时期用于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等石刻书体,是鲜卑族掌权后进行汉化的主要成果,因其摆脱了板正僵化、波磔矫饰的汉隶,改变了字体形状,是一种向唐楷过渡时期的文字,因此也被称之为魏楷。但不管是现存的半隶半楷类魏碑,还是方整严峻类、结体灵动类、稳妥精到类、书体浑穆类、接近唐楷类等魏碑体,它们都是工匠直接刀刻书体,没有经过成熟书家的提炼升华到极具艺术欣赏性的书法线条,虽然在清代又被发展到新魏碑体,但其结体、点画夸张而少变化,整齐方正却往往流于呆板,这和书法艺术强调的气韵生动、自然天成,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变化的审美特性难于合拍,因此到唐代就没有再发展下去,取而代之的就是唐楷了。更多评论尽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

其他网友回答:

这方面专业人士很多,古人不见今,今日照古人、具体的界定成型与过程在史上则是一个“系”,互为关系依附,回复中的朋友们都是高手了,或就百度中也方便,中国不缺的是才人。

其他网友回答:

对这段历史不是很清楚。但从直觉上感觉多少还是有些关系吧。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问题不好界定,如果上述问题成立,或者象有的人说是鲜卑人学汉字所致,哪我反问一句,魏碑的书法人难道都是鲜卑族人?

我觉得一个可能是这与当朝帝国提倡的官文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北魏的官文字样是什么样咱不见过。另一个原因可能和刻碑有关,魏碑这种字可能便于雕刻,大家都跟风摹仿,便形成了一道风景,但在西安碑林有许多魏碑刻在关中道出土,魏书普及到这种效果,面积这么广,让人难以置信,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吧。

其他网友回答:

魏碑和隶书是字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的两个分支,和朝代分裂关系不大。

标签: 魏碑 楷书 南北朝 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