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简化虽存在部分的不合理,但大体上是贡献很大的,恢复繁体字不仅没必要,而且也已经不具备可操作性了。
简化过程中的不合理汉字的简化,意义很重大。但是在简化的过程中,存在部分的不合理,是被公认的结论。
在我看来,其问题主要集中于两块儿:
其一,部分新字形不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
传统文字学有“六书”的概念,用来解释汉字的产生及演变,这其中又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法最为重要。举个例子,以体量最大的形声字而言,本来能明确分辨声旁、形旁的旧字型,现在没有办法分别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举几个例子,如“無”(无)字,和“舞”字是一个声旁,两个字为何读音一致很明白;又如,“观”和“鹳”字现在也看不出同源,看“观”的旧字形就很明白,写为“觀”;又如,天候类的文字常常带一个形旁“雨”,现存的“雷”“雾”“雪”等都是如此,但“雲”字相对实际上也没太麻烦,却大大俭省了,实际上,如果保留其形旁,孩子们学习的时候还要更系统一些。
所以,有的变了,有的没变,对于汉字内在规律的伤害,还是有的。
其二,很多不一样的字,简化为一个字。有时候会造成一些认知上的混淆,对于旧有的一些传统文学的文本造成了伤害。
譬如,“發”“髮”统一简化为“发”,但二者的意义完全不同。以前有人提过一个很滑稽的问题,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是“白发/生”,长出了白头发,还是“白/发生”,徒然发生了之前的事情。实际两种解释都通,这种情况下看是“白發生”“白髮生”反而容易些。如果某些诗歌分别用这两个字作为韵脚,就会出现“重韵”的现象。还是以“发”为例,如苏轼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早生华发。”很多人就说你看苏轼也重韵,为什么我们不能呢?这就理解错了,苏轼写的时候是写为“雄姿英發”“早生華髮”的,这两个不是一个字。
说完了简化字的一些不完美之处,也要客观说一个事实——汉字的演进过程中,充满了类似的谬误和不完美,不完美本来就是常态。
举个很有趣的例子,“莫”字,在最早是一个会意字,四个草写作“茻”,表示一片草原,在这中间有一个“日”字,日在茻中,表示黄昏太阳落下的时候。
从外形上而言,“莫”的上边简化为草字头,是合理的,符合原意的,但下面的“大”旧很难说的上是符合原来意思的。这是古代就发生的变化,可见古时候也不见得非常严谨。
更别说,后来“莫”演变成了一个声旁,衍生造出了一系列的形声字,如“墓”“幕”“慕”“募”等等,后人新造出一个“暮”来表示黄昏,取代了“莫”这个原字,“莫”十分落寞,被赶去表示新意思了。
现存“暮”字里,出现了两个“日”,也很难说是符合最初的规律的。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汉字的演进过程中,本来就伴随着谬误与不合理,很多比之现在的简化字还过分一些。
原教旨主义者,用以上的不完美来攻击简化字,很容易就被反驳了。
简化字,伴随着新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更赶上了互联网的勃兴,乘着这两辆马车,简化字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近乎无可颠覆。
而在简化字应用的几十年里,文盲率的大大减少,全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提升都是不争的事实。无论简化字存在多少不完美,都不能否认其意义重大。比之当年激进的“汉字拉丁化”,能包含汉字美的简化字无疑是更优秀的选择。
如何面对繁简体之间的区别与争执?我个人的看法,按照应用的场所,双轨并行即可。
比如,在网上和人们聊天发帖子,就用简化汉字,不必人为制造沟通障碍,要知道大部分人对繁体字是不亲和的。日常应用,简体字是最好的选择。
若是从事一些专门的事务,比如说我写旧体诗词,为了防止上面说的“重韵”等问题,追求严谨用繁体字创作,是无可厚非的。相似的,如果写书法,搞金石篆刻,写繁体字自然也不应被非议。
我所惧怕的是持有两种观点的人之间的争执与割裂。
用繁体字的人不必梗着脖子嚷嚷简体字没文化,伤害了汉字,当年简化汉字的老爷子们比大多数人的文字学造诣高多了,如上面所论,汉字本身也并没有意淫出的“纯粹性”。
反对繁体字的人,也不必见人用繁体字便破口大骂,要看别人使用的场所,如果别人是为了追求严谨而用,再骂就显得没文化涵养了,而就算别人日常生活中应用繁体字,也是选择之一,在这个文化昌明的时代,尊重别人的选择是必备的修养。
感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完全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
1、简化字已经推行了几十年,所有的大陆居民都适应用简化字交流、沟通、学习、工作和生活,用的很习惯了!
