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因为没有汉语拼音,字的读音会不同吗?诗句里的平平仄仄是怎么对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古人没有拼音,也没有普通话,各地的方言又不同,却能够分得清平仄,是不是感觉很神奇?

平仄的划分仅限于中古汉语的发音,分为平、上、去、入四种音调,除了平声之外,上、去、入都属于仄。当代的普通话取消了入声发音,把入声字改成了一二三四声。这就导致了用普通话判断平仄会出现错误。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人与今人的发音大有不同,古代有入声的发音,可以轻而易举的分清楚平仄,尤其是南方人,比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语、吴语,更容易区分平仄,直到今天这些方言依旧保留了入声发音。古人区分平仄就像今人说普通话一样,一学就会,很简单的。

另外,古代不太清楚平仄的一部分北方人是可以查韵书的,古人写诗填词就是按照着韵书来区分平仄和押韵的,古代有《切韵》、《广韵》、《平水韵》、《佩文诗韵》等工具书。不要认为只有今人才可以查字典,古人同样可以查工具书。

古人依据自己发音的天然优势和《韵书》之类的工具书来分辨平仄,故而也能够写出标准的格律诗。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只不过我这几个月都在学习有关平仄的知识,还是小学生的水平,沒有能力答这个问题。但看我的媳妇、孙女,随便说一个字,她们都立即知道是平仄,不用象我一样要把四声都念一遍,有时一声和三声还错,或是查字典。我就知道是我小学汉语拼音部分沒学好。

古人在私塾里学习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的基本课程后,开讲四书五经时,对对联是一项基本能力训练,不仅是为了写诗的需要,八股文中有四段对偶排比的句子,也需要较强的对仗功力,所以平上去入是老师会严格要求,并强化训练的基本功,而老师会自己使用韵书或字典,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背诵,读书人为了功名,平仄是一定要学会的。而且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功课,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并不奇怪。

其他网友回答:


在昔日“悟空问答”之“《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不同是什么?近体诗一定要遵守《平水韵》格式吗”一文中,有位读者留言如下:

⋯⋯我是位诗词爱好者。只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平水韵》上平声十灰韵中的“苔”字和“开”字,唐宋诗人怎么读音,才能与“灰”押韵?即韵母为ei,有哪些音韵学大师,有何权威著作解决了唐宋人的语音问题?(我只查了《康熙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用反切,依然不押韵。)请您百忙中回复!回复如下:

诸如此类问题在《平水韵》中出现的还比较多,像“灰”字,《唐韵》呼恢切;像“苔”字,《唐韵》徒哀切。此二字的读音与现在基本一致,但在声韵的取法上比现在更宽泛一些。此二字《平水韵》归于一个韵部,正是用了反切法的原因。那个时候的读音的习惯和方法,依韵脚的需要因调设韵,主要取之诗例来源归于一个韵部。同样对于未曾使用于同一首诗的同韵字,也没有划入一个韵部。至于音韵学的书很多,李葆嘉《清代古声纽学》,胡安顺《音韵学概论》等可以一读。

其实,像《切韵》《唐韵》《广韵》《集韵》《平水韵》等,都是古代不同时期的音韵学书籍,类似今天的《汉语词典》等,平上去入的字各有归属,需要那个字,就去查阅,读音反切法。

三上词话_百度百科

其他网友回答:

古时没有汉语拼音,字的读音会不同吗?诗句的平平仄仄是怎么对的?

古时候,字的读音有直切法和反切法。直切法如“根”和“跟”同。这些是同音字。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两个字中,前者称反切上字,后者称反切下字。被切字的声母和清浊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如:东,德红切。取德的声母d,红的韵母ong,便构成东音(dōng)。如“毛”,“莫袍切”。取莫~声母m,袍的韵母ao,构成毛音(mao)反切韵依反切发声以分音,收声以分韵,故曰切韵。不过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一些出入,古今声母也有些变化。

中古时期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入声:指以塞音 收尾的声调。如b,d,t,k.

