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学习楷书、隶书还是草书,只能是根据自己擅长什么就回答什么。
我学习行草书法近三十年,不敢说取得什么成就,至少是悟出来很多学习书法的门道。我的看法可能与很多人的观点有出入,喜欢的点个赞,不喜欢的飘过吧。
1、不能单字临帖对于行草书来说,要做到一个字一个字的临帖很难,因为行草书不仅学习结体、笔画,更重视的是通篇谋局,强调的是满盘的气势。而且行草书作品中许多字与字之间多有钩连,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分开练习,就连把笔画断开就很难,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
2、如何练习 创作在我看来,临帖只是草书学习很小的一部分,学习草书的人需要的是掌握“遵守规矩与打破规矩之间的平衡。”遵守规矩强调的是法度,不能肆意妄为,不能走向丑书,打破规矩看中的是个人的精神、情怀、气魄等等,要有森严法度,又有强烈的个人书法特色。
我觉得脱离字帖去进行创作练习特别重要。这部分我细说一下。
当我们一旦到了创作练习阶段,此时更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去练习,除了上边说过的书法气势等因素考量之外,还有学习效率的考量。如果我们每天集中精力选中一首诗词,通篇练习,反复书写,把这首诗词里面的每个字都写透了,完全理解了,再换下一首诗词再来练习。这样做效率极高,我有深切体会。用不了几个月,你会发现,随便拿来一首完全陌生的诗词,稍加推敲即可写出相当高水平的行草书作品,事半而功倍!
因此,我建议题主,如果你选择行草书学习,一定不能整天抱着一本帖子,死临帖,临死帖,要跳出帖子,通篇谋局,针对性练习,大胆开展创作型练习,快速掌握行草书法要领。
在这里,我顺便给大家讲讲一代草圣怀素学习书法的故事。怀素在30岁之前,并没有老师,也未见有记载怀素临帖,但怀素大量书写,甚至种植芭蕉取叶练习,传为美谈。其实,此时怀素的书法水平已经登峰造极,但养在深闺无人知,没有名气。35岁之后才开始接触王羲之王献之的正统书法,并且楷书接触达官贵人,开始自我推销,四十岁就写出了自叙帖。请问,临帖重要还是自我练习重要呢?
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书法作品两幅,请大家品评指教,顺祝题主愉快!
初学书法不要通临,学习楷书的时候最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临,而行草书的话可以把几个字组作为一个单元去临。上来就通临那不是临帖,最多算是抄帖。那么如何临帖呢?我们从楷书和行草书两个方面来说:
初学书法楷书的临帖初学楷书的朋友,一开始最好把这个帖子的基本笔画好好练习一下,你像短横、长横、垂露竖、悬针竖、短撇、长撇、捺画、转折处的用笔、各种钩的写法、以及各种点的写法等等。这些基本熟悉之后,然后再去临帖才能事半功倍。
临帖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把一个字临的有五六分像了再临下一个,因为初学也不可能达到完全像,七八分都很难达到,所以我说做到五分像就好,这是第一遍临可以这样。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最多一天临几个字就不错了。是的,一开始是这样的,但不要小瞧这样做。可能一天只临了几个字,把这几个字临好了,对基本笔画的组合你就熟悉了很多了。一开始你的观察力、控笔力、分析能力都很欠缺,能一天写好几个字就不错了。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你的功力在增加,你临帖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
单字过关之后,你再尝试着一次临一行字,一行一行的过关。等这个也没问题了,然后再去一次写一页或者两页,这个阶段过去后再去尝试通临。
行草书的临帖行草书的临帖就不能单字来临了,单字临会学不到原帖的那种上下字的呼应、笔势、开合、攲侧的关系。所以,行草书的临帖可以采用字组临摹,就是一次临几个关系很强的字组。因为有很多行草书有的时候几个字就是一笔写下来的,如果强行分开来临的话,就学不到原帖的精髓了。
而且,因为到了行草书这个阶段,一般也都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对控笔有了一定的能力了,所以可以几个字一起临。过了这个阶段后再一行一行的临。如果是字数不多的那种,就可以通临了,字数多的可以一次临数行了。
学习书法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所以初学者切勿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才是学习的正途。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你这是说楷书,要先从点划练起,再用点划组字。临帖是每个书家必走的路,而且是伴随一生的。写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要有细心,悟性,恒心,奈心,受得了孤独方能成为书家。否则一日曝十日寒,将一事无成。
其他网友回答:我的临帖经验是,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临帖方法。有的需要精临,有的需要通临。
比如临篆书,碰到字数很长的帖,一般不通临,而是有选择的精临。先临独体字,熟练后再临左右结构的,熟练后再临上下结构的,然后再是半包围,包围结构等等。如果碰到字数少的帖,则一般是通临。
比如临行书,一般是通临,待普遍掌握后再精临。如此反复几次,则效果更好!