2、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很多外国朋友和国际友人已经掌握了简化字!这就是标准,让其他人适应!
3、抛开繁体字和简化字的优缺点,目前计算机输入技术基本是以简化字为基础开发的,比如说五笔输入法等等!同时计算机也解决了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互换的问题!
4、简化字还是效率高!
5、可以继续研究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以及其他文学问题,使得古老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文字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滚滚潮流不可阻挡,适者生存!
其他网友回答:目的地是同一个,路有长短二条,你走那条?总归抄近道。字有繁简二种,你写那种?总归简单便当好吧。当然大陆人简单不复杂所以用字也简体,象港澳台侨,用惯繁的了一时改不了。那就各有所需,本身大中华就是个包容开放的国度。尊从个人意愿与习惯自由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我觉得很有,特别有,十分有。
首先,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当前的环境,一个打字即将取代写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简体字都快退出我们的生活,那么繁体字呢?它作为一个泰斗级的文化元素,在我们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会消失吗?所以,我们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台湾还使用繁体字。而作为母亲的大陆还在实行简体字。当年,出于我们国家的实例情况,在农民居多的情况下,我们实行简体字。
而今,我们中国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普及后,我们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繁体字,其实更容易让人理解一个字的意思,有很明确的指代性。更适合如今有文化底子的人。
所以,在如今的环境考虑之下,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实行繁体字。这样对文化传承有很大的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没必要,但确实有些不美的可以恢复传统,是叫恢复传统,不强调什么什么繁体字,我们古今使用的汉字都可以说是简繁共用的,而有个别字确实可以进一步简化的,都需要具体对待,总之,需要恢复和简化的字并不多,少量几个而已,而题中所谓恢复繁体字就没必要了。
关于某些人强调的“正”体和简繁之争:(1)从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想用篆书就用篆书,想用草书就用草书,百花齐放么,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掌握了从最原始的直到最现代的所有字体,从技能来说就是技能多,而不学简体的就缺少了某个技能,在正统的自然丛林里是会被淘汰的;
(2)就普通书写来说:谁方便也是一目了然,不然的话,秦篆之后怎么会出现隶体,再后来出现草体?就是西方字母的祖先看着也比现在的要复杂点,文明就是这样进化的,简化属于正常现象;简体字很多就是由草体形态而来,例如四点底和绞丝旁,草体点画连笔,最简化的直接化为一横,像现代简体字的食字旁、言字旁皆来源于草体符号。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和草体比起来简体算是种繁体啦,这样说来某些字其实是可以进一步简化的。
(3)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汉字繁体大概是全世界电脑里面最繁琐的文字啦!?就阅读方面来说,也是简体看着更容易些,简就是简,繁就是繁,这是物理现实,太复杂的文字费眼睛,需要近视镜或者放大镜,字体再小恐怕得用显微镜了···
(4)心理层次方面:这个最主要,某地区人搞出了个“正”体字的叫法,就是刻意在某方面进行分裂,心态和棒子国的某种心态相似,不思宏观、自卑可怜都表露出来了,又缺乏正确的历史观,这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补充:在大陆书法界,正体就是楷体、又叫真体,他们的叫法显得有点无知和尴尬。还有先前时候民国政府是想简体的,后来蒋先生败走小岛,心也小了,就是要和这边反着来!)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自己要清楚一件事,所谓简体字只是把部分复杂的简化了,现在其实是简繁共用的,例如樣(子)和(荡)漾,前者简为样,后者却没有和洋通用(意思不同,也不可能通用),再例如赵孟頫的頫字,现在还是没有简化的,再例如焉字,搭眼一瞧还以为是繁体呢!从此方面来看,现代汉字的规范工作其实没有完成,仍然有很多不完美之处,汉字确实还有一定的改革空间,曾经“二简字”的出现也是出于此因,不过后来取消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以国家相关规定为主。所以正统不正统啥的,还得看最具权力的硬实力。
例如豹猫豺狼四个字,这几个字放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从生物学分类来说,前两者属同类,后两者属同类,但现在却是豸和犭交错使用,拿生物学来论,这几个字确实有不合理之处了,既然貓可以简化成猫,那豹和豺是不是也可以使用更简单的异体字呢?又或者把猫恢复繁体的写法?