柳宗元的《江雪》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

千山鸟飞[dzüë];

万径人踪[mië]。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süë]。

中古汉语入声字在近古(十四世纪前后)分别演化成阳平、上声、去声的现象,即入声全浊音字归入阳平,次浊音字归入上声,清音字则归入上声。

而全清和次清音字演化成阴平一类,全浊和次浊音字演化成阳平一类。去声一直没变。

其他网友回答:

不请自来哦。古代虽然没有拼音,但是字的发音还是会的,拼音只不过是发展到现代,人们后来给加上去的。口中可以发出各种声音,但不是每种声音都有拼音来标注。

中国的文明五千年,文化积累丰富,字体和读音随着发展有变化,但是都是传承下来了,这是语言自身的力量。平平仄仄也可以靠语感来做到,就像我们自己做个打油顺口溜,朗朗上口也没有去看拼音。要相信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修养。

其他网友回答:

汉字是方块字,是音意形的结合体。但是也有可能简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备联想性,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个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发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却能够勉强拼出他的读音,因为英文字母组成有一定的音律规范性,掌握音标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况下读出来。

所以咱们就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发音,但是和英文不同的是,咱们的汉语拼音标注也是独立的,只要不把他放在生字头上,你也搞不清对应关系。不过相对于古人而言,这已经是很方便了。作为小学就掌握的拼音常识,就算遇到再复杂的汉字,只要有拼音,就绝不会读错。但是古人怎么办呢?

学习语言有共通性。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咱们英语学得不好时怎么办吗?咱们使用汉字标注英文单词。就像那个笑话:“爸死”——“bus”;“妈死”——“mouth”。当然这只是搞笑,不过我估计大家都用过这种方式。而咱们古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传承汉字读音,只不过用汉字标注汉字而已。

这也就是上面书里面标注“切”的意思了。古代标注发音有两种方式,“直切法”和“反切法”。直切就是用读音相同的字标注,比如上图中“晕”字,直切标注为音“运”,上方标注这个汉字音调为“去声”,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光晕”的“晕”。

详细解释:“日月旁气也,月晕”。再看左边标注“禹愠切”,这个就是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来注“晕”的读音。其实“愠”按理来说也可以直切“晕”字。反切法中两个字,前一个称反切上字,代表生字的声母和清浊,“禹”即“y”,后一个称反切下字,代表生字的韵母和字调,即“un,去声”。这样大家明白了吗?

再举个例子,下面那个“烟”字,直切法是用“焉”。左下角标注音调为“平”,这不就知道怎么读了,如果“焉”还不认识,那再看反切法。“乌前切”,声母发“w”,韵母发“ian”,平音。大家会说这不对啊?“wian”是什么鬼?这个是由于古音标注没有今天精确,也没有声韵母之说,加上各地口音不同的一些问题,碰上这种情况,怕读不准确,就要去问先生了。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言传身教特别重要。咱们现在不管什么文字,拿个翻译软件就能读。

古人读书识字,是有钱人才能干的事情,请先生,读私塾是免不了的。

图片里面标注的“平”,“去”就是字的发音。汉语拼音中一、二声为平音,三、四声为仄声。古诗里面只有格律诗对平仄有严格要求,古风,现代诗都没有平仄要求,只要读来顺畅就可以了。

要学习格律诗的平仄关系,需要费些功夫,可以关注我看以前的回答,有简答也有详解,这里就不啰嗦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一些王八蛋们为了现代化把传统文化全视为糟粕抛弃,近现代哪样东西不是靠拿来主义?尊古重道反被说成封建迷信阻碍发展,看如今哪个不是两手空空如行尸走肉?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是有拼音的,不过不是英文字母,是汉字的部首与编旁,还有片假名,都有发音的,跟英文字母拼音有读音差异,请悟空白痴不要再拿着苹果手机说爱因斯坦没你有文化,他微信都不会用

标签: 平平仄仄 汉语拼音 读音 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