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什么会有秘诀?你觉得真的有秘诀?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书法之学没有秘诀,但是有规律性和方法论。像武侠小说中那些靠一本武功秘集或一番高手点化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天下第一的,绝对不可能存在。书法没有终南捷径,书法之学能行多远,就决定于勤奋、得法、天赋三个因素。



天赋无法强求,因此对于99%的人来说,就是靠勤奋+得法,而勤奋是心性品质因素,关键在得法。探究书法之学的效能途径,主要也就是着眼于“怎么学”的问题。人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也要明白,“最近的路只有一条”。同一个起点,相差不多的天分,最终分出高下的往往就是学书之法。



(1)是什么铁就打什么钉,因势利导很重要。天赋决定论肯定是错的,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天才,但换个角度来讲,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学书法。不是泼冷水,对书法线条无甚感觉、对书法艺术并无真爱的人,学写规范字是可以的,但如果非要深入学习研究,结果可能很难如愿。

(2)什么阶段干什么事,不要揠苗助长。初学书法往往从摩仿开始,先通过临帖打牢技法的基础,而后才进入积累创作的阶段。不会走就要跑,笔法字法还不熟稔就去拉全局搞风格,看谁的气势好就去学气势,看谁的章法妙就去学章法,想投机钻营一口吃出个胖子来,舍本逐末,注定会失败。

(3)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得垄望蜀。十年面壁功,冷板凳要坐得住。学颜不成又学欧,学欧不成又学赵,肯定是不行的。书法学习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由量变形成质变,切忌不可急功近利。



抱庸浅谈。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一人。注意:提问者题目是两个问题。书法到底有没有秘诀?是不是孙晓云女士说的转指运笔?“书法秘诀”这个问题非常的大,但是提问者附加说明提到了孙晓云女士,那么可以缩小范围。

书法存在很久,当然有诀窍。孙晓云女士最近的观点可以推敲和思考。

先简介一下孙晓云女士,1955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江苏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等。

现在书法圈地位很高的一位书法家,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书法也一样的。2010年,孙晓云女士出了本书《书中有法》。

里面很多孙晓云对于书法的个人观点,有人推崇也有人质疑。因为有了书,白纸黑字保存下来,观点就变得突出。

关于提问者说的“孙晓云女士说的转指运笔”,都在这本书中记录。不管提问者是推崇孙晓云,还是质疑她的观点。

每个人对书法都有自己的小技巧和习惯,如果那个人字写得好,这些个人习惯和小技巧,那么就这是所谓的书法秘诀。交给别人不一定适用,主要是每个人要自我总结。

如果说的完整一点,慎重一点。

我们喜欢书法,但是不要太端着,把书法放到庙堂之上,还要最高的位置,放低放平。书法说到底是写字,书法也是一门“手艺”。当然有技巧,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技巧,但是没有适合所有人的秘诀。

如果书法有一套适合所有人的秘诀,那会在谁手里。书圣王羲之的手里嘛?王羲之很喜欢小儿子王献之,有秘诀一定会传授,为什么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字差异那么大。

现在很多“学者”,还制作出一套非常非常非常复杂的书法笔法传承图。有一套秘籍或者口诀心法之类的,传承图之中的书法家就是因为有秘籍。

没有一套能够按照这个方法来,就一定字写得好的秘籍或秘诀。

也没有任何一种,不刻苦练字和动脑总结就能把字写好的方法。

一人有感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需要动手和动脑,自我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这就是书法秘诀,属于你个人的书法秘诀。

光看是写不好字的,需要练习,增强肌肉记忆。

然而每个著名书法家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和对书法的个人观点。这些都是秘诀,只适用于个人,绝对没有通用的秘诀。

《笔阵图》、“永字八法”、“草绝歌”等等,这些都是基础必须要知道的,是基础不要把这些当成秘诀。启功先生的“书法结字黄金律”或是孙晓云女士的什么观点,都不是秘诀,只适合他们个人。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8月5日沪。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到底有没有秘诀?是不是孙晓云女士说的转指运笔?

先回答后面的一问,可以肯定的说,孙晓云欺骗了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她的这个说法叫做捻管。在她所作的一本名叫《书法有法》的书中,对捻管进行了长篇累牍的论述。认为古代人的字写的好,就是因为有捻管(以指转动笔管的神技)。古人怎么写字我没有见过。不过他们关于执笔的方法,有大量的书籍记载,最多的一条是法则是:指实掌虚。指实的目的就是要把毛笔拿稳。王献之练习书法时,王羲之从背后稍稍的去拽王献之的笔,没有拽动。这说明什么?王献之的手握笔很稳。如果要用手指转动笔管,就不使大力的握紧毛笔。从这点看,王献之是不会捻管的。不会捻管的王献之他的字不好?说笑话了!