有少量字可以恢复传统,比如云和雲、古时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字,而现在不写雲了,把云和有雨的雾霜书写在一起,它就显得另类了,既然雾霜带雨(也不能再简化了),为什么雲就成了云,这就是比较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说是不符合汉字之美)。
【2018-12-23突然有感--增加以下此段:如果真的恢复了,会出现个现实问题:云一般出现在古文,现代文很少用到,而带雨的天上之雲却更多几率用到,所以出于现实需要,我看还是现在的情况好,简单点好,书法创作可以看情况进行选择】
再比如贝(貝)、财(財)、车(車)、东(東)此类字,我个人更喜欢繁体,方块字么,在楷体书法里毫无疑问传统体更具稳重的美感,笔势也更容易书写,而简体只适合一种书体使用那就是草书体,像这种不是太复杂的字是不是可以恢复传统呢?
我们知道有一副对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联精华所在大家都应该看出来,很好的体现了汉字之美,这里推荐一篇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561393699459170830/
至于江湖上流传的:“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和“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种种,说是合理也可以说是牵强附会,需具体对待。比如“云无雨”看字形来说,雲确实无雨了,看意思那就是强词夺理了,因为云还有“说”的意思,根本和雨没有关系,所以一味强调“云无雨”说明他想到的只是他会写的那个雲,而根本没有想到另一个云,正好证明了上面我说的思想上的狭隘。
总之对我们来说:普通书写要实用规范,我们说的是普通话,写的是规范字,是国家规定的,任何时代都不能置身于国家之外。就说草体吧,古代第一个写草体的可能有自创,但是后来的书法家写草书也不是胡来的,草体字是有草体符号的,这就是规范,书写者都默认遵守的。
日常普通书写讲究实用,人会不经意间的追求短、少、快、简等等,这个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就像饿了想吃东西一样,是生物的正常反应,我们不必特别强调。我们现在的正体字(楷体又叫真体、正体)即使再简化也简不到狂草和日文平假片假那种程度吧!