其他网友回答:这要看你临什么书体,楷书的话,应一字一字的练合适,行书、草书应通临为吇。
楷书,字体较为独立,端正,笔画布白匀称,每笔笔画都是相对独立,重心平稳,所以只要每个字练精就可以了。行、草书则须每行每列之间的气韵,如逐字临的话,达不到笔断意连的效果。字与字之间或大或小的布白,字形或长或短,笔画或粗或细,都是根据作品要求而变化,没有定法。我们临帖就需要领会其中的奥妙,所以我建议应通临合适。
我才疏学浅,这是我个人观点,供参考。
临帖是每一位书法者必经历的学书路,成人学书法与儿童,青少年不同。我个人认为,成人练习书法,每一次练习要达到一个目标,一种领悟就好。临全帖或一字一字临帖,这看自己的综合文化基础。临全帖易快速掌握规律性东西,特别是行草书,楷书也知道不同笔画在不同字的变化。而一字一字临这是基本笔画不牢实采用的办法,基本笔画功力好,建议通篇临效果更佳。
其他网友回答:“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临帖就是模仿,模仿古人的用笔、布局、意境。
临帖是一字一字的把每种笔画结构练精好,还是通篇临帖好,在我看来这是宏观和微观的问题。通临是宏观,宏观着眼于“这是什么”;选临是微观,微观着眼于“要怎么做”。
当我们选择好了一本法帖,我建议可以先通临一遍,然后再重点选择局部临写。这么做的好处在于,通临,有助于我们初步了解法帖整体的笔法结构和风格。当做到心中有数后,再选择经典、有代表性的局部揣摩,才能将法帖研究得更深入。
通临是宏观,宏观着眼于“这是什么”要知道“这是什么”,就要用心观察。正所谓“读帖是得于心,而临帖是应于手”。临帖在于用手,而在动手之前,更重要的是用心。即我们所说的读帖。读什么?读背景,读内容,读技法,读风貌。认真细致的读帖,可以让临帖事半功倍。
就比如,我们在临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时,我们首先了解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苏轼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他惆怅孤独心境的,使他的这幅作品笼上了一层沉郁、苍凉的意境,这是第一感受。而他情绪的起伏,直接影响到书法线条节奏的变化,结字的错落,行气的跌宕。
选临是微观,微观着眼于“要怎么做”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选择局部,对照临习用笔用墨、结字规律、章法行气、精神风貌等。通过反复揣摩,体会“要怎么做”。
比如《黄州寒食诗帖》,线条节奏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哪里粗,哪里细;用笔何时是中锋,何时是侧锋,又是如何转换的;结字的大小、疏密、轻重又是怎么布置的,等等。
无论如何,临帖前要仔细分析,将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了然于心,再动手临帖,才可能少做无用功。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刚开始临帖时先读帖,然后再临,每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弄明白了。慢慢临,还有一个方法是摹,每个笔画临摹体悟到位了,再去通篇临。如果每个字都临不好,就着急通篇去临,白费功夫,也临不好。所以每个字每个字临精准了,再去通篇临比较好!
其他网友回答:临帖也分阶段。
首先先练好基本笔画。
再临单字,临之前,先读帖,首先要看准字形,是正方的、长方的、还是扁的,每个笔画在字的什么位置。再下笔临,临的越像越好,临好一个字,再进行下一个。不要贪多,哪怕每天只临一个字。
过了单字关,就要通篇临。先临一行或几行,再逐渐通篇临。主要是掌握章法和行气。
此后,就进行创作,创作中发现什么问题,反过来再临帖,做到临创结合。
所以说,要先一个字一个字临,再通篇临。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大多数人的经验而已。
在临习中,单字或者通篇都不是孤立的。因为一幅书法作品,从笔画到单字再到通篇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在临习的时候,首先是整体效果的认同(自己看着都不喜欢的字,一般不会去临)其实是理解和掌握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比如,用笔,结字,布局……在临习的时候,认真体会自己的书写(或创作)和原帖的差异,找到自己需要完善和修正的地方。或者着重单字,或者着重通篇,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威海链 » 临帖是一字一字的把每种笔画结构练精了还是通篇临帖好?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