其实不用扯上古人。既然是孙晓云吹得天花乱坠的捻管如何神奇,她的字也还算可以,尤其是她的小行书,在中书协的圈里,也没有几个人有她的水平。她是不是使用的捻管神功?她写字的视频很多,我没见到她使用这一神技。难到是为了保密?既然是保密,又那么详细的在书中进行描述,这就费解了。难道会是她自己也不会这一神技?可能性极大。自己尚且不能应用的方法,向大众推荐,以她在书协的地位和身份,是不是有点不太严谨?

再来说书法到底有没有秘诀?肯定有。没有的话,为什么别人能写好,自己却写不好?有人花在书法学习上的精力不比其他的少,可就是写不好。这说明书法的书写是有方法的。掌握方法的人,他们的学习进步就快。没有方法的人,进步就慢。那么书法的秘诀是什么?能说出来的话,就不是秘诀。不过可以透露一个线索给你,秘诀藏在古人的书法里。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的核心是笔法,笔法的核心是发力。需要转笔。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学习当然有秘诀,而且这个秘诀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大家都不认为它是秘诀,所以很多学书法的也没把它当回事。书法的秘诀就是:把临帖进行到底。简单吧,其实“大道至简”,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持之以恒就成就了“伟大”。

所谓的秘诀,就是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古今书法大家他们的共同点,来找寻他们成功的经验,也就是所谓的秘诀。那么分析下来之后,我发现有两个最大的共同点:

学识、修养是首位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那么什么是神采呢?就是一个书家的学识、修养、以及书写时情感的表现。历代书法家刨除书法本身之外,每一个人都是饱读诗书。

今天的书法,与古人相比,最欠缺的就说这种学养,表现在作品上就是少了一种书卷气。古人云:

至于学问文章之余,写出无声之诗,其萧然笔墨间,足以想见其人,此乃可宝。而流俗不问何人,见用笔稍佳者则藏之,苟非其人,特一画工所能,何足贵也。如崇宁大臣以书名者,后者往往唾去,而东坡所作枯木竹石,万金争售,顾非以其人而轻重哉。”

对于古人来说,书法是小技,文章学问是大道,是安家立命之根本。文人科举致仕,文章、书法、诗词是必修之功课。对这些东西领悟的深浅,掌握的高下,就决定了人生的命运。所以欧阳修曾经说过:“古之人皆能书。”

古人学习文化遍览各种经史子集,那些著名的书家几乎同时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因此他们写出来的字,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如谢家子弟”“爽爽有一种生气”。

坚持临帖是根本

我们从古今书法家学习书法的记载中,发现临帖是每个书家必修的功课。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本身就是一个天分极高的人,但在临帖方面丝毫没有放松过。

据元代学者赵汸在《东山存稿》中记云:

往岁游吴兴,登松雪斋,闻文敏公门下士言:‘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

赵孟頫初学书法的时候,智永的《千字文》临摹加背写,将近五百遍。学习《兰亭序》的时候也是这样。

而当今很多人学书法到处找诀窍,一本字帖临摹还没有两天,听说谁谁的字体最厉害,就又去学别的字帖,没学几天听人说某某的字最好,就又换了一家。这种学习方法,啥时候也学不好。

快速成功的方法就是尽量做正确的事情,少走弯路。很多人觉得天天照着一本字帖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高手啊。于是总想着书法中也有一招制敌的独门绝招,于是学学这个,临临那个,到最后一事无成。

其实不单是书法,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有时候最笨的方法可能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书法学习无外乎两大功夫:字内功夫和字外功夫。字内功夫惟临帖耳,字外功夫惟多读书不可,这就是书法的秘诀。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没有密诀,靠的是勤奋学习,深刻领悟,认真研究书法的理论,读贴、临帖结合写字的技法和艺术才能写出一手好字。

孙晓云所说的转指运笔确实如此。看看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一书,从古代一直分析论理到现在,可以看到,转指运笔就是书法的常用方法。如果不学会转指运笔,字体不圆润,不自然,有些古板,起笔收锋时笔锋不容易回到原为。得不到运笔自如的效果。孙晓云写的书《书法有法》内容非常全面,理论丰富,研习面广,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有秘诀,但并不是有人认为的那么玄乎。