而书法那是艺术创作,属于强意识的脑力劳动,追求艺术美感,会对书体进行选择,而学习书法的人自然也会学习各种书体,所以我们认识很多书体,这是我们的优势,不过没有接触过简体的人可能仅仅认识那个他们所谓的“正”体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没有必要在大陆恢复繁体字。文字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从整个历史来看,文字的发展总体上来看大趋势是由繁趋简。文字之所以要简化,是为了方便使用 ,便于书写传播。如果要在大陆恢复繁体字,显然是与发展趋势相逆的。
清末民国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改革语言文字的提议,以提高文字学习的效率,从而让广大的普通民众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些题主要有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拼音代替切音,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这些改革其实也是国家向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这些改革措施是一套系统,比如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其实是扩大了群众基础,毕竟文言文只有相当少的人才能够掌握,简化字其实是降低了书写的难度,对于没有什么文化基础的普通人来说,更易于学习、掌握、传播。
简体字的推行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使用简体字,繁体字就一定会消失。只是并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是以文化记忆的形式存在。那些声称简体字不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言论并站不住脚,传承并不是一味的回到过去,靠恢复繁体字来传承文化,只不过是表面功夫,强制使用并不能帮助大家理解传统文化,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吧,传播的成本。如果是鼓励大家学习繁体字没有问题,但恢复、推行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我想说大陆也好,台湾也好。都是同宗同根,中国的优秀文化怎么样传承,怎么样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台湾做的很好,繁体字从清朝到民国一直沿续到今天的台湾,包括台湾教课书,礼、义、廉、耻,都发扬的很好!不用我多说,看看国内的年轻人现在都信仰什么??有几个年轻人还去关心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中国大陆有必要恢复繁体字,并且录入学生课本,让年轻人知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他网友回答:建国初期汉字改革是因为繁体字笔画多,难记、难写又加上文盲众多。出于诸多原因,这才有了"简化字"人民也巳经熟识和习惯了简化字。这时再拾起"繁体字"有实际意义吗?如有人喜欢满可以在家里尽兴吗。像学学书法,看看古版书籍。
其他网友回答:没必要恢复繁体字。纵观汉字地发展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都是不断简化的。
篆文简化后发展的隶书、楷书、宋体三种字体本质是一样的,只是高低胖瘦和一些无关大局的细节不同。不信的话,你将同一段文字分别调成隶书、楷书、宋体,就会发现我所言不虚。
其实所谓繁体字,就是没有简化的隶书、楷书、宋体等字体。所谓简体字,就是简化的隶书、楷书、宋体等字体。
汉字是从古至今,字形是不断简化的,是为了方便书写,不代表优劣。
你可能会说:“简体字没灵魂。”
灵魂不灵魂的,说起来太玄。而且繁体字是从篆文简化的,相较于篆文,也是简体字。
其实,简体字也有灵魂。所谓的灵魂,就是要符合汉字造字法。
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象形:就是仿照实物的外形表达意义,比如“人”,“山”,“水”,“土”。
指事:就是用符号表达意义,比如“一”,“二”,“三”,“四”。
会意:就是多个字合起来表达新的意义,比如“灶”,“江”,“秋”。
形声: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表达意义,比如“喂”,“煨”,“谓”。
以上举例所用到的字,用简体字也能符合汉字造字法。
事实上,在创造简体字时,就是依照繁体字删改笔画而成的,最大程度的保留该字造字法的精髓,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由于字形简单,没有被简化。基于这两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也能轻松识别繁体字,阅读无碍。
而简体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书写更加方便。比如我将上一段话改成繁体字:“事實上,在創造簡體字時,就是依照繁體字刪改筆畫而成的,最大程度的保留該字造字法的精髓,而且相當壹部分字由於字形簡單,沒有被簡化。基於這兩點,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也能輕松識別繁體字,閱讀無礙。”
简繁之争,由来已久,沸沸扬扬。有些人因为台湾用了繁体字,便大声疾呼:“中华文化在台湾。”真是可笑。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拘泥于意识形态,抱着“无论你怎么说,我就是认为繁体字比简体字好”的态度。自以为精神上脱离了粪坑,羽化成蝇,便高蛆一等,其实是在自欺欺人。
其实文化的传承,不在于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而在于字里行间所承载的精神。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文史自媒体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这不是要不要复兴繁体字的问题,文字本来就是在不断演变过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書、草書,好像没有听说历史上有过强烈的争论,要求退回原来的文字。每种文字都是为当时的需要而存在的。除非有人一定要否定现实,退回到自己想要的环境中去。恢复繁体字只不过是小风小浪,附带的开胃菜。恢复儒家学说、孔孟之道,把社会主义制度跳跃式地退回封建社会才是真实的目标。强调传统、历史文化,只不过是手法而已。
威海链 » 中国大陆有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