书法的秘诀,用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相传”这句话最能说明。赵孟頫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通古法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追随“二王”,亲历亲为,捍卫魏晋以来以“二王”为宗的正统笔法,我们从他这里应该是获得书法秘诀的最好途径。

问题是历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各有说辞。导致了对笔法理解的歧义。

对用笔产生歧义的点是在“不易”两个字,究竟是“不变”还是“不易”。其实这两层意思都有不能改变之意。既然是不能改变,它一定是普遍原则,而并非个性笔法。什么才是书法用笔的普遍原则呢?有人说是中锋原则,也有人认为是转笔原则,这两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讲的是一回事,都是用锋的原则,可见,用笔论,中锋论还是转笔论,都是在讲一个用锋的问题。

笔法的秘诀就是用锋!

古人是怎么用锋写字的呢?我们只能从留世的法帖中,通过临帖去领悟,所以说,临像并不是等于得法了,而是临像才有可能悟到笔法,才能掌握古人用锋的秘诀。

至于一味的主观臆断,去分析古人的执笔方法,是否转笔,进而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认定转笔是古人唯一的书法秘诀,我们一定要传承,这就大可不必了。

转笔并没有那么神奇,转变也好,运腕也罢,都是在掌控用锋。古人写字小,席地而坐,书写不像我们大桌上悬腕书写,转笔动作自然天成。如今站立悬腕写大字,用锋的执笔技巧自然有别古人,而用笔上的这一变化,并没有改变用锋的本质,这不是古法失传,恰恰证明古人的转笔并不是秘诀,而正真用笔不变的用锋,才是书法秘诀。@微头条




其他网友回答:

有啊!在后面。

一,选好入门书体。

最好入门行书

二,不要急功近利

把技法基础打好。

三,不迷信邪说

四,找个老师

五,保证时间

一万小时理论!!

答案是:下功夫

转指用笔,更是扯。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作为一个成熟的公共艺术,书法里面技巧、技术、窍门是有的,但是秘诀这种悬乎的东西是没有的。书法艺术的核心是三法,也就是笔法、字法和章法。章法就是谋篇布局,字法就是字的结构外观,笔法就是用笔规则和技巧。这三法中最核心的是笔法,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其第七跋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从书法历史上,书法用笔技巧虽没有明确的完整的文字描述,也一直是传承有序,相传蔡邕传钟繇,钟繇传王羲之,之后王献之、徽之凝等次第至九世孙智永,智永而虞世南、欧阳询,虞世南而陆柬之,陆柬之而陆严远,陆严远而张旭,张旭而颜真卿。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王铎等也得魏晋笔法真传。这个书法传承谱系看似单线继承,其实这些人物只是历史节点上的代表人物,笔法绝不是个神秘莫测的秘诀,总体还是符合主流审美和自然书写规律的一些书写技巧的总结。

书法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中国人几乎天天能看到,而能真正懂的人很少,能写好的就更少,这就产生了距离感和认识反差,导致有些人认为书法有秘诀,掌握了这些秘诀就能写好书法了。这是典型的对于书法这门艺术缺少了解的表现。书法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否则书法好坏看都看不懂,更不要说写了。而现实中能够做到系统学习和长期训练的少之又少,接受过专业书法教育的就更少,这就必然对书法产生神秘感。

其他网友回答:

秘诀是什么呢?它就是秘而不宣的绝学。这在过去确实有这种东西的存在。一项优秀技艺的练成,往往需要创造者付出多年的心血、精力和财力。就书法而言,我相信在以前也是有这样的秘诀的。大师们名声显赫,自成一派,自然会有一套绝学。

若能获取秘诀,就可以事半功倍。而要得到大师的嫡传,就要拜师学艺。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也就说明了秘诀的存在和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到了现在,我们学习艺术有了更为广阔和宽松的途径。人们通过正规的教育途径,就可以学到正宗的艺术创作技巧,学术的开放和交流,不仅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此,而且也更加促进了文艺的发展。因此,秘诀的称呼也就越来越淡化于人们的视线中。

不过这也只是说秘诀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淡化,但是它并没有消亡。在一些领域中还是有人,在人为地设置障碍,把一些技艺封固起来。当然也有一些无妄的窃取者,总想不劳而获,因此对秘诀的保护也要分情况而定。不知这样解释你是否满意?欢迎留言说说你的见解。

标签: 秘诀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